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农村经济与科技》2016,(15):226-227
基于汕头市澄海区的乡村聚落为实证研究对象,以2016年澄海区的遥感数据和DEM为数据源,采用GIS空间分析方法定量分析该区域乡村聚落空间分布特征。结果表明:1澄海区乡村聚落以大中型聚落为主,乡村聚落密度高,在空间分布上较为集中,空间扩展特征比较显著;2高程和坡度对该区域乡村聚落空间分布有显著影响,海拔低于100m和坡度小于5°区域是乡村聚落的密集分布区;3地形等自然因素是澄海区乡村聚落空间分布的基础,迅速增长的人口、沿海的区位优势、经济快速发展和传统文化等因素是影响澄海区乡村聚落空间分布的主要驱动力。  相似文献   

2.
以林口县作为基本空间单元,展开22个绿化示范村聚落空间分布特征及影响因素的研究,运用了无人机多视图影像三维重建技术获取资料,基于地理信息系统空间分析技术,从高程、坡度、坡向、流域、交通和区域环境等因素特征,量化分析绿化示范村与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各影响关系,对绿化示范村聚落空间分布特征及影响因素展开科学理性思维探讨,客观认知黑龙江地域典型乡村聚落空间分布及影响因素.量化与分析结果表明:样本村落聚合程度与地貌特征关系较突出,地势直接影响着村落的分布,低海拔洪积平原低海拔冲积洪积台地、低海拔丘陵和低海拔小起伏山地的村落相对密集,地形坡度在0~5°是普遍选择的范围,坡向分布呈现一定的向阳性,但阳性面和阴性面数值反差并不大,优先选择临近河流或主要道路区域分布,中心镇与行政村的分布之间的空间关系呈现较为紧密的关系.  相似文献   

3.
以延安市安塞县为例,利用GIS空间分析方法和相关统计方法对安塞县土地利用景观结构特征、聚落空间分布特征与规律进行量化分析,并对陕北黄土丘陵沟壑区聚落空间分布的形成机制和影响因素进行探讨。结果表明:林地、草地与耕地是安塞县土地利用的主要景观类型,聚落景观仅占总面积的0.92%,聚落斑块较小且连通性较差,形状较为规整;聚落空间分布密度最高的区域位于该县海拔较低,地势平缓的中东部沟谷地区;聚落斑块面积随高程、坡度和坡向变化呈偏正态或正态分布,呈现明显的空间集聚特征;聚落空间分布受自然条件限制沿河流与道路集聚分布的趋势明显。  相似文献   

4.
以塔里木盆地东北缘的孔雀河流域绿洲为研究对象,基于GIS空间分析与景观指数方法,并参考土地利用数据及社会经济数据等,解析该地区的空间格局特征,同时探讨孔雀河流域绿洲乡村聚落驱动机制。结果表明:(1)孔雀河流域地区乡村聚落斑块面积相差悬殊,独院和小型聚落占主体;孔雀河流域村落集聚态势,呈现出"北南密,中部疏"的空间格局特征。(2)孔雀河流域聚落规模设有差异,呈现出全局低值集聚的冷点区;孔雀河流域聚落斑块形态不规则,但破碎化不明显。(3)研究区自然因素呈现出"邻河邻路低高程低坡度"特征,它在一定的程度上决定了研究区聚落的空间分布格局。它是人口规模、农业状况、产业结构、经济发展水平和政策体系等人文和社会因素也是农村居民点发展和空间演变的主要推动力。本研究结果对在乡村振兴策略背景下指导新时期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并更进一步了解在不同发展程度与水平的人地关系和演变规律,对优化孔雀河流域村落人居环境具有一定的参考意义。  相似文献   

5.
三江平原城乡聚落的空间格局特征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以三江平原城乡聚落为研究对象,综合应用ArcGIS空间分析技术和景观生态学方法,定量分析了城乡聚落的空间分布、规模分布和景观格局特征。结果表明:①三江平原城乡聚落整体分布稀疏,东南部和西部地区聚落分布相对较集中,东北部以及农垦区交错分布的区域聚落分布密度较低。聚落整体趋近于集聚分布,但集聚程度相对较低;②城乡聚落的规模分布存在空间集聚特征,但空间自相关程度不高。聚落规模分布呈现"南高北低"的空间分异特征,空间关联类型以正相关("高-高")类型为主;③城乡聚落斑块面积百分比较低,景观要素类型以耕地为主,城乡发展较缓慢。聚落斑块个数呈现出明显的分异特征,多数城乡聚落平均规模较小,离散程度较高,斑块形状较规则,破碎度较低。垦区城乡聚落数量多,规模小,布局分散的分布特征使得垦区难以发挥集聚功能,因此要统筹集中化发展,优化城镇空间布局。  相似文献   

6.
乡村聚落指的是以农业生产为主体的乡村区域;从人口空间分布的角度来看,乡村聚落是指城市之外的乡村人口规模聚集的地域空间。聚落的分布格局是自然、社会、经济以及历史发展的反映,是人类活动强度的空间表现。对聚落空间分布格局及其影响因子的分析,可揭示人类活动与景观形成和演化的机制,是探讨景观格局与人类生态过程的相互关系的重要途径。乡村聚落研究是乡村地理学研究的核心,  相似文献   

7.
借助1997年二类调查数据,运用趋势面分析方法,在arcinfo的支持下,采用统一网格样点采样法,通过对不同景观类型的生态潜力进行量化,对吉林省汪清林业局金沟岭林场的森林景观要素空间分布的趋势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在金沟岭林场范围内,水平地理位置对景观要素空间分布的影响极为有限,景观要素空间格局更多地受地形特征和干扰格局的综合控制;研究地区海拔、坡向和坡度是控制景观要素空间分布格局的主要因素;在不同海拔带上,坡向和坡度对景观要素空间分布的作用在方向和强度上都有明显差别.  相似文献   

8.
以艾比湖流域新疆精河县为研究对象,应用GIS空间分析和数理统计方法,对艾比湖流域乡村聚落的空间、规模分布格局特征及其影响因素进行定量分析。结果表明:(1)空间分布上,乡村聚落分布呈显著集聚型,密度分布空间差异性明显,东西比较密集,中部较稀疏。聚落斑块密度大于1.31个/km~2的主要集中分布在托里乡、茫丁乡西北部;(2)规模上具有显著的高值集聚特征,呈"V"形空间结构;(3)聚落面积、数量和海拔、高程呈负相关;河流、道路对聚落集聚具有指向性作用;(4)随着社会经济的转型,乡村聚落分布格局趋向农业发展较好的地区。该研究可为干旱半干旱区乡村聚落的空间布局优化与调控、人居环境改善以及新疆土地整理规划的实施提供科学参考。  相似文献   

9.
以2009年土地利用调查数据和DEM数据为数据源,运用核密度估计、探索性空间数据分析和空间变差函数等方法,从分布、规模和形状3方面对秦巴山区的竹溪县乡村聚落空间格局展开研究,并分析不同地形梯度下的乡村聚落分布特征。结果表明:1竹溪县乡村聚落为集群分布,拥有多条核密度高值分布带,表现出"中东部密集、北部次密集、南部密集程度较低"的特征;2乡村聚落用地规模普遍偏小,呈现出"北部较大,中、南部偏小"的分布格局;3乡村聚落斑块形状的不规则程度较高,总体上看,中部和南部聚落斑块的不规则程度高于北部。南—北方向上乡村聚落形态分布的均质性最佳,东—西和东南—西北方向上乡村聚落形态的差异程度相对较大;4地形位指数综合了高程和坡度的信息,1-4(0.239 2-1.161 5)级地形位是乡村聚落分布的优势区间,随着地形位指数的增大,乡村聚落用地规模不断减小。  相似文献   

10.
生态移民工程改变了村民原有的活动空间。评价生态移民对新活动空间的满意度,探究生态移民活动空间满意度的影响因素及其作用机理,对生态移民工程的后续工作很有意义。以宁夏青铜峡市同富村、同乐村两个生态移民新村村民为研究对象,利用GIS技术对研究区空间数据和入户调查数据建库,利用地理探测器方法和核密度分析法,探究生态移民对新活动空间的满意度特征以及个人与家庭因素对满意度影响的主导因子,进而分析其影响机理。研究发现活动空间满意度与移民年数相关性最强,随移民年数增加,村民对活动空间的满意度总体趋势呈上升势态,但明显表现为高—低—高的倒置抛物线特征,可以把生态移民适应新活动空间的过程划分为"哺乳期"、"断奶期"、"自立期"。最后,提出了提升生态移民活动空间满意度的思路,探讨了生态移民工程后续工作的重点。  相似文献   

11.
基于2010年、2016年的土地利用调查数据,提取建制镇、村庄、耕地、林地、草地、水体和沙地等土地利用类型数据,运用最近邻方法、核密度估算法、生态景观法、扩张指数法等方法,精准解剖莎车县聚落演变与周围土地利用变化的关系,并解析聚落演化过程中的驱动因素。结果表明:(1)2010—2016年莎车县聚落斑块面积和数目均有所增长,而平均斑块面积变化不明显;莎车县聚落斑块扩张强度比较大,演变过程中依然保持聚集模式;(2)对聚落形态特征分析发现,在2时期聚落斑块形状指数整体较高,表明在研究时间段内聚落趋于不规则化,散乱且缺乏规划,同时土地利用效率较低;(3)研究区聚落演变过程受自然环境和人文因素共同作用,表现出"低高程、低坡度、沿河流、沿交通线"的分布特征,其中聚落的生态、生活、生产"三生条件"及土地利用变化因素对农村聚落分布状况影响较大,城镇的带动作用明显;乡村聚落对农业的依赖性较强,在用地迅速扩展的同时对周围土地利用变化带来负面影响。  相似文献   

12.
东北地区森林的空间分布格局及影响因素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东北地区是我国主要的森林分布区之一,近年来森林面积逐渐减少,对生态环境造成严重影响.利用“3S”技术和逐步回归分析方法,对该地区森林资源的空间分布格局及影响因素进行量化分析.分析结果表明:东北地区森林资源空间分布呈现北多南少、东多西少的趋势,主要集中分布于山区;东北地区森林高—高聚集类型主要集中分布于大小兴安岭和长白山地的一些县市,而低—低聚集类型主要分布于松辽平原;森林的空间分布格局主要受地形、气候和人为因素等条件的制约,其中海拔、气温、坡度、坡向、日照时数、人口密度与森林率相关性较强.  相似文献   

13.
安徽省定远县自2006年开始进行农村聚落土地整治,农村聚落布局变化迅速,对农村聚落布局特征及演变的研究有利于分析其存在的问题,为农村聚落体系布局优化提供决策依据.利用变异系数法、景观指数法、缓冲区分析法定量分析2005—2020年间定远县农村聚落时空演变特征,并从时间和空间尺度分析各因子对聚落格局形成和演变的影响.研究表明:空间上,定远县农村聚落呈集聚型分布.各影响因子中,道路、地形、河流对定远县农村聚落集群布局影响较大.农村聚落点多集中在海拔50~100 m,坡度0°~2°范围内;距离河流500 m的区域对农村聚落影响力较大;各级道路中,省道、县乡道对农村聚落布局的指向性较强,铁路和高速公路较弱;距离乡镇中心越远,聚落比例越小.时间上,定远县农村聚落面积不断增加,集聚水平不断提高,定远县地形对农村聚落布局的影响力呈上升趋势;河流对农村聚落布局的影响较稳定,2020年影响力比2015年稍有下降;省道、县道、村道对农村聚落集群布局的影响力呈上升趋势,高速公路、铁路、其他道路呈下降趋势;乡镇中心点对农村聚落布局的影响呈"数量减少,规模变大"的特点.  相似文献   

14.
苏北地区乡村聚落的空间格局及其影响因子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基于苏北地区2007/2008年的SPOT卫星影像,运用空间韵律测度、核密度分布估计、标准差椭圆、最近邻距离指数、空间邻近度等模型,定量分析苏北地区乡村聚落的空间格局特征并探讨聚落的影响因子。结果表明,苏北地区乡村聚落空间分布存在明显的地域分异格局。淮安盐城地区聚落呈现小而集聚型分布,徐州宿迁连云港地区聚落呈现大而稀疏型分布。聚落分布与地貌、水系、交通等因素具有高度相关性。河流泛滥平原聚落分布不规则,山前冲积平原聚落具有较好的连续性,黄土岗地聚落分布破碎化程度较高。盐城、淮安部分地区聚落平均最邻近水系距离较小,有利于农村居民的生产生活。徐州、连云港、宿迁地区聚落平均最邻近道路距离较小,对内对外交通联系便利。最后文章探讨苏北地区乡村聚落的发展及合理布局的措施。  相似文献   

15.
西北干旱区乡村聚落分布格局特征及影响因素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研究乌苏市乡村聚落分布格局的规律并揭示其影响因素,以期为促进西北干旱区城乡一体化发展、优化乡村聚落布局建设美丽乡村提供理论参考.【方法】基于遥感影像,采用GIS空间分析法、多元Logistic回归模型,定量分析乡村聚落分布格局特征及影响因素.【结果】密度最高区域为2.502~4.795个/km~2,密度最低区域几乎没有聚落,在空间上呈多核心-低密度分布;General G估计值Z(d)为-2.813 363,聚落规模具有显著的低值集聚特征.聚落规模热点区大多数为团场连队,冷点区大多数为乡镇村庄;聚落形状指数值总体不高,形状较为规整,稳定性较好.聚落分布差异的影响因素大小排序为:距最近县道距离距最近主要河流距离距最近乡镇中心距离;聚落规模差异的影响因素大小排序为:高程坡度;聚落形态差异的影响因素大小排序为:距最近县道距离距最近省道距离.【结论】乡村聚落整体分布格局受自然和社会经济因素的影响,交通主要影响聚落分布和形态差异,地形地势主要影响聚落规模差异,应重视不同因素对聚落分布格局的影响程度.  相似文献   

16.
董倩  叶长盛 《江西农业学报》2021,33(7):131-138,144
以南昌市为例,利用1980、2000、2017年3期土地利用数据,采用景观格局和缓冲区等方法对南昌市农村居民点演变过程及影响因素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1)1980~2017年,南昌市农村居民点数量由2168个减少到2119个,减少集中在中心城区及其周边地区;面积由163.05 km2增加到222.00 km2,增长了36.15%,增加的点集中于新建区、湾里区;农村居民点用地占土地总面积比重和平均面积有所增加,分布密度和核密度值保持在0.29个/km2、1.79个/km2不变,核密度热点区域基本稳定.(2)南昌市农村居民点景观破碎程度、优势度有所增加,形状趋于复杂,聚集度指数从7.47增至12.30,斑块结合度从15.82增加到36.09,呈现更加聚集的空间分布形态;景观聚集度呈现"变化方向相同、变化幅度不同"的空间特征,破碎度、优势度及形状指标在各区县的变化方向和变化幅度上差异明显.(3)水系、交通道路、海拔、坡度对于南昌市农村居民点分布具有决定性影响,人口、社会和经济因素是重要推动力;水系、交通道路等因素对于农村居民点的分布具有积极影响,海拔、坡度具有消极影响.  相似文献   

17.
东北地区沼泽湿地空间分布格局及其影响因素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在分析东北地区沼泽湿地空间分布格局的基础上,利用逐步回归模型筛选出影响湿地空间分布的生态因子。研究结果表明,沼泽湿地的空间分布格局受气候、水文、地貌和人类活动等条件的制约,其中相对湿度和年平均降雨量有利于沼泽湿地的形成,而人口密度、坡度和气温不利于沼泽湿地的形成。  相似文献   

18.
基于ASTER-GDEM V2数字高程模型,选择云南省元阳、绿春、红河、金平4县为代表的红河哈尼梯田为研究区域,结合野外调查,应用GIS平台提供的空间分析方法,依据梯田斑块图和数字高程模型,对红河哈尼梯田的空间分布与海拔、坡向、坡度等地形指数的关系和规律进行研究。结果表明:研究区梯田总面积是68 927 hm~2,面积≥10 hm~2的梯田斑块数量较少,但面积占梯田总面积的59.15%,说明梯田以连续大面积斑块分布为主;梯田多分布在海拔800~1 800 m,坡度6°~35°的南坡、东南坡和西南坡坡向上,而连续大片梯田则集中分布在海拔1 200~1 400 m,坡度15°~25°的南坡上;红河哈尼梯田的空间分布特征,与哈尼族聚落的空间分布格局、哀牢山地貌和环境特征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9.
人口的空间分布可以反映一个地区社会经济发展的状态。选取新疆统计年鉴人口和面积的数据,利用人口密度对新疆区域进行分析,得出了2016年新疆人口空间分布情况。主要从地理因素、经济因素以及政策因素等三个方面分析了新疆人口分布状态,了解新疆人口的空间格局。结果表明:人口中心集中分布在新疆的北部,以乌鲁木齐和昌吉为代表的北疆区域是人口密度高、人口集聚分布的区域。和田地区、塔城地区以及阿勒泰地区受地理环境影响较大,人口密度低,但总人口近年来处于增长阶段。  相似文献   

20.
科学辨识农村居民点的空间分布特征及其影响因素是研究城乡建设用地合理利用、农村居民点优化布局和村级土地利用规划的基础。选取赣东北低山丘陵区——贵溪市为研究区,综合运用空间自相关、标准距离、标准差椭圆及核密度分析等空间统计方法,全面分析了贵溪市2005—2015年农村居民点规模结构和空间分布的演变特征及其驱动因素。结果表明:2005—2015年贵溪市农村居民点空间分布模式的全局Moran’s I指数均表现出显著的空间正相关集聚态势;近10年来,农村居民点主要以东南-西北轴为扩展方向,东南、中部、西北3个方向为2005—2015年重点发展方向,西北方向最为突出,新增农村居民点主要集中分布在研究区中部和西北部区域;对比分析2005年和2015年农村居民点核密度分布情况,两个时期贵溪市农村居民点有集中收缩的趋势,均呈现"东南-西北密,西南-东北疏"的空间分布格局,空间形态表现为"大分散、小集聚"的分布特征。2005—2015年研究区农村居民点空间分布主要集中在海拔低、坡度缓、近河流、沿交通道路、距城镇近、无土壤侵蚀和地质灾害的区域。分析表明,研究区农村居民点是自然环境因素、自然灾害因素和社会经济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农村居民点受到高程、坡度、河流、地质灾害、水土流失、交通道路、城镇、政策与规划导向等因素的显著影响,交通道路、城镇、政策与规划导向是影响贵溪市农村居民点空间分布格局的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