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以杭州市西湖为例,通过对西湖及其周边城区各季节不同气象要素的对比观测,探讨城市湿地的局地小气候调节效应.研究显示:1西湖具有明显的冷岛效应、湿岛效应和风岛效应,但其雨岛效应并不明显.风速也是湿地小气候调节效应中的重要因素.2西湖的小气候调节效应具有明显的季节差异,各季节的冷岛效应从高到低依次为夏季、冬季、秋季、春季;湿岛效应从高到低依次为冬季、秋季、夏季、春季;风岛效应从高到低依次为冬季、夏季、秋季、春季.冬季表现出很强的局地小气候调节效应.3西湖的小气候调节效应具有明显的昼夜差异,白昼的冷湿效应均弱于夜晚,但风岛效应要强于夜晚.不同季节、不同气候背景下城市的热岛效应模式可能会对湿地小气候调节效应的昼夜差异产生较大的影响.4降水现象会显著地影响湿地冷岛效应的强度和日变化规律,表明湿地的小气候调节存在雨滞效应.  相似文献   

2.
深圳市垂直绿化增湿降温效应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深圳市4个季节5个观测样地进行垂直绿化增湿降温的研究结果表明,在春季、夏季、秋季,垂直绿化具有明显的增湿降温效应,且3处垂直距离的增湿降温效应大小均为:0 m>0.5 m>1.5 m。垂直绿化在四季的降温增湿效应大小依次为:夏季>春季>秋季>冬季。  相似文献   

3.
2015年春、夏、秋季选择大庆市区4块不同位置(距城市中心距离)的湖泊湿地及周边绿地作为研究对象,利用小尺度定量测定的方法,分析位置特征对周边环境温湿度的影响。每天8:00~18:00,每2 h分别对4块不同位置湖泊湿地和对照处的温度、相对湿度进行同步测定,连续测定7 d。结果显示:春、夏、秋季均具有增湿降温效应。其中,夏季的增湿降温效应最强,春季其次,秋节最差。在春、夏、秋季中,不同位置对湿地的降温增湿能力具有显著的影响,其中城市中心湖泊湿地近郊区湿地2(距城市中心8.6 hm)近郊区湿地1(距城市中心40.4 hm)远郊区湿地。在三个季节中,温湿度日变化表现为早晚弱,中午强,受环境温度影响比较大。春、秋季12:00~14:00为降温增湿变化幅度最大时段,而夏季14:00~16:00为降温增湿变化幅度最大的时段。  相似文献   

4.
在江西信丰县脐橙种植网室内(150 m×70 m),研究不同季节网室内、外温湿度的变化特点。结果表明,不同季节网室内外日均温为夏、秋两季网内高于网外,春、冬两季低于网外,且夏季温差达到3.7℃,其它季节的温差均在0.5℃以内;日平均相对湿度则不同季节均表现为网内高于网外,但差异较小。网室内外温湿度的相关性在不同季节之间存在差异,总体表现为夏季>春季>秋季>冬季,温度相关性R2值变化范围为0.06~0.96,相对湿度则为0.01~0.93;而温湿度的日平均值在不同季节网室内外的相关性则均表现为夏季>秋季>冬季>春季,日均温相关性R2值变化范围为0.06~0.96,相对湿度则为0.01~0.93;而温湿度的日平均值在不同季节网室内外的相关性则均表现为夏季>秋季>冬季>春季,日均温相关性R2值变化范围为0.80~0.97,日平均相对湿度为0.39~0.96。除夏季外,晴天与阴雨天网室内外温度的日变化均存在差异,网室内外温度高低呈现出时段性交替变化的特点,天气类型仅仅影响各时段的持续时间;相对湿度的日变化在不同天气类型条件下也存在明显差异。  相似文献   

5.
为了解不同利用方式土地氮磷流失的规律,对位于亚热带低丘区的3种不同土地利用方式小沟谷中不同季节的溪流水样进行了动态分析。结果表明,地表径流中氮磷的化学形态和浓度因流域土地利用方式、地表径流强度和季节的不同有较大的变化。总磷(TP)浓度一般是旱地>水田>林地,非雨期地表径流磷主要以溶解态排出,雨期磷主要以颗粒态(PP)排出;地表径流中TP浓度雨期>非雨期,夏季>秋季>春季>冬季,TP的流失具冲刷型特征;可溶性总磷(DTP)水田>旱地>林地,雨期略高于非雨期,夏、秋季>春季>冬季;PP/TP雨期>非雨期。可溶性全氮(DTN)浓度水田>旱地>林地,夏、秋季>春季>冬季,非雨期>雨期;有机氮(OM-N)浓度水田>林地>旱地;NH_4-N占DTN的比例水田>旱地>林地;NO_3-N占DTN的比例旱地>林地>水田。  相似文献   

6.
在江西信丰县脐橙种植网室内(150 m×70 m),研究不同季节网室内、外温湿度的变化特点。结果表明,不同季节网室内外日均温为夏、秋两季网内高于网外,春、冬两季低于网外,且夏季温差达到3.7℃,其它季节的温差均在0.5℃以内;日平均相对湿度则不同季节均表现为网内高于网外,但差异较小。网室内外温湿度的相关性在不同季节之间存在差异,总体表现为夏季春季秋季冬季,温度相关性R~2值变化范围为0.06~0.96,相对湿度则为0.01~0.93;而温湿度的日平均值在不同季节网室内外的相关性则均表现为夏季秋季冬季春季,日均温相关性R~2值变化范围为0.80~0.97,日平均相对湿度为0.39~0.96。除夏季外,晴天与阴雨天网室内外温度的日变化均存在差异,网室内外温度高低呈现出时段性交替变化的特点,天气类型仅仅影响各时段的持续时间;相对湿度的日变化在不同天气类型条件下也存在明显差异。  相似文献   

7.
为探索提升江南水网地区城镇蓝绿空间格局降温效应的空间尺度差异性,提升城镇蓝绿空间的降温效应。以昆山市为例,利用遥感数据和辐射传输方程法进行地表温度反演,在市域和城区2个尺度下分别构建城镇蓝绿空间格局与夏季降温效应度量指标的相关性分析与增强回归树模型,揭示了江南水网地区影响夏季降温效应的城镇蓝绿空间格局关键因子及重要性排序,并对比研究其降温效应的空间尺度差异性。结果显示:市域尺度下,蓝绿空间格局对夏季最高地表温度影响的相对贡献率高于10%的指标有4个,影响程度依次为:水体形状指数>蓝绿空间占比>滨水绿地宽度>水体聚集度;蓝绿空间格局对冷岛强度影响的相对贡献率高于10%的指标有3个,影响程度依次为:滨水绿地宽度>水体形状指数>蓝绿空间占比。城区尺度下,蓝绿空间格局对夏季最高地表温度影响的相对贡献率高于10%的指标有5个,影响程度依次为:水体聚集度>水体平均斑块面积指数>绿地率>水面率>水体形状指数;蓝绿空间格局对冷岛强度影响的相对贡献率高于10%的指标有2个,影响程度为:绿地聚集度>蓝绿空间占比。研究表明,蓝绿空间格局特征与夏季降温的相关程度和贡献率水平均具有显著的尺度效应。  相似文献   

8.
本文利用Landsat8数据,采用普适性单通道法反演了长株潭城市群2013?2014年多季节的地表温度,运用多端元混合像元分解技术提取地表组分丰度信息,定量分析了土地覆盖类型对于城市群热岛效应的影响。研究发现:从初夏到夏末热岛效应先增强后减弱,在盛夏极高温区面积比率达到最高的3.0%,热岛效应程度最强且范围最广,而冬季热岛效应相对而言最不显著;在相同的气候条件下,植被的丰度与地表温度呈负相关,具有降温效应,不透水表面的丰度与地表温度呈正相关,导致城市增温;在不同季节,不透水表面丰度对地表温度贡献均为正,二者相关系数在0.87以上,这种贡献作用在盛夏季节最为强烈。城市化进程中不透水表面的面积与密度增长,是热岛效应产生的关键因素之一。  相似文献   

9.
[目的]通过对北京城市副中心研究区及普通对照绿地群落气象因子的监测,对比分析二者总体降温增湿效应差异及规律,揭示与评价前期研究的热岛改善关键技术对北京城市副中心绿地区域热岛效应的改善情况.[方法]自2018年9月至2019年8月,在研究区及普通对照绿地同步对比监测,利用Kestre14500手持式气象仪和Fluke-63红外测温仪测定不同结构植物群落内气温、地温、相对湿度,对比分析二者及研究区内各植物群落降温增湿效应.[结果]绿地在春季、夏季和秋季呈现降温增湿效应,其中夏季最强,秋季次之,春季较弱,冬季则呈现保温干燥效应.春季、夏季和秋季不同结构类型绿地整体降温增湿效应排序为乔-灌-草>乔-草>灌-草>草坪.研究区绿地年均降低气温0.9℃,降低地温9.7℃,增加相对湿度3.6%.研究区绿地在春季、夏季和秋季降温增湿效应,冬季保温干燥效应,年均降温增湿效应三个方面均强于普通对照,尤其在夏季和秋季降低气温、夏季增加相对湿度、年均降低地温三方面显著强于普通对照(P<0.05).[结论]进一步验证植物种类及配置模式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更好缓解区域热岛效应,并在北京城市副中心的建设进程中发挥更好的服务及示范作用.  相似文献   

10.
下垫面类型对其温湿效应及人体舒适度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对春夏秋三季城市公园绿地不同下垫面内温湿特征的实地观测,研究不同季节各下垫面内的温湿效应变化特征及人体舒适度改善效应差异,结果表明,下垫面类型对其温湿特征和人体舒适度有显著影响,不同下垫面类型间温湿效应及人体舒适度水平有显著差异:下垫面类型在春季对其降温增湿强度有极显著影响,在夏季对降温强度有极显著影响,在秋季对降温强度有显著影响,各下垫面三季降温强度由高至低的排序是:林地水体硬质铺装草坪建筑,增湿强度由高至低排序为:林地草坪水体铺装建筑.下垫面类型在春、夏两季对其人体舒适度有极显著影响,秋季存在显著影响,三季均为林地的舒适度情况最好,建筑最差,人体舒适度改善效应由强至弱的排序为林地水体草坪铺装建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