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15 毫秒
1.
不同改良措施对银川平原盐碱地土壤微生物区系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了明确不同改良措施对银川平原盐碱地土壤微生物的影响,研究了秸秆、有机肥、烟气脱硫废弃物、盐碱地改良剂对银川平原盐碱地土壤微生物区系的影响及其与土壤微生物多样性、土壤性质之间的相关关系。结果表明:脱硫废弃物处理能够显著降低土壤真菌数量,降低幅度6.22%~37.81%,改良剂和有机肥处理能够增加土壤细菌数量,0~20cm增加的幅度分别为6.25%~94.35%和12.91%~93.64%。脱硫废弃物、有机肥和秸秆处理与对照相比能够增加土壤放线菌数量,3个处理在整个生长季增加0~20cm土壤放线菌数量的幅度分别为1.97%~7.35%、20.58%~48.11%和11.25%~37.44%。各改良措施增加了土壤微生物群落对碳源的利用能力,0~20cm土壤依次表现为秸秆>有机肥>脱硫废弃物>改良剂>对照。各处理土壤细菌、微生物总数与土壤pH值、全盐含量、容重呈显著负相关关系(P<0.05),与土壤孔隙度呈极显著正相关关系(P<0.01),盐碱地土壤容重是土壤细菌、微生物总数和土壤微生物碳源利用能力的最大限制性因子。  相似文献   

2.
以种植4、9、15年的刺梨园土壤为研究对象,测定0~20、20~40 cm土层土壤微生物数量和酶活性,旨在探明种植年限对刺梨园土壤微生物数量和酶活性的影响,为刺梨种植的土壤养分管理和科学施肥等提供依据。结果表明,0~20、20~40 cm土层土壤细菌和放线菌数量、过氧化氢酶和脲酶活性、细菌与真菌以及放线菌与真菌数量比随着种植年限增加呈先增加后减少的趋势,种植年限为9年时最大,真菌数量随着种植年限的增加而增加,而酸性磷酸酶活性则随种植年限的增加呈下降的趋势;0~20 cm土层土壤微生物数量和酶活性高于20~40 cm土层。随着种植年限的增加,土壤细菌与真菌以及放线菌与真菌数量比先增加后降低,说明种植年限较长会抑制细菌和放线菌的生长而促进真菌的生长,以及降低酶活性进而使土壤质量下降,因此建议长期种植的刺梨园土壤采取施肥、更换耕作方式等管理措施增加土壤肥力。  相似文献   

3.
为探究棉花秸秆还田和施用有机肥对连作棉田土壤化学性质和微生物数量的影响,采用长期定位试验的方法,设置了氮磷化肥+秸秆清茬(NP)、氮磷化肥+秸秆还田(NPS)、氮磷化肥+有机肥(NPM)及氮磷化肥+秸秆还田+有机肥(NPSM)等4个处理,对不同处理在棉花不同生育期对土壤的化学性质和微生物数量的影响,并对两者之间的关系进行了探究。结果表明: 棉花秸秆还田和施用有机肥均可降低土壤pH,其中NPSM 相比NP在各生育期分别显著降低了3.41%、1.86%、3.19%、2.60%;棉花秸秆还田和施用有机肥均可提高土壤的养分含量,其中NPSM比 NP在各生育期对土壤中碱解氮含量显著增加140.63%~229.17%,速效钾含量显著增加35.86%~60.54%,有效磷含量显著增加146.92%~483.34%,有机质含量显著增加28.06%~63.07%。秸秆还田和施用有机肥均可增加土壤细菌、真菌、放线菌、固氮菌和氨化细菌的数量,NPSM相比NP明显增加了土壤中细菌、真菌、放线菌、氨化细菌和固氮菌的数量,其中细菌的数量在不同时期增加了119.28%~177.21%;真菌数量增加了156.64%~233.42%;放线菌数量增加了107.40%~158.66%;固氮菌数量增加了95.23%~155.53%;氨化细菌数量增加了279.39%~357.29%,均达到显著性差异水平(P<0.05)。因此,秸秆还田配施有机肥后可显著改善土壤性质,增加土壤养分含量及微生物数量,从而达到优化土壤结构、提升土壤肥力的目的。  相似文献   

4.
地面覆盖对越橘园土壤微生物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用粉碎的玉米秸秆、粉碎的稻草秸、苔藓、锯末、草炭5种不同有机物料对越橘栽培土壤进行覆盖处理,研究有机物料覆盖对越橘园土壤微生物数量的影响.结果表明:地面覆盖处理可以增加土壤中0~20 cm土层中的放线菌、氨化细菌、真菌的数量,提高越橘园土壤中的微生物数量,为越橘生长创造良好的养分条件.  相似文献   

5.
不同施肥种类对玉米产量及土壤性状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通过大田夏玉米试验,研究等氮量条件下不同施肥种类(不施肥、单施化肥、单施有机肥、有机肥+化肥混施)对夏玉米产量、土壤氮素含量、微生物种群数量、土壤酶活性的影响。结果表明,化肥+有机肥混施处理的玉米鲜质量比单施化肥、单施有机肥分别提高11.1%、7.1%,总粒质量分别提高了8.9%、6.5%;土壤中铵态氮和硝态氮变化以0~20 cm土层最大,化肥+有机肥混施处理的铵态氮含量最高,为2.38 mg/L,化肥处理的硝态氮含量最高,为18.7 mg/L,40 cm以下土层的铵态氮、硝态氮含量很低,且处理之间差异不大;培养微生物检测和分子生物学鉴定表明,土壤微生物主要集中在土壤的0~60 cm土层,在0~20 cm土层混施处理和常规化肥处理的细菌数量高于其他处理,混施处理细菌种类最多。在0~20 cm土层混施处理真菌种类最多,但数量和其他处理差异不大;在0~20 cm土层化肥+有机肥处理的脲酶、过氧化氢酶活性都高于其他处理。不同指标间具有一定的相关性。  相似文献   

6.
以凯特二号番茄为试验材料,研究大蒜秸秆不同施用量对温室番茄连作土壤细菌、真菌、放线菌、氨化细菌、硝化细菌和好气性纤维素分解菌数量及根结线虫病的影响。结果表明,大蒜秸秆还田增加了土壤中细菌、放线菌和真菌数量,土壤氨化细菌、硝化细菌和好气性纤维素分解菌等生理类群数量也得到提高,温室连作番茄根结线虫病害发生情况得到缓解。在各定植时间上,各微生物数量基本与大蒜秸秆还田量呈正相关。综合考虑,认为大蒜还田量以5 000 kg/hm~2为宜。因此,大蒜秸秆还田可优化温室番茄连作土壤微生物环境,减轻根结线虫的发生。  相似文献   

7.
《山东农业科学》2019,(6):113-116
通过大田小区试验,以不加助腐物料为对照,研究秸秆还田配施鸡粪有机肥(1 125 kg/hm~2鸡粪有机肥、2 250 kg/hm~2鸡粪有机肥)和HM秸秆腐熟剂(30 kg/hm~2 HM秸秆腐熟剂+75 kg/hm~2尿素、60 kg/hm~2 HM秸秆腐熟剂+150 kg/hm~2尿素)两种助腐物料添加量对土壤速效养分空间分布动态的影响。结果表明,与对照相比,在秸秆还田的基础上腐熟剂和有机肥的施入均不同程度地提高玉米小口期、大口期、吐丝期0~20、20~40 cm土层碱解氮含量,土壤速效磷和速效钾含量总体上也高于对照;20~40 cm土层含量整体低于0~20 cm土层。玉米吐丝后20天及成熟期土壤碱解氮及速效磷含量低于对照,速效钾含量则高于对照。玉米整个生育期内助腐物料添加量较高处理土壤速效养分含量高于添加量较低处理,但差异未达显著水平。  相似文献   

8.
为分析不同秸秆生物反应堆技术对茄子生产及温室土壤微环境的影响,设置常规栽培的CK、T1(秸秆22 500 kg·hm~(-2))、T2(秸秆22 500 kg·hm~(-2)+菌剂60 kg·hm~(-2)+羊粪7800 kg·hm~(-2))和T3(秸秆22500 kg·hm~(-2)+菌剂60 kg·hm~(-2)+羊粪7800 kg·hm~(-2)+腐植酸750 kg·hm~(-2))4个处理。结果表明:使用秸秆生物反应堆技术,茄子产量可以提高29.2%~32.0%,但不同秸秆反应堆处理之间无显著差异;秸秆反应堆技术可增加茄子中可溶性总糖、维生素C和固形物含量,降低硝酸盐含量,明显改善品质。3种秸秆反应堆技术均有效提高了温室土壤CO_2排放通量,增加植株根系周边土壤有机质和总氮含量,其中有机肥和菌剂的添加促进了早期CO_2释放,有利于土壤有机质和养分累积,腐植酸的添加对温室CO_2的产生影响不大,但可以提高土壤微生物代谢能力。对土壤微生物数量的分析表明,秸秆生物反应堆提高了植株根系周边土壤中的真菌数量,降低土壤细菌数量。其中T3处理倾向于提高苗期土壤中真菌数量和花期土壤中细菌数量,而T2处理倾向于提高花期和盛果期栽培土壤中的真菌数量以及盛果期栽培土壤细菌数量。研究表明,秸秆生物反应堆可以显著提高茄子产量和品质,增加温室土壤CO_2排放通量,提高植株根系周边土壤中有机质和养分含量,影响土壤中微生物代谢活性,改变栽培过程中真菌和细菌的数量变化模式。  相似文献   

9.
秸秆还田对烤烟根际微生物种群数量的影响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为了改善土壤质量,提高烟叶品质,探讨秸秆还田对植烟土壤根际微生物的影响,对麦秆还田、稻秆还田、无秸秆还田进行了比较试验。利用选择培养基,以麦秆还田、稻秆还田的植烟土壤为对象,无秸秆还田植烟土壤作为对照,对烟草根际微生物(主要是细菌、真菌、放线菌)进行了分离和测数。结果表明,秸秆还田能明显的增加植烟土壤根际微生物的数量。还田的秸秆种类不同,根际不同的微生物数量变化不一样。总体来说,麦秆还田的植烟土壤根际细菌和放线菌数量最多,稻秆还田的植烟土壤根际细菌和放线菌数量次之,空白对照组的植烟土壤根际细菌和放线菌数量最少。根际真菌的数量,空白对照组的土壤中最多,麦秆还田的次之,稻秆还田的真菌数量最少。从不同秸秆还田的植烟土壤中分离的根际自生固氮菌、磷细菌、钾细菌以革兰氏阴性杆菌为主,分别属于10个属,不同秸秆还田条件对根际3类细菌的种类和数量都有影响。  相似文献   

10.
为探究微生物菌剂与有机肥复配对植烟土壤微生物区系的影响,通过田间小区试验,采用双因素完全组合设计,测定不同处理下各生长期植烟土壤中细菌、放线菌和真菌的数量。结果表明,各复配处理中,土壤细菌数量在烤烟3个生长期分别以氨基酸有机肥、菌渣、虾肽有机肥与微生物菌剂复配处理最高,尤其是氨基酸有机肥与微生物菌剂复配处理,高出其他复配处理249.1%~705.5%;土壤放线菌数量在烤烟3个生长期分别以油枯、氨基酸有机肥、虾肽有机肥与微生物菌剂复配处理最优,尤其是旺长期,高出其他复配处理1.2%~116.6%;烤烟团棵期和成熟期的土壤真菌数量均以黄腐酸有机肥处理最低,旺长期以牛粪复配处理最低。综合来看,微生物菌剂与氨基酸有机肥复配能有效改善植烟土壤微生物区系组成,是微生物菌剂与有机肥复配的最佳组合方式。  相似文献   

11.
中国土壤系统分类中土族划分的典型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选择我国北亚热带地区归属湿润淋溶的22个土壤剖面为研究对象,研究了中国土壤系统分类中土族的划分依据和指标,指出,土族的划分应以土壤本身的性质为依据,反映土壤理化性质并影响土壤利用管理的颗粒大小级别,矿物学类型和土壤温度级别是理想的土族分类标准;土族命名要以这些属性名称加在名称连续命名,以准确地反映土壤的性质和分类地位。  相似文献   

12.
明确水田和旱地土壤交换性镁的供应能力及影响因素,为科学施用镁肥提供依据。通过对福建省漳州市诏安县400组不同利用方式的典型耕地土壤进行分析,研究水田、旱地2种土壤交换性镁供应能力的差异性及其机理。结果表明,全县土壤交换性镁平均含量仅为46.9 mg/kg,各乡镇间存在较大差异,其中土壤交换性镁平均含量最高的乡镇是桥东,平均含量达91.3 mg/kg,最低的乡镇是白洋,平均含量仅为17.9 mg/kg;水田土壤为51.9 mg/kg,旱地土壤为32.5 mg/kg,水田土壤交换性镁的供应能力高于旱地;稻—稻—菜水旱轮作方式的土壤交换性镁含量平均为70.58 mg/kg,稻—稻轮作方式为47.85 mg/kg,大豆—甘薯旱地轮作方式为28.91 mg/kg,不同耕作方式对土壤交换性镁供应能力有较大影响。进一步分析土壤交换性镁与理化性状关系得出,土壤交换性镁与有机质、阳离子交换量、黏粒、粉粒等呈极显著正相关(P<0.01),与砂粒含量呈极显著负相关。综合得出,诏安县土壤交换性镁含量处于较低水平,各乡镇间分布不平衡,且供应能力较弱,可能会影响作物正常生长,因此,合理增施镁肥,特别是旱地土...  相似文献   

13.
茶园与相邻林地土壤有机碳及基础呼吸的垂直分布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茶园及相邻林地土壤基础呼吸的垂直分布特征进行了研究, 并试图寻求其与土壤有机碳(SOC)、水溶性有机碳(WSOC)、微生物生物量碳(MBC)的关系。结果表明茶园和林地土壤有机碳、土壤呼吸积累量、水溶性有机碳和微生物生物量碳均随着土壤深度的增加而减少, 且茶园均值大于林地。在0~100 cm土壤层次内, 茶园土壤质量敏感性指标(WSOC/SOC)平均值、代谢熵(qCO2)平均值均大于林地, 微生物熵(qMBC)平均值小于林地。茶园和林地土壤基础呼吸速率与SOC、WSOC及MBC呈显着正相关, 向后筛选回归模型表明对茶园土壤基础呼吸的影响作用依次为SOC>MBC>WSOC,对林地土壤基础呼吸的影响作用则为WSOC>SOC>MBC.茶园土壤代谢作用强于林地, 但茶园有机碳库的稳定性比林地差, 不利于土壤有机碳库的积累, 为促进茶叶生产的持续健康发展, 茶园土壤需要更加科学合理的施肥和耕作措施。  相似文献   

14.
对 Gibson土中的 Vlasov双参数地基模型进行了改进 ,导出了相应的特征函数 ,并就集中及均布条形荷载下土中内力及地面位移进行了分析 .结果表明 ,土体的非均匀性对其内力与位移影响较大 ,应予考虑  相似文献   

15.
立体休闲翻耕降低土壤中氟磺胺草醚残留污染的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根据"土壤立体休闲原理",通过现代化机械技术将氟磺胺草醚的残留土层与心土层进行位置转换,同时利用液相色谱结合生物测定的方法,系统研究不同耕作方法对氟磺胺草醚残留降解情况、土壤微生物变化和甜菜受害恢复情况的影响。结果表明,立体休闲翻耕处理对氟磺胺草醚残留的降解率明显好于常规翻耕处理,立体休闲翻耕后氟磺胺草醚的残留量降低了79%,而常规耕翻处理仅为46%;并且立体休闲翻耕处理对微生物的恢复效果好于常规翻耕处理,在0~10 cm土层中真菌、放线菌数目高于常规翻耕处理,10~20 cm和20~30 cm土层真菌数目均高于常规翻耕处理,各土层中细菌、真菌和放线菌总数恢复率分别可达到4%、29%和12%;生物测定结果表明,立体休闲翻耕提高了受药害甜菜的株高、出苗率、鲜重和叶绿素的恢复率,分别提高了12.89%、58.50%、72.29%和41.78%,效果好于常规耕翻处理。综上可以看出,与常规翻耕技术相比,立体休闲翻耕技术可更有效地降低土壤中氟磺胺草醚的残留量并减小氟磺胺草醚残留对土壤中微生物和敏感作物甜菜的影响。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利用石灰调节酸性土壤pH后,不同播种量、施磷量和行距对土壤成分的影响以及种植不同作物对土壤成分的影响。[方法]采用二次饱和D-最优设计和随机区组设计。[结果]紫花苜蓿不同播种量、施磷量和行距对土壤pH没有显著的影响,土壤有机质含量随播种量和施磷量的增加有不同程度的增加,而与行距的变化呈负相关关系,但均未达到显著水平;土壤速效氮含量与播种量和施磷量呈不显著正相关,与行距呈0.01水平显著的负相关;种植不同作物1年后土壤有机质含量增加,且差异达到0.05显著水平。种植苜蓿和三叶草能在0.05水平显著增加土壤全氮含量,但种植小麦和南瓜对全氮含量没有影响。种植豆科牧草(苜蓿和三叶草)均在0.01水平显著增加土壤碱解氮含量,而种植小麦和南瓜对碱解氮含量没有显著影响。[结论]该研究可为云南酸性土壤引进种植紫花苜蓿提供基础依据。  相似文献   

17.
黑土区农田土壤节肢动物群落与土壤理化性质的关系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分析外源性碳、氮干扰下农田土壤动物群落特征和土壤主要性质之间的相互关系,探索外源性碳、氮转化与土壤动物相互作用。【方法】2011年5—9月,采用手拣法、改良干漏斗法(Modified Tullgren)和湿漏斗法(Baermann)对吉林黑土区不同外源碳、氮干扰处理小区,即0.5倍、1.0倍、1.5倍和2.0倍(C0.5、C1.0、C2.0、N0.5、N1.0、N1.5、N2.0)和对照小区(不施肥,CK)土壤节肢动物群落进行调查,并对土壤主要性质进行分析。【结果】研究时段,共收集到农田土壤节肢动物70 485头(未知111头),隶属8纲20目3亚目87科(总科)。农田土壤节肢动物个体数、类群数、群落多样性受采样时间与外源碳、氮干扰影响显著(P<0.01)。与对照小区(CK)相比,施入外源碳增加了土壤有机碳与全氮含量、土壤C/N值以及土壤节肢动物个体数、类群数与多样性,但施入外源氮仅使土壤全氮含量和土壤中小型节肢动物的个体数增加。土壤节肢动物个体数与类群数分别与研究区域土壤温度、土壤湿度、土壤有机碳以及土壤呼吸强度存在显著的相关关系。等节虫兆科和长足虻科与土壤温度和土壤全氮含量呈正相关性;中气门亚目、甲螨亚目和棘虫兆科与土壤有机碳和土壤呼吸强度呈正相关性。冗余分析显示,土壤温度、土壤湿度以及土壤C/N对黑土区农田节肢动物主要类群作用最显著,农田土壤节肢动物主要类群较好的解释了土壤主要理化性质的变化。【结论】农田土壤节肢动物群落组成与多样性与采样时间、干扰种类相关,并受土壤温度、土壤湿度和土壤C/N影响;农田土壤节肢动物是反映土壤主要性质变化的敏感指示物。  相似文献   

18.
土壤是生态系统中重要的组成部分,土壤养分是衡量土壤肥力的重要指标.土壤制图则是对土壤养分空间分布特征的反映,绘制准确的土壤空间信息是农林信息化与可持续发展的必然要求.在过去的30年,土壤养分预测性制图在各个方面都取得了显著进展.介绍了数字土壤制图的理论基础,以及阐述土壤养分预测过程中的主要方法,包括传统土壤调查法、空间插值法、土壤-景观模型法、遥感影像法,并分析了当前在土壤制图研究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最后讨论了未来土壤养分制图的发展前景,旨在帮助人们了解土壤制图研究的现状,以期为土壤预测性制图的进一步研究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9.
土壤是生态系统中重要的组成部分,土壤养分是衡量土壤肥力的重要指标。土壤制图则是对土壤养分空间分布特征的反映,绘制准确的土壤空间信息是农林信息化与可持续发展的必然要求。在过去的30年,土壤养分预测性制图在各个方面都取得了显著进展。介绍了数字土壤制图的理论基础,以及阐述土壤养分预测过程中的主要方法,包括传统土壤调查法、空间插值法、土壤-景观模型法、遥感影像法,并分析了当前在土壤制图研究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最后讨论了未来土壤养分制图的发展前景,旨在帮助人们了解土壤制图研究的现状,以期为土壤预测性制图的进一步研究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20.
红壤地区土壤母质发育程度对红壤持水供水特性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对同一种土壤母质(玄武岩)的红粘土和棕泥土的持水和供水能力进行了分析研究;结果表明红粘土和棕泥土由于风化和淋溶程度不同对土壤质地产生了深刻的影响,进而对土壤的持水供水特性产生明显影响,这种影响要明显大于同一种土壤如棕泥土或红粘土由于利用方式和耕作制度不同所引起的土壤持水能力的差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