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06 毫秒
1.
冷蒿正种与其变种的花粉形态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以冷蒿正种(Artemisia frigida)及其变种-紫花冷蒿(Artem isia frigidavar.atropurpurea)为研究对象,采用扫描电镜(SEM),对它们的花粉形态进行了详细的观察描述,掌握了其在扫描电镜水平上的形态特征。研究结果表明:它们的花粉粒均为单粒花粉;花粉粒大小属于小型花粉;正种赤道面为椭圆形,变种赤道面为圆球形;极面为三裂圆形;萌发器官是3孔沟类型;表面纹饰为刺状-颗粒状复合纹饰。正种与变种花粉的总体形态特征基本一致;主要差异表现在细微性状方面。  相似文献   

2.
运用居群生物学的原理和方法,对分布于帕米尔高原地区三个居群的高原芥(Christolea crassifolia Camb.)的染色体核型、花粉形态与叶表皮气孔形态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高原芥三个居群的染色体2n=14,基数为7;核型不对称系数均为1A型;花粉均具三沟萌发孔,沟长达两极,极面观均为具网状纹饰的三裂圆形,...  相似文献   

3.
【目的】阐明内蒙古冷蒿居群亲缘关系与地理分布的关系。【方法】采用居群遗传学方法及RAPD技术,对内蒙古不同生态地区具有代表性的14个冷蒿居群的遗传多样性进行了研究。【结果】11个引物对14个冷蒿居群总DNA共扩增出93条带,其中77条表现出多态性,多态性标记所占的比例为82.8%,冷蒿居群表现出丰富的RAPD多态性。构建的14个冷蒿居群的遗传关系聚类图显示,扎尼河冷蒿居群与扎兰屯冷蒿居群的遗传距离最小,其次为卓伦高勒冷蒿居群与蔡木山冷蒿居群,贺兰山和吉兰泰冷蒿居群与其他冷蒿居群间的遗传距离均较大。【结论】RAPD技术适用于冷蒿居群遗传多样性的分析,冷蒿居群的亲缘关系与其地理分布有着密切关系。  相似文献   

4.
[目的]研究河北省坝上七星湖夏季9种湿生植物花粉的形态特征及其生态意义。[方法]应用光学显微镜对七星湖9种湿生植物进行花粉形态观察和研究,记录其花粉的大小、形状、表面纹饰等形态特征。[结果]花粉粒呈球形、近球形或长球形;花粉的萌发孔主要有3沟、6沟、3-4沟、3孔沟、3~4孔沟等5种类型;其外壁纹饰主要包括网状、条纹状、具刺、颗粒状等4种类型。同时根据这些植物的生境、产地及分布,讨论了它们的生态环境指示意义。[结论]该研究为古环境、古植被、古气候研究提供了现代孢粉学依据。  相似文献   

5.
通过对6个不同居群的黄牡丹花粉形态进行扫描。结果显示,花粉形态具有多样性,花粉外壁纹饰有脑纹网状、皱波网纹状、粗网状、网状和穴状细网5种;花粉粒的变幅为(32.94-48.87)μm×(21.57-29.70)μm,居群花粉在极轴、赤道轴和极赤比都存在显著差异。通过对6个花粉形态指标和植株11个外部形态指标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表明,花粉极轴与叶长宽比、极赤比与叶长宽比呈明显正相关,花粉极轴与叶长柄比、极赤比与叶长柄比呈明显负相关;花粉外壁纹饰变化与花瓣数量、宿存花萼和苞片数量呈显著相关。依据花粉外壁纹饰的演化规律可推测,花瓣数少、宿存萼片少,苞片数多、叶长宽比越大、叶长柄比越小应是植株较进化的特征。  相似文献   

6.
细叶百合种内居群形态多样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细叶百合种内11个居群的植株、叶、花、蒴果和种子等共23个性状进行了调查和统计分析,分析了不同居群之间的形态多样性及亲缘关系.结果表明:细叶百合各居群的物候期较为一致,相差不大;由聚类分析可以看出,地理分布与细叶百合不同居群的亲缘关系不完全一致.光学显微镜观察细叶百合花粉形态和大小相差不大,但扫描电镜观察发现不同居群花粉的表面纹饰有一定差异.细叶百合不同居群种子形态和大小接近,但有胚率和发芽率差别较大,存在明显的多样性.  相似文献   

7.
芍药花粉的形态特征及其与品种演化的关系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对芍药常见的 7个类型共 15个品种的花粉大小、形态、表面纹饰等特征进行了显微结构的观察和研究。结果表明:同一品种不同个体之间花粉粒外壁纹饰的细微结构是一致的,不同品种之间花粉粒形态存在一定差异;同一类型不同花色品种的花粉表面纹饰演化趋势与花色进化顺序基本一致;不同类型之间花粉纹饰与花型无相关性,花型演化顺序与其花粉纹饰的演化也不尽一致。  相似文献   

8.
18种绣线菊花粉形态及其分类学意义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以18种(品种)绣线菊为材料,利用扫描电镜法对其花粉形态进行系统观察比较、主成分分析和聚类分析,其中8种绣线菊的花粉形态为首次研究报道,以探讨其种间亲缘关系与分类学关系。结果表明:18种绣线菊花粉形状为长球形及近球形,极面观为三裂圆形和近圆形,赤道面观有长圆形、椭圆形和梭形,花粉大小为(12.5~20.7)μm×(10.58~18.3)μm,极轴与赤道轴之比(P/E)在1.01~1.94之间,属于小类型花粉,具三孔沟,部分种的内孔外突;外壁纹饰类型为条纹和条网状纹饰,纹饰特征种间存在差异,具备分类意义。首次发现美丽绣线菊(Spiraea elegansPojark)萌发沟内具有特殊脑纹状结构。绣线菊花粉性状指标重要性依次为条纹走向、赤道面观、孔径、条脊宽、极面观、纹饰类型、极轴和沟长与赤道轴之比(L/E)。18种绣线菊按花粉形态可分为5大类群,与经典形态学分类基本吻合,花粉形态可以做为种间分类的依据。  相似文献   

9.
本文对异质生境下分布的5个新疆野扁桃居群在同质园条件下叶片生长发育进行研究,并对其叶片形态(叶片长度、叶片宽度和叶长宽比)进行观察和分析研究。结果表明,叶片表型在所有的居群内及居群之间的变异都较为显著,居群内的变异高于居群间。通过对新疆野扁桃5个居群叶片表型多样性的评价研究,为进一步综合研究新疆野扁桃植株形态多样性奠定前期基础。  相似文献   

10.
对内蒙古呼伦贝尔、锡林郭勒草原5种生境(森林草原、草甸草原、典型草原、荒漠草原和沙地)中蒙药冷蒿资源进行实地调查,主要包括生物学特性、生境、资源面积及其利用等,为冷蒿的进一步研究提供必要的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11.
本文通过实地观察和分析,指出冷蒿主要分布于典型草原中、西部和荒漠草原的东部。冷蒿大量出现是在轻度和中度退化草地以及强烈侵蚀地段上。芽的大量产生于根颈和近地面老枝基部;枝条接触土壤易产生不定根,草地退化后,冷蒿以不定根取代主根作用,成为群落的主体。冷蒿可分为斜奇型和直立型二种生态型,以斜奇型的冷蒿分布面积最广。生物产量随着群落组成种类,地上部分变化较大;地下生物量集中于土壤上层(0~25cm土层),占总产量89.07%,其中以0~5cm土壤中占42.76%。  相似文献   

12.
本文在不同载畜率条件下对生长旺季荒漠草原植物群落特性和绵羊体重进行了比较,旨在为草地适宜载畜率的确定提供基础数据。研究结果表明:植物群落总盖度、高度、地上生物量随着绵羊载畜率增大均普遍降低;植物重要值无芒隐子草、短花针茅、冷蒿、阿氏旋花始终占优;绵羊个体增重和日增重均表现为轻牧>中牧>重牧,公顷增重随载畜率升高表现为先增加后减小的趋势。  相似文献   

13.
退化草甸草原近地面光谱特征初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运用ISI921VF-256型地物光谱仪对内蒙古西乌旗哈日根台镇赛温都嘎查低山丘陵草甸草原的草群、裸地等进行光谱数据的提取,获得其反射率光谱特征。试验结果表明:不同地物的反射率不同,草甸草原草地群落的光谱反射曲线在可见光波段450和675 nm左右的蓝光和红光区形成吸收谷,反射率一般为5%~10%和10%~15%;570 nm左右的绿光区为反射峰,反射率一般为10%~20%;在近红外波段呈现强烈的反射,700~760 nm,光谱反射值随波长的增加而急剧升高,反射曲线陡而接近于直线的形态,从760nm开始,光谱反射值缓慢增加,反射率一般为25%~35%;裸地的反射曲线在可见光区高于草地群落,在近红外区低于草地群落;在不同退化梯度下,草甸草原植物群落的光谱反射率,随着退化梯度的加强而增强;在同一退化梯度下,大针茅群落对可见光的反射率小于冷蒿群落,而对近红外光的反射率大于冷蒿群落;草甸草原的不同地物具有其不同的光谱特征,并随着退化程度的变化表现一定的差异。  相似文献   

14.
退化典型干草原群落特征与多样性的恢复动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退化草原自然恢复演替过程植被变化的研究,是认识其恢复过程、机理、探讨恢复的限制因子和进一步制定快速、低投入生态恢复措施的基础。通过对内蒙古典型干草原地带退化草原〔冷蒿(Artemisia frigida)、百里香(Thymus serpyllum)和糙隐子草(Cleistogenes squarrosa)等为主〕禁牧8a的恢复过程研究表明:在退化草原群落自然恢复过程中,植物高度上升;植被盖度和生物量增加;物种数先增加后降低逐渐趋于稳定。群落的物种多样性和均匀度先明显增长后趋于平缓稍微有所下降,物种丰富度和优势度先增加后减少再增加再减少,这一变化与该区草原植被特质及人为干扰活动有关。即在禁牧初期,一些1、2a生植物的侵入,以及退化群落中建群种、优势种得以优先恢复,所以植物群落各特征都呈增长趋势;而随着禁牧年限的增长,草原群落结构趋于稳定,各植被生态特征变化都呈平稳波动。  相似文献   

15.
不同放牧梯度大针茅草原植物群落变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采用对比分析的方法调查了内蒙古锡林郭勒盟中国科学院草原生态系统定位站大针茅草原植物群落在不同放牧梯度下的群落变化,结果表明:随着放牧梯度的增加,群落中的优势种大针茅和羊草等优良牧草的营养枝高度、株丛密度及生物量均明显降低并逐渐被猪毛菜、糙隐子草和冷蒿等耐牧植物所取代,生产力及利用价值下降。从无放牧的对照样地到重度退化样地植物群落类型依次转变为:羊草 大针茅 丛生禾草、大针茅 羊草 糙隐子草 丛生禾草、糙隐子草 大针茅 羊草 丛生禾草、猪毛菜 糙隐子草 小丛生禾草。  相似文献   

16.
利用MISA(Micro SAtelite)软件对测序得到的蒙药冷蒿转录组序列143 700条跨叠群(contigs)进行简单重复序列(SSR)位点的挖掘,发现3 614条序列含有3 753个SSR位点,发生频率为2.51%,共有122种重复基元,平均每18.46 kb出现1个SSR位点。冷蒿转录组序列的SSR主要集中在三核苷酸重复(56.12%),其次是二核苷酸重复(31.60%)。AC/TG、AT/TA、CA/GT、AAT/TTA和AAC/TTG是二核苷酸、三核苷酸中的优势重复基元。冷蒿转录组SSR以5~12次重复为主,基序长度主要集中于12~36 bp。冷蒿转录组共注释43 415个contigs,其中578个SSRs位于编码区,主要以三核苷酸重复为主(397,68.69%)。从分子水平和生物信息学角度介绍了蒙药冷蒿转录组SSR信息的开发利用,其出现频率高、重复类型丰富,将为冷蒿的分子标记辅助育种、遗传多样性分析、遗传图谱构建和功能基因挖掘提供了候选序列。  相似文献   

17.
干旱胁迫对冷蒿保护酶活性及膜脂过氧化作用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了探讨冷蒿Artemisia frigida对干旱胁迫的适应机制,以盆栽天然草场冷蒿为材料,采用自然干旱胁迫处理测定了冷蒿叶片和土壤相对含水量,叶片膜透性和丙二醛(MDA)质量摩尔浓度以及保护酶活性。结果表明:在干旱胁迫初期(0 ~ 8 d,土壤含水量大于6.5%),冷蒿叶片失水较少,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表现出先升高后降低的变化趋势,过氧化氢酶(CAT)活性表现出先降低后升高的变化趋势,丙二醛保持在稳定水平,膜系统受到的伤害较小;随着干旱胁迫时间和程度的加强,超氧化物歧化酶、过氧化氢酶和过氧化物酶(POD)酶活性都有不同程度的降低,丙二醛开始大量积累,膜系统受到严重伤害;至第12天,土壤含水量下降至2.7%,冷蒿叶片全部永久性萎蔫。在干旱胁迫下超氧化物歧化酶和过氧化氢酶在活性氧清除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图5参13  相似文献   

18.
本文对不同地理种源杉木花粉的形态、微观形态、花粉壁的结构、花粉萌发、过氧化物酶同工酶及其变异进行了分析。杉木花粉有一个萌发孔;花粉外壁为颗粒状纹饰;花粉壁可分为外壁和内壁,外壁又可分为外壁外层和外壁内层。变异分析结果表明,杉木花粉的颜色、形态、萌发孔及萌发后花粉管生长长度各种源间存在差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