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樟子松枯梢病损失估测与防治指标   总被引:4,自引:3,他引:4  
在黑龙江省尚志国有林场管理局樟子松枯梢病发病区内,分别病情率级和立地条件,采用均匀分布、典型整群抽西半球的样地调查和树干解析的方法,明确了各病情等级对高生长、径生长、材积生长的影响,从而确定了病情指数与材积损失量、损失率的相关数律,建立了樟子松枯梢病对材积损失的估测模型。并以此推导出了相应的经济危害允许水平和防治指标。  相似文献   

2.
在樟子松的生长过程当中进行有效的抚育工作,能够有效地保证其存活率,并且提高其成材质量。而在其生长中,红斑病也是对其具有较大威胁的病症之一,下文中则对其抚育工作以及红斑病的防治工作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3.
塔河林业局苗圃的樟子松苗木,由于松针红斑病和落针病的病菌(Do-thistroma pini和Lophodermium seditiosum)侵染而受害严重.1988—1990年,在调查两种病害及发病规律的基础上,进行了小面积药剂喷洒,换床苗药剂蘸根防病试验和综合管理措施的研究。提出以育苗管理措施为主,以化学药剂防治为辅的综合管理办法,收到明显的防治效果。  相似文献   

4.
樟子松主要病害及其防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樟子松是集生态性、观赏性、经济性为一体的多功能树木品种。尽管樟子松的抗寒、抗病害能力较强,但在生长过程中难免会出现各种各样的病虫害,影响作物生长的同时也降低了园林绿化工作的效率和质量。基于此,文章对樟子松红斑病、松针锈病、枯鞘病3种主要病害进行了分析,进而提出防治方法,旨在稳步推进我国生态建设和经济建设的发展。  相似文献   

5.
樟子松枯梢病流行因素及季节流行动态   总被引:4,自引:4,他引:4  
通过樟子松桔梢病调查和病害流行相关性分析的结果,明确了樟子松桔梢病的发生与寄主和环境条件的关系,确定了病害发生的主要影响因子:即寄主感病性、林龄、造林密度、坡向、坡位及林位。结果表明:樟子松易感病,林龄大发病重,阳坡比阴坡发病重,密度大的比密度小的发病重,上坡、中坡、下坡发病程度由重到轻。林缘比林内重。随着平均温度、相对湿度和降雨量的增加,孢子飞散量增加。种子不带菌,该病的传播与种子无关。将2000年和2002年生长季节樟子松桔梢病病情逐月调查的数据,分别进行指数、韦布尔和理查德3种曲线的非线性回归分析,结果病情随时间的进展曲线以韦布尔曲线为最优。同时,也说明了樟子松枯梢病属于多循环的复利病害,因此,在病害预测和防治上也应采取相应的策略和方法。  相似文献   

6.
根据黑龙江省22个市县病害调查的结果,选择与病害密切相关的9项气象因子为指标进行聚类分析,将黑龙江省樟子松枯梢病危险等级划分为重发区、常发区、偶发区和安全区4级。经证实,等级的划分与病害调查的实际情况基本一致。  相似文献   

7.
采用Iwao.m-x回归法和Southwood公共kc值法求得理论抽样数模型,从而导出在不同置信度、为害株率-x和允许误差d下的理论抽样数n和最适抽样单位.采用Iwao和Willson提出的序贯抽样法得到2个序贯抽样模型,进而获得纹枯病的Iwao-Willson复合序贯抽样法.经比较,结果表明该方法为最佳调查法,可大大减小调查误差.  相似文献   

8.
以高山松为研究对象,基于113株单木地上生物量测量数据,在前期构建高山松一元和二元幂函数模型基础上,采用六步法和泰勒级数对模型的残差变异和参数误差进行不确定性分析。结果表明:基于113株高山松构建的单木生物量模型,一元回归模型的残差变异及模型参数引起的不确定性分别为6.20%、30.30%,综合不确定性约为30.83%;二元回归模型残差变异和模型引起的不确定性分别为5.17%、3.12%,综合不确定性约为6.04%。当建模样本量从38增加至71时,模型的不确定性变化显著。一元模型的参数不确定性和残差变异不确定分别减少14.50%和1.25%,综合不确定性减少14.52%;二元模型参数不确定性和残差变异不确定分别减少35.65%和5.80%,综合不确定性减少34.96%。随着分组样本数的增加,一元地上生物量模型和二元地上生物量模型,其模型的残差变异不确定性也逐渐减小。模型残差变异不确定性和参数不确定性是单木地上生物量模型构建中不确定性的主要来源,增加模型参量能有效降低单木地上生物量模型中参数引起的不确定性;建模样本数量的增加,能有效降低模型参数不确定性及残差变异不确定性。  相似文献   

9.
利用在红花尔基沙地樟子松天然林中所设置的2块1 hm2大样地,借助Winkelmass软件设置不同样地大小并随机进行100次重复抽样,统计分析了不同样地大小对林分结构研究中的两个重要因子(林分密度、林木分布格局估计)的影响。结果表明:当调查面积增加到3 600 m2时,林分的密度估计趋于稳定,相对误差不超过10%;林分结构参数角尺度也趋于稳定,格局吻合率达95%以上,由此确定出红花尔基沙地樟子松天然林森林结构研究的最小取样面积为3 600 m2。  相似文献   

10.
依据10块田的调查结果,经种群扩散指数和聚集指标的测定结果表明,小麦根病田间白穗的分布属聚集分布;随着白穗经的增加聚集强度下降,当白穗率达到70%以上时则表现为均匀分布。保证抽样质量的适合理论抽样数量为2183 ̄2409株,并随着白穗率变化而异,比较几种抽样方法,平行式取样法最适宜。  相似文献   

11.
禾谷黍缢管蚜种群抽样技术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禾谷黍缢管蚜在小麦抽穗到灌浆期田间呈聚集分布。应用Ⅰwao x-x回归法和Southwood公共Kc值法求得理论抽样数模型,从而导出在不同置信度t、不同蚜口密度X(头/株)和不同允许误差D下的理论抽样数n。 当采用Ⅰwao及WilIson等(1983)提出的序贯抽样法时,得到该蚜虫的两个序贯抽样模型。 结合Ⅰwao和willson的二模型,获得该蚜虫的Ⅰwao-Willson复合序贯抽样法,从而在某些情况下,大大地减少了抽样数。  相似文献   

12.
茶小卷叶蛾幼虫空间格局及抽样技术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应用聚集度指标、Taylor的幂法则、Iwao的m*-m回归分析法,对茶小卷叶蛾幼虫空间格局进行了分析,并研究了茶小卷叶蛾幼虫在茶树上的序贯抽样技术。结果表明,茶小卷叶蛾幼虫在茶树上的空间分布属聚集分布,个体间相互吸引,分布的基本成分是个体群,其聚集性随密度的增大而增加。其聚集原因经Blackith种群聚集均数测定,当m<1.009 5时,其聚集是由外界环境条件所致;当m>1.009 5时,其聚集是由于害虫本身的群集行为与环境条件综合影响所致。在此基础上提出了最佳理论抽样数和最佳序贯抽样模型:N=1.962/D2[1.236 02/m+1.279 54],T0(n)=3.6 n±8.988 8 n1/2,最大样本数为n=234。  相似文献   

13.
用不同的测定指标研究了甘蔗苗期蔗长蝽若虫的空间分布型和抽样技术。结果表明:①甘蔗苗期蔗长蝽若虫的空间分布均属于聚集分布;②植保上常用的4种抽样法均适用于田间调查;③田间的理论抽样数是随虫密度的增加而减少,同时也随允许误差的增大而减少;④田间蔗苗虫株率和百株虫量存在正相关,可以用 x=e~(1.60671n〔-24.0964ln(1-y)〕方程来估计。  相似文献   

14.
Trichoderma spp.对樟子松枯梢病病原菌的影响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通过Trichoderma属3个菌株与樟子松枯梢病茵(sphaerop sissapinea)对峙培养试验的结果表明:Trichoderma virideI.Trichoderma viride2及Trichoderma harzianum对樟子松枯梢病病原茵都有抑制效果,其中Tri—choderma viride2对病原茵的相对抑制效果最好,且其相对抑制效果随着时间的增加而增长,在40h达到最高,为73.55。Trichoderma viridel和Trichoderma harzianum对病原茵的相对抑制效果在16h达到最高,分别为4.86及2.59。  相似文献   

15.
通过田间调查和统计分析,明确了柑桔黑刺粉虱种群的抽样单位以梢为最适;其种群呈聚集分析,方差分析表明在树冠不同部位的聚集强度无显著差异;在相同误差水平,理论抽样数随平均密度的增加而增大。  相似文献   

16.
基于相容性生物量模型的樟子松林碳密度与碳储量研究   总被引:6,自引:3,他引:3  
基于不同林龄樟子松人工林生物量调查数据,建立了樟子松林生物量相容性模型,探讨了不同林龄樟子松人工林中乔木层、林下植被层、死地被物层碳密度和碳储量的变化规律。结果表明:樟子松人工林各器官碳密度值的排序为:树叶树枝树干树根;各器官碳密度均随着林龄的增大而增加,27、30、32、36、40和44年生樟子松各器官的平均碳密度分别为449.5、460.2、470.8、485.1、489.2和513.6 g/kg,林下植被与死地被物的碳密度随林龄的变化规律不明显。27~44年期间樟子松人工林群落碳储量都随林龄的增大而增加,从27年生的37.14 t/hm2增加到44年生的168.46 t/hm2,其顺序为:乔木层死地被物层林下植被层,分别占群落总碳储量的90.97%、1.13%和7.90%,乔木层碳储量占主导地位。不同林龄樟子松乔木层、林下植被层和死地被物层年固碳量分别为2.043、0.025 和0.182 t/hm2。研究认为,樟子松人工林群落碳密度及碳储量随林龄的增加变化显著,碳汇作用明显。   相似文献   

17.
采用生态学方法对呼伦贝尔沙地樟子松Pinussylvestrisvar.mongolic0土壤种子库和落种情况进行调查和分析。结果表明:沙地樟子松土壤种子库中种源丰富,种子扩散主要受风的影响,长距离传播的沙地樟子松种子对其斑块化边缘的维护以及林一草一沙过渡带天然生态系统的恢复起到十分积极的作用。土壤种子库主要分布在凋落物层中,平均种子密度可达614粒·inz;种子密度随与母树距离的增加而减少。在距母树约3m左右范围内,存在一个明显的环状峰值区域。该区域中心位于母树北偏东方向.在这个区域内土壤中的种子密度明显高于其他部位.从空间分布格局来看,种子多飞落在距母树树干0~8m距离内,在东、南、西、北和主风方向,种子密度均随与距母树距离的增加而减少:而且东、北向落种密度明显高于西向和南向。风向在当地樟子松种子在地面的扩散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形成了沙地樟子松种子在母树下呈侧环状分布的格局.图4表1参18  相似文献   

18.
烟粉虱成虫在西兰花菜地种群分布型及抽样技术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通过对西兰花莲座期的烟粉虱不同发生密度地块调查,取得了21组样本资料,应用聚集度指标法、I-wao法和Taylor法等对其空间分布型进行测定检验,结果表明烟粉虱成虫在西兰花秧苗上呈聚集分布,其聚集度是随着种群密度升高而增加。其聚集原因经Blackith种群聚集均数测定,当m<3.7049时,其聚集是由于某些环境如气候、栽培条件、植株生育状况等等所引起的;当m≥3.7049时,其聚集是由害虫本身的聚集行为与环境条件综合影响所致。在此基础上,通过几种抽样方式比较测定,以五点式为最佳,并提出了最佳理论抽样数和最佳序贯抽样模型:N=1/D2[0.8751/m 0.6753],Tn=0.8751/[D02-0.6753/n]。  相似文献   

19.
为了提高对油桐尺蠖预测预报准确性,应用聚集度指标法、Iwao法和Taylor法等对油桐尺蠖幼虫的空间分布型进行测定检验,结果表明油桐尺蠖幼虫呈聚集分布,其聚集强度是随着种群密度升高而增加。应用Iwao抽样通式建立理论抽样数模型,由此确定了一套油桐尺蠖幼虫在不同密度下的理论抽样数表,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最佳理论抽样数和序贯抽样模型。  相似文献   

20.
为了更好地防治樟子松褐斑病,对不同栽植密度与配置方式对樟子松褐斑病的影响进行了试验研究。结果表明,不同栽植密度对樟子松褐斑病有显著影响,随着栽植密度的增大,褐斑病发病率和发病指数也逐渐增大;不同配置方式对樟子松褐斑病的发生亦有显著影响,其中群植发病率和感病指数均最低,分别为30.41%和24.73,丛植发病率和感病指数最高,分别为90.23%和82.45。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