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本文通过对山东省农村居民点用地与人口变化的耦合分析,梳理了农村居民点土地利用现状特点和存在问题;系统研究了农村居民点用地潜力测算方法,用地潜力调查与评价技术流程,并对山东省农村居民点用地潜力进行了科学测算;基于农村发展地域分异以及用地特点的分析,将山东省农村居民点整治划分为三种模式:城镇化引导型、中心村整合型、村内集约型;最后提出农村居民点综合整治的机制与对策.  相似文献   

2.
安徽省凤阳县农村居民点用地集约利用潜力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以安徽省凤阳县15个镇域范围内的农村居民点作为评价单元,将凤阳县农村居民点用地分为3大土地集约利用类型,分别是高集约度利用型、中集约度利用型和低集约度利用型.通过农村居民点用地集约潜力测算模型预测出2005─2010年凤阳县农村居民点用地可实现潜力为63.600 0 hm2,2005-2020年凤阳县农村居民点用地可实现潜力为379.890 0 hm2.  相似文献   

3.
乡村城镇化的加速发展要求农村居民点用地需从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进而促进经济社会的发展.以人均建设用地面积为评价指标,以重庆潼南县崇龛镇16个行政村作为研究的基本单元,对该地区农村居民点用地的可挖掘潜力面积进行了初探.将16个行政村农村居民点土地利用按照集约程度分为集约利用、一般利用、粗放利用3个等级,根据农村居民点土地利用的理论潜力,选择自然、经济、社会的7项评价指标测算潜力系数,并分别以人均建设用地面积150、190 m2为标准计算可实现的农村居民点用地集约利用潜力值,以期为缓解乡村城镇化过程中建设用地的供需矛盾,提高农村居民点土地集约利用水平服务.  相似文献   

4.
张军民  侯艳玉  季楠 《安徽农业科学》2011,39(14):8457-8460,8465
通过对山东省农村居民点用地集约利用潜力测算,分析山东省城市化发展的土地供需关系,探讨农村居民点用地的集约利用潜力是否能够满足山东省城市化发展对建设用地的需求。通过使用联合国法、时间序列模型法、灰色系统模型和"S"型曲线模型法预测2020年山东省城市化水平,并利用人均用地指标法、限制条件修正系数法测算山东省农村居民点用地集约利用潜力,结果表明,测算出的现实潜力能够满足山东省城市化发展对建设用地的需求,并对农村居民点用地的集约利用提出相应的对策。 更多还原  相似文献   

5.
农村居民点用地整理潜力测算方法对比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农村居民点用地整理作为土地综合整治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有效增加耕地面积和满足建设用地指标需求方面发挥了越来越重要的作用,科学合理地进行农村居民点潜力分析是农村居民点整理工作顺利开展的前提和依据。从整理潜力的可实现角度,将农村居民点用地整理潜力归为理论潜力和现实潜力,介绍了不同整理潜力测算方法的原理,总结了不同整理潜力测算方法的优缺点及适用范围,并提出未来农村居民点整理潜力测算发展的建议,使农村居民点用地整理潜力测算方法更系统更合理,为土地整治规划编制和农村居民点整理工作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6.
农村居民点用地潜力的挖掘是实现耕地总量动态平衡的重要途径。在分析我国农村居民点用地挖潜方式及枝江市农村居民点现实情况的基础上,为枝江市农村居民点选择了依托原有优势居民点进行中心村建设的用地潜力挖掘方式。  相似文献   

7.
通过对四川省井研县农村居民点用地现状分析,指出用地存在的问题。同时结合国家农村建设用地标准,计算井研县农村居民点用地潜力,并对其整理增加耕地进行了潜力分级。建议应合理配置土地、节约用地等,有效地对农村居民点进行整理。  相似文献   

8.
挖掘农村居民点内部潜力是解决当前土地供需矛盾的重要途径之一.以河北省霸州市为研究区域,根据用地性质和人口分布状况,对全国第二次土地调查数据进行修正;以人均建设用地面积为评价指标,将全市农村居民点土地利用按照集约程度分为集约利用、一般集约利用和粗放利用三个等级;根据现状人均建设用地面积计算农村居民点理论整理潜力;选择自然、经济、社会3类因素5项评价指标计算挖潜系数;分别以人均建设用地120 m2、150 m2为界线计算可实现的农村居民点集约利用潜力值.  相似文献   

9.
汪琴  邹自力  张小平  侯长莉  胡鑫 《安徽农业科学》2011,39(4):2377-2379,2412
结合3S技术对江西省宜丰县农村居民点用地整理潜力分析。从宜丰县农村建设用地现状入手,通过多种方法测算宜丰县农村居民点用地的整理潜力,并对各种方法的优缺点进行分析,确定宜丰县农村居民点用地整理的潜力。  相似文献   

10.
以桥林新城为研究区,采用人均建设用地标准法测算得到桥林新城农村居民点用地整理的理论潜力为2 923.77 hm~2;综合考虑自然因素、经济因素和社会因素三方面因素,对农村居民点用地整理的理论潜力进行修正,得到农村居民点用地整理的现实潜力为1 315.70 hm~2。建议高度重视桥林新城农村居民点用地整理,综合考虑整理的资金约束、自然约束和社会可接受等因素,推进农村居民点用地集约节约利用。  相似文献   

11.
基于内部用地结构及其功能的农村居民点整理潜力辨析   总被引:8,自引:3,他引:5  
选择东北典型农村,通过实地调研、农户访谈与遥感、地理信息系统相结合的方法,测算了农村居民点内部包括用于种植作物以及各种用途的土地面积的比例。结果表明,农村居民点内部有相当大比例的种植用地和养殖用地,这些土地具有农业生产功能,是农户生计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但是,土地利用现状调查中将农村院落内的种植农作物和养殖畜禽的土地都调绘为农村居民点即建设用地。因此,如果扣除这部分具有农畜产品生产功能的土地,农村居民点整治潜力并非很大。  相似文献   

12.
工业化、城镇化背景下农村居民点内部土地利用演变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为分析工业化、城镇化背景下农村居民点用地演变规律,以河北省东马营村为例,采用参与式农村评估、ArcGIS矢量化等方法,分析其工业化发展历程,并选取扩展强度指数、容积率、吉布斯-马丁多样化指数等指标,在微观尺度上对农村居民点内部土地利用动态演变及其驱动过程进行研究分析。结果表明:1)1985—2015年,东马营村箱包工业的发展导致当地经济非农化、农户从业结构非农化,当地纯农型农户所占比例不足1%,其显然已经不是传统意义上的农村;2)东马营村农村居民点的用地规模、扩展强度、多样性、建设面积与建筑面积等持续增长,其动态演变是与工业化发展历程相适应的。研究认为,未来应借助村级土地利用规划编制工作,通过农村土地整理、复垦等缓解快速工业化农村地区的建设用地供需矛盾,同时应做好耕地流转,提高耕地利用效率。  相似文献   

13.
农村居民点是农村人口的重要聚居方式,分析其空间分布特征并深入揭示其空间布局的影响因素和驱动机制,对科学规划农村居民点,合理利用土地资源具有重要意义。文章以三峡库区腹地奉节县农村居民点作为研究对象,借助Arc GIS10.2软件,研究农村居民点密度和用地比重的空间差异性及其与地形因子的关系,结果表明:(1)从密度和用地比重来看,研究区不同等级的农村居民点在空间分布上均呈现出北部密度和用地比重较大,而南部总体偏小,局部密集,用地比重较大的特点;(2)从地形因子来看,研究区分布在海拔800 m以下及坡度6~25°范围内的农村居民点密度在20个/km2以上,用地比重多在1.5%以上,属于农村居民点较密集区。总体上,奉节县农村居民点空间布局与其自然地理环境有直接关系,地势低平、河网密布的地区,农村居民点密度大且用地比重大,反之,地势陡峭,土地承载力低的地区,农村居民点分布分散,用地比重较小。  相似文献   

14.
德州市农村居民点用地潜力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随着城市化水平的提高和城市规模的扩大,农村居民点用地与耕地及城市建设用地的矛盾日益突出。通过对德州市农村居民点用地现状分析,指出土地利用程度低以及土地资源浪费是农村居民点用地普遍存在的现象。同时结合国家农村建设用地标准以及德州市地形特点,计算出德州市农村居民点用地的潜力巨大,占目前用地现状的37%。在当前建设节约型社会的形势下,应从提高土地利用程度、节约用地等方面,尽快有效地对农村居民点用地进行整理。  相似文献   

15.
通过对资兴市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修编前期工作中遇到的一些实际问题的阐述,分析其存在的原因及影响,提出相应的解决方案和对策.  相似文献   

16.
为揭示农村居民点用地变化驱动机制,为政府决策提供科学依据,以西南丘陵地区为研究对象,利用Logistic回归模型和多元线性回归模型对巴南区农户居民点用地变化进行了相关分析。结果表明:显著影响农户"是否新辟地基建房"的因素包括:"风水"心理、自然灾害、宅基地来源和交通条件;显著影响农户"新辟地基建房占地面积"的因素包括:家庭常住人口数量、宅基地来源、农村税费改革、农村宅基地政策法规的认知。对两者影响最显著的都为宅基地来源因素。由此可见,荒地或闲置用地为新辟地基建房的主要用地来源,且相对其他用地来源建房占地面积较大。因此,在保护耕地不被占用的同时,政府应控制荒地或闲置用地建房超占现象,从而保护潜在的耕地来源。  相似文献   

17.
刘庆生  刘高焕  张朝忙  黄翀  谢传节 《安徽农业科学》2012,(30):14991-14995,14998
基于1 km×1 km尺度土地利用/覆盖数据,以图像的形式直观展示了土地利用/覆盖多样化指数、土地利用程度综合指数和植被覆盖指数的空间变异规律,阐述了1980s、1995和2000年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区土地利用结构特征及动态变化。研究结果表明:1980s~2000年,耕地面积到1995年减少,到2000年又恢复到1980s的种植面积,在该过程中,耕地主要与水库坑塘养殖、城镇工矿用地和农村居民地以及未利用地相互转化;林地和草地面积变化不大;城镇工矿用地和农村居民地,到1995年大面积扩展,以后一直保持相对稳定;滩涂用地和盐碱地在3个时期间变动较大。1980s、1995和2000年土地利用/覆盖多样化指数、土地利用程度综合指数和植被覆盖指数空间分布特征基本相同,总体来说,1980s~2000年沿海的无棣县、沾化县、垦利县、东营区和莱州市土地利用变化强烈,是该区最为活跃的地区。土地利用程度综合指数与植被覆盖度指数1980s~2000年变化趋势基本相同,在垦利县和东营区沿海地带具有较强的一致性,反映了该区域土地利用开发和植被保护并重的特点。  相似文献   

18.
广西贵港市农村居民点土地集约利用评价   总被引:6,自引:4,他引:2  
林伟丽  周兴 《安徽农业科学》2010,38(31):17695-17698
以贵港市5个县域范围内的农村居民点整体为评价单元,从土地利用程度、土地投入程度、土地利用产出、社会经济4个方面构建指标体系,采用层次分析法确定权重,利用加权函数法计算综合评价分值,然后根据综合评价分值的大小将贵港市农村居民点用地分为3大土地集约利用类型,即相对集约利用类型、一般集约利用类型和相对不集约利用类型,最后针对该地区实际情况提出农村居民点土地集约利用的对策。  相似文献   

19.
为探索有效的节地措施,采用统计评价法和案例分析法,建立村镇建设用地节约集约利用自然效果评价的方法体系,并选取四川省金堂县竹篙镇和凤凰村为示范区进行实证研究。结果表明:竹篙镇总体规划和建设用地利用现状、凤凰村建设用地利用现状的节地效果综合评价分值分别为87.29%、61.84%和44.45%,依次为优、较好和较差。分析单项评价结果,影响竹篙镇节地效果的主要因素有综合建筑容积率、人均住宅建筑面积和人均公共绿地面积;建议规划期内要防止过度开发住宅商品房,进行建设用地内涵挖潜,优化用地结构;影响凤凰村的主要因素有户均宅基地面积、综合服务设施用地面积和多个生态环境改善效果指标;建议缩减人均用地面积和改善人居环境。二地均需加强综合服务设施建设。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