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化学调控对干旱后棉花冠层时空分布及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探究干旱后棉花化学调控增产稳产的可行性,通过模拟田间干旱,采用裂区设计,探究化学调控下干旱后棉花冠层时空分布及产量变化。主区设置人工打顶与化学封顶,副区设置干旱后复水3 d、6 d、9 d喷施低量缩节胺及空白对照。结果表明:喷施缩节胺显著提高棉花籽棉产量、叶绿素相对含量(SPAD)、冠层中上部比叶重及各部位平均叶簇倾角和散射辐射透过系数(TC),显著降低冠层下部、上部叶面积指数,并随喷施时间的提前效果更显著。化学封顶显著增加冠层中下部比叶重、下部叶面积指数、上部叶面积指数及各部位TC。干旱后复水6 d喷施缩节胺,采用化学封顶,棉花SPAD值和比叶重较高,叶面积指数分布均匀,叶片保持直立,冠层整体通风良好,棉花产量最高。  相似文献   

2.
棉花化学调控是协调棉花营养生长和生殖生长、群体与个体之间的关系,塑造棉花理想株型和群体结构的重要手段。化学调控的重点:控好无效高度,留够有效高度。  相似文献   

3.
正1试验目的化学调控是棉花栽培管理技术中的重要环节,由于棉花具有无限生长习性,而且营养生长和生殖生长并进重叠时间长。适时适量地化学调控,有利于塑造理想的株型,使棉株营养生长与生殖生长、个体与群体协调最大化,达到个体稳发稳长、群体结构合理的目的,从而最大限度地发挥棉花的增产潜能。目前农一师在棉花化学调控技术应用方面发生了重大变化,已形成一套新的调控技术模式,其效果通过了实践验证,已大面积推广应用。为进一步提升沙雅县棉化生产管理水平,在借  相似文献   

4.
棉花调控技术是棉花生产中最传统的技术措施。新疆早熟棉区,在匀苗密植的基础上,协调好营养生长与生殖生长、群体与个体的关系,并通过人工整枝、水肥运筹和化学调控,塑造丰产株型和合理的群体结构,形成田间高光效群体长相,提高内围铃的比重和素质,是获得棉花高产的关键措施之一。尤其在宽膜栽培条件下,棉株生育进程加快,棉田群体加大,科学调控棉花群体结构对促进高产优质极其重要。常用的群体调控技术包括人工整枝和化学调控两个方面。  相似文献   

5.
喷施化学打顶剂对棉花冠层结构及群体光合生产的影响   总被引:18,自引:2,他引:16  
【目的】选用氟节胺复配型、缩节胺复配型2种化学打顶剂,研究田间喷施化学打顶剂对棉花株型特征、冠层结构、群体光合生产及产量的影响,分析冠层结构变化对群体光合生产和产量的影响,为棉花化学打顶技术的应用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选用北疆棉区主栽品种(新陆早45号)和主推品种(系)(中棉所50、45-21)为试验材料,在田间自然条件下,以常规人工打顶的棉花为对照,分别测定不同棉花品种(系)株高、株宽、叶面积指数、叶片叶绿素含量、冠层不同部位透光率、群体光合速率及产量构成等指标。研究化学打顶技术对棉花叶面积指数、冠层透光率、群体光合速率及产量的影响。【结果】与人工打顶的棉花相比,化学打顶的棉花株高显著高于人工打顶处理,且喷药后生长量较大;株宽显著小于人工打顶处理,喷药后横向生长被明显抑制。化学打顶的棉花叶面积指数和叶片叶绿素含量较高,且高值持续期长,至初絮期(出苗后115 d)仍维持较高的值,与人工打顶的棉花相比差异均达到极显著水平;冠层上、中部透光率较高,生育后期冠层下部漏光损失较小。化学打顶的棉花群体光合速率显著高于人工打顶,且高值持续期长,至初絮期仍维持在16.04 μmol·m-2·s-1以上,较人工打顶的棉花高出14.35%-36.35%,差异均达到显著水平;群体呼吸速率在达到峰值前显著高于人工打顶的棉花,峰值后与人工打顶的棉花无显著差异;群体呼吸速率占群体总光合速率的比率高于人工打顶的棉花。化学打顶的棉花单株结铃多,其中氟节胺处理棉花产量高于人工打顶。【结论】棉花化学打顶技术具有塑造株型、调节棉花冠层结构形成的重要作用;同时棉花冠层上、中部透光率大,改善了冠层中下部光环境,保证了冠层各部位均匀的光分布。化学打顶的棉花叶面积指数高且高值持续期长,增加了光合面积。叶片叶绿素含量高且高值持续时间长,延长了光合时间,保证了较高的群体光合能力及长的光合功能持续期。  相似文献   

6.
浅析棉花化学调控失误的原因及预防对策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棉花化学调控是一项投资少、效益高的栽培技术措施.适时适量地化学调控,有利于塑造理想的株型,使棉株营养生长与生殖生长、个体与群体协调最大化.  相似文献   

7.
一、棉花化学调控的必要性棉花具有无限生长的习性,其生育期长,营养生长与生殖生长并进的时间也长,加之生长发育期间气候条件变化大,如果此时管理不当或受不良气候条件影响,往往会使棉株营养生长过量,蕾铃脱落严重,造成棉花晚熟,从而降低产量和品质。化学调控是在棉花生产过程中,应用生长调节剂,调节棉花营养生长和生殖生长,建立合理的群体结构,改善群体光照条件,减少蕾铃脱落和病虫害发生,促进棉铃早熟,有利于高产高效。在棉花高产栽培中,使用的生长调节  相似文献   

8.
棉花化控,就是运用化学调控手段把棉花塑造成理想株型,形成高光效的群体。这样能使植株生长健壮,减少病虫害发生,提高棉花产量,并且能提高品质。通常使用下列药剂。一、缩节胺。缩节胺在棉花化控中应用广泛,效果理想。它可降低棉花株高,减少果枝数,促进光合作用向生殖生长转移,减少棉铃脱落,  相似文献   

9.
棉花化控就是运用化学调控手段,把棉花塑造成理想株型,塑造出高光效群体,为棉花的高产优质打下基础。本文重点阐述了棉花化控技术在生产应用中常见的几个误区,并提出了怎么减少误区、避免误区以及正确的调控措施。  相似文献   

10.
棉花化控就是运用化学调控手段把棉花塑造成理想株型,塑造出高光效的群体.  相似文献   

11.
为完善棉花DPC+化学封顶技术的配套栽培措施,于2014和2016年在河北省河间市瀛州镇国欣科技园进行试验。以欣试17为供试品种,在不同栽培密度(6.0万、9.0万和12.0万株/hm2)和施氮(N)量(0、105和210kg/hm2)下研究增效缩节胺[25%甲哌鎓(1,1-dimethyl piperidinium chloride,DPC)水剂,以下简称DPC+]化学封顶对棉花生长、产量、地上部干物质积累和分配及熟期的影响。结果表明:与人工打顶相比,DPC+化学封顶的株高增加4.5~7.5cm,果枝数增加2.5~2.6台,叶面积系数(LAI)和地上部干物质积累及其分配无明显变化,铃重增加,铃数略减少,熟期提前,产量无显著变化。随密度增加,棉花株高降低、果枝数减少、中下部果枝缩短、LAI和地上部干物质积累增大。密度对产量和熟期的影响在2个年份不同,2014年(7月份干旱)密度不影响产量和熟期,2016年(7月份多雨)高密度降低产量、延长熟期。施N量不影响棉花生长和产量形成及熟期。此外,棉花LAI、干物质积累和分配、产量及其构成因素和熟期均不受试验因素间(打顶方式、密度和施N量)互作的影响,说明密度和施N量不影响DPC+的化学封顶效果,即化学封顶技术对种植密度和施N量等配套栽培措施的要求可能并不苛刻,这有利于该技术的推广。  相似文献   

12.
【目的】分析JT-30多旋翼植保无人机喷施缩节胺(DPC)对调节棉花生长的影响,研究植保无人机在棉花化控作业中的应用效果,为植保无人机在棉花化控作业的应用提供指导。【方法】与喷杆式喷雾机作业相比,采用JT-30六旋翼植保无人机喷施DPC作业,分析其对棉花株高、果枝长度、节间距等的影响。【结果】JT-30植保无人机喷施DPC 5、10、14 d后能够有效抑制棉花的株高,抑制率分别为7.26%、15.81%和21.17%;喷杆喷雾机作喷施作业后对应的抑制率为8.55%、16.81%和 22.80%;JT-30植保无人机喷施DPC对棉花株高的抑制效果与喷杆式喷雾机作业效果相当。在果枝长度、节间长度和果枝始节高度等指标上表现出了相似的结果,且高浓度DPC没有对棉花表现出药害作用。【结论】植保无人机喷施缩节胺可以有效促进棉花营养生长向生殖生长的转移、塑造良好株型、提高成铃率,且高浓度DPC对棉花无药害,具有与常规喷施相当的效果。  相似文献   

13.
【目的】研究新疆机采棉田合理的施肥化控配套技术。【方法】采用双因素裂区试验设计,以新陆中88号为材料,设置3个纯氮水平(160、320、480 kg/hm2)及3个缩节胺剂量(189、280.5、372 g/hm2),分析氮肥与缩节胺对机采棉农艺性状、干物质积累与分配、氮素吸收及产量的影响。【结果】随施氮量增多,棉花生育时期滞后,喷施缩节胺可以提前棉花生育时期;随施氮量增多,棉花株高、倒四叶宽、茎粗、株高日增量、干物质总量增加,喷施缩节胺可以降低株高日增量、倒四叶宽及果枝数,增加生殖器官干物质占比。各施氮量下的氮素积累总量差异显著,N2较N1提高66.4%、较N3提高12.3%;氮肥与缩节胺对籽棉产量存在极显著的互作效应,N2水平下籽棉产量较N1提高21.6%,较N3提高14.8%,N2H2处理较N2H1、N2  相似文献   

14.
通过对生长素(IAA)和缩节胺(DPC)在棉花上使用方法的研究,发现IAA能显著促进棉株生长,DPC则能有效地抑制棉株生长。IAA和DPC对塑造棉花理想株型有显著作用,若使用方法得当则能获得增产。IAA和DPC的最佳使用方法为苗期喷施IAA100mg/L和初花期喷施DPC50mg/L。  相似文献   

15.
喷施化学调控剂缩节胺、乙烯利对棉花植株氨挥发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研究喷施化学调控剂缩节胺、乙烯利对新疆棉花植株氨挥发影响,揭示其影响机理,丰富棉花氮素营养理论。【方法】喷施化学调控剂缩节胺和乙烯利后,应用密闭生长室抽气法定期监测棉花植株氨挥发变化,同时监测可溶性蛋白质、与氮代谢相关酶活性及气孔特性等指标。【结果】棉花花铃期,喷施1g·L-1和1.5g·L-1的缩节胺棉花植株氨挥发平均降低28.80%和35.15%,氨挥发量与叶片可溶性蛋白质、气孔面积显著正相关(P0.05),与硝酸还原酶活性和谷氨酰胺合成酶活性呈显著负相关(P0.05);喷施1.5mL·L-1和2.5mL·L-1的乙烯利叶片氨挥发平均增加47.30%和37.40%,氨挥发量与叶片可溶性蛋白质、硝酸还原酶活性和谷氨酰胺合成酶活性之间呈显著负相关(P0.05),与气孔面积呈显著正相关(P0.05)。【结论】喷施缩节胺促进了叶片同化物向生殖器官转移,降低叶片可溶性蛋白质含量,增强了叶片硝酸还原酶和谷氨酰胺合成酶活性,缩小了叶片气孔面积,抑制了棉花植株氨挥发;喷施乙烯利加速了植株的衰老和蛋白质的降解,抑制了叶片硝酸还原酶和谷氨酰胺合成酶活性,增大了叶片气孔面积,促进棉花植株氨挥发。  相似文献   

16.
大田条件下叶面喷施 DPC 结果表明,DPC 对棉花纤维长度、细度、强力和断裂长度等没有不良作用。对于后代种子的发芽率、简化活力指数没有显著影响。但 DPC 处理增加了棉仁中脂肪,全氮和氨基酸的含量。用~(14)C-DPC 测定表明在棉花纤维中没有检测到 DPC 残留,种子中的残留量为1.8ppm  相似文献   

17.
缩节胺对棉花生长发育的调控效应研究进展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在棉花生产过程中运用缩节胺进行化学调控是我国发展轻简化棉花栽培技术的必然趋势。缩节胺对棉花生长发育的调控作用可以分为基本效应和复合效应2类,基本效应指喷施缩节胺后棉花在形态和功能上的直接变化,如农艺性状变化等;复合效应是指在基本效应的基础上,结合外界环境等其他因素共同作用后形成的变化,如产量性状变化等。重点讨论了缩节胺在棉花栽培上的使用技术,以及缩节胺对棉花种子萌发、根系活力、农艺性状、生理生化特性、产量及其构成因素、纤维品质和抗性的影响,同时还总结了缩节胺在目前生产中应用面临的问题,并对缩节胺化控在棉花育种上的应用前景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18.
用同位素示踪方法研究表明:棉花叶面喷施 DPC 后,可以加强根部磷酸化作用,增强了根系活力。DPC 进入棉叶后,很快被代谢并与某种物质结合。在成熟期测定,除棉花纤维外,其余各部分都发现有 DPC 存在,种子中残留量很低。此外,施用 DPC 后,棉叶中氨基酸总量提高了29.77%  相似文献   

19.
[目的]研究缩节胺(DPC)对棉属4大栽培种的化控效应.[方法]用不同剂量缩节胺(0、21、42、63 g/hm2)对不同棉花栽培种海岛棉(Gossypium barbadenseL)新海32号、非洲棉(G.herbadense L.)草棉、亚洲棉(G.arboreum L.)中棉和陆地棉(G.hirsntumL.)新陆中48进行喷施,观察化控效果,分析其对DPC化控的敏感性.[结果]喷施DPC对4大棉种均有显著的化控效果,表现为双向调节,二倍体棉种调节效应主要体现在植株横向抑制方面,四倍体棉种的调控效果表现较为复杂,与品种特性有关.[结论]4大棉种对DPC化控的敏感度不同,非洲棉反应最敏感,陆地棉敏感度最弱.  相似文献   

20.
【目的】 分析比较不同剂量氟节胺和缩节胺复配使用对棉花株型结构的影响,为机采棉中后期化学调控提供理论依据。【方法】 选用棉花生产上使用的氟节胺和缩节胺2种植物生长调节剂,分别于棉花盛蕾期、初花期、打顶期进行施药,以人工打顶为对照组。【结果】 第1次喷施氟节胺和缩节胺后,棉花株高增长量在15.00~27.00 cm,除氟节胺300 g/hm2+缩节胺30 g/hm2、氟节胺300 g/hm2+缩节胺50 g/hm2、氟节胺600 g/hm2+缩节胺30 g/hm2外,其他处理缩短约4.89~12.43 cm(P<0.05)。第2次施药后,棉花株高增长量在2.00~7.59 cm,氟节胺300 g/hm2+缩节胺30 g/hm2、氟节胺300 g/hm2+缩节胺50 g/hm2、氟节胺600 g/hm2+缩节胺50 g/hm2处理的棉花株高增长3.08~4.69 cm(P<0.05)。第3次施药后,各处理与人工打顶的棉花株高基本不再增加。当氟节胺600 g/hm2、900 g/hm2、1 500 g/hm2+缩节胺70 g/hm2时,棉花有效果枝数增加7.75%~10.64%。经氟节胺和缩节胺处理,棉花倒1至倒3果枝枝长平均减少了8.23~9.68 cm,并且与人工打顶差异显著(P<0.05)。喷施氟节胺与缩节胺,棉株上部铃增加19.72%~71.85%,而中部铃只有在氟节胺浓度为600、900和1 500 g/hm2时增加5.71%~32.65%。【结论】 氟节胺与缩节胺复配使用后,可有效控制棉花株高,且2种药剂复配浓度较高时能更好的优化群体结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