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75 毫秒
1.
施由明 《农业考古》2020,(2):167-171
陈文华先生不仅是中国“农业考古第一人”、中国茶文化学的奠基人,还是中国茶文化旅游的开拓先锋,他不懈地开拓中国茶文化旅游的事迹,对当代发展茶文化旅游有着重要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2.
《农业考古》2012,(5):361
原省人大副主任庹文升,全国著名茶文化专家陈文华作序罗庆芳是中国作家协会成员,贵州省茶文化研究会副会长,《茶韵》杂志主编,中国国际茶文化研究会理事,贵州茶文化学者,他撰写的茶文化知识讲座《饮茶与文化》共32讲,是一个全面介绍  相似文献   

3.
"我们都是怀着朝圣的心情来到湖州的!"不知到过多少次湖州的陈文华先生依然如是说.这句话是陈文华先生内心的真情吐露,同样精辟概括了前往湖州参加第十届国际茶文化研讨会的海内外专家学者、茶界朋友的共同心声.在我看来,陈文华先生不是一位一般的朝圣者,而是一位特殊的朝圣者,因为他的朝圣之旅与其他朝圣者有太多的不同,具有自己的鲜明风格和个人烙印.  相似文献   

4.
陶德臣 《农业考古》2006,(5):273-276
一、心仪上晓起2006年7月下旬,接到陈文华先生“中国茶文化的学科定位和研究队伍的发展学术讨论会”邀请信,确实相当矛盾。不是我不想去,而是太想去了,但课务缠身,恐怕难以行成。记得5月份参加青岛崂山第九届国际茶文化研讨会时,我和陈文华先生在崂山太清宫雨中畅谈时,他就向我  相似文献   

5.
寇丹 《农业考古》2001,(2):26-32
一自二十世纪七十年代台湾地区使用了中华茶艺这个名词以来不过三十年时间 ,茶艺馆和茶艺表演已遍及国内外的华人区了。江西陈文华先生在他编写的《中华茶文化基础知识》一书中有详细的发展过程综述和对“茶艺”一词不同理解的辑录 ;世纪之末 ,台湾范增平先生在大陆出版了《中华茶艺学》。但他们的著作中都没有专门的章节论及茶艺活动的主题。现在我来谈它 ,也就杜撰了一个名称叫“主题茶艺”。因为研究茶文化的活动 ,就不能不研究茶与人之间结合的形式和内容 ,以及这种结合对人对社会产生的影响。应该说 ,自唐代以来的重大茶会、茶宴都是有…  相似文献   

6.
余悦 《农业考古》2002,(2):345-348
原来是给我1个小时。但今天讲座的内容非常丰富,现在已经快六点钟了。为了不影响大家吃饭和晚上的活动,我准备只讲半个小时。刚才陈文华先生从精神方面讲茶文化,那么我讲点实际的。因为你们都要考……  相似文献   

7.
彭一万 《农业考古》2020,(2):172-175
机缘巧合,得以先期拜读施由明主编的图文并茂的《中国茶文化旅游开拓先锋陈文华先生》一文草稿,获益良多,心潮澎湃。回想我与陈文华同学半个多世纪的友情及他对发展中国茶文化旅游的贡献,感触颇多,述之以文,以表怀念。  相似文献   

8.
陈梧桐 《农业考古》2005,(4):219-221
中国是茶的原产地,茶文化有着极为悠久的历史,丰富的内容。改革开放以来,随着茶文化研究热的逐步升温,各种茶文化著作如雨后春笋般纷纷涌现,先后出版的各类读物多达上百种。然而,由于茶文化作为一个新兴学科形成较晚,理论积淀不够丰厚,历史资料又极零散,搜寻不易。迟迟未见一部中国茶文化史问世。江西社会科学院陈文华研究员近著的《长江流域茶文化》的出版,多少弥补了这一缺憾。  相似文献   

9.
朱敏 《农业考古》2006,(5):247-248
2006年12月4-8日,我们在韩国首尔参加了中韩日三国茶文化研讨会。会议以“21世纪韩国茶文化复兴和未来的展望”为主题,三个国家10位代表发言,或提供建议,或展望未来,彼此各抒己见。会议得到韩国政府的高度重视,地点设在国会议会大厦的宪政纪念大讲堂,有四位议员出席并致辞,茶界人士等近500人参与。我们应韩国茗园文化财团、韩国茶道联合会,《茶的世界》的邀请,参加了这次会议。寇丹先生作为中国代表,做了《中韩水长流》为题的发言。他认为文化就像那不断交融、迥流的水,不仅属于东方,也是属于全世界的。中韩两国唇齿相依,自古以来就有着政治…  相似文献   

10.
<正>2014年5月14日晚,从遥远的黑龙江传来了噩耗,尊敬的陈文华先生在出差途中,因病医治无效,溘然长逝,永远离开了我们。陈文华先生是国际著名农业考古专家和茶文化专家,第八届、九届全国政协委员,长期担任我院副院长、《农业考古》主编、首席研究员,他的逝世,是我院的重大损失!陈文华先生半生坎坷,大学时代就被错划为右派,文革中又被打成"反动学术权威"遭批斗并被下放农村,接受改造,在这种艰苦的境遇下,先生没有灰心气馁。这一段艰苦的农村生活,使他对中国  相似文献   

11.
在′97上海国际茶文化节学术讨论会上的讲话《农业考古·中国茶文化专号》主编陈文华主席、各位专家、各位新老朋友:我很高兴参加这次茶文化盛会,和国内外同行相聚。正如刚才各位专家所指出的,我国茶文化事业这些年来取得很大成就。我想这些成就主要表现在这几个方面...  相似文献   

12.
夏日茶情     
姚义泗 《农业考古》2004,(2):136-137
去年夏天热得好酷,令人难熬。一天晚上,我打开电风扇,正在看中央电视台新闻联播。突然电话铃声响了起来,我抓起话筒一听,原来电话是一位老乡也是我的忘年交姚希凯打来的。他在电话里说:“你的老同学陈文华要到你府上探望你。”他还说,陈文华此行是为我的书稿《吃茶去》的修改策划而来的。  相似文献   

13.
赖功欧 《农业考古》2003,(2):311-312
面前摆着的又一套茶文化丛书———《茶文化博览》 ,是新近由余悦主编、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出版的一套品味极佳的丛书。读后的第一直觉是 :它的质地、它的意义、它的价值就在努力追寻中国茶文化那恒久而常新的“不老基因”。看得出来 ,主编余悦先生现在想做的是更深一层次的茶文化学术解码。当茶文化作为一门学科得到普遍而长足发展时 ,这种工作就显得特别必要———由博返约 ;它不再是“泛观博览” ,而是对一些受到关注的课题进行一次更为深入的探索和细致的研究。它是一次新的尝试。的确 ,改革开放二十多年 ,特别是上个世纪九十年代后 ,茶…  相似文献   

14.
含英咀华现茶魂--茶文化论文综说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余悦 《农业考古》2002,(2):296-299,316
编资料集、写论文、写专著 ,我称之为学术研究的“三步曲”。茶文化论文既要对原始资料综合分析 ,又是撰写专著的前奏。茶文化研究论文质量的高低 ,直接关系着茶文化学科建设和茶文化事业持续发展。凯亚先生曾不无担忧地提出“我国现代茶学在理论探索上的贫困现象”(《农业考古·中国茶文化专号》1999年第 4期 )。要从根本上改变这种情况 ,茶文化论文起着中坚的作用。对于目前茶文化论文的状况做出科学分析 ,总结利弊得失 ,是提高论文水准的重要环节 ,也是提升茶文化研究整体水平的重要途径。一茶文化论文的写作 ,我们粗略的将其分为三个阶…  相似文献   

15.
宗教精神与中国茶文化的形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赖功欧 《农业考古》2000,(4):249-258
中国的茶文化有着深刻的宗教文化基础。可以说,没有这一基础,茶无以形成文化。本文探讨的是,儒释道三教特别是禅宗是如何作用于茶文化并使中国茶文化形成盛大气象的。尽管儒是否成为“教”仍属争论之列,但儒所具有的宗教精神和宗教性的道德功能则是无可争辨的;牟宗三、徐复观、张君劢、唐君毅在《为中国文化敬告世界人士宣言》中就指出儒是“道德性与宗教性之存在”。因而本文将儒列入三教之中仍有一定的合理性。事实上,离开了儒来谈宗教与中国茶文化是不够公平的。从历史的角度看,道教与茶文化的渊源关系虽是人们谈论最少的,但实质…  相似文献   

16.
一、抵达江西平成八年 ( 1 996年 ) ,盛夏之际 ,我们从上海出发 ,飞往江西省省会———南昌。傍晚时分 ,飞机抵达机场。金色的夕阳晃得人一时睁不开眼睛。在前来迎接的人群中 ,一个身材修长的轮廊一下子就映入了我们的眼帘。那坚定有力的步伐、敏捷的动作以及黑色框架眼镜之后那微笑着的充满亲切之情的眼眸……我们一眼就认出来了 ,这就是陈文华先生。此时 ,他手中还捧着欢迎我们的花束呢。陈文华先生是江西省社会科学院的副院长 ,也是江西乃至中国茶文化事业的领头人 ,他所主编发行的《农业考古》(季刊 )的《中国茶文化专号》(半年刊 )是中…  相似文献   

17.
晓起茶烟     
一、茶缘 许久就想着去一趟有着“中国茶文化第一村”之称的江西婺源上晓起村了,可惜一直未能如愿。去年参加杭州国际茶文化研讨会期间,苯来和陈文华老师约好,准备朝拜过普陀山后直接去江西的,后来为它事所阻,未能如愿。今春又收到陈老师邀请,却因公务繁忙,安排不开时间,只能回函致歉。当今夏再次收到江西中国茶文化研究中心邀请函时,我想无论无何也得走一遭了。  相似文献   

18.
确切地讲,他纯属一个瘦小的老人,年近八旬,不拄拐杖,却身轻如燕.每当上主席台演讲,常见他一个箭步登台而上,在这样的岁数实在难得一见,这是著名农业考古学家、茶文化专家陈文华的模样. 陈文华是我习茶的启蒙老师,也是我的挚友,准确表达,更是老茶友.就是这么一个外表纤瘦而又平常的教授,给茶界许多见过他的人留下了难以忘怀的印象. 我记忆中最清晰的事情,就是1991年他在担任江西省社会科学院副院长一职时,把手头钟爱的《农业考古》杂志,专门辟出一年两期的《中国茶文化专号》这一块纯净园地,每期六十万字,首开中国茶文化学术期刊之先河,影响了全国茶界,这在中国茶文化事业刚刚起步阶段,有这么一本能反映当代茶文化研究成就的刊物实在令茶界欣喜,也令荼界鼓舞.我就是在这本刊物上受益良多而踏上了弘茶途程.若干年后,他从行政职务退位后,又只身来到婺源上晓起村开始与当地茶农一起种植茶叶,并为带动当地旅游,以婺源茶文化为主轴创办了"中国茶文化第一村".  相似文献   

19.
<正>2014年5月15日上午,我正在海南的博鳌参加"中国知青文化博鳌论坛",突然接到武汉炎黄茶文化研究会秘书长易志学的电话;他沉痛地告诉我江西的陈文华教授昨天(5月14日)晚上在东北的大庆走了,具体原因他语焉不详。听到这个噩耗,我非常悲伤,泪珠子立刻滚落下来;一个充满生命活力,那么俊逸潇洒的文华先生怎么就这样突然地离开了我们?今年他刚刚满80岁,他的精气神一点不显老之将至,在2008年,在由  相似文献   

20.
<正>一、关于江西茶史陈东有:说到江西的茶叶,许多人都会想起白居易《琵琶行》的诗句"商人重利轻别离,前月浮梁买茶去"。江西茶历史可谓久矣。陈老师,您是我国著名的农业考古和茶文化研究专家,说到茶,说到江西的茶,您肯定有说不完的话。陈文华:江西是产茶大省,历史悠久,早在汉代庐山的僧人就开始制茶,一直到唐朝,在全国都非常畅销。白居易的诗其实有个背景,那就是当年全国三分之一的茶叶在浮梁县集散。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