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3个法律制度的建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乐平 《安徽农业科学》2006,34(12):2872-2874
探讨了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的3个法律制定的建立,即:农业支持法律制度、农村社会保障法律制度、农村基础设施法律制度。指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中法律制度的作用,并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逐步从依靠政策为主过渡到依靠法律制度为主的路径。  相似文献   

2.
胡怀应 《安徽农业科学》2007,35(25):7945-7947
从完善涉农立法、为农民提供法律援助、保护农民土地、创新农地法律机制、保障农民诉讼法律的权利和加强执法力度促进农村和谐发展等方面阐述了新农村建设必须以法制建设新农村,以法治管理新农村。  相似文献   

3.
法治建设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紧密相联、不可分割。新农村建设必然要求新一轮的法律改革与制度创新。当前,要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长远目标和急需解决的现实问题出发,进一步完善农业法律体系,深化乡镇机构改革和农村司法改革,提高农民法律素质,维护农民合法权益,不断推进新农村法治建设进程。  相似文献   

4.
我国新农村法制建设的若干问题探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徐石江 《安徽农业科学》2009,37(33):16586-16589
从农业法律法规和农村社会治理法律制度2个方面概述了改革开放30年来我国农村法制建设的发展状况。对新农村法制建设进行了展望,分析了新农村法律制度所应具备的特征。一是相对完备的法律法规体系;二是法律的社会认同性特征明显;三是法律的实在性不断催生新的法律需求。探讨了新农村建设中应重点关注的一些问题,以期为相关政策的制定提供借鉴:一是农业生产适度规模化的法律问题;二是农村金融法律问题;三是农业社会化服务法律体系;四是城乡一体化的户籍制度的构建问题;五是农村土地产权、收益法律制度与社会保障法律制度;六是农村网络建设的法律问题。  相似文献   

5.
在当前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时代背景下,提高新型农民的法律素质势在必行。分析了我国农民法律素质现状,并对农民法律素质偏低进行了成因探讨,最后提出了新农村建设过程中新型农民法律素质的培养途径。  相似文献   

6.
新农村建设是我国农村现代化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抓手和载体,作为新农村建设重要内容的土地流转是影响和制约我国农村经济体制改革的重要因素,本文正是基于这样的时代背景系统研究新农村建设中土地流转的法律问题。本文首先就新农村建设中土地流转的必要性进行阐释,而后从战略高度探讨了新农村建设中土地流转的基本原则,最后重点就目前农村土地流转存在的法律障碍和解决对策进行研究。  相似文献   

7.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决策作出后,近几年来,各地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但是,在我国新农村建设中也存在着许多亟待解决的理论与实践问题,特别是法制建设的领域内有关农民的法律主体地位、农村的村民自治组织的法制化以及涉及农民切身利益的土地法律制度等问题,还未能得到很好解决,这些法律问题的存在应引起足够重视,否则会对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产生相当的阻碍作用。  相似文献   

8.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进程本身就是一个农村法制不断完善、发展的过程,二者紧密相联、不可分割。本文试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的法制现状出发,针对突出和集中的法制问题进行剖析,提出诸如健全与完善法规、维护农民合法权益、提高农民法律素质、加大农村法律服务等对策建议,以期对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法制建设,增强法制保障有所裨益。  相似文献   

9.
发展订单农业是推动农业产业化经营,建设新农村的重要途径。订单农业由于缺乏必要的法律约束机制,违约现象比较普遍,严重影响了农业产业化发展进程和新农村建设步伐。完善订单农业中的法律约束机制,建立实行订单农业法律约束机制的有效平台,实行订单各方和谐共赢,是订单农业走出窘境的最佳途径。  相似文献   

10.
刍议农民法律素质和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杨六栓 《农业考古》2006,(6):110-112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不仅需要建设新的农村硬件环境,也要在法律服务、管理民主、权益保障等方面创造良好法治环境.加强农村法制宣传教育,推进农村基层民主法制建设,对保障农村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的协调发展具有重大意义.建设新农村农民是主体,法律素质是建设新农村的新型农民必备的素质.  相似文献   

11.
刘敏 《贵州农业科学》2008,36(1):165-167,172
耕地是人类生存和社会经济发展的基础。耕地行政法律制度实质是土地的行政管理制度。我国现行的土地行政法制度存在一系列问题:基本农田保护法律制度难以有效执行;征收和补偿制度显失公平;占补平衡制度在实际操作与立法目的相距甚远。从行政法律视角,借鉴美国、日本等发达国家经验,建议完善现行相关法律规定,构建科学合理的耕地行政法律保护制度。  相似文献   

12.
金威  章建人 《安徽农业科学》2011,(13):7864+7982-7864,7982
在论述农民对土地承包及其相关法律政策了解状况的基础上,阐述了农民对土地承包及其相关法律政策理解的误区,剖析了土地承包过程中常见的违法现象,建议把土地承包的相关法律法规宣传与当前农村工作实践相结合,大力开展以学法、知法、守法、用法为内容的宣传教育活动,提高广大农民的土地法制观念和法制意识。  相似文献   

13.
以新疆国土执法监察情况为研究对象,在研究阿克苏地区土地执法监察现状、问题和原因的基础上,解读新疆地区土地执法监察体系建设存在难点,并提出思考。在满意度调查问卷基础上引入Logistic模型回归检验,构建满意度方程,分别对2006、2010、2014年阿克苏县域满意度进行空间分析和驱动因素分析。结果显示,(1)从问卷情况看,地方财政收入与经费预算情况等客观经济因素制约硬件设备及执法手段;巡查路线固定可能留有执法死角或背影范围;违法宣传教育工作仍然是执法监察系统内外部高度关心方向。(2)从执法空间格局上看,东北县(市)执法满意度较高,西南县(市)较低;农村居民用地并不是主要违法对象;城市人口增长与土地违法情况恶化呈正相关,城市化进程中违法情况和执法难度呈现出加大趋势;民族成分与执法满意度呈负相关,表现为少数民族比重越大,地区执法情况越复杂、形势越严峻。国土执法监察是维护土地管理和土地市场秩序的基本途径,需多渠道不断加强完善,提高执法成效,实现土地资源开发利用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4.
周建国 《安徽农业科学》2010,38(2):947-950,955
农地征收直接造成农村耕地减少,损害农民利益,危及整个经济的全面健康发展:究其原因有执法者政治思想素质与业务能力低下,法律制度不健全,严格的法律责任追究制度的弱化等一阐述了农地征收的现状及危害,分析了过量征收的原因,并提出了耕地保护的对策。  相似文献   

15.
农用地土地还原利率的确定方法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收益还原法在农用地土地价格中的评估有很大的优势,能较好地评估出土地价格,但因为土地还原利率的确定存在困难,一定程度上限制了收益还原法的应用.通过对几种确定还原利率方法的讨论,并结合征地区片综合地价评估的实际经验,提出对农用地土地还原利率确定的一些新思路.  相似文献   

16.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征收农村土地成为新增建设用地、扩大城市规模的主要途径。作为土地征收中的核心问题,土地征收中的补偿问题也随之成为社会热点,完善我国土地征收补偿制度,探索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需要的新型土地征收补偿制度,已成为我国法制建设面临的一项迫切任务,在分析我国土地征用补偿现状及我国现行的征地方法制度及缺陷的基础上探讨我国农村征地补偿法律制度.  相似文献   

17.
赵玉环  刘晓燕 《安徽农业科学》2011,39(12):7314-7316,7327
从法治方面对农地征收补偿制度中的农民权益保护问题进行了梳理,表明被征地农民的权益受到损害,我国现行农村土地征收法治存在缺憾,并提出了完善农地征收补偿制度及加强农民权益保护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8.
结合村镇一级土地管理工作的特点,开发了一套村镇土地管理信息系统,该系统具有土地利用管理、耕地保护管理、地籍管理、土地规划管理、土地执法监察等功能,完成各类土地权属、土地承包经营权、基本农田保护、土地流转、土地开发复垦整理、土壤类型、执法监察等涉及各类土地管理的信息。介绍该系统在建设过程中图形数据处理的方法,数据库是如何建立的,最后对土地管理信息系统的后续研究进行了设想。  相似文献   

19.
针对新形式下基层国土资源执法监察中存在的一些问题,提出应该查处与预防相结合,控制违法用地;进一步完善现行法律法规;加强对存量建设用地与闲置土地的清理和盘活、降低违法用地;宣传与执法相结合,营造良好执法氛围;查人与查事相结合,严肃查处违法用地;全面提高基础国土资源执法监察人员的整体素质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20.
黄淮海平原土地系统结构变化的模拟与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研究了黄淮海平原1988~2000年土地系统结构变化规律。通过在1 km栅格尺度上建立空间显性计量经济模型,定量分析了自然、社会、经济等因素驱动土地系统结构变化的机理,并且结合每个1 km栅格上的土地系统结构变化的不同情景,模拟了未来2000~2020年黄淮海平原每个1 km栅格上土地系统结构变化规律。研究表明,1988~2000年,黄淮海平原土地系统结构变化以耕地向城镇居民地、工矿用地转移为主,林地呈增长的趋势。尽管2000~2020年参考情景、生态保护情景与经济发展情景下土地系统结构演替有所差异,但耕地减少、建设用地增加、林地增加的趋势是土地系统结构变化的主要方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