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46 毫秒
1.
从技术经济分析的角度对稻田套播麦栽培方式进行了系统分析,结果表明:(1)采用稻套麦技术可显著地降低麦作生产成本,增加纯收入,提高活劳动净产率,在相近的产量水平下平均每公顷增加纯收入694.35元,比原来的麦作技术增加20.84%,活劳动净产率提高了26.62%;(2)稻套麦技术具有规模经营的技术优势和效益优势,在规模经营条件下,可以有效地降低生产成本,提高效益;(3)加强技术推广工作,提高农民的技术熟练程度,优化投入结构,能进一步挖掘稻套麦的产量潜力和效益潜力。  相似文献   

2.
详细叙述了超高茬麦(油)套稻示范技术,总结了麦(油)稻套稻高产经验和技术要素。  相似文献   

3.
稻田年内水旱轮作对晚稻产量及生长发育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经5年的定位试验,结果表明:稻田年内水旱轮作(二水一早的麦=玉米-稻)的晚稻产量比连作(一旱二水的麦-稻-稻)晚稻产量显著增加,增产幅度为6.54%~15.87%,平均为10.75%,其增产的原因主要是稻田年内水旱轮作不仅可促进晚稻分蘖早、分蘖快、数量多,从而使有效穗明显增加;而且还促进叶面积的扩展并使叶片叶绿素含量增加,延缓后期衰老,使干物质积累明显增加,从而使每穗粒数明显增加,并能维持与连作晚稻相同的结实率和千粒重  相似文献   

4.
不同沟麦种植方式热量平衡及气象效应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作者利用晴天条件下的实测资料,对沟麦和畦麦( 对照) 的热量平衡及气象效应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与对照相比,热量平衡:(1) 农田净辐射、湍流热通量沟麦和对照相差不大;(2) 土壤热通量比对照增加48 % ~129 % ;(3) 蒸发耗热量减小2 % ~7 % 。气象效应:(1) 沟麦种植的沟温、垄温具有与畦麦不同的温度效应;(2) 田间蒸发量比对照减小3 % ~11 % 。  相似文献   

5.
麦/玉米—稻对土壤生产力和理化性状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不同种植方式连续3年的定位试验表明:(1)麦/玉米—稻显著提高了土壤生产力,生物产量比麦—稻、油—稻增加2891%、4334%,总粗蛋白质产量比麦—稻、油—稻增加5850%、5569%;(2)明显提高了土壤有效孔隙总量,减缓土壤粘闭现象的进一步发生;(3)对土壤速效磷的增加有促进作用,但土壤速效钾含量急剧减少;(4)麦/玉米—稻土壤有机质、全氮变化趋势不甚明显,玉米秸秆还田提高了土壤有机质含量。  相似文献   

6.
小麦套种饲用甜菜经济效益分析及栽培技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小麦套种饲用甜菜亩产值可达1916.2元,亩纯收入1413.83元,较麦套玉米亩产值(900.00元)、亩纯收入(330.00元)分别增加1016.2元和1083.83元,投入产出比由麦套玉米的1:1.5提高到1:3.8。  相似文献   

7.
转Bt基因棉对棉田主要害虫及其天敌种群消长的影响   总被引:39,自引:4,他引:39  
1995~1996年在田间系统研究了转Bt基因棉花品系93-4在单作和麦套2种种植方式下,对主要棉花害虫及其天敌种群消长的影响。结果表明:在单作和麦套条件下,转Bt基因棉对棉铃虫、棉造桥虫幼虫均有良好的抗性,残虫量均低于防治指标;在单作条件下,转Bt基因棉田比常规棉田的棉苗蚜、棉伏蚜和叶蝉分别增加20.30%,21.38%和67.62%,红蜘蛛、棉蓟马和白粉虱分别减少58.42%,39.62%和39.06%;在麦套条件下,转Bt基因棉田的棉苗蚜和棉蓟马分别减少5.88%和79.46%,棉伏蚜、红蜘蛛、白粉虱和棉叶蝉分别增加14.62%,75.48%,48.22%和58.54%;在单作和麦套条件下,转Bt基因棉田比常规棉田捕食性天敌略增加,寄生性天敌减少,天敌总量无明显差异。  相似文献   

8.
江苏省主要抗水稻条纹叶枯病品种的推广及其应用价值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水稻条纹叶枯病(Rice strip virus,RSV)是由灰飞虱带毒传播的病毒病,江苏省1998年前仅零星发生。近年来,因水稻品种更新迅速,粳稻面积不断扩大;稻套麦、免耕麦、麦套稻等轻型简化栽培技术推广应用,导致耕作制度发生变化;加之近几年暖冬气候,使灰飞虱数量逐年呈几何级增加;同时一代灰飞虱迁飞时间长,迁飞高峰不明显,数量惊人,在秧田和本田初期就严重发病,不易防治,二代灰飞虱带毒传播,潜伏时间长。在大田中后期才发病,这期间水稻补偿能力差,  相似文献   

9.
介绍麦子秸秆全量还田的条件下无共生期免耕麦套稻这一新型水稻轻简栽培技术,探讨其技术可行性和操作要点,分析其与传统麦套稻、麦后直播稻相比的优势和效益,以供参考。  相似文献   

10.
稻田不同复种制度土壤肥力演变规律的定位监测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稻田几种复种制度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裸大麦/春玉米-晚稻“两旱一水”复捉制全年每公顷粮食总产达16.42t,比对照绿肥-双季稻增产39.8%;裸大麦-双季稻“一旱两水”复种制每公顷粮食总产达17.74t,比对照增产51.0%;油菜-双季稻复种制在每公顷产油菜籽1.56t的前提下,仍产粮食14.03t,比对照增产19.5%。麦/玉-稻和油-稻-稻复种制除速效磷(P2O5)略有提高外,有机质、全氮、碱解氮和速效钾(K2O)均比对照略有降低;而裸大麦-双季稻复种制土壤肥力明显提高,这与采用秸秆还田有关。试验得出,稻田在多熟制条件下,必须增施有机肥,或采用作物秸杆还田,并根据不同作物的需肥量进行平衡施肥,才能达到高产高效、土壤永续利用的目的。  相似文献   

11.
稻田套播麦高产栽培技术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稻田套播麦是稻茬免耕麦栽培方式,1985年在我镇逐步排广应用,具有省工、高产等优点.近几年全镇种植套播麦面积达100%,日前已探索出稻田套摇麦高产栽培技术。  相似文献   

12.
(2)稻板茬浅旋机械匀播技术。普遍适用于先割稻后种麦地区。水稻高产优质一般需"养老稻",断水不易太早,收稻种麦期间也经常出现阴雨天气,造成稻茬田土壤含水量较高(土壤相对含水量为田间最大持水量的90%左右.粘土绝对含水量的26%左右).  相似文献   

13.
试验在商品瘦肉猪基础饲料相同的条件下,分别设添加荏饼6%(A组),8%(B组)和10%(C组)3个处理,以添加8%的菜籽饼为对照。研究结果表明:A,B,C组日增重分别比对照组增加30,50,109g;C,B组与对照差异极显著(P<0.01);A组与对照差异显著(P<0.05);与对照相比,试验A,B,C组每增重1kg分别少耗料为0.3,0.4,0.6kg;饲料转化率分别提高7.9%,10.5%和15.8%;净盈利分别高171,216和340元,经济效益显著。  相似文献   

14.
超高茬麦套稻高效生产机理及其技术初探   总被引:9,自引:2,他引:9  
超高茬麦套稻是一种新型的稻作方式,具有轻简栽培,节本增效和秸秆还田等突出优势,超高茬麦套稻实现高效生产的关键在于产量的稳定,其机理依据稻作群体质量栽培理论,超高茬麦套稻实现高效生产,必须抓好播后立苗,杂草防除和肥水运筹三个环节。  相似文献   

15.
为了解麦套稻的技术特点,按泰州市土肥站要求,我们在曲霞镇曲水村特设立麦套稻对作物生育特性的影响试验。  相似文献   

16.
在稳定粮食生产的前提下,调整种植业结构,提高种植业经济效益,加快农村经济的发展,增加农民收入,是当前农业、农村工作的重点。近几年永定县在海拔300m以下地区(年平均气温19.5~20℃)大力推广春甘薯-晚稻栽培模式。2006—2008年全县累计推广400hm2左右,取得了明显成效。主要体现:一是经济效益高。春甘薯7月份上市,市场货源少,售价高,与稻-稻(双季稻)连作制对比,每667m2纯收入增加1307.5元,显著增加了农民的收入,具有良好的经济效益。  相似文献   

17.
淮北稻套麦栽培技术的改进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淮北稻套麦产量通常与常规种麦持平,但它有既可保证养老稻又可保证小麦得早苗的优势,而且还有节省人工、机耕费和柴油等直接经济效益,因而很受群众欢迎.为了进一步提高淮北稻套麦产量,近3年我们进行了大面积调查,并在宿迁、灌南、灌云等地进行了小区试验,找到了稻套麦早苗优势未能转化为产量优势的原因.  相似文献   

18.
南方丘区两熟制稻田保护性耕作的稻田生态效应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本文针对四川省两熟制稻-麦(油)秸秆资源丰富,但处理难的现状,研究了在稻田保护性耕作技术体系下,秸秆还田种类(麦秸、油莱秸)和还田数量(全量、半量)的稻田生态效应。结果表明,麦秸、油莱秸全量还田增产效果明显,分别比对照增产4.84%、6.20%;秸秆还田节水效益不明显,麦秸水分生产效率未得到改善,油莱秸还田水稻水分生产效率增加,油全、油半处理灌溉水分生产效率、水分生产效率分别比对照高0.048、0.045、0.039、0.032;秸秆还田能有效培肥土壤,土壤全N、P、速效养分及微量元素含量显著提高,其中土壤速效氮麦全、麦半处理分别增加14.5、18.1mg/kg;此外,秸秆全量还田投入/产出值高,具有显著的经济效益。因此,稻田保护性耕作技术为秸秆的高效循环利用提供了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19.
为探讨不同剂量的复合酶添加剂对蓝狐育成期营养物质消化、代谢的影响,选用72只65日龄健康蓝狐(公、母各半)进行单因子饲养试验和消化代谢试验。结果表明:复合酶添加剂能增强育成期仔狐的食欲,增加采食量。在日粮中添加0.6%的复合酶添加剂,可显著提高粗蛋白(CP)的表观消化率和代谢率(P<0.05),分别高出对照组13.05%、10.82%;同对照组相比,净蛋白的利用率提高18.92%(P<0.01);能显著提高无氮浸出物(NFE)的消化率(P<0.05)。在日粮中添加0.4%的复合酶添加剂,可有效提高粗脂肪(EE)及粗纤维(CF)的消化率,同对照组相比,EE的消化率提高8.98%(P<0.05),CF的消化率提高21.62%(P<0.01)。  相似文献   

20.
[目的]为在秸秆机械全量粉碎还田条件下建立密肥调控的最优模式提供理论依据。[方法]以小麦扬麦16和水稻丰两优4号为供试品种,采用2因素裂区试验设计进行田间试验,试验施氮水平分别为:N1(180kg/hm^2)、N2(225kg/hm^2)、N3(270kg/hm^2),基本苗分别为:M1(225万/hm^2)、M2(300万/hm^2)、M3(375万/hm^2)。[结果]处理N1M3的稻麦周年产量、总产值、纯收入、物质投入净产率、活劳动净产率、产/投比均最高,分别达15736.44kg/hm^2、28076.47元/hm^2、21712.35元/hm^2、5.15%、13.06%和4.41。在同一密度水平下,稻麦周年产量、总产值、纯收入、物质投入净产率、活劳动净产率、产/投比的变化趋势分别为:N1〉N3〉N2、N1〉N3〉N2、N1〉N2〉N3、N1〉N2〉N3、N1〉N2〉N3、N1〉N2〉N3;在同一肥力水平下,其变化趋势分别为:M1〈M2〈M3、M1〈M2〈M3、M1〈M2〈M3、M1〉M2〉M3、M1〈M2〈M3、M1〉M2〉M3。[结论]在秸秆机械全量粉碎还田条件下,适度降低施氮水平、提高基本苗数能稳定稻麦周年生产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