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对甘蔗9个亲本品种及其选配的20个杂交组合抗锈病的配合力分析表明,甘蔗对锈病的抗性遗传主要是由基因的加性效应所控制,母本对后代抗性的影响较大.发现抗锈gca效应高的亲本为CP72-1210、新台糖1号、川57-416、崖84-153和CP57-614,可作为抗源亲本利用.根据配合力总效应评价组合,认为CP72-1210×川57-416、新台糖1号×崖84-153、CP72-1210×崖73-512、C57-614×川57-416和CP72-1210×崖71-374是抗锈病强的亲本组合,可以用于甘蔗的抗锈育种.  相似文献   

2.
以甘蔗20个杂效组合的实生苗为试验材料,在田间自然诱发条件下,按0-9级抗感分级标准分析了甘蔗F1群体对锈病的抗性。结果表明:20个家系实生苗对锈病抗生分离较大,普遍呈现偏向抗锈级别的偏态分布。根据X^2测验所显示的4种抗锈频次分布型,提出了选择抗锈单株的相应策略。从后代群体的抗病表现评价亲本组合,初步认为新台糖1号×崖84-153,CP72/1210×崖71-374,CP72/1210×川57-  相似文献   

3.
对甘蔗9个亲本品种及其选配的20个杂交组合抗锈病的配合力分析表明,甘蔗对锈病的抗性遗传主要是由基因的加性效应所控制,母本对后代抗性的影响较大,发现抗锈gca效应高的亲本为CP72-1210、新台糖1号、川57-416、崖84-153和CP57-614,可作为抗源亲本利用,根据配合力总效应评价组合,认为CP72-1210×川57-416、新台糖1号×崖84-153、CP72-1210×崖73-512  相似文献   

4.
采用NCⅡ交配设计,估算了甘蔗5个外引品种和4个自育亲本无性系8种形态和品质性状的一般配合力和特殊配合力.方差分析表明,加性遗传方差对形态特征起着重要作用,而非加性遗传对品质性状的作用更重要.按一般配合力效应评价亲本品种,认为“ROC1”、CP57-614、CP72-1210、崖84-153和崖73-512是大多数形态和品质性状的最好配合者.根据品质性状的特殊配合力效应,20个杂交组合中,“ROC1”×崖73-512、“ROC1”×崖71-374、CP57-614×川57-416、CP57-614×崖73-512、CP65-357×崖71-374、CP65-357×崖84-153、CP67-412×川57-416和CP72-1210×崖84-153被认为是较佳的组合,结果说明要扩大这些优良组合后代的种植,以提高选择优良品种的机会  相似文献   

5.
甘蔗5×4不完全双列杂交后代的盆栽试验结果表明,甘蔗株高、茎径、有效茎数、节间长、单茎重、出汁率、锤度和盆产糖量8个性状的抗盐遗传主要是由基因加性效应决定的,而盆产蔗量、重力纯度、蔗汁蔗糖分和甘蔗蔗糖分4个性状的抗盐遗传则主要受基因非加性效应所控制.性状的父本gca方差多数大于母本gca方差,说明甘蔗抗盐育种中父本选择的重要性.品质性状的h ̄2B多在60%以上,暗示它们在早期阶段选择效果较好.研究发现,CP72—1210、崖71─374和崖73—512多数性状的gca效应值高,可认为是较理想的抗盐亲本.根据性状的tca,筛选出CP72—1210×崖71—374、CP72—1210×崖73—512、新台糖1号×崖73—512、CP57—614×崖71─374和CP67-412×崖73—512等5个抗盐组合.  相似文献   

6.
甘蔗主要性状的配合力和亲本组合的评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6×3不完全双列杂交衍生的18个家系实生苗为材料,估算了6个性状的遗传方差、一般配合力(gca)和特殊配合力(sca)效应.结果表明,甘蔗有效茎数、株高、茎径和锤度的遗传主要受加性基因效应的控制,母本对除茎径外的3个性状的方差贡献较大,而丛重和锤重的遗传主要是非加性基因效应作用的结果.根据gca效应和sca方差评价亲本.认为Co1001、CP67-412、崖71-374、CP72-1210和新台糖1号是大多数性状的优良配合者,可作为生产性亲本用于甘蔗杂交育种计划.从性状平均值和sca效应值分析,Co1001×崖71-374、CP65—357×崖71-374、CP67-412×崖71-374、CP72—1210×崖82—96、新台精1号×崖84-153和新台糖10号×崖82-96是同母异父半同胞家系中的优良组合,要继续选配以扩大实生苗群体.  相似文献   

7.
甘蔗有性世代单叶净光合速率的遗传变异性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研究了甘蔗F1代10个家系单叶净光合速率的遗传趋势,结果表明,Pn的表型分布近似正态分布,属于数量性状遗传,受微效多基因控制。广义遗传力较低,为21.58%-30.68%,因此在低世代对Pn的选择应适当降低选择强度并根据与Pn密切 相关的性状进行筛选。不同家系遗传标准差和遗传变异系数有所差异,家系选15×崖90/31,粤农85/177×崖90/31和CP72/1210×崖90/31的Pn平均值较高  相似文献   

8.
甘蔗生物量育种的配合力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对甘蔗8个亲本品种及其选配的15个组合生物量的配合力分析表明,甘蔗的生物量遗传主要是由基因加性效应决定的;母本gca方差大于父本gca方差,说明甘蔗生物量育种中母本选择的重要性。地上部鲜重的hB2在70%以上,暗示它在早期阶段选择效果较好。研究发现生物量gca效应高的亲本为Co1001,Cp72-1210和ya90-33,可作为生物量育种的亲本加以利用。根据配合力总效应评价组合,认为Co1001×Ya89-26、Co419×Ya90-33、Co1001×Ya90-33、Co1001×Ya73-226、Cp72-1210×Ya90-33、Cp72-1210×Ya73-226是生物量高的组合,可以用于甘蔗的高生物量育种。  相似文献   

9.
甘蔗高生物量性状表现的重演力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通过5×3不完全双列杂交的甘蔗高生物量的15个组合的有性世代和无性世代的大田栽培试验,分析了15个组合8个性状的平均表现和重演力,结果表明:Co1001、Ya90-33和CP72-1210是较为理想的甘蔗高生物量育种的亲本。选15×Ya73-226、选15×Ya89-26、选15×Ya90-33、Co419×Ya90-33、CP72-1210×Ya90-33是较好的甘蔗高生物量组合,在今后的甘蔗高生物量育种计划中应广泛地加以利用。重演力和预测力的分析进一步表明:株高、茎径、单茎重、小区产量、锤度、锤重、地上部鲜重的重演力较高,在早期世代应严加选择。而小区有效茎数的重演力较低,应放宽选择标准,以防漏选。  相似文献   

10.
甘蔗形态和品质性状的配合力分析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采用NCⅡ交配设计,估算了甘蔗5个外引品种和4个自育亲本无性系8种形态和品质性状的一般配合力和特殊配合力。方差分析表明,加性遗传方差对形态特征起着重要作用,而非加性遗传对品质性状的作用更重要。按一般配合力效应评价亲本品种,认为“ROC1”、CP57-614、CP72-1210、崖84-153和崖73-512是大多数形态和品质性状的最好配合者。根据品质性状的特殊配合力效应,20个杂交组合中,“ROC  相似文献   

11.
采用0.5%、1.0%和1.5%(W/W)盐水累积浸渍处理甘蔗13个双亲杂交组合的实生苗,根据受害程度和一级苗(心叶正常、部分老叶枯死)移栽盆钵后的生长情况,评价亲本组合的抗盐性。结果表明,组合间实生苗不仅受害程度差异明显,而且移栽后生长也受到不同程度的影响.发现CP72—1312×崖82—96,CP70—1133×崖82—96和CP65—357×川57—416的后代实生苗受害指数小,移栽后生长较快;而新台糖1号×崖84—125,CP72—1210×崖71—370和C0419×CP72—1312的后代群体受害重,移栽后生长受阻.试验证明,利用不同浓度的盐水处理实生苗,可作为耐盐育种有效的筛选方法.  相似文献   

12.
小豆锈病、白粉病及褐斑病的抗性基因遗传分析   总被引:1,自引:2,他引:1  
研究结果表明:(1)S5033种质具有抗锈病和抗白粉病基因,而京农2号具有对应的感病基因;(2)抗锈病和抗白粉病性均为显性,受一对基因控制;(3)经X2测验控制小豆褐斑病的基因有3对,它是一个数量性状,且具微效及累加作用;(4)对本研究所涉及的基因命名如下:1.抗锈性:XX,感锈性xx;2.抗白粉病性:BB,感白粉病性:bb;3.高抗褐斑病性H1H1H2H2H3hH3,高感褐斑病性h1h1h2h2h3h3。)、与中亲值(MP)也呈极显著正相关(rab=0.877),说明F1抗性强弱决定于亲本抗性。用高抗材料作为亲本之一的F1均表现为高抗,表明控制小豆的抗锈病的基因为显性遗传。抗为显性、感为隐性,用符号X、x表示。2.1.3不同抗性基因杂交组合F2的表现作者对5个杂交组合的F2代单株抗、感分离比率进行了调查和统计分析(表4),结果表明:HR×HS、HR×S、S×HR接种后F2代各组合的R:S均符合3:1。由此表明,小豆对锈病的抵抗性受单个基因控制,从中抗、中感组合及抵抗性程度来看,还存在影响显性基因表达的增强子和减弱子修饰基因的作用,否则以上结果难以解释。若设对抗性程度起修饰作用的增强子为隐性,减弱子为显性,分  相似文献   

13.
甘蔗主要性状的配合力和亲本组合的评价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以6×3不完全双列杂交衍生的18个家系实生苗为材料,估算了6个性状的遗传方一般配合力(gca)和特殊配合力(sca)效应。结果表明,甘蔗有效茎数、株高、茎径和锤度的遗传主要受加性基因效应的控制,母本对除径外的3个性状的方差加性基因效应作用的结果,根据Gca效应的sca方差评价亲本,认为Co1001,CP67-412,崖71-374、CP72-1210和新台糖1号是大多数性状的优良配合者,CP65-  相似文献   

14.
粤糖85-177是轻工总会甘蔗糖业研究所用粤糖57-423×CP57-614+CP72-1312选育而成的。1994年引入徐闻县试种,经多年试验、示范和推广,粤糖85-177比当地当家种粤糖63-237有较明显的优势。全县种植该品种面积达233.3h...  相似文献   

15.
以3×3NCⅡ设计的9个组合的实生苗世代(SⅠ),实生苗宿根世代(SⅡSC)和入选的单系新植(SⅡPC)为材料,研究了SⅠ与SⅡPC、SⅠ与SⅡSC世代间7个重要经济性状的重演力。结果表明重演力在性状间、家系间有较大的差异;SⅠ与SⅡSC间的重演力要比SⅠ与SⅡPC间的重演力高;茎径的重演力最高而且稳定,在世代间可高度预测,可在SⅠ世代严加选择。其次株高的重演性也较强。有效茎数在SⅠ与SⅡPC间重演性差,建议推迟到无性世代选择;在实生苗与其宿根世代,有效茎是一个高重演力的性状,说明宿根世代的有效茎数受实生苗世代的强烈影响,锤度的重演力中等偏低,在SⅠ世代表达不充分,建议适当放宽选择标准,以免优良基因型的遗失。ROC10×桂73-167、CP65-357×Ya73-512在SⅠ与SⅡPC间性状的重演性好,CP72-1210×桂73-167、ROC10×桂73-167、CP65-357×Ya84-153在SⅠ与SⅡSC间重演力强,家系在SⅠ与SⅡPC、SⅠ与SⅡSC的重演力好坏之间没有必然的联系。  相似文献   

16.
 在一个地区范围内利用病原群体毒性及寄主群体抗性的观点,可把多个具不同抗锈性小麦品种在不同布局条件下,将其整体抗性加以综合量化,其结果在预测预报小麦锈病流行强度的研究中,有助于品种抗性因子对锈病流行强度所产生干扰作用的大小能够量化进入预测式.  相似文献   

17.
陆地棉黄萎病抗性的遗传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以7个陆地棉品种配制的6个组合的P1,P2,F1,F2,BC1,BC2群体和6个组合的P1,P2,F2群体为材料,接种菌系采自于河北省棉区的2个中等致病力菌系,在人工生长室条件下研究了陆地棉的黄萎病抗性遗传方式。结果表明,陆地棉品种93抗12,鼓泽70和苏2028具有中等致病力菌系的抗性。在抗,感材料杂交分离群体中,抗,感植株的分布表现为主基因控制的质量遗传分布特征。  相似文献   

18.
从本所1993年甘蔗杂交组合中选取10个组合.对其主要经济性状进行初步研究及其遗传参数的估算,经方差分析表明株高、茎径、锤度、丛有效茎数等四个经济性状匀达显著以上水平,而遗传参数的估算,表明在适当选择强度下,对实生苗的选择应侧重于茎径和株高,可以获得较大的预期遗传进展,同时兼顾锤度,对丛有效茎数的选择强度可适当放宽。其中组合RoC1×Co285和干64/137×崖71/374,直接选择的效果好,分别是获得高植株和大茎植株的较佳组合。  相似文献   

19.
在种植高感锈病的甘蔗品种作为诱发行的条件下,应用锈病严重度级别、TVD+1受侵染面积的百分率及TVD+1的孢子堆数量等3个指标,衡量供试材料对锈病的抗性程度.结果表明,这3种评价方法结果相似,而第1种指标便于操作,切实可行.供试的15份材料中,福农85/2108高感,福蔗87/12感病,福蔗87/10和F134为中度感病,其余的包括来自感病供体的Tc209等5个亚无性系均属抗病或高抗类型  相似文献   

20.
祝尊友 《安徽农业科学》2021,49(18):144-146
[目的]明确参加安徽省品种审定试验玉米品种对南方锈病的抗性水平.[方法]采用田间人工诱发接种鉴定的方法,连续多年鉴定了安徽省玉米区域试验品种、品种比较试验品种和联合体试验品种对南方锈病的抗性.[结果]在2011—2020年鉴定的952个玉米区域试验品种中,高抗、抗、中抗、感和高感品种比例分别为6.93%、42.75%、30.57%、19.43%和0.32%;2014—2020年共1602个品种比较试验品种参与鉴定,对南方锈病中抗以上的占69.73%,高感品种占8.05%;2016—2020年共456个玉米联合体试验品种参试,中抗以上占67.62%%,高感品种占12.72%.参试玉米区域试验品种对南方锈病的抗性总体好于品种比较试验品种和联合体试验品种.[结论]该研究为安徽省玉米品种审定和病害绿色防控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