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民以食为天,食以土为本”。加强土壤肥力建设是发展农业生产的重要基础,及时准确地掌握土壤肥力状况及变化动态是当前正待解决的一项关键技术.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计算机网络技术已得到应用,例如对远距离的计算机进行农田土壤监测、无人气象站点、农田排灌、虫情测报、自动肥水滴灌等的超远距离的数据遥测控制。本文主要研究农田土壤参数的远距离遥测监控规划方案,并分别针对其硬件系统、软件系统和远程网络数据传输系统等方面提出具体的设想与大家共同探讨。一、系统介绍农田土壤参数远距离遥测监控,必须有强大网络系统、…  相似文献   

2.
为进一步研究化肥氮素在农田中的利用率及增产效应机理。本文主要综述了农田系统中单施化肥、秸秆配施化肥、有机肥配施化肥及绿肥配施化肥处理中化肥氮素去向,为今后提高农田系统中的氮肥利用率及农田生态的可持续发展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3.
通过对吴沟村全村482块农田系统的有关调查,旨在解释为何山区农民落实退耕还林政策的内在驱动不及。研究表明,山区坡地农田系统种植效率大多高于平地,在物质流中,农田系统总体产投比为0.75:0.42,种植小麦、玉米分别为0.76:0.42、0.63:0.38;在价值流中,农田系统总体产投比为2.99:2.43,种植小麦、玉米分别为2.73:2.09、3.39:2.66。从此视角,可认为平地农田为高投入、高产出、低利用效率系统,坡地为低投入、低产出、高利用效率系统。坡地颇具吸引力的经济利益是山地农村退耕还林政策落实困难的内在机理。  相似文献   

4.
基于WebGIS的农田生产环境质量评价系统研究   总被引:12,自引:2,他引:12  
 在确立农田生产环境质量评价方法的基础上,以国家农业环境质量标准为依托,以模糊综合评价法及改进的标准赋权法与层次分析法相结合的权重确定法为量化手段,以WebGIS为空间信息平台,构建了网络化、智能化的农田生产环境质量评价系统。系统实现了数据录入编辑、维护备份、信息查询、智能评价以及结果展示等功能。以江苏省仪征市为案例点,对农田生产环境质量评价系统进行了实例应用,表明该评价系统对生产基地环境质量的评价具有较好的科学性和指导性。  相似文献   

5.
为实现河北省小麦农田数字化监控,应用无线传感网络、RFID等信息技术,集成设计河北省小麦农田数字化监控系统,提出了八大模块即视频监控系统、农业环境感知监测系统、无线传输系统、水肥一体化系统、数据管理及远程服务平台、智能信息推送功能、服务系统、农田监管系统设计方案;并指出数字化监控系统在实际应用中存在成本高、标准不统一、设备和产品不适应及人才缺乏等问题及建议。  相似文献   

6.
通过分析宁武县汾河流域生态环境特征,明晰该区域面临的农业发展问题,提出基于山水林田湖草系统修复 理论的农田综合治理思路,并建议采用农田整理、涵养水源保持水土、坡耕地改造、连片农田提升等一系列综合措施, 提升农田综合治理效益,实现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7.
当前中国农田污染日益呈现立体性、多向性和复杂性的趋势,已成为制约农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因素。笔者详细分析了中国农田污染的客观现实,从农田土壤、水体和气体污染3个方面对农田污染效应进行了系统性阐述,以期为建立综合农田污染防治系统,创建农业污染诊治决策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8.
重庆市农田系统碳源/汇特征及碳足迹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利用1998-2010年重庆市农田生产投入和农作物产量等数据,采用碳足迹模型方法,对重庆市农田系统的碳 排放量、碳吸收量及碳足迹进行了估算.结果表明:(1)1998-2010年重庆市农田系统碳排放量增加了27.65万t,贡 献比例最大的主要碳汇类型为农田化肥施用和农业灌溉;(2)13年间重庆市农田系统碳吸收量增加了1143.95万t, 其中蔬菜、水稻和高粱吸收量最大.(3)重庆市农田系统2010年的碳足迹为9.07万hm2,总体呈下降趋势,处于碳生 态盈余状况,种植结构变化有利于增强农田系统的固碳功能.  相似文献   

9.
山东省农田土壤可溶态稀土含量的调查王文祥,曲克健(山东农业大学土化系泰安271018)(山东省土壤肥料工作站)为了系统研究山东省农田土壤稀土元素含量状况及主要农作物需求标准,1991年9月中、下旬,全省24个采样单位,对山东省104县(区)、四种土类...  相似文献   

10.
基于MapXtreme组件构建了服务器端农田WebGIS服务系统。该平台提供WebGIS服务器与移动终端之间的数据交换服务,并利用Internet发布、接收和处理农田信息,提供农田生产决策支持。用户使用客户端浏览器就可以对农田信息进行浏览、查询、分析,并获取农田决策。通过该系统,农田管理者可以使用PDA通过GPRS将实时收集到的农田GIS信息(采样位置及该位置的土壤水分,土壤温度等)传输到WebGIS服务器上;服务器则远程收集农田实时信息进行分析计算,并根据分析计算结果进行农田生产决策,从而真正实现农田最优化管理。系统试运行表明,利用MapXtreme组件提供的WebGIS功能,实现了高效的农田GIS Web化管理。  相似文献   

11.
明德廷 《安徽农业科学》2010,38(4):2175-2177
介绍了GPS定位技术在农田信息采集中的应用及GPS接收机、数据采集仪的原理,利用GPS定位信息和农田环境信息相结合的技术,研究并开发了农田信息采集处理系统,以实现数据的接收、处理和管理,该系统可以方便地与外部处理系统结合,为农业决策提供数据支撑。  相似文献   

12.
介绍了土壤墒情的概念和监测的必要性,提出通过物联网手段建设农田土壤墒情远程监测及预警系统并对其进行了设计。系统主要包括数据层、系统应用层及客户界面层。通过该系统可实现农田土壤墒情远程采集、评价、监控预警及灌溉决策等功能。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数字化技术促进了农业信息化的快速发展,农田非粮化现象日益普遍,对于非粮化整治后的农田,合适的施肥推荐系统可为种植大户提供便捷、可视化及轻简化的施肥推荐,有利于因地制宜地开展精准施肥推荐。【方法】 文章以数字技术为支撑,结合空间、土壤要素等信息,构建了非粮化农田的施肥分区和施肥推荐方案,结合非粮化农田土壤养分的基础状况和水稻种植的养分需求,定制研发了面向镇村筛选和高清影像的非粮化农田施肥咨询服务系统。【结果】 该系统主要功能为地图操作浏览、非粮化地块可视化、施肥推荐三部分。该研究区施肥分区可以分为“控氮—控磷—控钾”“控氮—控磷—稳钾”“控氮—稳磷—控钾”“控氮—稳磷—稳钾”和“稳氮—控磷—控钾”五大类。施肥推荐功能可以根据施肥分区提供非粮化地块水稻(单季稻、早稻和连作晚稻)施肥方案,并进行田块点触式施肥咨询服务。【结论】 该施肥推荐系统,是一个通用性和适用性好的智慧施肥移动应用平台,极大便利了非粮化农田种植用户的施肥推荐应用技术的落地应用。这种施肥系统模式可以推广到其他地区和类型农田开展精细化施肥推荐应用。  相似文献   

14.
本文以大足县南北山生态农业试验区为例,对川中地区农田系统进行了分析研究。结果表明,川中地区农田系统仍处于低投入、低产出的状况,不仅影响农田生态经济系统的运转功能,而且制约着土地经营规模的扩大和农田生产率的提高。增加投入是提高农田生产率的当务之急。  相似文献   

15.
典型农林复合系统氮素平衡污染与管理研究   总被引:6,自引:1,他引:6  
采用田间试验、定位监测和参与式农户调查等方法,研究了农林复合系统氮素平衡和非点源污染特征。结果表明,目前早地和整个农田子系统氮素略有盈余,水稻田和复合系统有少量亏缺,林地亏缺较大,而20世纪60年代农田氮素严重亏缺,水土流失是产生亏缺的主要原因,模型评价表明,旱地和水稻田目前的氮素平衡基本合理,但化肥施用的剧增已导致农田气态氮素释放以及地表水和地下非点源污染风险的增加,研究显示,林地极大地减轻了系统水土流失,促进了氮素在各系统间的合理分配,合理施肥,保护林地,实施水保耕作和完善养分管理政策体系是减少农业氮素非点源污染的重要途径。  相似文献   

16.
基于GPRS农田数据采集系统设计与实现   总被引:10,自引:1,他引:9  
本文讨论了基于GPRS技术实现农田远程数据采集系统的设计,主要介绍系统的框架结构及二作流程、数据采集现场总线结构、农田数据采集系统软件的设计与实现。目的是解决农业信息技术研究中的实时数据缺乏的问题,为农业决策、生产管理提供有效的数据支持。  相似文献   

17.
农田防护林建设是当前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的一项重要举措,农田防护林促进我国农业增产、农田生产环境改善和农村绿化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其建设对减少农业自然灾害、保持农业持续健康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文章在对农田防护林介绍的基础上,回顾了我国近年来重大的农田防护林工程及其作用,通过对农田防护林建设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探讨了农田防护林建设与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关系,并提出了相应的建议和措施,以期推动农田防护林建设进一步发展。  相似文献   

18.
当前全球温室效应不断增强,为探索解决这一问题的有效措施,全球气候变化逐渐成为重要的研究领域。陆地土壤是地球表面最大的碳库,具有极强的碳储存能力,农田生态系统是陆地三大系统之一,不同的农田管理措施、研究区域、农田种植结构等都会对农田系统碳储量产生重要的影响,农田碳的研究对全球气候变化具有重要意义。文章通过总结众多学者的研究,指出目前研究中存在的问题和不足,同时综述了农田生态系统碳源/汇定量研究的主要方法及影响因素,虽然气候、土壤等自然因素的差异会对不同区域的碳收支平衡产生影响,但灌溉量、农业机械化程度等人为管理措施才是导致农田生态系统碳源/汇变化的主导因素。为实现社会的可持续发展,需合理调整农田管理措施,走绿色农业发展之路。  相似文献   

19.
农田面源污染已成为中国农业绿色发展以及水环境质量改善的主要限制因子,如何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的同时有效减少农田面源污染是“十四五”的关注重点。本研究结合中国高标准农田建设的最新需求,指出了农田灌排系统生态化改造是高标准农田建设与面源污染防控的有机结合点,重点阐述了农田灌排系统生态化改造的建设目标、基本原则、适用技术和相关标准,并提出了当前农田灌排系统生态化改造的主要研究方向,以期为太湖流域生态农田建设提供相关参考,促进农业面源污染防控与高标准农田的融合,助推中国耕地数量、质量、生态“三位一体”保护。  相似文献   

20.
山西省农田生态系统中的养分循环(一)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1984—1985年,对山西省三大区、八亚区农田生态系统中养分的投入、产出及效益进行了系统的统计分析。随着农田肥料结构变化,农田养分的产投效益和经济效益降低.氮素亏损较大,磷素次之,钾素基本平衡;有机肥仍是提供磷钾素的主要来源;同时提出调整农田肥料结构的相应措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