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采用田间径流池法进行田间小区试验,研究玉米地富磷钾矿物有机肥、过磷酸钙处理下地表径流中磷的流失特征。结果表明:地表径流中总磷流失量折合为,富磷钾矿物有机肥0.77kg.hm-2,过磷酸钙1.12kg·hm-2(7次采样,总降雨量415mm)。当降雨量较小(26~37mm)时,施用富磷钾矿物有机肥和过磷酸钙肥料的土壤径流液中,TP质量浓度分别为0.725~1.402mg·L-1和0.677—1.903mg·L-1,每小区平均总磷流失量分别为7.18~37.62mg和7.89—61.49mg,两处理间差异不明显;当降雨量较大(76—87mm)时,施用富磷钾矿物有机肥和过磷酸钙肥料的土壤径流液中,TP质量浓度分别为0.699—1.238mg·L-1和1.170~2.151mg·L-1,每小区平均总磷流失量分别为139.3—332.3mg和159.4~454.1mg,富磷钾矿物有机肥处理的均低于过磷酸钙处理的,且差异显著。富磷钾矿物有机肥处理的土壤径流液中活性磷浓度(0.091~0.359mg·L-1)大于过磷酸钙处理的(0.066—0.327mg·L-1),但差异不显著。  相似文献   

2.
通过分析甘蔗‖猫豆间作模式的合理性,旨在为蔗区径流污染的削减及面源污染治理提供理论依据。采用田间径流小区试验,设置不同甘蔗‖猫豆间作密度,观测并记录降雨量、穿透雨量,统计猫豆生育期内的径流次数、径流量、泥沙量、径流中的氮磷含量,并进行相关性分析,研究不同间作密度下的地表径流、泥沙及氮磷流失量的差异及甘蔗‖猫豆间作对氮磷流失的削减作用。结果表明,甘蔗冠层下穿透雨率有随着降雨量的增加而升高的趋势,间作处理的平均穿透雨率为54.7%~71.9%,与单作甘蔗相比,间作甘蔗地表径流流失量降低了8.7%~24.9%,泥沙平均流失量减少了8.5%~23.2%,总氮、总磷流失量分别减少了13.25%~25.97%、6.71%~42.28%,其中硝态氮的流失量大于铵态氮的流失量,分别占总氮量的52.98%~53.94%、12.48%~15.36%。穿透雨率与总磷流失量、径流量呈现极显著正相关关系,相关系数分别为0.80、0.77,总氮流失量、硝态氮流失量、总磷流失量与径流量呈极显著正相关关系,相关系数分别为0.73、0.80、0.85,氮、磷流失量与径流量的产生规律基本一致。甘蔗与猫豆间作能减少因暴雨产...  相似文献   

3.
为明确鄱阳湖生态区赣北棉田地表径流氮磷流失特征,探究氮肥减施和部分有机肥替代化肥对氮磷流失的影响,采用田间径流池法,在自然降雨条件下,连续4年进行定位监测。结果表明,试验区域暴雨主要出现在5~7月,该时期为径流发生的高风险期;棉田总氮和总磷年度累积流失量分别为7.59~22.49 kg·hm-2和0.43~1.61 kg·hm-2,地表径流以颗粒态氮和可溶性磷为主,硝态氮是无机氮流失的主要成分。地表径流、养分流失时间、流失量与降雨量之间具有显著的相关性;在常规施肥处理下,径流量和氮、磷流失量呈极显著的幂函数相关。与常规施肥相比,减氮20%基础上配施部分(10%)有机肥的施肥措施有利于减少地表径流、降低径流系数、减少氮流失,且对磷的流失和棉花产量无显著影响。  相似文献   

4.
不同配比的蔬菜与玉米间套作削减农田径流污染的研究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2011年7月到9月采用田间试验,在自然降雨条件下,对滇池流域不同比例蔬菜与玉米间套作蔬菜种植模式下农田地表径流产生量与地表径流、TN、TP、COD、SS的流失量进行分析,寻求控制农田径流污染的蔬菜与玉米适宜比例种植模式.结果表明:蔬菜单作地表径流流失量为73.78 m3·hm-2,TN、TP、COD和SS流失量分别为0.79、0.195、2.86、44.46 kg·hm-2.1∶2玉米//青花-西葫芦间套作地表径流流失量为41.06 m3·hm-2,TN、Tp、COD和SS流失量分别为0.41、0.112、1.08、13.06 kg·hm-2.1∶3和1∶4玉米//青花-西葫芦间套作地表径流和TN、TP、COD、SS流失量均高于1:2模式.与蔬菜单作相比,1:2玉米∥青花-西葫芦间套作能削减44.35%的地表径流量、48.46%的TN、42.38%的TP、62.13%的COD、72.92%的SS.因此,1∶2玉米//青花-西葫芦间套作种植模式削减农田地表径流和径流污染的效果最好.  相似文献   

5.
云南坡耕地红壤地表径流氮磷流失特征定位监测   总被引:16,自引:3,他引:13  
选取南方典型坡耕地红壤为试验区,采用田间小区试验方法,在自然降雨条件下,于2008-2010年连续3a对不同农业管理方式下地表径流及氮磷流失特征进行田间实地监测.结果表明,试验区域干湿季极其分明,3a平均降雨量为838.6 mm,主要集中在5月到10月,坡耕地红壤地表径流、养分流失时间、流失量与降雨量之间具有显著的相关性,在常规施肥处理下径流量和氮磷流失量之间呈极其显著的指数相关性,相关系数分别为R=0.8974**和R=0.5297**.坡耕地红壤地表径流量、径流系数及氮磷流失量变化规律一致,不施肥条件下,总氮、总磷流失量最大,优化施肥、揭膜、横坡垄作及秸秆覆盖等农艺措施能降低氮、磷流失量,尤其是横坡垄作种植,相对于顺坡垄作氮、磷流失总量降低了2/3左有.不同处理之间径流中各种形态氮磷含量无显著差异,说明不同农业措施主要通过地表径流流失量而影响坡耕地地表径流氮磷流失量的多少.坡耕地红壤地表径流氮磷流失以颗粒态为主,TDN占TN比例年均为24.58%,TDP占TP的比例年均为7%,TN流失量是TP的3倍左右;优化施肥和揭膜条件下可溶性氮磷所占比例增加,横坡垄作和秸秆覆盖条件下降低.在可溶性氮素中,NO3-N、NH3-N占TN的比例年均分别为8.41%、12.65%,但是2009、2010年NH3-N均小于NO3-N.因此,关于坡耕地地表径流不同流失氮素形态的影响因素较多,目前研究结果不确定,且年际之间差异较大,尚需要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6.
山核桃林闭合区内径流氮磷流失特征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为研究自然降雨条件下整个水文年中山核桃Carya cathayensis林闭合区内径流-土壤-泥沙氮磷流失特征,以杭州市临安区山核桃林闭合区作为研究对象,测定总氮、总磷和水解氮等指标。结果表明:降雨是影响径流的重要因子,径流量和降雨量存在显著正相关(P < 0.05);在2016年6月至2017年5月的观测期间,山核桃林径流水中氮素平均质量浓度较高(2.86 mg·L-1),水解氮是氮素流失的主要形式,占总氮的60.7%;径流水中磷素平均质量浓度较低(0.01 mg·L-1)。径流氮质量浓度与土壤碱解氮之间不存在显著的相关性(P>0.05),而径流磷质量浓度与土壤有效磷质量分数之间呈显著相关(P < 0.05);径流中总氮和总磷的年累积流失量分别为11.01 kg·hm-2·a-1和133.70 g·hm-2·a-1,泥沙中全氮和全磷的年累积流失量分别为11.49和1.12 g·hm-2·a-1,山核桃林氮磷流失严重。  相似文献   

7.
海河流域水稻田氮磷地表径流流失特征初探   总被引:8,自引:1,他引:7  
选取海河流域水稻田作为研究对象,在自然降雨条件下通过田间实测方法研究其氮磷元素地表径流流失特征.结果表明,氮磷元素流失率分别为0.7%和0.6%,流失负荷分别为4.77 kg·hm-2和2.08 kg·hm-2.在详细分析试验结果后,找出影响氮磷地表径流流失量的因素.其中颗粒态氮是农田径流流失的主要形式,并与径流量成明显正向相关,而磷素流失量则受施肥量和径流量双重影响,影响规律较氦素更为复杂,尚需进一步研究.进而得出结论:在北方干旱少雨的气候影响下,地表径流并非海河流域农田种植作物氮磷元素流失的首要途径.  相似文献   

8.
西湖名胜区茶园地表径流水的氮磷流失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西湖风景名胜区代表性茶园地设置径流小区,研究常规施肥条件下茶园生态系统地表径流及其氮磷流失状况。结果表明,1年的观察期内(2010年7月-2011年6月),自然降雨条件下常规施肥茶园地表径流总氮平均浓度为5.5 mg.L-1,总磷平均浓度为0.5 mg.L-1,地表径流流入水体存在水体富营养化的风险。可溶性氮是茶园土壤氮素流失的主要形态;氮磷流失量、径流量与降雨量均呈极显著的正相关关系,各种氮素形态之间也呈极显著的相关性。研究结果表明,要避免下雨前施肥、少施肥料和挖沟施肥来减少氮磷的流失。  相似文献   

9.
桂西北退耕还林模式下小流域径流特征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对桂西北石山区退耕还林样地进行地表径流量调查研究,发现不同类型地表径流的变化规律,为该地区退耕还林工作提供依据,从而选择更有效的退耕还林类型,加快该地区生态环境的恢复。研究结果表明:①地表径流跟土壤理化性质以及气温有关,月地表径流量与当月的日平均降雨量有关。②3个样地年平均地表径流量为:喜树人工林(2.52 mm)〉玉米地(2.17 mm)〉喜树+吊丝竹人工林(0.84 mm),说明喜树+吊丝竹样地的地表径流量较小,其保持水分效果比喜树和玉米样地好,是较好的退耕还林模式。③不同植被类型地表径流量与降雨量的关系为:地表径流量与降雨量存在一定的线性关系,总体的趋势是地表径流量随着降雨量的增加而增大,两者呈正相关,但是地表径流量与降雨量不是正比关系,两者相关性不显著。  相似文献   

10.
长三角地区马尾松林降雨再分配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为深入研究马尾松林降雨再分配格局,加深对马尾松林水文效应机理的认识,为长三角地区水源涵养林树种的选择以及经营、管理提供理论依据。【方法】对长三角地区冬季、春季、秋季马尾松(Pinus massoniana)林大气降雨量、穿透雨量以及树干径流量进行了定位观测,利用水量平衡方程计算得出林冠截留量。通过相关性分析筛选出影响降雨再分配的主要因子为降雨量和降雨强度,分别分析了降雨量与穿透雨、树干径流、林冠截留之间的关系,降雨强度与3者之间的关系,以及叶面积指数与穿透雨、树干径流之间的关系,建立了降雨量、降雨强度与马尾松林穿透雨量、树干径流量、林冠截留量之间的回归模型。【结果】2012年10月至2013年6月长三角地区马尾松林外降雨累计792.6 mm,研究区以小雨量、低强度的降雨事件为主,马尾松林内累计穿透雨量584 mm,占降雨量比例的73.7%,马尾松林累计树干径流量7.426 mm,占降雨量的0.94%。林冠截留量201.17 mm,占降雨量的25.38%。【结论】马尾松林形成穿透雨的最小雨量为1.18 mm,形成树干径流的最小雨量为4.73 mm。本研究成果为长三角地区马尾松林对降雨再分配功能及影响提供基础数据支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