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34 毫秒
1.
<正>随着我国新型城镇化建设的快速推进,我省小城镇建设也在如火如荼地开展,一大批颇具特色的新型小城镇迅速崛起,对于拉动经济增长,转移农村劳动力、扩大内需、开拓消费市场、优化产业结构,解决城乡二元经济结构问题,缩小城乡差别,促进城乡协调发展,无疑是起到了重要的战略意义。尽管我省小城镇建设取得了长足发展,但还存在着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1我省小城镇建设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1.1我省小城镇开发建设较晚,布局分散,规模小  相似文献   

2.
小城镇与农村经济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是实现农业现代化的重要支撑点;与大中城市关系密切,是大、中城市进一步发展的基础和后盾。我国实行改革开放以来,与农村工业化发展相伴生的小城镇发展打破了城乡分割的体制,有效地分流了大中城市发展的压力,拓展了城乡商品市场,拉动了城市化需求。党的十六大报告明确提出了“要逐步提高城镇化水平,坚持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走中国特色的城镇化道路”。大力发展农村小城镇,是符合我国国情的重大战略,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实现现代化的必经阶段,是破解“三农”问题的根本途径。建设与发展小城镇,对农村乃至全国社会经济的发展具有深远的政治、经济和社会意义。  相似文献   

3.
发展小城镇促进新农村建设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要求打破传统的城乡二元结构。最终走向城乡一体化。我国13亿人口9亿农民,所以城乡一体化关键是农村城镇化,而农村城镇化又依赖于小城镇的发展。本文就新时期小城镇的发展问题做一简要阐述。  相似文献   

4.
<正>随着我国新型城镇化建设的快速推进,我省小城镇建设也在如火如荼地开展,一大批颇具特色的新型小城镇迅速崛起,对于拉动经济增长,转移农村劳动力、扩大内需、开拓消费市场、优化产业结构,解决城乡二元经济结构问题,缩小城乡差别,促进城乡协调发展,无疑是起到了重要的战略意义。尽管我省小城镇建设取得了长足发展,但还存在着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一、我省小城镇建设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一)我省小城镇开发建设较晚,布局分散,规模小  相似文献   

5.
《农村经济与科技》2017,(12):156-157
城镇发展的作用举足轻重,城镇的发展可以极大地推动农村经济的发展。从本质上讲,城镇化就是一个包括经济、文化、人口、社会、结构等方面的经济转型的一个综合全面的城乡转型问题。城镇化建设为我国现代化之路点亮了有效途径,是国家发展的必然之选,也是农村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通过对我国城镇化与农村经济发展现状的观察,分析了城镇化对农村经济可持续发展的积极跟消极的影响,提出了如何在建设城镇化的同时实现农村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建议。  相似文献   

6.
改革开放20多年来,我国城镇化水平有了很大提高,特别是我国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进入新阶段以来,中央高度重视发展小城镇,把发展小城镇作为推动农村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扩大农民就业增加农民收入的重大战略举措和统筹城乡发展的重要切入点,党的十六大报告明确提出了“要逐步提高城镇化水平,坚持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走中国特色的城镇化道路”。发展小城镇,推进城镇化,是世界各国走向现代化的基本经验,也是我国全面繁荣农村经济和实现全面小康社会奋斗目标迫切需要解决的现实问题。  相似文献   

7.
小城镇位居城市之尾、农村之首,是连接我国城乡二元结构的主要节点,是我国农村向城市化转变过程中的中间体,小城镇的有序发展将较好地解决我国目前面临的各类"三农"问题,通过对小城镇的概念、小城镇特色经济的内涵的探讨和对小城镇特色经济显现特点的研究,指出了发展我国小城镇特色经济的重要性,并提出了建设途径。  相似文献   

8.
党的十六大把加快城镇化进程作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任务,强调指出:“要逐步提高城镇化水平,坚持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走我国特色的城镇化道路。”我们要深刻理解和把握中央对加快城镇化的各项要求和部署,充分认识小城镇建设的重要意义,加快推进小城镇建设,以小城镇为纽带实现城乡共同发展。  相似文献   

9.
纵观世界各国的城镇化道路.其基本动力都是源自于自组织能力.同时又受到外部力量的促进、引导和制约。发展小城镇是城镇化进程中不可回避的一个环节,是实现城乡一体化、促进社会经济整体发展的关键。无论是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城镇化的模式都因资源条件和历史环境的不同而各具特色.小城镇发展的道路也各有不同。  相似文献   

10.
本文根据刘易斯二元经济发展理论,分析了城乡二元经济结构是当前制约我国经济发展的主要矛盾。而在工业化、城市化进程中又要防止过度城市化的问题。因此解决经济发展的关键在于加强农村公路建设,加速小城镇的发展.最终消除二元经济结构,促进经济增长,构建和谐社会。  相似文献   

11.
《农村经济与科技》2016,(15):222-225
镇域是地区经济发展的基本单元,也是连结城市经济和农村经济的重要节点。分析我国镇域发展格局与演化特征,提出培育镇域经济,推进以村镇建设为核心的小城镇建设,增强镇域经济对我国乡村发展的辐射作用,促进农村城镇化与城乡一体化建设,并指出了以镇域经济为核心的不同类型乡村可持续发展路径。  相似文献   

12.
为促进我国小城镇健康发展,科学合理的规划布局是前提。我国小城镇发展必须遵循的两条原则:一是通过实施科学合理的城镇化战略,实现小城镇合理有序发展。即要做到城镇化发展要适合国情,要与当地经济社会发展、工业化水平相适应,与资源环境条件相协调。二是坚持区域协调和城乡协调,统筹规划小城镇发展,即要求小城镇发展建设应遵循区域经济发展的客观规律,与区域经济发展水平和社会文明程度相适应。  相似文献   

13.
小城镇发展与建设是当前我国经济发展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的788焦点,农村城市化是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以工立镇”是各国实践证明的经验,乡镇企业的发展推进了我国小城镇的建设和发展,同时以小城镇为载体吸纳了大量的农村劳动力。然而。由于目前我国社会经济以及农民文化素质等多方面的制约,城镇化进程比较缓慢。因此,采取有效技术手段,通过相关政策实施,使乡镇企业同城镇化相互协调、互动发展。  相似文献   

14.
正党的十六大把加快城镇化进程作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任务,强调指出:"要逐步提高城镇化水平,坚持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走我国特色的城镇化道路。认真贯彻落实党的十六大精神,提出了"以民营经济为主,大力发展农业产业化,农村工业化和乡村城镇化"的县域经济发展思路。我们要深刻理解和把握中央和省委对加快城镇化的各项要求和部署,充分认识小城镇建设的重要意义,加快推进小城镇建设,以小城镇为纽带实现城乡共同发展。  相似文献   

15.
小城镇综合体建设是推进城乡一体化的重要举措。科学引导特色小镇发展,特别是在产业支撑下建设小城镇农业综合体,已成为城乡增长极和农村有序发展的重要举措。目前,我国小城镇综合体建设规划尚处于探索阶段,还未形成系统的规划方法体系,主要问题是:产业空间不足、房地产开发过度、重视规划、忽视实施等。本文通过对小城镇综合体建设的发展历史、政策支持、实证分析等的梳理,创新性地提出基于共生理论的小城镇综合体发展规划方案:产业规划—空间规划—实施保障,为推进我国城镇化进程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16.
小城镇是具有中国特色的城镇化道路的重要选择,十六大提出了繁荣农村经济,加快推进城镇化进程的战略。建设和发展小城镇,不仅是城市化道路的重要途径,更是解决农业、农村、农民这一事关现代化建设根本问题的重大战略举措。江泽民同志曾经指出:"实施西部大开发和加快小镇建设,都是关系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大战略问题"。  相似文献   

17.
城镇化是农民奔小康的必由之路,当前,我国小城镇建设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需要还很不适应。我们应加快小城镇建设步伐,坚持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促进经济社会的全面进步。  相似文献   

18.
我国二元经济结构特点与农村小城镇建设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陈迪平 《农业现代化研究》1999,20(6):347-349,371
二元经济结构是发展中国家经济发展时存在的一个普遍现象,但在我国的二元经济结构却有自身的特点,而正是这些特点阻碍了我国经济的可续发展,农村小城镇建设是一条切实可行的、能迅速改变我国二元经济的结构特点的发展之路,用农村小城镇建设促进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是历史的必然。  相似文献   

19.
十六大提出繁荣农村经济,加快推进城镇化进程的战略目标中,小城镇是具有中国特色的城镇化道路的重要选择.建设和发展小城镇,不仅是中国城市化道路的重要途径,更是解决农业、农村、农民这一事关中国现代化建设根本问题的重大战略举措.正确认识和把握城镇化发展战略的精神,理清建设和发展小城镇的思路,对小城镇的健康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20.
论城镇化过渡与过度城镇化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城镇化是落后农业国向发达工业国转变的必由之路,也是实现经济结构优化和产业结构提升的重要途径.城镇化的进程一般都经历一个从起步到快速发展再到高位趋缓调整的历程,我国的城镇化道路经历快速发展阶段后,已经进入了调整阶段——即后城镇化时代,这必将是注重长远效应、可持续发展的时代。党的十六大指出“坚持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这也说明我国已从过去的注重小城镇发展数量向注重发展质量的转变,这也是解决城镇化从“过渡”到“过度”、促进小城镇健康发展的关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