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正近年来,随着南川对地方特色产业的挖掘和发展,茶产业发展迅速,尤其是作为金佛山特有茶树品种的古树茶产业尤为突出,古树茶产业发展成效凸显。通过研究地方古树茶产业发展的情况,总结经验,为推动茶产业高质量发展提供参考。金佛山野生古树茶,俗称大树茶,是金佛山特有的茶树品种,属国家保护植物。近年来,南川高度重视古树茶产业发展,着力把古树茶产业发展为支柱产业和主导产业,成为农民脱贫致富奔小康的重要组成部分,古树茶产业的高质  相似文献   

2.
贵州普安是茶树原产地之一,产茶历史悠久、品质优良,普安的四球茶是目前国内已发现最古老最大的古茶树,也是目前最大的四球茶野生古茶树居群。四球茶种(Came lliatetra-cocca Chang),是珍稀古茶树资源,在茶树起源、演化和分类研究上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被中国茶叶流通协会授予“中国古茶树之乡”称号。本文对贵州省普安县近几年来茶产业发展情况进行总结,对下一步茶产业的发展进行分析。  相似文献   

3.
目前,对于野生茶树的起源地主要有几种观点,一是起源于中国,二是起源印度,三是起源于依洛瓦底江发源地,四是大叶种和小叶种茶树分别起源于两个地方的二元说。茶树起源于6000万年之前,本文从四川、重庆地区发现的两片野生茶树的分布状态以及地球板块运动,证明在印度板块与亚洲板块相撞的4000万年前,野生茶树已经在云贵高原和巴蜀大地存在,云贵高原是野生茶树的起源地。川渝两地的月牙形野生茶树分布,是因为印度板块挤压亚洲板块,形成了青藏高原,并将巴蜀西部向北推移,而形成的川渝野生茶树的月牙形分布。因此,印度现在的野生茶树是从云贵高原向西传播的结果。  相似文献   

4.
在历史上,古代中国对西方贸易中,茶叶出口占据了巨大份额,基本占据了垄断地位.因此,在茶叶原产中国的问题上始终都没受到什么挑战.直到1823年与1824年英国驻印度的殖民官员勃尔基兄弟相继在印度发现了野生大茶树,(1)从此开始了一场茶树原产地之争.1877年,英国学者贝尔登在其著作<阿萨姆茶树>中肯定地说中国和日本的茶树,是"由印度输入"的.而1911年出版的<日本大辞典>收入了"茶的自生地在印度阿萨姆".(2)"茶源印度说"还衍生出了"多源说",在1935年被美国学者、著名茶学权威威廉·乌克斯写入了<茶叶大全>--这在当时是一部具影响广泛的权威著作.(下转289页)  相似文献   

5.
中国是古茶树的故乡,茶树最早在我国是由野生变为人工园栽,它源于自然,关乎人文,根植中国,传播世界。古茶树也是人类的宝贵财富,它既具有人类物种的自然属性,同时又兼备某种文化特质,我们今天探讨长江流域的茶叶种植,对探究唐代长江流域政治、经济、文化具有较强的学术价值,并且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以及进一步推动“茶科技、茶产业、茶文化”研究具有重要的历史意义与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6.
历时百多年的“世界茶的起源地”之争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历时百多年的“世界茶的起源地”之争广东农垦茶叶公司邹元辉世界各国种茶的历史,追本溯源,过去无不认为是中国。到了十九世纪二十年代,自印度发现野生茶树后,便有“印度是茶树原产地”的说法,从此以后,世界上掀起了“茶的起源”争论。这场争论自英国人勃鲁士(R·...  相似文献   

7.
分析镇沅县茶产业发展现状,针对还有很多古茶树资源未被开发利用与保护、无标准化现代茶园基地、品种多而杂、茶业企业规模小、缺乏市场竞争力等问题,提出加大政策扶持力度,利用镇沅县是世界野生茶树王的故乡之优势建设以茶促旅,以旅促茶产业融合发展工程;创新管理模式,抓好品牌建设、基地建设;培育龙头企业对策措施,旨在为发展镇沅县茶产业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8.
茶树在越南的种植已经有3 000多年的历史,近年来,越南茶产业发展迅速,已成为世界第五大茶叶生产国和出口国。本文综述了越南茶树种质资源收集与保存、新品种选育概况及技术、良种繁育与推广,提出了越南茶树良种化发展建议。  相似文献   

9.
贵州省黔西南州茶产业现状问题与对策建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黔西南州是古茶籽化石的发现地,茶树重要原生地和古茶树资源的重要分布区域。其自然资源条件非常适宜茶产业发展。通过多年发展,域内茶产业已经有了一定基础,但制约产业进一步发展的瓶颈问题也不断出现。针对该地区茶产业发展存在的问题提出对策和建议。  相似文献   

10.
普洱茶因普洱得名,普洱因普洱茶而扬名天下。境内有距今3540万年前的茶树始祖—宽叶木兰化石,有2700多年树龄的野生型茶树王和1700多年的过渡型古茶树,还有千年万亩栽培型古茶树。普洱是世界茶树原生地的中心地带和茶树资源最重要的宝库,是"世界茶源、中国茶城、普洱茶都"。近年来,普洱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茶产业的发展,把茶产业定为普洱市五大支柱产业之一,积极打造中国著名、世界闻名、世人瞩目的  相似文献   

11.
<正>镇沅是世界野生茶树王之乡和普洱茶的故乡,具有悠久的茶树栽培历史、丰富的茶资源、得天独厚的自然优势、独特的茶文化景观资源及各具特色、丰富多彩、底蕴深厚、源远流长的民族茶文化。县委、县人民政府把茶产业作为生态立县、绿色发展的骨干产业,明确目标,大胆探索,以品牌为依托,整合茶产业资源,挖掘茶文化,以促进产业提质增效、转型升级为突破口,进一步做大做精茶产业。本文介绍了当前镇沅县茶产业发展的现状,分析存在的困难问题,并提出今后加快茶产业发展的对策。  相似文献   

12.
久安乡地处云贵高原,黔中腹地,该地土壤条件、气候条件及古茶树资源条件等都是茶产业发展的适宜地区。本文从自然地理条件、古茶树资源等方面介绍了久安乡茶产业发展优势。并介绍了目前茶产业发展现状与未来规划,指出了茶产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及发展对策。  相似文献   

13.
【目的】野生茶树资源是茶产业可持续发展的宝贵种质资源库,是新品种选育和优化改良的基础,在江西系统开展野生茶树资源调查,明确茶树资源分布和特点,为江西野生茶树资源的保护利用提供科学基础数据。【方法】文献调查与实地调查。【结果】通过查阅文献确定赣北茶区种茶历史可追溯至唐朝,赣中和赣南茶区可追溯至明朝,通过走访调查和实地调查确定赣北婺源县、浮梁县、修水县共7个资源分布点,判断其中6个点为野生茶树,确定赣中井冈山市、遂川县共2个资源分布点,判断其中1个点为野生茶树,确定赣南上犹县、崇义县、定南县共5个资源分布点,判断均为野生茶树,赣北资源为灌木型,赣中和赣南资源为小乔木型。【结论】江西野生茶树资源范围广、历史久、类型多,绝大部分未得到保护与开发利用,开展江西野生茶树资源保护工作迫在眉睫。  相似文献   

14.
茶树营养调控是针对茶学专业开设的理论应用课程。首先分析了当前茶树营养调控课程教学存在的短板,结合茶产业链中实际存在的问题,从科学理论知识与茶产业实际应用相结合的角度出发,探讨了茶树营养调控教学内容在"系统性"和"实践性"两个方面进行改革,为进一步优化实践型课程教学、服务产业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5.
陈晓辉 《浙江农业科学》2020,61(8):1520-1521
近年来,黄化茶树品种中黄1号推广应用迅速。以中黄1号茶树品种鲜叶为原料加工而成的天台黄茶,由于其优异的品质,市场知名度迅速提升。通过分析天台黄茶产业发展现状,从技术提升、品牌建设、标准化体系建设、茶旅融合等方面提出天台黄茶产业高质量发展的举措。  相似文献   

16.
临沧位于祖国西南部,是世界茶树重要的地理起源中心和栽培起源中心,是驰名中外的"滇红茶"的故乡,是普洱茶原产地和云南蒸青绿茶诞生地。茶叶是临沧的优势和特色产业,本文以临沧茶产业现状,分析临沧茶产业发展的优势和劣势,并简述了临沧市茶叶产业的发展措施。  相似文献   

17.
闽台茶产业发展现状及交流与合作发展对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闽台茶产业交流有着深厚的历史渊源。该文从茶树种植品种、生产现状方面简要概括了闽台两地茶产业的发展现状,同时分析存在的问题,并从茶树品种结构变化、茶叶机械改进,以及茶叶生产中产品开发、市场营销理念等方面总结了闽台茶产业交流与合作所取得的成效,提出促进闽台茶产业交流与合作发展的对策。  相似文献   

18.
广西茶树品种研究现状与发展趋势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茶产业在广西历史悠久,为提高茶产业效益、提高茶树品种质量,增加广大农民收入,文章对广西茶树种质资源、茶树良种选育、茶树育种方法以及茶树育种工作中存在的问题等方面的现状进行了综述,分析广西茶树育种发展趋势及提出了广西茶树育种的前景和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19.
深入分析了衢州市衢江区推广良种种植必要性,阐述了衢州市衢江区茶树良种化发展现状,全面总结了衢江区连续2次被评为"浙江省茶树良种化先进县"的成功经验,并根据现代茶产业发展趋势和当地实际情况提出了提升衢江区茶树良种化水平的发展建议。  相似文献   

20.
"大瑶山野生茶叶开发利用研究"课题是属于广西科学研究与技术开发计划项目"大瑶山特色资源开发技术集成与产业化",由广西桂林茶叶科学研究所和广西金秀县瑶山王茶业有限公司共同承担完成,按照高起点、高标准、高科技、高效益的原则,在大瑶山丰富的野生茶树群体中,选择优良茶树株系进行繁育;改造和保护大瑶山连片野生茶树;开发利用金秀野生茶,创制金秀大瑶山茶叶产品,构建金秀县名优茶产业体系,促进金秀县县域经济的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