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导入燕麦DNA的小麦变异后代叶绿素含量变化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利用花粉管通道途径将燕麦Avena sativa L.总DNA导入宁春4号小麦中,对供体、受体及D5代的变异株系进行叶绿素含量测定,发现部分变异后代的叶绿素含量发生了变化,表现类似于供体。表明燕麦的DNA片段已通过花粉管通道进入小麦,并引起生理性状的变异。  相似文献   

2.
采用花粉管通道技术,将燕麦DNA导入普通小麦中,通过连续选择和抗病性鉴定,结果表明:燕麦DNA已导入小麦中,并得到很好表达,而且在D1代就产生了明显的性状变异,D2,D3代趋于稳定,到D5代获得了抗条锈病且性状得到了改良的新的变异品系.  相似文献   

3.
外源DNA导入小麦后的性状变异与选择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采用花粉管通道技术,将燕麦DNA导入普通小麦中,通过连续选择和抗病性鉴定,结果表明,燕麦DNA已导入小麦中,并得到很好表达,而且在D1代就产生了明显的性状变异,D2,D3代趋于稳定,到D5代获得了抗抗条锈病且性状得到了改良的新的变异品系。  相似文献   

4.
通过花粉管通道导入外源DNA创造抗白粉病小麦新种质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小麦品种复壮 3 0和小白冬麦的白粉病抗性表现突出 ,是 2个抗性持久、抗谱广泛的优良白粉病抗源。但由于农艺性状欠佳 ,不适于直接作为亲本用于常规育种。为此 ,采用花粉管通道法将复壮 3 0和小白冬麦的基因组DNA导入农艺性状较好的小麦品种北农 6号 ,旨在转移复壮 3 0和小白冬麦的抗白粉病基因 ,创造抗白粉病小麦新种质。本文总结 3年来所得到的研究结果 ,阐述采用花粉管通道法导入外源DNA创造新种质的可行性  相似文献   

5.
甘蔗DNA导入玉米自交系性状变异的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采用花粉管通道法将甘蔗DNA导入普通玉米自交系,获得了变异植株,从中选出优良变异株,经3代自交观察,在D3代各农艺性状趋于稳定.对其主要农艺性状进行方差分析和D3代植株的叶绿素含量等生理生化分析,从中选出优良株系20-5000①和20-500②,其叶绿素、可溶性糖、蛋白质含量均比对照提高,可为今后玉米杂交育种提供中间材料.  相似文献   

6.
通过花粉管通道法向小麦中导入高分子麦谷蛋白(HMW-GS0优质亚基基因,在D1代用半粒法进行谷蛋白电泳检测,获得3粒种子含5 10亚基,余下的半粒播入花盆中,三株都已成活,后代变异很小,除芒型变化外,其他性状几乎没有变化,这说明花粉管通道法导入HMW-GS基因,在改善小麦品质的同时,能最大限度的保留受体优异的农艺性状。  相似文献   

7.
利用花粉管通道将燕麦总DNA导入宁夏主栽品种宁春4号小麦,对导入后代中筛选到的部分变异品系进行幼穗分化发育特性观察发现,小麦幼穗发育进程与植株外部营养器官的发育有一定的相关性.变异品系的幼穗分化发育过程与宁春4号小麦间存在差异.具体表现在:单棱期变异品系持续时间短于受体;二棱期和雌雄蕊分化期变异品系的持续时间长于受体;药隔期各变异品系持续时间不一致.幼穗分化的特点显示变异品系具有形成大穗多小穗的可能.方差分析表明,变异品系与受体在穗长、结实小穗数和主穗粒数上均有差异.幼穗分化及主要农艺性状的差异可能与燕麦DNA的导入有关.  相似文献   

8.
利用超远缘DNA导入进行小麦种质创新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猪DNA、鲑鱼精DNA和冬青DNA为供体 ,采用小麦花粉管通道途径将其导入到 92 4 14 2和94 6 0 0 6两个遗传稳定的小麦新品系基因组中 ,获得了大量的DNA导入变异后代 ,并从中选育出D32 4 5、D32 2 1、D32 31、990 38、0 990 14、0 990 2 1和D导 2号等多个农艺性状优于受体亲本和对照鲁麦 14的变异株系  相似文献   

9.
通过花粉管通道法将野生稻DNA导入水稻,已从受体宁粳16号、宁粳23号的转化后代中选育出可稳定遗传的变异株系。主要特征为:(1)品质较对照表现突出,产量高,综合性状好;(2)在D1、D2、D3代进行跟踪接种鉴定抗病性,筛选到稳定遗传的抗病变异株系。由此可见,野生稻DNA导入水稻后会发生广泛变异,外源DNA片段通过重组,可整合到受体基因组。  相似文献   

10.
[目的]将箭竹DNA导入水稻,并分析其遗传背景、农艺性状及产量,为水稻遗传育种提供技术参考.[方法]利用花粉管通道技术将箭竹DNA导入4个水稻恢复系受体材料(9311、华占、Q7和扬恢22)中,筛选出表型与受体材料存在差异的株系连续自交直至稳定,并利用筛选出的49对多态性SSR引物鉴定变异株系的遗传背景差异.以不同遗传背景的变异株系与不育系3S和6303S配制杂交组合,并比较分析其农艺性状差异.[结果]将箭竹DNA导入水稻后通过连续自交筛选出能稳定遗传的变异株系21个(T1~T21),其中9311、华占、Q7和扬恢22的变异率分别为4.85%、1.30%、2.35%和2.65%.利用SSR标记分析变异株系的遗传背景,发现其与受体材料在49对SSR标记在中存在差异的引物对数为2~24对,其中在24对标准引物中存在差异的对数范围为0~11对,表明通过花粉管通道技术产生的变异具有一定的随机性.不同遗传背景变异株系与不育系组配的杂交组合在农艺性状和产量方面存在明显差异,从中筛选出2个优势组合6303S×T10和6303S×T20,分别比我国长江中下游中籼迟熟组筛选试验对照品种丰两优4号增产10.9%和12.9%.[结论]将箭竹DNA导入水稻可产生稳定遗传的变异株系,从而获得与其组配的优势杂交组合,即通过花粉管通道技术导入外源DNA或基因是水稻种质资源创新及新品种选育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11.
花粉管通道介导玉米总DNA导入小麦D1代的农艺性状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花粉管通道法介导玉米总DNA导入4个小麦品种(系)"9411"、"955159"、"96266"和鲁麦21中,并对转基因D1代的农艺性状进行了分析.研究发现,与对照相比,鲁麦21和"96266"的转基因D1代株高、穗长的差异达极显著水平;"9411"、"955159"、"96266"的转基因D1代的旗叶叶长和叶面积均达极显著水平;在"9411"的转基因D1代中,出现无芒变异的植株占20%左右;在"9411"的转基因D1代中,也发现了穗型与抗病性同时发生变异的植株.  相似文献   

12.
山农紫麦1号系山东农业大学农学院,通过分子育种技术,将同科不同属的红高粱DNA,由花粉管通道直接导入普通小麦济核916品系获得的粒色变异,经多代  相似文献   

13.
外源DNA导入技术培育抗旱耐盐小麦新品种   总被引:15,自引:0,他引:15  
应用小麦自花授粉后外源DNA导入技术将长穗冰草 (Agropyronelongatum)DNA导入普通小麦 86(6) 0 0 2 ,在导入后代中出现株高、株型、穗型、抗病性、抗逆性等多种性状的变异 ,经筛选鉴定出抗旱耐盐小麦新品种济南 18号。室内耐盐实验表明 ,济南 18号盐害指数低、幼苗耐盐能力强。叶片SOD酶活性测定发现 ,济南 18号的倒二叶酶活性降低幅度较大 ,旗叶与倒二叶酶活性比值较高。在两年度三地区的盐碱旱地对比试验中 ,济南 18号表现出较强的抗旱、耐盐能力 ,产量比对照品种鲁麦 10号平均增产 8 57% ,在生产试验中增产 8 7%。  相似文献   

14.
为改善小麦品种性状,利用离子束介导燕麦(供体)和六倍体小黑麦(供体)的全基因组DNA进入温麦6号(受体)中,经多年选育,得到6份小麦变异材料。对6份变异材料以及受体温麦6号、供体燕麦和六倍体小黑麦,共9份材料的主要农艺性状、面粉品质和光合特性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在变异材料中,8号材料在主要农艺性状方面表现最好;9份材料主要农艺性状的变异系数为19.93%~40.09%。在面粉品质方面,9号材料的湿面筋含量及面筋指数最高,4号材料的蛋白质质量结构最好(|d|=0.4);在光合特性方面,4号材料的净光合速率(Pn)最高,为24.29μmol/(m~2·s);综合分析,4号、8号、9号3份变异材料表现较好。  相似文献   

15.
植物花粉管通道法是一种快速、简便、不受宿主范围限制的DNA导入法。有研究报道,将外源DNA经60Co辐照后,通过花粉管通道法导入到小麦中,可以提高D1代的变异率。本试验将外源DNA经60Co的γ射线辐照后,通过花粉管通道法将其导入到番茄中,分析其基因表达情况。1 材料与方法1.1 材料供体为从荷兰引进的优良番茄品种Caruso和EA。品种性状为:1Caruso:正常叶(显性基因),无限生长型(显性基因),粉果(隐性基因),幼苗茎杆绿色(隐性基因);2EA:正常叶(显性基因),无限生长型(显性基因),红果(显性基因),幼苗茎杆紫色(显性基因)。受体为哈师5号,品…  相似文献   

16.
胡文明  徐翠莲  王岳光 《安徽农业科学》2007,35(36):11773-11774
探讨了花粉管通道法介导外源DNA导入技术的分子机理,并对其在育种中的应用、转基因后代变异特点及目标性状的鉴定方法进行了综述,最后对该技术的应用前景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17.
幼穗注射法导入外源DNA对冬小麦部分性状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改良的孕穗茎注射法即幼穗注射法将玉米、大麦、大豆和槐树等外源总DNA导入普通小麦01-35、济麦19、多丰2000、临麦2号、潍麦8号和淄麦12,并对其D1、D2代的株高、白粉病抗性、生育期、叶片等性状的变异进行了调查研究。结果表明:外源DNA导入普通小麦后其株高、叶片、生育期和白粉病抗性均发生了一定程度的变异;单株株高变化幅度较大,既有增加也有降低,变异程度最大的品种是淄麦12,它是接受外源DNA产生变异的较好的受体;玉米DNA的导入更容易获得变异,其变异率高达5.63%;导入玉米DNA的淄麦12叶片的长度和宽度都大幅度减小;在阶段Ⅰ中,DNA导入株行与对照(CK)的差异是1—2天,在阶段Ⅱ中,二者的差异为1~3天,生育期总天数比对照提早1—3天或者延迟1天,差异不显著;导入玉米DNA的株行表现出了较好的白粉病抗性。同时,将幼穗注射法和花粉管通道法的作用效果进行了比较,幼穗注射法产生的变异率高达8.03%,此法对柱头无损伤,处理的时间段比较宽松,且不需要去雄,减少了工作量,适合大群体大规模应用。  相似文献   

18.
离子束介导转大豆DNA小麦后代品质和农艺性状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离子束介导外源基因群转移的方法,分别将大豆全长DNA、DNA片段导入小麦,通过对M_1~M_3蛋白质含量和株高、粒质等农艺性状的变异分析可知,该方法能有效提高小麦蛋白质含量,降低株高,改变粒质。M_1获得蛋白质含量18%以上(较ck增加2.0个百分点)单株183个,M_2获得蛋白质含量18%以上(较ck增加3.6个百分点)单株33个,M_3获得蛋白质含量18%以上(较ck增加5.1个百分点)单株35个。M_3获得株高62cm以下(较ck降低7cm)的单株102个,占4.1%,部分单株株高能够稳定遗传。转基因后代部分单株和株系籽粒变为全角质。  相似文献   

19.
以5个小麦品种(系)百农64、豫麦34、抗冻早30、百麦1号和矮抗58为试验材料,采用花粉管通道法将携带有外源耐盐基因SeNHX1的质粒DNA导入自花授粉后的小麦柱头内.对花粉管通道法介导后的植株进行田间正常管理,收获D0代种子,并于次年播种.在次年小麦成熟期采用5点取样对D0代小麦株高、穗长、剑叶面积、千粒重等农艺性状进行测量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表明,与对照比较,花粉管通道法处理的D0代植株的种子(D1代)千粒重均有所提高;5个小麦品种(系)受体转化Do代植株除抗冻早30外,其余受体与对照组相比株高差异均达到显著水平,甚至极显著水平;穗长除百麦1号差异不显著外,其余受体均达显著水平.5种小麦受体的叶面积差异均达到显著水平;叶长除豫麦34无明显变化外,其余受体差异均达到极显著水平;叶宽与受体相比均无明显差异.对D0代植株叶片基因组DNA进行PCR检测,24个样品中有7个出现阳性反应.  相似文献   

20.
综述了外源DNA通过花粉管通道导入玉米的研究进展.详细阐述了利用花粉管通道法将外源DNA导入玉米中的转化方式、导入后代的变异以及变异机理;介绍了利用花粉管通道法将外源总DNA和目的基因导入到玉米中的研究现状;提出了利用花粉管通道法导入外源DNA应注意的问题,以及今后的研究方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