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本研究基于mtCOI基因,利用相关软件及系统发育分析,筛选鉴别水稻型和玉米型草地贪夜蛾的酶切位点,并利用PCR-RFLP技术对两者进行鉴定。结果表明:水稻型个体的mtCOI基因序列在154~159 bp处存在SacⅠ酶切位点,玉米型则无该酶切位点;利用mtCOI PCR-RFLP技术可以有效鉴别草地贪夜蛾的水稻型和玉米型。本研究结果可为草地贪夜蛾水稻型、玉米型的快速鉴别及其精准防控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2.
通过对草地贪夜蛾进行监测并对PCR扩增到的磷酸甘油醛异构酶(Tpi)基因片段进行序列分析,结果表明,兴义市8个疑似草地贪夜蛾样品经分子鉴定均为草地贪夜蛾,通过与"玉米型"和"水稻型"Tpi基因序列的特异位点比较分析,兴义市草地贪夜蛾亚型均为"玉米型",具体亚型的确定对研究兴义市草地贪夜蛾发生规律及监测防控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3.
入侵重庆地区的草地贪夜蛾种群生物型鉴定   总被引:4,自引:3,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草地贪夜蛾是一种跨国迁飞性农业重大害虫,目前已在重庆的巫山、巫溪、云阳、北碚、潼南等地区出现并有迁飞的趋势.利用两个分子标记基因COI和Tpi对重庆地区采集的样本进行遗传特征比较,结果表明COI基因的亚型全为"水稻型",而Tpi基因的亚型既有"水稻型"又有"玉米型",说明入侵到重庆地区的草地贪夜蛾来源可能并不单一,暗示了重庆地区的草地贪夜蛾有可能存在分化为"水稻型"的风险.分析了入侵重庆地区的草地贪夜蛾相关的遗传特征,其结果不仅有助于认识草地贪夜蛾在中国大面积迁飞过程中发生的种群差异变化,也有利于农业部门根据重庆地区的地理环境属性,开展有针对性的监测防控工作.  相似文献   

4.
【目的】揭示入侵我国中南三省(区)的草地贪夜蛾Spodoptera frugiperda种群间可能存在的遗传变异,探讨其入侵来源、入侵路线和扩散方式,为制定有效控制和阻击草地贪夜蛾的方案提供理论依据和遗传信息。【方法】利用分子标记技术从线粒体DNA和核DNA角度研究草地贪夜蛾种群的遗传多样性和种群结构。对采集自我国广东、广西和湖南3个省(区)的草地贪夜蛾,利用COI和Tpi基因片段进行了单倍体型分析,利用9个微卫星标记分析种群间的遗传结构和遗传多样性。【结果】供试样品中,除了湖南张家界群体有2个样品为COI玉米型单倍体型、1个样品为杂合型,其他群体的个体均为COI水稻型单倍体型。基于SSR标记的群体遗传分析结果表明,被检测的群体遗传多样性较巴西等国家的美洲群体低,各群体遗传分化不明显。广东东莞群体与湖南张家界群体的遗传距离最近,与广西南宁群体的遗传距离较远。【结论】遗传距离与实际距离之间不一定呈正相关,通过遗传结构的分析有助于推测草地贪夜蛾扩散过程中,天气背景场、地理隔离和人为传播各自所起的作用。入侵湖南省张家界的草地贪夜蛾出现了低频率COI玉米型和高频率的CO I水稻型单倍体型,说明虫源的非单一性;草地贪夜蛾在入侵地定殖时间较短,目前未形成明显的遗传分化。  相似文献   

5.
草地贪夜蛾(Spodoptera frugiperda)自2019年1月入侵我国以来,已在我国多个省份暴发,对农业生产造成巨大威胁。为了解草地贪夜蛾在浙江杭州地区的田间分布及发生规律,采用田间诱捕法,在杭州不同玉米种植区设置性诱监测点,2019—2021年连续3年对草地贪夜蛾成虫进行监测,并通过分子生物学方法对其生物型进行鉴定。结果表明,经分子鉴定杭州地区草地贪夜蛾是玉米型和水稻型杂交种,其取食偏好玉米叶片。连续监测结果显示,2019年下半年杭州地区草地贪夜蛾发生最为严重,单个诱捕器每7 d最多可诱集到388头;2020年和2021年草地贪夜蛾的发生逐年下降,单个诱捕器每7 d最多分别可诱集到174头和29头。  相似文献   

6.
【目的】鉴定入侵四川省草地贪夜蛾的亚型,使用不同寄主饲养,初步探索其遗传特征。【方法】利用线粒体细胞色素C氧化酶亚基Ⅰ基因(cytochrome coxidase subunitⅠ,COⅠ),以及位于Z染色体上的磷酸甘油醛异构酶基因(triose-phosphate isomerase,Tpi)2个分子标记对采集自中国四川省的草地贪夜蛾进行遗传分析。【结果】基于COⅠ基因的鉴定结果显示50份采集自四川的草地贪夜蛾样品均为“玉米型”;后续使用人工饲料、玉米和水稻幼苗3种寄主植物分别连续喂养至第三代发现,人工饲料和玉米幼苗喂养的草地贪夜蛾均为“玉米型”,取自水稻幼苗的草地贪夜蛾样品则部分出现“水稻型”;而基于Tpi基因的分析表明所有样品均为“玉米型”。第6代样品鉴定结果显示,水稻幼苗的草地贪夜蛾样品中基于COⅠ基因鉴定出的“水稻型”增多,并且部分样品的Tpi基因鉴定为“水稻型”,而取自人工饲料和玉米幼苗的草地贪夜蛾样品均为“玉米型”。【结论】采集的入侵四川省的草地贪夜蛾可能并不是单一的亚型,部分存在“杂合型”。草地贪夜蛾的主要寄主植物玉米、水稻等在四川省均有种植,厘清该虫的遗传特征,可为农...  相似文献   

7.
应用不同分子标记鉴别入侵广州草地贪夜蛾的寄主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利用不同分子标记对入侵广州的草地贪夜蛾Spodoptera frugiperda进行寄主型鉴定,以便监测虫源扩散规律以及预测预警虫情。【方法】对采集自广州花都玉米植株的草地贪夜蛾,利用3个COI基因标记COI-A、COI-B和COI-C,以及Tpi基因标记进行鉴定,并对结果进行比较。【结果】序列比对和寄主型分析显示,COI-A、COI-B和COI-C标记鉴定到入侵广州的草地贪夜蛾为已报道的水稻型,且COI-A标记鉴定到草地贪夜蛾与黏虫Mythimna separate的杂合子。基于Tpi基因的标记鉴定到入侵广州的草地贪夜蛾为玉米型,且在第126和第127位碱基为GA/AT杂合。【结论】COI-A标记具有较强的物种鉴别能力,能够鉴定到草地贪夜蛾与其他近源种的杂交事件;Tpi标记可用于鉴定草地贪夜蛾寄主型。2个标记结合相互验证可以提高准确率。开发微卫星标记或者寄主取食功能性基因标记可以实现寄主型的精准鉴定。  相似文献   

8.
旨在明确甘肃省草地贪夜蛾的入侵来源,并制定科学有效的防控对策。基于mtCOI基因分子标记分析中国草地贪夜蛾不同生态区8个省12个地理种群276个样品的遗传多样性指数、遗传分化系数及基因流等。结果表明,甘肃省草地贪夜蛾种群的单倍型多样性指数和平均核苷酸差异数分别为0.133~0.157与0.133~0.317,均低于中国周年繁殖区广东、广西、云南种群的0.157~0.819与1.033~7.705;所有种群的Tajima’s D中性检验和Fu’s F检验结果均为负值,表明草地贪夜蛾入侵中国后经历了明显的种群扩张事件。四川种群与其他种群遗传分化显著,62个种群间存在中等程度以上的基因交流。陕西略阳、陕西宁强、甘肃徽县、甘肃成县种群的有效迁入个体数和有效迁出个体数之和分别为11 860.66、11 708.65、10 878.66和10 379.32,在中国草地贪夜蛾的基因交流过程中具有中继站的作用,表明陕南汉水谷地为中国草地贪夜蛾西线北迁入侵西北的主要通道。  相似文献   

9.
《山东农业科学》2019,(6):160-168
草地贪夜蛾是一种原产于美洲热带和亚热带地区的重大迁飞性农业害虫,可以为害包括玉米、棉花、水稻、花生、大豆、马铃薯、小麦、果树等在内的80余种植物。2019年1月,该虫首次入侵我国云南省,截止5月10日,已在13省61市(州)261个县(市、区)为害玉米,发生面积7.2万公顷。伴随着西南季风,草地贪夜蛾可能继续北迁进入山东省,山东省夏玉米区是该虫种群繁殖、迁飞与再定殖的绝佳栖境。因此,必须早监测、早发现、早防控,减少其对全省玉米安全生产的威胁。本文总结了草地贪夜蛾的形态特征、为害特点、监测预警技术、防治措施并提出了对策和建议,以期为植保人员和相关科研人员对该虫进行监测预警和精准防控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0.
为摸清2019年新迁入的草地贪夜蛾在河南省秋播小麦上的为害及越冬情况,为制订防治技术方案提供科学依据,河南省植保站于2019年11月组织了全省108个农业县(市、区)植保部门开展了秋播小麦田草地贪夜蛾发生情况普查,重点普查了对有自生玉米苗的麦田和自生玉米苗和麦苗上草地贪夜蛾发生情况,并进行了草地贪夜蛾越冬情况系统调查。普查结果显示,在调查的108个农业县(市、区)中,14个县(市、区)的小麦田里自生玉米苗上查到草地贪夜蛾幼虫为害,其中6个县部分田块发现有为害麦苗的现象,但自生玉米苗被害株率都很高,麦苗受害轻,说明草地贪夜蛾是可以为害小麦的,但更喜食玉米。越冬情况系统调查结果显示,草地贪夜蛾幼虫在日均温10℃以上活动能力正常,在日均3℃以下,最低温1℃以上,活动能力低,最低温度0℃以下不能成活。河南省冬季最低气温均可达-10℃以下,说明草地贪夜蛾幼虫在河南省不能正常越冬。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