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 毫秒
1.
大学生毕业后再到技校重学一门技术的现象越来越引起社会的关注。为使高等院校更好地培养有用的高素质人才,本文对这一现象的成因进行了分析,认为传统教学模式、大学生择业理想与用人单位要求之间的矛盾以及激烈的就业竞争是大学生“回炉”的主要原因,并从育人理念、课程设置、实践环节、开放办学和发展高等职业教育等几个方面提出了对策。  相似文献   

2.
为减缓就业压力,大学生试图以考证来获得应聘时的优势,因此大学生在校期间考证现象日益普遍。文章对南京农业大学管理类毕业生进行调研,控制大学生个人和专业特征,以搜寻工作时间、进入面试几率和薪酬水平作为就业质量评价指标,研究考证对就业质量的影响。研究表明,证书数量、类型以及备考平衡指标对就业质量有不同层面的影响,相对于其他通用型证书,英语六级证书、职业资格证书、能力型证书对就业质量有积极影响,同时考证与学习之间兼顾得越好,就业质量提高的可能性越大。  相似文献   

3.
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概论课是大学生学习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主要渠道 ,是“进教材、进课堂、进学生头脑”工作的中心环节。在教学实践中 ,我们认为要注意正确处理好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与大学生、教材、课堂三个方面的关系。1 正确处理好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与大学生的关系 ,使理论贴近学生1 .1 全面认识大学生学习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重要战略意义1.1.1 大学生学习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他们的重要责任 青年是祖国的未来和希望 ,大学生是青年中的…  相似文献   

4.
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对财经类高端人才的需求也持续增加,财经类专业成为国内大学专业的热门。正因如此,就意味着财经类毕业生的就业竞争压力大,就业情况不容乐观。本项目以如何增强财经类毕业生的就业竞争力为研究对象,分析财经类专业大学生就业的优势、劣势、机遇和风险,简要的探讨如何改善财经类专业大学生的就业情况、突破就业瓶颈,并对"职业资格证书"的教育模式加以思考。近年来,大学生考证情况越来越"热",但毕业生的就业形势曰益严峻。因此,考证与就业的关联性备受质疑。基于这种质疑,本研究针对财经类院校大学生考证与就业的现状,以安徽财经大学为例,运用问卷调查、访谈等方法找出财经类大学生考证与就业关联性之间的影响;在得出结论的基础上,对财经类院校大学生提出相应的建议。  相似文献   

5.
提高农村劳动者素质、为新农村建设培养“用得上、留得住”的实用人才意义重大,河北农业大学在坚持和拓展“太行山道路”的基础上,实施“一村一名大学生工程”,采取“订单式”培养模式,根据农村区域经济特色优化专业结构;以农业技术应用能力为主线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以“应用”为主旨合理构建课程和教学内容体系;提供跟踪服务帮助毕业生创业致富。  相似文献   

6.
儒家"慎独"视阈中的大学生网络道德建设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网络道德是一种自律性道德。治理大学生网络生活中的不良道德现象,可以借鉴我国儒家“慎独”伦理善守独处,慎于隐微的优秀道德成果,把握“慎独”伦理精神与大学生网络生活特点的契合之处,在实际的网络生活中做到“慎习”、“慎言”、“慎友”、“慎行”、“慎微”。  相似文献   

7.
“两课”教学是实现大学生思想政治理论需要的主渠道 ,如何建构“两课”教学 ,直接关系到大学生思想政治理论需要能否得到满足。因此 ,建构“两课”教学 ,应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1 “两课”教学要以大学生的思想政治理论需要作为出发点人的行为是由一定的思想动机支配的 ,而思想动机又是由一定的需要引起的。这就要求“两课”教学必须首先着眼于大学生 ,从大学生的实际需要出发 ,这才符合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精神。然而 ,在现实中 ,“两课”教学带有单向灌输、长官意志、理论滞后于现实的特点 ,只讲“要求”、“应该” ,漠视大学生的思想政治…  相似文献   

8.
“两课”教学是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渠道,“前瞻性”、“针对性”、“实效性”等“三性”目标是“两课”发挥作用的主线。“三个代表”是“两课”“三性”目标实现的思想保障,提高教师素质,充实教学内容,改进教学方法,优化课堂环境,是“两课”“三性”目标实现的具体措施。  相似文献   

9.
有人说“村村有大学生”是典型的形象工程,有人说“农民当村官怎么没有这么好待遇,这不是歧视吗”,有人质疑“是否符合村民组织法”,等等。这些说法,有点道理。但在笔者看来,这些说法有吹毛求疵之嫌。如说这是对农村村官的“歧视”。现在几乎没有人认为一地高薪引进人才是对本土人才的歧视,为什么要反对用优惠政策引进大学生?至于是  相似文献   

10.
随着社会发展的加速、生活节奏的加快、竞争压力的加大。心理障碍者日益增多,并呈现出“高文化”和“高发病率”的倾向。这一现象在学生群体中表现尤为突出。作为学生与社会人中间角色的大学生,在学业与就业的双重压力下,面临的问题会更多,因而这一群体中出现心理问题的机率也更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