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04 毫秒
1.
对云南河口低热河谷地区的南美油藤进行3种种植密度(A 150 cm×200 cm、B 200 cm×200 cm、C 250 cm×250 cm)试验,并对其生长量及产量影响的栽培试验研究,结果表明:3种种植密度的茎围增长量在夏季随气温的升高而迅速生长,冬季随气温的降低长势趋于缓慢,茎围增长量在一年中呈慢-快-慢的变化趋势;密度250 cm×250 cm的茎围增长量显著高于密度150 cm×200 cm和200 cm×200 cm,现蕾期、初花期、初果期及成熟期均提前;全年单株脱壳前、脱壳后、种仁总产量、单果重为密度250 cm×250 cm200 cm×200 cm150 cm×200 cm,各种植密度之间全年单株脱壳前、脱壳后和种仁总产量差异达显著性水平,200 cm×200 cm、250 cm×250 cm的单果重无显著性差异,但是与150 cm×200 cm的差异达显著性水平。3种密度的种仁出油率无显著性差异。密度小的长势及产量均优于密度大的,即定植时适当增大株行距有利于南美油藤的生长和产量的提高。  相似文献   

2.
以3年生辣木实生树为材料,采用三因素随机区组设计试验,研究不同种植密度、截干高度及采摘方式对其鲜叶和嫩梢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种植密度对叶梢产量有显著影响,截干高度、采摘方式对叶梢产量有极显著影响,3个因子对叶梢产量的影响大小依次为C(采摘方式)B(截干高度)A(种植密度),交互影响差异均不显著;随着种植密度的减小,单株辣木的叶、梢年总产量有增产趋势,且密度1.5 m×2.0 m、2.5 m×3.0m的叶梢产量显著高于密度0.8 m×1.5 m;随着截干高度的增加,单株辣木的叶、梢年总产量有增产趋势,且截干高度1.6 m的叶、梢产量显著高于0.5 m和1.0 m;部分采摘方式的叶、梢产量高于全部采摘。因此,适当减小种植密度,即增大株行距,截干高度保持在1.6 m左右,每次采摘保留一定数量的分枝,可获得更高的鲜叶和嫩梢产量。  相似文献   

3.
以茄子品种67158、08900、95675为对象,研究了不同栽培密度(50 cm×90 cm、65 cm×90 cm、80 cm×90 cm)对单株种子产量和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种植密度仅对3个品种的产量指标(单株种子产量和结果数)有明显影响,对种子品质参数(植株高度和发芽率)则没有影响。因此,为了获得较大的单位面积种子产量,应适当密植,栽培密度以50 cm×90 cm为宜。  相似文献   

4.
以提那罗爪哇大豆为材料,研究不同种植密度、底肥、追肥、灌水次数对提那罗爪哇大豆生长、草产量及种子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1)种植密度1.0 m×1.0 m处理,生长量最大,主蔓长205.33 cm,但草产量最低;种植密度0.5 m×1.0 m处理,产量最高,为1 074.84 kg/hm~2。(2)2个磷肥水平处理生长量、草产量和种子产量均高于未施磷水平。磷肥水平1 kg/102处理,主蔓长208.00 cm,一级分枝数25.33枝/株,草产量2 724.53kg/hm~2,种子产量最高,为1 022.99 kg/hm~2。(3)每株追施尿素6 g水平处理,生长量显著高于其它2个处理,主蔓长193.67 cm,一级分枝数22.67枝/株,且草产量比其它2个处理高,为2 690.20 kg/hm~2;每株施尿素3 g处理,种子产量比其它2个处理高,为824.71 kg/hm~2;(4)15 d灌溉1次水处理,生长量和种子产量均高于其它2个处理,主蔓长166.67 cm,一级分枝数21.00枝/株,种子产量1 050.62 kg/hm~2。  相似文献   

5.
不同行距与密度配置对春玉米产量效应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寻求最佳种植模式,实现春玉米高产稳产,以桂单162为试材,4种行距配置方式为主处理,4种种植密度为副处理,裂区设计,研究不同行距与密度配置方式下的玉米产量变化规律。结果表明:密度、行距×密度互作的玉米产量差异达到极显著水平,在等行距60 cm、等行距75 cm、宽窄行80 cm×40 cm配置3 000 株/667m2密度栽培时玉米穗粒数及产量表现较好,在宽窄行90 cm×40 cm栽培时配置3 500 株/667m2密度穗粒数及产量表现较好,获得最高产量的玉米种植模式为宽窄行80 cm×40 cm + 3 000株/667m2。在实际的生产中,应结合品种自身特性合理选择种植模式实现增产目标。  相似文献   

6.
研究了3种不同栽培密度对散尾葵生长及切叶数的影响,结果表明:种植密度为60 cm×60 cm时,每盆可切叶片数最多,但一级品切叶数量不多;种植密度为80 cm×80 cm和100 cm×100 cm时,散尾葵植株生长最好,其中种植密度为80 cm×80 cm时,每盆一级品切叶数量最多,经济价值最高。  相似文献   

7.
特色高油作物火麻引种试种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索火麻(Cannabis stativa L.)生长发育规律及产量表现。[方法]2007~2009年,收集和引进3个火麻品种(广西巴马种、云南种和兴义种)在贵州兴义和望谟进行品比和栽培技术研究及适应性观察。[结果]巴马种生长旺盛,植物粗大,分枝密,比云南种和兴义种生长表现都好;巴马种产量最高,其次是兴义种,最后是云南种,且3个品种间在0.01水平上有差异;3个品种种植密度为150㎝×150㎝时产量均最高,其次为150cm×180cm,最后为150cm×120cm,且3个密度间在0.01水平上有差异;品种与种植密度交互作用,同样在0.01水平上有差异,因此以巴马种种植密度为150cm×150cm为最佳。[结论]在贵州省南、北盘江,红水河、赤水河、舞阳河流域的黔西南州、黔南州、安顺、黔东南州等的低热河谷地带,年均温在19℃以上,海拔在550~1400m,降雨量1000~1500mm,年日照时数在1400h以上,无霜期在350d以上或基本无霜的地方均能进行种植并能正常开花结果。  相似文献   

8.
探讨三叶香茶菜的人工栽培技术。用种子育苗进行移栽时间、种植密度及宿根栽培等试验。结果表明,4月10日移栽,其产量分别比4月28日和6月10日移栽的增加7.1%和50.0%,差异极显著;行、株距30 cm×10 cm的产量分别比30 cm×15cm、30 cm×20 cm、30 cm×25 cm、40 cm×30 cm增加2.9%、20.0%、56.5%和140.0%。经方差分析,行、株距30 cm×10 cm与30 cm×15 cm的产量间差异不显著,但与其余各密度的产量间差异极显著;宿根三叶香茶菜的产量是新植的2.88倍。三叶香茶菜野生变家种可行。早播种、早移栽的产量较高;适宜的种植密度为行、株距30 cm×10~15 cm;采收茎叶后留下的根蔸可重新萌发新芽,并长成再生植株,宿根栽培产量较新植的高。  相似文献   

9.
以幸运青花菜为试材,通过设置3个播期和3种密度研究对其小区产量及农艺性状的影响.结果表明:7月29日播种与8月12日播种的小区产量和单球重均达到了显著差异,播期越迟小区产量越低;3播期对单球直径的影响均达到了显著和极显著的差异;密度对幸运青花菜的株高影响达显著差异,密度与株高成正比;3密度对幸运青花菜的小区产量影响是处理0.32 cm×0.6 cm与0.45 cm×0.5 cm、0.5 cm×0.55 cm的差异显著,处理0.45 cm×0.5 cm、0.5 cm×0.55 cm之间无显著差异,对单球直径的影响同密度对小区产量的影响;而密度对单球重和开展度的影响均未达到显著差异.根据计算结果,我们建议在江苏沿海地区栽培幸运青花菜播期不宜太迟,不能迟于8月12日;该品种适宜密植,以行株距0.32 cm×0.6 cm为适宜密度.播期与密度间无显著的互作关系.  相似文献   

10.
不同育苗方式及种植密度对辣木生长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辣木(PKM1,印度传统种,非洲种)进行了育苗试验和不同密度栽培试验。结果表明:在育苗试验中,1%促根壮苗剂浸种4h出苗率最高为86%,比对照高20%;其次是1%的多菌灵,浸种4h出苗率为80%,比对照高14%。辣木作蔬菜栽培以株行距为1.5m×1.5m种植密度为宜,过稀过密都会影响辣木的产量和产值及种植效益。  相似文献   

11.
易燕  温顺位  何灵芝  幸玫 《湖北农业科学》2012,51(6):1098-1099,1106
设置40.0 cm×l3.4 cm、40.0 cm×l6.7 cm、40.0 cm×20.0 cm、40.0 cm×23.4 cm、40.0 cm×26.7 cm 5种处理,探索铜仁市黔花生4号高产栽培适宜密度.结果表明,5个不同的种植密度黔花生4号的生育进程基本一致;产量间存在显著或极显著差异,产量随着种植密度的加大而增加;黔花生4号在该市适宜的种植密度为150 000~187 500窝/hm2,以187 500窝/hm2为最佳,此时群体、个体结构合理,性状表现较好,在2011年遭遇特大旱灾的情况下,产量仍迭2 847.0 kg/hm2,增产优势明显.  相似文献   

12.
不同栽培方式对紫苏生物量及精油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建立合理的紫苏栽培技术,采用田间随机区组设计,设置30cm×20cm、25cm×20cm、20cm×20cm等3个不同种植密度,设置有机肥、复合肥、混合肥(有机肥+复合肥)3种施肥方式以及移栽、直播2种种植方式,探讨不同栽培方式对紫苏精油含量和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种植密度、施肥与种植方式显著影响紫苏地上部生物量,以高密度复合肥直播的紫苏生物量最高,为12 056kg·hm-2;密度、施肥、种植方式显著影响紫苏精油含量,以低密度施用复合肥直播的紫苏精油含量最高,达0.417%;紫苏精油产量受施肥、种植方式影响,但在不同种植密度间无显著差异,以低密度混合施肥直播的紫苏精油产量最高,达41.0kg·hm-2。因此,低密度、混合施肥、直播有利于紫苏精油高产。  相似文献   

13.
通过对14份不同地理种源麻疯树的对比种植试验,比较当年植株生长量及种子产量。结果表明:不同种源的植株生长量和种子产量存在较大的差异,YD、QY-01、Tc002、002、007地理种源营养生长量较大,其株高达到176~192 cm,地径达7.43~8.52 cm,植株冠幅面积达到190 cm×190 cm;而REP-7、REP-3、REP-2、YS078、BC001地理种源种子产量较高,每亩种子产量达到18.18~29.36 kg。试验为进一步品种选育提供了研究材料。  相似文献   

14.
为提高杂交大豆不育系制种产量,以大豆细胞质雄性不育系JLCMS34A为母本,其同型保持系JLCMS34B为父本,于2011年和2012年在吉林省农业科学院洮南试验站进行制种试验。试验设3个密度(10,15,20万株/hm~2)和3个底肥施氮量(64,128,192 kg/hm~2),研究了9个处理对不育系结实率、制种产量及产量构成因素的影响。结果表明:密度对不育系结实率和制种产量影响均达到显著水平,密度10万株/hm~2的结实率最高,密度15万株/hm~2的制种产量最高,并且随着密度增加结实率逐渐降低。2011年密度与施氮量互作对结实率影响达到显著水平,以10万株/hm~2种植密度配合64 kg/hm~2底肥施氮量的结实率最高,为67.28%;密度与施氮量互作对制种产量影响差异不显著,种植密度为15万株/hm~2配合128 kg/hm~2底肥施氮量,最高制种产量达到1 395.72 kg/hm~2;底肥施氮量对不育系结实率和制种产量差异不显著,互作差异性也未达到显著水平。  相似文献   

15.
[目的]研究不同扦插密度对生产马铃薯脱毒苗生长发育的影响,探索适合马铃薯脱毒苗扦插密度。[方法]设4 cm×3 cm、6 cm×3 cm、6 cm×5 cm、8 cm×5 cm、8 cm×7 cm、10 cm×7 cm 6种不同密度进行扦插,考察脱毒马铃薯产量、合格薯率及植株性状。[结果]密度4 cm×3 cm、6 cm×3 cm、6 cm×5 cm 3个处理间产量差异不显著,但与其他处理存在极显著差异;产量结果通过合格薯率折算后,密度6 cm×5 cm处理小区马铃薯合格薯产量最高,为249.6粒/m2;脱毒苗植株的高度随着密度减小而降低,马铃薯植株的茎粗随着密度减小而变粗,脱毒苗植株的分枝数与密度变化没有关系。[结论]建议在网棚内生产马铃薯原原种,采用密度6 cm×5 cm进行扦插。  相似文献   

16.
不同施肥量及栽培密度对水稻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试验结果表明:同一品种在不同施肥量,不同栽培密度二因素下,穴稳数、穗粒数、结实率和理论产量存在极显著差异,千粒重差异不显著。试验品种空育131B3(氮肥为94.0kg/hm^2)×C3(30cm×10.0cm),产量最高,达到9530.8kg/hm^2。  相似文献   

17.
为研究种植模式、插秧密度对辽西盐碱土壤水稻产量性状的影响,本文采用覆膜机插秧和常规机插秧两种种植模式、3种插秧密度进行试验。结果表明:覆膜能促进水稻早生快发,促进茎蘖增长,覆膜机插秧水稻的穗粒数、结实率、千粒重、有效穗数等产量性状均有较大幅度提高,从而促进水稻产量水平显著提升;不同插秧密度间,水稻产量及相关性状差异较大,产量和有效穗数随插秧密度增大而提高,表明在盐碱土壤适当提高插秧密度有利于产量性状优化及水稻产量提高。在辽西盐碱土壤,覆膜机插秧种植水稻密度行距30 cm时,株距以10~16 cm较为适宜。  相似文献   

18.
<正>文章以登海605、618、679玉米品种为材料,设置了玉米宽窄行60cm×80cm×60cm、等行距80cm、宽窄行1.05m×50cm三种种植模式,研究不同种植模式下玉米抗倒性状及产量的差异,经过差异性种植模式对比,结果显示玉米宽窄行60cm×80cm×60cm、等行距80cm种植模式下的玉米产量显著提升,增产增收效果明显,具有很好的推广应用价值。玉米宽窄行种植在平遥县已有悠久  相似文献   

19.
为研究不同种植密度对橡胶草农艺性状及产量的影响,确定伊犁河谷移栽橡胶草最佳种植密度,采用单因素随机区组试验设计,研究6种移栽密度条件下,橡胶草农艺性状和产量的表现。结果表明,随着种植密度的减小,橡胶草单株农艺性状基本呈现增加趋势,当密度达30 cm×30 cm后,增幅减小;单株产量性状也基本呈增加趋势,30 cm×30 cm、30 cm×40 cm、40 cm×40 cm处理显著高于其他高密度处理;群体产量性状以20 cm×20 cm和30 cm×30 cm处理较高。综合各农艺和产量性状,在伊犁河谷,移栽橡胶草最佳种植密度为11.1×10~4株/hm~2,株行距配置为30 cm×30 cm。  相似文献   

20.
移栽密度与供氮水平对水稻产量、氮素利用影响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探讨不同移栽密度和氮素供用水平对水稻产量、氮素吸收和利用的影响,为水稻生产的科学施肥提供参考依据。采用田间试验在3种栽培密度(30 cm×30 cm、40 cm×40 cm、50 cm×50 cm)和5个施氮水平(0、150、225、300、375 kg/hm2)条件下研究了水稻产量、产量构成因子及氮素吸收利用的差异。施用氮肥或增加密度,均可显著增加水稻产量;当施肥过量或密度较高时,产量降低。同一密度下,施氮量增加,水稻单位面积有效穗数、穗粒数、子粒、秸秆和总吸氮量先增加后降低;氮素收获指数相反;而氮素干物质生产效率、氮素稻谷生产效率、氮素农学利用效率、氮素利用效率与氮素偏生产力显著降低。相同施氮量下,移栽密度变大,单位面积有效穗数、氮素农学利用效率、氮素利用效率与氮素偏生产力呈增加趋势;总吸氮量先增加后降低。综合考虑产量、氮素利用及环境污染等因素,该地区水稻生产合理的栽培密度和氮肥施用量分别为40 cm×40 cm和150 kg/hm2。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