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介绍了翁源县农作物生产概况,其稻谷种植面积最大,糖蔗次之,蚕桑、三华李和九仙桃的种植面积较小;糖蔗的年产量最大,稻谷次之,蚕桑年产量第三,三华李和九仙桃的年产量接近,产量最低。参照农作物生产发展外显优势度评价指标体系,再通过数据分析,确定翁源县主要农作物的外显优势度。结果表明,翁源县稻谷、糖蔗、蚕桑、三华李和九仙桃归一化后的外显优势度分别为0.23、0.94、0.33、0.22和0.46;翁源县糖蔗适宜扩大规模,蚕桑和九仙桃次适宜扩大规模,稻谷和三华李较适宜扩大规模。  相似文献   

2.
孔令娟 《农学学报》2014,4(7):100-106
基于水稻苗情监测的相关数据,对促进水稻增产增效的效果进行了详细分析,结果表明,通过栽培技术的集成创新与有效推广应用措施,可实现水稻产量效益提高。通过监测结果的实证,提出水稻生产须要高度重视作物栽培等非物化技术的创新与推广应用,以进一步挖掘水稻等粮食的增产潜力。  相似文献   

3.
农业结构调整的背景下,提高稻谷的生产效率对于保障我国口粮安全具有重要意义。采用1999-2015年全国籼稻和粳稻主产省的数据,利用数据包络分析法对我国各省份各年度稻谷生产效率的DEA-Malmquist指数进行了测算,通过测算得出反映稻谷全要素生产率的Malmqusit指数,并将全要素生产率分解为规模效率变化、纯技术效率变化和技术进步变化。结果表明:①稻谷主产区区域布局方面,水稻产业可以结合地区优势布局。②技术进步在稻谷的投入产出效率的提高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在推广水稻种植中,农业部门应充分重视技术进步的作用。③发展适度规模经营,提高规模效率,提高稻谷生产效率。未来稻谷产业仍以去库存、绿色发展、规模化经营为主要趋势。  相似文献   

4.
在农业环境资源禀赋刚性约束下应更注重农业的绿色发展.假设农业污染排放系数是一个动态变化的参数,基于动态测算农业面源污染非期望产出,运用SBM超效率模型和DEA-Malmquist生产率指数测算主要农作物的绿色全要素生产率.研究发现:①粳稻和大豆的环境技术效率大于1,而玉米、小麦和棉花的环境技术效率小于1;②棉花、粳稻和...  相似文献   

5.
水稻-大麦长期轮作体系钾肥效率及土壤钾素平衡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研究水旱轮作系统中土壤自然供钾力、钾肥利用率和土壤钾素表观平衡,为农田钾素的可持续性管理提供理论依据。【方法】设置不施肥(CK)、施氮磷肥(NP)和施氮磷钾肥(NPK)3个处理,利用20年稻麦水旱轮作定位试验数据,研究大麦和水稻地上部生物量、产量及籽粒和秸秆中含钾量对不同施肥处理的响应。【结果】在一年两熟和三熟制稻麦轮作系统中,20年不施肥(CK)的作物平均每年可生产籽粒8.24和9.22 t•hm-2,其相当于相应轮作体系平衡施肥(NPK)的75.6%和71.9%,因此施肥对作物产量提高的贡献率分别为24.4%和28.1%,施钾肥对作物籽粒产量提高的贡献分别为11.8%和14.0%。钾肥对旱季作物的增产贡献率高于水季,其中钾肥对大麦产量提高的贡献率平均为17.9%,比水稻的高36.1%。在一年两熟和三熟轮作制中,不施肥的作物平均每年从土壤中吸收的钾量相当于相应平衡施肥的59.1%和58.3%。作物地上部吸钾量的绝大部分来源于秸秆。其中大麦地上部吸钾量的81.7%来源于秸秆,水稻为74.2%-87.6%。旱季土壤钾素自然供应能力低于水季。大麦生长期平均每年土壤钾素自然供应能力为69.8%,比早稻、连作晚稻和单季晚稻分别低15.5%、19.7%和19.4%。随着试验时间的延长,大麦生长期土壤钾素自然供应能力以每年1.6%的速率降低,但水稻生长期土壤供钾能力在时间上没有显著变化,20年定位试验后仍维持在80%以上。尽管施钾肥降低了作物钾素内部利用率,但是年度间各施肥处理作物钾素内部利用率没有显著变化。在平衡施肥条件下,每吸收1 kg钾素,大麦、早稻、连作晚稻和单季晚稻可生产籽粒平均为42.4、44.7、41.3和44.8 kg。每施入1 kg钾肥可生产籽粒分别为83.5、79.7、71.6和69.7 kg。旱季钾肥效率高于水季。在一年两熟轮作制中钾肥表观利用率平均为29.5%,而在一年三熟轮作制中,表观利用率可达41.5%。由于作物对钾素不断的吸收,造成在一年两熟和三熟水旱轮作系统中不施肥(CK)的土壤每年钾素亏缺148.2和182.7 kg•hm-2,而且施氮磷肥加速了土壤钾素的耗竭,每年多携带走钾素57.8和65.0 kg•hm-2。尽管施钾肥缓解了土壤钾素不足,但在一年两熟和三熟轮作制中施钾土壤平均每年仍亏钾分别为146.5和85.5 kg•hm-2。【结论】在水旱轮作系统中,水稻生长期土壤供钾能力高于麦季,但旱季钾肥的利用效率高于水季,在年施钾量(K2O)187.5 kg•hm 2的条件下,土壤钾素仍表现亏缺,因此,应该重视土壤钾素平衡问题。  相似文献   

6.
利用我国1991-2009年花生生产投入产出的面板数据,采用Malmquist指数方法对花生生产效率的变动及构成进行分析.结果表明:1991-2009年间,我国花生生产的全要素生产率平均指数为0.911,低于大豆和3种粮食作物(稻谷、小麦、玉米)的平均水平而高于油菜籽的水平.花生综合效率指数为1.025,以年均0.02...  相似文献   

7.
农业技术进步是我国粮食生产能力增长的主要原因,为确定不同阶段小麦、玉米、稻谷的技术进步类型,并分析影响粮食生产的主导技术进步模式,选取1999-2016年小麦、玉米、水稻各省面板数据,基于技术进步理论,利用E-S模型与C-D函数,计算三大主粮技术进步贡献率,并对技术进步模式进行阶段性的判别,分解生物化学型技术与机械技术对粮食技术进步的贡献比率。研究结果表明,1999-2016年间我国小麦、玉米、早稻(代表稻谷)生产年均技术进步速度分别为0.67%、0.19%、0.06%,小麦、玉米以机械型技术进步为主导,早稻以生化型技术进步为主导。基于研究结果,发现依靠提高育种能力、高效施肥灌溉等方式提高土地产出率,依靠持续提高机械化水平而提高劳动生产率,提升粮食综合产出率,规范生产栽培过程,充分发挥生物化学类投入技术效能,提高粮食技术成果转化率等是解决现阶段粮食问题的关键。  相似文献   

8.
基于DEA模型的城郊蔬菜种植投入产出关系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分析1998~2012年蔬菜种植效益基础上,用DEA数据包络模型对蔬菜种植投入产出效率进行实证分析。结果显示:蔬菜种植成本利润率和产值利润率从2010年开始均有所下降,说明近两年蔬菜种植效益不高;实证分析表明,15年中有5年的投入产出效率处于DEA有效阶段,而其余10年处于规模报酬递增阶段,肥料费和间接费用投入效率相对较低。故建立健全蔬菜投入保障机制和改善生产管理模式是提高蔬菜种植效益的重要举措。  相似文献   

9.
Technology has been developed which permits continuous production of annual crops in some of the acid, infertile soils of the Amazon Basin. Studies in Yurimaguas, Peru, show that three grain crops can be produced annually with appropriate fertilizer inputs. Twenty-one crops have been harvested during the past 8(1/2) years in the same field, with an average annual production of 7.8 tons of grain per hectare. Soil properties are improving with continuous cultivation. The technology has been validated by local farmers, who normally practice shifting cultivation. Economic interpretations indicate large increases in annual family farm income and a high return on the investment of chemical inputs. Other promising land use alternatives include low-input crop production systems, paddy rice production in fertile alluvial soils, and pastures or agroforestry in rolling areas. Stable, continuous food crop production is an attractive alternative to shifting cultivation in humid tropical regions experiencing severe demographic pressures. For each hectare of land managed in a highly productive manner, there may be less need for clearing additional tropical forests to meet food demands.  相似文献   

10.
中国水稻高产栽培技术创新与实践   总被引:64,自引:4,他引:60  
水稻是中国主要粮食作物,也是单产最高的粮食作物。文章利用中国农业统计年鉴数据和国内外文献资料,分析了中国水稻高产栽培技术创新与实践的成功经验、存在问题和稻作技术发展趋势。探讨了中国的水稻生产经历4个阶段的特点,良种良法配套对水稻增产的贡献,不同阶段创新的稻作技术;简述了全球水稻栽培技术发展的特点;回顾了中国矮秆品种、杂交稻及超级稻品种更替及其配套栽培技术创新;剖析了水稻高产栽培存在的新问题;对水稻高产栽培技术的未来发展进行了展望。创新与品种生育特性配套的水稻种植制度、生产模式和环境协调的栽培技术,发挥品种产量潜力和应用,可以实现增产增效,促进水稻产业发展,改善生态环境和提高资源利用效益。  相似文献   

11.
长江流域水稻-油菜轮作体系氮肥增产增效综合调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长江流域是我国水稻、油菜主要产区,水稻-油菜轮作是主要种植模式。施肥是维持和提升轮作系统生产力的物质基础,肥料尤其是氮肥的施用对提高产量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但过量或不合理施用不仅造成作物抗逆能力弱、氮肥利用率低、品质和经济效益差,而且导致养分在环境中累积,影响大气、水体质量和人畜健康。本文针对长江流域水稻-油菜轮作体系耕层土壤碳氮含量低,氮肥用量高、损失严重、氮肥利用率低的问题,通过水稻-油菜轮作体系周年养分运筹、土壤碳氮协同调控、缓/控释肥料施用对氮损失的阻控、施肥方法的改进、高产高效栽培等技术协同优化建立综合调控模式,以期为长江流域水稻-油菜轮作体系氮肥增产增效提供理论与技术支撑。  相似文献   

12.
水稻高产栽培技术的发展过程,都是围绕当前、当地影响产量的关键技术问题,针对水稻生长发育过程中稻株与环境条件,水稻的群体和个体及个体内部各器官间的3对矛盾,重点协调好个体内部穗数与穗重的矛盾开展多层次、多内容的技术改革,促使水稻生长发育过程达到苗壮、株健、穗齐、粒多、粒饱,实现高产、高效、优质、低耗的目的.其发展过程可分为5个阶段:1)改革稻田耕作制度,扩大双季稻,应用传统技术经验;2)推广矮秆品种及相应的高产栽培措施;3)推广杂交水稻及稀播、少本插等配套栽培技术;4)总结推广高产栽培模式及中低产田配套增产技术;5)开展吨粮田工程的农业技术及杂交水稻规范化栽培.研究立足水稻高产,关键技术主要是调节水稻与环境相适应,以实现高产.而高产必须正确处理产量因素关系,群体个体关系,生理生态关系以及技术措施的关系.促进水稻生产,改革技术主要抓3条措施:1)改革育秧技术,提高秧苗素质;2)推广合理密植,协调苗、株、穗粒;3)改进施肥方法,注意灌溉技术  相似文献   

13.
本文以稻麦规模种植与全程机械化生产为前提,提出了全程机械化作业路线与规模经营机具配置方案,围绕稻麦周年生产茬口衔接、品种选择、高产栽培技术、秸秆切碎匀抛还田等关键环节,综合集成了一套适合南通地区大户规模生产需求的稻麦周年高产全程机械化生产技术。  相似文献   

14.
不同品种和栽培条件对再生稻产量及其构成因素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探索不同品种和不同栽培因素综合对再生稻产量及其构成因素的影响,为提高再生稻产量水平的最优栽培模式提供理论依据,采用L_9(3~4)正交设计原理,研究不同品种、不同留桩高度、不同促芽肥施用量3个因素对再生稻头季、再生季及年产量及其产量构成因素的综合影响。结果表明:无论对头季、再生季还是年产量,品种、留桩高度和促芽肥施用量三因素的最优组合为两优616、留桩高度为10cm、促芽肥为140kg·hm-2,可获得高产;对再生稻年产量的影响顺序为:品种留桩高度促芽肥,品种对产量起最主要的作用;对头季稻产量的影响顺序为品种促芽肥留桩高度,最主要的影响是品种;在再生季,对有效穗和穗粒数的影响程度顺序为品种留桩高度促芽肥,而对千粒重和结实率的影响程度为品种促芽肥留桩高度。综合来看,在本试验范围内,品种两优616、留桩高度10cm、促芽肥140kg·hm-2的组合有利于再生稻获得高产。  相似文献   

15.
科学评估节水技术推广和水价综合改革等措施对农业用水强度的综合影响,对节水政策的优化制定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为此,本文构建了用水强度的理论分解模型,尝试将技术进步和灌溉水价等因素纳入同一分析框架,以探寻农业用水强度各类驱动因素的作用方式;在此基础上,基于2003—2016年小麦、玉米与水稻主产区的省级面板数据进行实证检验。结果表明:样本期内,三种作物灌溉用水强度呈现稳中有降态势,下降幅度最高的是玉米,其次是小麦,水稻下降幅度最小。灌溉水价对用水强度的影响在作物间呈现出差异化特征,其显著促进了玉米用水强度的降低,而在小麦、水稻两种作物上却表现出抑制作用。农业技术创新与技术效率改善显著降低了农业用水强度,且其影响程度在作物间表现出一定的异质性,具体表现为:农业技术创新对玉米和水稻用水强度改善的作用最为强劲,而技术效率对小麦用水强度降低的贡献最大。上述结论在替换技术进步指标和改变参数估计方法后仍具有较强的稳健性。因此,我国农业灌溉用水定价机制中应考虑不同作物的用水习性,农业技术创新活动更多从不同作物生产中的薄弱环节来精准开展,同时农业生产管理水平和规模效率尚需进一步优化与提升。  相似文献   

16.
This paper examines the occurrence and impact of gender discrimination in access to production resources on the income, productivity, and technical efficiency of farmers. Through an empirical investigation of farmers from Koussin-Lélé, a semi-collective irrigated rice scheme in central Benin, we find that female rice farmers are particularly discriminated against with regard to scheme membership and access to land and equipment, resulting in significant negative impacts on their productivity and income. Although women have lower productivity, they are as technically efficient as men. The findings suggest that there is considerable scope for improving the productivity of women through increasing their access to production resources.  相似文献   

17.
施肥是水稻生产的重要环节。结合水稻种植特点,从合理配方施肥,平衡营养元素和把握施肥技巧,促进作物生长等方面探讨了水稻种植施肥技术,以期达到合理施肥,增加农作物产量的目的。  相似文献   

18.
通过分析山西省主要作物种植比例及其产量变化趋势,发现油料、蔬菜等经济作物种植比例显著上升;作为粮、饲兼用的玉米种植比例逐年上升;而支柱型粮食作物———小麦近年来种植比例逐年下降,这是一个严峻的粮食安全问题,在农业种植结构调整中必须遏制小麦播种面积下降的现象。主要作物单产量都在逐年提高,但由于受播种面积下降的影响,谷子、棉花总产量处于下降趋势,其余作物总产量都有不同程度的增长。这就要求以科学的发展观加大农业投资力度,扩大小麦播种面积,科学调整粮、经作物种植比例,合理配套农耕、灌溉技术,提高灌溉用水的利用效率,尽可能满足作物需水要求,以保障21世纪粮食安全及经济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9.
生育约束型直播水稻生育特征与稳产关键技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随着农村优质劳力减少和劳动力成本攀升以及农业规模化经营的发展,直播水稻作为一种轻简化的种植技术应用面积不断扩大。因此,促进直播水稻稳产与增产对保证中国粮食安全具有重要意义。根据我国南方多熟制地区直播水稻生产特点,笔者提出了生育约束型直播水稻的概念,即受前茬作物的影响,直播水稻较移栽水稻播种晚,全生育期缩短,温光资源利用减少,加上前茬秸秆全量还田和短农耗期内粗放或半粗放化整地播种,造成种子和苗期都处于多种逆境下,显著制约了水稻的正常出苗与生育,使水稻产量不高不稳。这种生育约束型直播水稻在生产上应用已较为广泛,制约了大面积平衡增产。为此,有针对性地探究了生育约束型直播水稻稳产栽培途径,选用江苏代表性的穗粒兼顾型粳稻品种,在大面积有代表性的简化耕作播种条件下,通过设置基本苗量120万/hm 2、240万/hm 2和360万/hm 2处理,分别代表分蘖为主成穗型、主茎分蘖成穗并重型、主茎成穗型3种栽培途径,系统比较研究各类型水稻群体光合物质生产特征、产量与品质特征,初步认为“适当增加基本苗,增加主茎成穗比例,以主茎成穗为主,通过足量主茎穗数产出较高群体颖花量,在生育中后期积累更多的干物质量”是利于生育约束型直播水稻稳产增效的有效栽培途径。本文中还介绍了生育约束型直播水稻稳产栽培关键技术,并对合理发展直播水稻提出了建议。  相似文献   

20.
成都平原是中国水旱轮作发源地之一,随着社会的发展,传统水旱轮作两熟制逐渐发展成为现在多样化的水旱轮作和旱作模式。[目的]为研究成都平原不同种植模式的农田生产效率,基于2017年对成都市郫都区13个乡镇92户农户调查数据,[方法]运用DEA-Tobit 模型分析了郫都区主要的水旱轮作和旱作种植模式的农田经营效率及影响因素。[结果]研究结果表明:不同种植模式平均农田生产效率为0.793,不同模式农田生产效率排序依次为蔬菜连作或轮作(0.957)、水稻-大蒜(0.847)、水稻-油菜(0.782)、韭菜连作(0.759)、水稻-蔬菜(0.722)、水稻-圆根萝卜(0.689),农田生产效率未达到有效值1的原因主要是规模效益较低;同时,各模式均存在资金和劳动力投入冗余,水稻-蔬菜、水稻-油菜模式还存在产出不足问题;影响6种模式生产效率的因素均不相同,政策因素对农田生产效率的影响相对较大。[结论]为进一步提高郫都区农田生产效率,建议适度推广农田规模化经营,加强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完善各类农业政策措施,以进一步促进郫都区农业的高效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