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基于PCR-RFLP多态的部分菊属与亚菊属植物亲缘关系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运用PCR-RFLP技术对12份菊属与2种亚菊属植物进行了亲缘关系研究。结果发现,菊属与亚菊属植物的rbcL-EcoRⅡ、rbcL-MspⅠ、ndhF-HinfⅠ、petA-MboⅠ酶切片段均无长度多态性,而petA-MboⅡ酶切结果显示A.pacifica、A.shiwogiku的酶切图谱不同于其他菊属植物,表明菊属物种间有很近亲缘关系,且菊属与亚菊属间亲缘关系也很近,但仍存在差异。  相似文献   

2.
基于AFLP的菊属、亚菊属及其近缘属的属间关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由于研究材料、地理分布等条件的限制,菊属(Dendranthema)、亚菊属(Ajania)及其近缘属的属间关系未得到很好解决。核糖体ITS区和叶绿体trnL/trnF间区等相关分子序列解析用于研究植物系统进化具有较大优势,但在菊属及其近缘属等相关类群间存在信息位点低的问题,而AFLP标记以其高多态性的优点在亲缘关系很近类群的系统演化研究中表现出一定的优势,因此本研究利用AFLP技术对菊属、亚菊属及其近缘属的属间关系进行研究,旨在分析和探讨菊属、亚菊属及其近缘属的系统关系,同时为菊花(D.×grandiflorum)等材料的遗传育种提供参考。【方法】利用9对荧光标记引物对东亚蒿亚族菊属、亚菊属及其近缘类群共50个分类单元进行AFLP分析,同时分别利用SPSS11.0软件采用非加权平均数UPGMA方法和PAUP*4.0b10软件采用最大简约法进行聚类分析。【结果】AFLP分析共获得1695个多态性条带。根据相似性系数,无论是整个蒿亚族及其近缘类群内部,还是菊属、亚菊属内部,均表现出较高的遗传多样性,种间分化明显。【结论】无论是UPGMA聚类分析结果还是构建的最大简约树,AFLP结果均将菊属和Arctanthemum先聚为一亚分支,各自形成两个种群,各自种群包含亚菊属的个别类群;亚菊属的大部分类群和太行菊属(Opisthopappus)形成另一亚分支,与菊属亚分支互为姐妹群形成菊属-亚菊属大分支。这说明菊属和亚菊属可能是由共同的祖先类群平行演化而来,其中亚菊属的多花亚菊(A.myriantha)、铺散亚菊(A.khartensis)等与菊属亲缘关系较近,而原产日本的矶菊(A.pacifica)、盐菊(A.shiwogiku)等是亚菊属中较进化类型;太行菊属的系统地位可能更接近于蒿亚族;短舌菊属(Brachanthemum)则被排除于菊属群之外。柳叶亚菊(A.salicifolia)、异叶亚菊(A.variifolia)等应从亚菊属中分离出来,支持单列成栎叶菊属(Phaeostigma)。  相似文献   

3.
中国菊属植物部分种的数量分类研究   总被引:13,自引:4,他引:13  
该文运用数量分类学方法对中国菊属植物28个分类单位进行了系统进化与亲缘关系研究。Q型聚类结果表明:毛华菊(D,vestitum)与菊花亲缘关系最近,野菊(D.indicum)次之,紫花野菊(D,zawadskii)较远,R型聚类分析结果表明菊属植物用于形态分类学研究的多数性状具有相对独立性。在此基础上,作者讨论了中国栽培菊花起源的若干问题。  相似文献   

4.
菊属部分植物的AFLP分析   总被引:21,自引:5,他引:21  
利用AFLP技术,对菊属植物12个分类群进行分析.选择EcoRI/ MseI 这一酶切组合,5个E+3/M+2引物组合及1个E+3/M+3引物组合进行选择性扩增.共得到287条条带,其中多态性条带占85.7%.利用UPGMA方法对扩增数据进行分析,结果表明:所选的两个栽培品种‘滁菊'和‘亳菊'可归并为一个品种,该品种与毛华菊、野菊、甘菊亲缘关系相对较近,紫花野菊次之,小红菊相对最远.各野生种间,野菊、甘菊和菊花脑间的亲缘关系极近,且同一分布区内的不用种间有比较频繁的种质渗入.研究表明AFLP技术是进行菊属植物亲缘关系研究极为有效的工具.  相似文献   

5.
利用AFLP技术,对菊属植物12个分类群进行分析.选择EcoRI/ MseI 这一酶切组合,5个E 3/M 2引物组合及1个E 3/M 3引物组合进行选择性扩增.共得到287条条带,其中多态性条带占85.7%.利用UPGMA方法对扩增数据进行分析,结果表明:所选的两个栽培品种‘滁菊‘和‘亳菊‘可归并为一个品种,该品种与毛华菊、野菊、甘菊亲缘关系相对较近,紫花野菊次之,小红菊相对最远.各野生种间,野菊、甘菊和菊花脑间的亲缘关系极近,且同一分布区内的不用种间有比较频繁的种质渗入.研究表明AFLP技术是进行菊属植物亲缘关系研究极为有效的工具.  相似文献   

6.
小麦族猬草属和近缘属物种醇溶蛋白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利用酸性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A-PAGE)对小麦族猬草属、赖草属、新麦草属、拟鹅观草属、披碱草属和Lophopyrum共6属19份材料进行醇溶蛋白遗传分析。结果表明:①19份材料共出现19种不同的醇溶蛋白图谱,共分离出56条带纹,多态性高达100%,说明属间和种间具有丰富的醇溶蛋白遗传多态性;②Hystrix duthieissp.duthiei与H.duthieissp.longearistata的亲缘关系较近,它们与H.patula的亲缘关系较远;Psathyrostachys juncea和Psa.huashanica亲缘关系较远;Lophopyrum elongatum和Lo.bessarabicum的亲缘关系较远;③含相似染色体组的物种能各自聚类在一起,它们具有较近的亲缘关系;④醇溶蛋白揭示的亲缘关系与形态学、细胞学研究结果基本一致,表明醇溶蛋白能够用于小麦族多年生物种系统亲缘关系分析。  相似文献   

7.
[目的]分析苜蓿属和草木樨属种质资源的亲缘关系,提高两属植物远缘杂交的可预见性.[方法]以苜蓿属(Medicago)3个种和草木樨属(Melilotus)2个种共20份种质资源为材料,用过氧化物酶电泳技术对其亲缘关系进行分析.[结果]苜蓿属材料间、草木樨属材料间、苜蓿属和草木樨属材料间的酶带相似率分别介于30.00; ~83.33;、33.33;~100.00;和0; ~ 44.44;,相似系数分别介于0.417~ 0.917、0.667~1.000和0.083 ~0.667.供试材料在相似系数0.402处可聚为2类,草木樨属材料为一类,苜蓿属材料为一类.与草木樨属相比,苜蓿属材料在主成分分析图中的位置相对分散,遗传变异水平较高.[结论]部分远缘种质资源的酶带相似程度较高,亲缘关系较近,杂交成功的可能性较大.  相似文献   

8.
以菊属植物为母本,通过荧光镜检观察亚菊属、菊蒿属、木茼蒿属、匹菊属、茼蒿属、太行菊属、芙蓉菊属、紊蒿属、滨菊属等近缘属植物花粉在其柱头上的附着与萌发情况,探讨属间杂交亲和性.结果表明,亚菊属、菊蒿属、太行菊属、木茼蒿属、茼蒿属和匹菊属植物花粉可在菊属植物柱头上附着与萌发,属间有一定杂交亲和性,通过常规杂交或结合幼胚拯救方法可能获得远缘杂种;芙蓉菊属、紊蒿属、滨菊属植物与菊属植物杂交不亲和,相互间亲缘关系可能相对较远.  相似文献   

9.
扁桃属植物种质资源鉴定的SSR分析研究   总被引:6,自引:3,他引:3  
利用SSR分子标记技术对国内外55份扁桃属植物材料的亲缘关系进行了鉴定,使用12对SSR引物组合共扩增出75条扩增条带,并对其进行聚类分析,结果表明:扁桃属植物不同种以及不同品种间的遗传距离不同,在相似系数小于0.68时,大多数栽培扁桃品种聚为一类, 栽培品种中同一种源区的大多数栽培品种能聚类在一起.从聚类图上看,普通栽培扁桃与新疆野扁桃间的亲缘关系比长柄扁桃、蒙古扁桃、西康扁桃以及榆叶梅间的亲缘关系更近.进一步证明利用分子指纹图谱能够对扁桃属种质资源进行科学系统的遗传分类.  相似文献   

10.
太行菊属与菊属亚菊属远缘杂交试验初报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以太行菊属的太行菊与菊属、亚菊属以及F11(矶菊×毛华菊)、F12(矶菊×毛华菊)作为远缘杂交的亲本,计20个杂交组合,共获得2063粒种子,694株幼苗,经过形态学鉴定,初步筛选出23株杂种苗,分别为太行菊×异色菊、太行菊×野菊、太行菊×甘菊、甘菊×太行菊、太行菊×亚菊、亚菊×太行菊的杂交种。  相似文献   

11.
5种菊花近缘种属植物的耐盐性比较   总被引:11,自引:2,他引:9  
【目的】比较菊花近缘种属野生资源大岛野路菊(Dendranthema crassum)、萨摩野菊(D.ornatum)、菊花脑(D.nankingense)、矶菊(Ajania pacificum)和牡蒿(Artemisia japonica)的耐盐性,确定菊花耐盐评价和筛选的主要指标,为更大规模的菊花近缘种属耐盐筛选及抗盐新品种选育奠定基础。【方法】在Hogland营养液水培条件下,添加不同浓度NaCl对5种菊花近缘种属植物进行处理,通过形态特征及叶绿素(Chl)含量、脯氨酸和丙二醛含量、光合气体参数测定,评价不同物种的耐盐性强弱。【结果】在盐胁迫下,所有物种的Chla、Chlb及Chl(a+b)含量下降;叶片脯氨酸(Pro)和丙二醛(MDA)含量增加;叶片净光合速率(Pn)、气孔导度(Gs)、蒸腾速率(Tr)降低,胞间CO2浓度(Ci)升高。单株受害叶面积与叶片Chla含量、净光合速率、丙二醛含量极显著相关;运用主成分分析,提炼出叶片伤害率、叶绿素a,总叶绿素,净光合速率,丙二醛含量5个关键筛选指标。【结论】菊花脑、萨摩野菊对盐胁迫敏感,大岛野路菊、牡蒿、矶菊对盐胁迫耐性强。与耐盐物种相比,盐敏感物种在胁迫下光合色素含量、净光合速率下降幅度大,脯氨酸积累量小,丙二醛含量增幅大,相关分析和主成分分析结果得出,叶绿素含量、净光合速率和丙二醛含量是菊花近缘种属耐盐性评价的3个最主要生理指标。  相似文献   

12.
菊属7个种的人工种间杂交试验   总被引:27,自引:4,他引:27  
该文选择菊属(Dendranthema(DC)DesMoul.)7个野生种进行了正交设计的人工种间杂交试验,对各种间杂交结实率及杂种F1植株的形态变异进行了分析,研究结果表明:染色体倍性相同或相近的种间杂交结实率较高;毛华菊(D.vestitum)与野菊(D.indicum)种间杂交较易成功,且能获得较多具明显形态变异的F1植株,而以紫花野菊(D.zawadskii)为亲本的杂交组合结实率低且仅有较少具变异形态的杂种苗,此外,还对种间杂交在菊属植物进化中的作用进行了讨论,旨在为探讨菊花起源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13.
【目的】通过暗期闪光处理对菊花进行光周期诱导,从而控制菊花花期并降低菊花周年生产成本。【方法】以神马菊花为试验材料,在自然短日照条件下,设主处理:光强I1150W、I2300W两个水平;副处理:闪光开始时间B122:00、B223:00、B300:003个水平,持续时间D15min、D215min、D330min3个水平,研究闪光处理对神马菊花花期及品质的影响。【结果】暗期闪光处理能有效抑制神马菊花现蕾,抑制效果达94.44%以上;经处理后的鲜切菊花具有较高的品质,其一级率达61.11%,二级率达38.89%。【结论】综合评价以处理I2B2D1表现最佳,即光强300W、闪光开始时间23:00、闪光持续时间5min处理可有效控制神马菊花花期,切花品质达到一级,且能节约大量电能,降低生产成本。  相似文献   

14.
【目的】通过暗期闪光处理对菊花进行光周期诱导,从而控制菊花花期并降低菊花周年生产成本。【方法】以神马菊花为试验材料,在自然短日照条件下,设主处理:光强I1 150 W、I2 300 W两个水平;副处理:闪光开始时间B1 22:00、B2 23:00、B3 00:00 3个水平,持续时间D1 5 min、D2 15 min、D3 30 min 3个水平,研究闪光处理对神马菊花花期及品质的影响。【结果】暗期闪光处理能有效抑制神马菊花现蕾,抑制效果达94.44%以上;经处理后的鲜切菊花具有较高的品质,其一级率达61.11%,二级率达38.89%。【结论】综合评价以处理I2B2D1表现最佳,即光强300 W、闪光开始时间23:00、闪光持续时间5 min处理可有效控制神马菊花花期,切花品质达到一级,且能节约大量电能,降低生产成本。  相似文献   

15.
菊花脑大孢子发生、雌配子体与胚胎发育的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利用常规石蜡制片、组织压片以及显微观察技术对菊属植物菊花脑(Dendranthema nankingense)大孢子发生、雌配子体及胚胎发育过程进行了研究。研究发现,雌蕊具有单子房、单胚珠、二裂状柱头,胚珠为倒生型;大孢子母细胞经过减数分裂形成线形排列的4个大孢子,其中珠孔端大孢子为功能大孢子,能够进一步发育成单核胚囊,而合点端的3个大孢子在发育过程中逐渐解体;胚囊发育为单孢子待宵草型,单核胚囊经过两次连续分裂,形成四核成熟胚囊,成熟胚囊珠孔端有2个助细胞和1个卵细胞,胚囊中央有1个单核中央细胞;胚胎发育过程可分为球形胚、心形胚、鱼雷胚和子叶胚4个阶段;雌配子体和胚胎在发育过程中,败育频率分别高达46%和75%以上。结果表明,菊花脑功能大孢子位于珠孔端和胚囊发育属于单孢子待宵草型是区别于大多数被子植物的重要生殖特征;雌配子体和胚胎发育过程中的大量败育现象可能是菊花脑与栽培菊花种间杂交结实率低的一个重要原因。  相似文献   

16.
12份不同地理居群野菊的遗传多样性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结合形态学性状和分子标记对12份不同地理居群野菊进行了遗传多样性研究。结果表明:不同地理居群野菊各形态性状存在不同程度的变异(14.06%~67.50%),叶柄长、叶长/叶柄长、花序径、舌状花长、舌状花宽和舌状花长/舌状花宽可能是造成野菊不同地理居群间表型差异的主要因素。25个ISSR引物共扩增到246条扩增带,其中229条呈多态性,多态性带比率平均为92.5%;29对SRAP引物组合共产生651条扩增带,其中638条呈多态性,多态性带比率平均为98.0%,从分子水平揭示了野菊丰富的遗传多样性。12个居群间的Nei's遗传距离分布在0.211 7~0.494 9之间;聚类分析表明,南京野菊和四川野菊遗传关系较近,武夷山野菊独立成一组,与其他地理居群野菊遗传关系较远,不同地理居群野菊的遗传变异与地理分布相关性不明显。  相似文献   

17.
以四倍体神农香菊(Dendranthema indicum var.aromaticum)和露地菊‘纽9717’(Dendranthema×gandiflorum‘niu9717’)为试材,对其进行花粉和柱头的微观形态观察、最适花粉萌发的培养基筛选,同时测定花粉活力和柱头可授性及不同授粉方式下的结实情况,并对杂交获得的F1代植株性状进行表型分析。结果表明:四倍体神农香菊和露地菊‘纽9717’均为单粒花粉,有3个萌发沟,柱头均在丫状期开始授粉,最适花粉萌发的培养基均为ME3+150g/L PEG4000+150 g/L蔗糖+0.1 g/L硼酸+0.1 g/L Ca~(2+);四倍体神农香菊在开花第4天花粉活力最高,为64.63%,在13:00花粉活力最高,为54.56%,在开花第9天13:00—14:00时柱头可授性最强;露地菊‘纽9717’在开花第6天时花粉活力最高,为11.63%,在13:00花粉活力最高,为9.26%,在开花4~5 d 12:00—13:00时柱头可授性最强;不同授粉方式的结果显示,四倍体神农香菊与露地菊‘纽9717’杂交在去雄、套袋、人工异花授粉条件下结实率最高(79.28%);杂交后获得的F1代21株植株,在植株形态、叶片和花蕾方面表现出不同的性状,其中2株呈匍匐状生长,8株表现为叶长≤叶宽,7株叶缘锯齿为圆钝,10株现蕾早,且大多数花蕾为黑褐色,仅1株的花蕾为绿色。  相似文献   

18.
野菊内生真菌生物多样性与生态分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采样、分离、培养与鉴定,对信阳地区野菊[Dendranthema indicum (L.) Des Moul.]内生真菌的群落结构及生态分布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野菊内生真菌具有丰富的生物多样性,分离得到真菌21种,它们多数为半知菌,少数为子囊菌.其中,刺盘孢菌(Colletotrichum spp.)、拟茎点霉(...  相似文献   

19.
[目的]研究地被菊(Dendranthema grandiflora)杂种1代若干性状的遗传与变异。[方法]以"旗袍""繁花似锦"和"朱海金心"等8个地被菊品种或种为亲本,配制成9个杂交组合,并对杂种1代的若干性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与双亲相比,地被菊杂种1代的株高和冠幅具有一定的遗传优势;花色遗传具有偏母性遗传的特征,但是不同花色遗传能力不同;舌状花数目呈正态分布,同时有超亲个体存在;筒状花数目遗传具有明显的杂种优势;花序直径遗传出现了杂交衰退现象。[结论]该研究对地被菊杂交育种中亲本的选配和提高育种效率具有指导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