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37 毫秒
1.
人性与管理关系密切。中国传统主导人性论强调人的社会属性和道德属性,主张在管理中应塑造人性,其人性管理为“塑造论”,注重德治;西方主导人性论偏重于人的认知属性和自然属性,主张在管理中要适应人性,其人性管理为“适应论”,注意法治,两者都是片面的、不科学的。完整的科学的人性管理是建立在马克思主义科学人性论基础之上的,是德治与法治、“适应论”与“塑造论”的有机统一。  相似文献   

2.
主张以有为性是王夫之人性论的显著特征。文章从即气说性、即自然说性、即人的形色说性、即人欲说性四个方面对其进行了阐发,指出它不但与佛、道哲学的人性论相迥异,也有别于程朱理学、陆王心学的人性论,历史地成为近代中国人性启蒙的理论先声。  相似文献   

3.
对于当代中国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与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来说,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稳定发展以及政治哲学建构,毫无疑问是至关重要的。当代中国政治哲学发展目前面临着一项艰巨而伟大的任务,就是创建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政治哲学新形态。为此,要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历史、国情与实际发展出发,坚持以马克思主义政治哲学为指导,转换中国传统政治哲学智慧,批判吸收西方政治哲学文化的精华。  相似文献   

4.
论思想政治教育的人性基础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思想政治教育的对象是人,因此,以"人"为研究对象的马克思主义人学理论便成为其哲学基础。人性作为人学理论中的一个基本范畴为思想政治教育的发展提供了前提和基础。人的自然属性是思想政治教育的出发点,人的社会属性是思想政治教育的核心,而人的精神属性则是思想政治教育的根本目的和归宿。做好思想政治工作,不能离开对于人性的反思,唯有结合人性的思考,思想政治工作才能收到实效,思想政治教育的价值才能真正实现。  相似文献   

5.
休谟的情感主义道德观主要是以道德为研究的基础,从道德情感的源泉——苦乐感觉出发,进一步分析了道德感是道德的根源和道德评价的标准。而道德的本质是同情和仁慈,同情和仁慈是自然的德,而正义则是人为的德。休谟的这些关于道德情感哲学的观点对西方十八世纪后期的伦理学的发展有着深远影响。  相似文献   

6.
本文围绕休谟的不可知论,通过对西方怀疑论思想的发展轨迹的阐述,指出了休谟不可知论,以及休谟的认识论思想在这个发展轨迹中的地位,进而将休谟的认识论思想与马克思主义的认识论思想进行了三个方面的对比,在避免犯不可知论的偏向基础上,从而借鉴学习一些经验教训。  相似文献   

7.
孟子与荀子的人性论皆是围绕人性之界说、根源以及善恶问题形成的。在孟子的观点中,人与生俱来的四端、四心为人性,人性本善,义理之天乃其根源;在荀子的观点中,人与生俱来的自然本能为人性,人性本恶,自然之天乃其根源。  相似文献   

8.
休谟的不可知论是英国经验主义发展的逻辑结果,休谟不可知论和康德不可知论在时间上的继起以及相似性都可以说明休谟对康德哲学的重要影响。休谟打破了康德的形而上学"独断论迷梦",康德则回答了休谟的问题并超越了休谟。康德不可知论是在休谟不可知论的基础上形成和发展的,他们都不把客观事物的存在视为虚无,而只是对人的认识能力能否认识客观事物持怀疑态度。相对于古代彻底的不可知论而言,他们都属于"温和的不可知论"。  相似文献   

9.
先秦以降的人性理论都对人性之私进行了否定与批判,宋明理学人性论更视私为邪恶,强调公私之辨。明清之际思想家则明确提出人性自私说,肯定个人物质利益、欲望的合理性,强调个体的价值与地位。不仅如此,他们还以肯定人性之私为出发点,对封建君主专制及中国封建社会家国同构的统治模式进行了批判。这种人性理论,具有鲜明的启蒙色彩  相似文献   

10.
国家合法性问题无论在东方还是西方的思想源头处即已被思考。柏拉图的政治哲学与儒学的国家理论在国家合法性问题上具有形式上的相似性 ,这就是他们都从超验的层面和经验的层面来提出自己的论证。一方面都强调有一个超验者作为国家永恒的根源 ,但是同时也非常重视个人的道德修养对于国家兴衰的重要性。这些告诉我们 ,今天的政治哲学必须放弃极端自由主义、告别乌托邦 ,同时 ,重视道德因素在世界政治中扮演的重要角色。  相似文献   

11.
19世纪上半叶,社会学在法国产生。随着产业革命和政治革命在欧洲的迅速发展,社会问题频发。社会学的产生固然有其社会背景、理论背景,但作为一门社会科学,它必定有自己的人性论基础。基于社会控制论的范式,本文认为社会学是秉承人性恶的人性观构筑起了社会学学科的宏伟大厦。  相似文献   

12.
旧唯物主义乃至一切旧哲学,既不了解人的本质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也不了解“革命实践活动”的意义。这既是它们唯心王义社会历史观产生的原因,也是它们在人性论问题上的根本失误之所在。本文通过对旧哲学在人性问题上的理论考察和分析,指出,只有通过人的实践活动才能真正理解和把握社会的本质和人的本质。实践性是人的根本属性。人们只有在实践中以及在此基础上形成的各种社会关系中,才能获得他的本质规定性。离开人的实践性和社会性,就不可能科学地揭示人性,把握人的本质。  相似文献   

13.
道家文化由于其形而上的哲学式论述一直以来就很受西方人的推捧,道家文化中以“道”为中心展开的对于宇宙、社会与人关系的存在观念对中国人的思维习惯与行为方式影响至深,道家文化也因此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道家文化中关于理想人格、无为观念、道法自然等人生与政治的思想同社会工作的一些价值观、理论、方法与知识有着很多的契合点,对于社会工作的本土化也能做出一些有益的贡献。  相似文献   

14.
本文从西方科学哲学与整体论关系、尤其是后现代科学哲学与整体论关系的角度,探讨了当代西方科学哲学衰变的原因。认为当代西方科学哲学向整体论的回归源于垃圾证主义自身的困境,而整体论思想的渗透与泛化导致了当代西方科学哲学的两次转向,进而使西方科学哲学陷入更深的困境。  相似文献   

15.
唐子畏、宋晓合著的《人性与人际关系》一书,最近已由湖南大学出版社出版。 为了适应广大读者的需要,本书从社会心理学和行为科学的视角,揭示了人类的本性和人际交往的种种心理奥秘。日常生活中有些常人看来似乎不可思议的问题,读了本书以后,就可能得到理解,如同获得一把多功能的钥匙一样,它能帮助你顺利地开启人们心灵的门窗。 本书为人性篇、驱力篇、交往篇、沟通篇、情爱篇、管理篇、明镜篇七个部分。 人性篇论述了人的自然性与社会性,人的攻击性与利他性,人性的理性面与情绪面,以及信念与行为的关系。还介绍了中国古代的人性论争与西  相似文献   

16.
作为西方民主政治的产物,利益集团在谋求自身利益的同时还积极发挥着重要的政治发展功能。其中主要有政治结构的分化功能、政治参与的扩大化功能、政治决策的科学化和民主化功能以及政治民主化功能。客观地评价西方利益集团在政治过程中的是非功过,对于正确对待、引导我国社会政治转型期的利益分化与组合,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7.
本文从“三代人权论”谈起,指出人权学说有一个发生、发展和完善的过程。“人权”虽然是一个近代西方的概念,但是人权作为一种实存和理念无论在古代希腊和古代中国即己存在。中西人权观具有共同的特点,即都是建立在人性论、“自然论”基础之上,都反对君权专制和暴政。不过,中西人权观也有明显的区别,即西方人权观是与民主政治相结合的,而中国的人权观是与“王道”相结合的;西方人权观的核心是“人”,而中国人权观的核心是“民”;西方人权观与法制相结合,中国的人权观与人治相结合。具有现代性的第三代人权观则强调“人类人I权”,它既吸收了中西人权观的合理因素,又超越了传统的中西人权观。  相似文献   

18.
现代化是一个国家持续发展的不竭动力,是社会和谐、人民幸福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实现伟大中国梦的必经之路。自西学东渐之来,西方的政治、经济、哲学、等纷纷涌入,使中国的思想、学术、政治等发生了翻天覆地的改变,也迫使封建的中国打开了面向西方的大门。从此现代化的进程在中国犹如离弦之箭。  相似文献   

19.
王夫之的人性学说,是在批判和改造朱熹思想的基础上形成的。由于王夫之对朱熹思想进行了深刻的批判改造。他的人性论。就其基本内容来说,已具有了自己新的观点。  相似文献   

20.
较为详细地论述了中国传统农学和西方近代农学的哲学基础、方法论及它们各自的不足。中国传统农学思想的阐释借鉴了中国古代哲学的概念和范畴,以朴素的系统、整体观察为特征。西方近代农学则以还原论为基础,以实验、分析方法为特征。系统科学是20世纪兴起的联系社会科学与自然科学的一门横断性学科,是探索整体、演化及其复杂性的科学。现代农学研究应引入系统科学的哲理观和方法论,对于融合中国传统农学与西方近代农学、发展现代农学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