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通过2年对低湿地深松种植大豆的研究,在低湿地改平翻耕法为深松耕法,高起垄,保持垄形,可有效地克服低湿地土壤理化性状不适合大豆生长发育的缺点,提高大豆产量。深松、高起垄、保持垄形,提高种床位置、苗后深松的农艺组合,是低湿地大豆高产的一条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2.
大豆是深根作物,也是肥田作物,在栽培过程中发挥大豆根瘤固氮养地作用,培肥土壤,耕地轮作休耕制度试点项目中的1项措施是大豆玉米轮作技术,借助大豆的肥田作用来改善土壤理化性状,达到肥田效果,逐步实现种植结构优化,用地养地相结合,促进耕地资源的永续利用。大豆、玉米种植分别采用大垄高台栽培和大垄宽窄行栽培技术。  相似文献   

3.
本文通过大区对比法对浅翻深松改良低湿耕地的效果进行研究。结果表明:浅翻深松降低土壤容重,增加土壤孔隙度,提高地温,增加土壤渗透性,增强了低湿耕地的抗涝保墒能力,提高了作物产量,是低湿耕地改良的有效措施。  相似文献   

4.
低湿地大豆高垄平台增产机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综合分析了低湿地采用高垄平台耕作法土壤生态环境的动态变化。着手研究其对大豆地上部和地下部的影响,探讨低湿地大豆高垄平台耕作法的增产机理。  相似文献   

5.
大豆高垄平台土壤生态环境动态变化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通过对大豆高垄平台耕法和垄作土壤环境的研究表明 ,高垄平台耕法不仅是解决低湿易涝问题而且是增产的一项重要技术措施。高垄平台耕法改变了土壤生态环境 ,降低土壤含水量及土壤容重 ,提高土壤温度。采用高垄平台耕法种值的大豆保苗株数增多 ,根瘤数增加 ,且比垄作增产。  相似文献   

6.
一、精选耕地 土壤耕作包括深松、整地等环节。东北高油大豆生产应进行土壤深松、旋耕,深松要达到25cm,松耙结合,松后细耙,无大土坷垃和暗坷垃,每平方米直径大于5cm的土块少于5个,深松后要采用对角线方式及时耙地,耙后耢平达到播种状态。如进行垄作栽培还要及时起垄,垄宽一致,  相似文献   

7.
实施"垄三"栽培技术,可以提高大豆单产和效益,真正实现大豆生产的高产、高效的目的.顾名思义,"垄三"栽培技术既是垅体分层深施化肥,机械精量点播,垅体深松三项技术相结合的一种提高大豆产量的高新技术. 1、土壤深松及增产作用 1.1 土壤深松技术.深松是指对土壤进行深松.  相似文献   

8.
<正>实施"垄三"栽培技术,可以提高大豆单产和效益,真正实现大豆生产的高产、高效的目的。顾名思义,"垄三"栽培技术既是垅体分层深施化肥,机械精量点播,垅体深松三项技术相结合的一种提高大豆产量的高新技术。1、土壤深松及增产作用1.1土壤深松技术。深松是指对土壤进行深松。深松  相似文献   

9.
一、选地整地 大豆种植应坚持合理轮作,在东北可与玉米、小麦等轮作,整地以深松为原则,东北大豆主产区采用深松旋耕机进行深松耙茬、增强土壤通透性与抗旱耐涝能力,一般耕翻深度20cm左右.垄作大豆整地要与起垄相结合,做到垄体垄沟深松.  相似文献   

10.
正大豆在我国有着悠久的种植历史,大豆种植技术不断改进,大豆垄三栽培技术是目前主要的应用技术,但垄三栽培技术各环节要求严格,在生产中注意把握技术要点,是提高大豆产量、品质的重要保障。1垄三技术概况1.1定义大豆垄三栽培技术是指在垄作基础上,深松、深施肥和精量播种三项技术为核心的大豆综合高产栽培技术。1.2主体技术措施大豆垄三栽培技术主体技术措施包括:土壤深松、肥料深施、精量播种三  相似文献   

11.
本文采用土壤切片法研究了大豆对耕层土壤微形态的影响。结果表明,大豆茬土的土壤颗粒排列疏松,透光性好,具有多级圆形或椭圆形的复合团聚体,垒结形成彼此连通的树枝状和网状的多形态、多级孔隙。团聚体内部孔隙较多,大豆根系分解后形成的孔隙稳定性和连续性好;薄片中清晰地观察到根系分泌物和脱落物直接胶结土壤颗粒,形成稳定的土壤团聚体以及絮状、胶膜态和浸染态等多种形态腐殖质与土壤颗粒相互融合的情形,说明了大豆根系对土壤微结构具有良好的的改善作用,这为宏观土壤物理分析的结果提供了直接的证据。  相似文献   

12.
以吉林省西部羊草草原为研究对象,选择9个常见植物群落,并对其小生境范围内土壤理化性质及其变异性进行研究,探明土壤微域性特征。结果表明:土壤盐渍化程度大小顺序为,光板地>角碱蓬群落>星星草群落>寸草苔群落>芦苇群落>羊草群落>扁杆镳草群落>圆叶碱地毛茛群落>鹅绒萎陵菜群落,与群落次生演替方向相一致;土壤含水量表现为中旱生植物群落均比湿生植物群落土壤含水量低,且以光板地最低。土壤养分在寸草苔群落、芦苇群落、羊草群落和圆叶碱地毛茛中的含量较高,其他群落较低,与群落盐渍化演替方向没有明显联系。各土壤理化指标在不同样地间变异性除全磷为弱变异外,其余指标均属于中等变异。星星草和寸草苔群落属于粘土组,壤质地为粉粘土;羊草群落和扁杆镳草群落为砂质壤土;光板地、角碱蓬群落、芦苇群落、圆叶碱地毛茛群落和鹅绒委陵菜群落土壤为砂质粉粘壤。羊草群落土壤结构与其他群落比较相对良好;光板地和角碱蓬群落结构系数较低,分散度很高,土壤结构不良。  相似文献   

13.
土壤灭菌对连作大豆生长发育的影响   总被引:16,自引:3,他引:16  
用连作大豆茬土壤和玉米茬土壤灭菌后栽培大豆表明,灭菌可基本消除大豆连作土壤的不良影响,表现出大豆生长发育良好,产量提高;而且大豆连作土壤还略优于玉米土壤,据此认为前作大豆所形成的土壤生物环境乃为大豆连作障碍主要因素之一.  相似文献   

14.
[目的]研究桂林喀斯特地区干湿循环过程中土壤水含量的空间分布变化,为解决该地区农田水土流失及农作物防旱抗旱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选取种植有大豆、梨树和甘蔗3种不同农作物的耕作地为试验地,分析3种试验地在干湿交替条件下土壤表层0~6 cm土壤水含量的空间变异,并利用地统计方法研究不同土地利用方式下的土壤空间分布变异.[结果]大豆、梨树和甘蔗3种试验地的土壤质地差异不显著(P>0.05),土壤容重表现为梨树地最小,但土壤有机质含量和总孔隙度均以梨树地最高.3种试验地湿润阶段的土壤水含量是干旱阶段土壤水含量的2~3倍.在整个干旱—湿润循环过程中,3种试验地的土壤水含量均表现为梨树地>甘蔗地>大豆地,土壤水含量空间分布比为37.18%~95.99%,呈中等偏上的空间相关性,说明试验地的空间分布在一定范围内表现稳定,但因不同的土地利用方式存在一定变异性,变异强度也因其耕作方式或管理方式的不同而异.[结论]桂林喀斯特地区土壤自身具有维持其土壤水含量空间分布稳定的能力,但耕作方式、灌溉等人为因素在一定程度上会削弱土壤水含量的空间稳定性.  相似文献   

15.
黑龙江省大豆产量与土壤湿度关系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黑龙江省1994~2007年土壤有效水分贮存量资料和同期各县市大豆产量,采用EOF和SVD分解、相关分析等方法讨论土壤湿度和大豆产量的关系.结果表明,黑龙江省6月上旬~7月上旬土壤湿度与大豆产量存在大尺度的空间相关特征,整体上大豆产量与此时土湿有较好的相关关系.该时期庆安、汤原、哈尔滨的土壤湿度可以作为大豆产量预报的一个参考因子;松嫩平原中东部和北部,以及哈尔滨、佳木斯附近是对土壤湿度变化最敏感的地区  相似文献   

16.
在黑龙江省松嫩平原南部农业地质调查总体综合评价项目研究基础上,以松嫩平原南部1∶25万多目标地球化学调查区为研究对象,面积约8.29km~2,采集表层土壤、深层土壤、典型农作物(玉米、水稻、大豆)及对应根系土壤样品,进行硒元素的测试分析,并对分析结果信息进行系统处理研究,查明研究区内硒元素地球化学特征,对其在土壤中的有效性进行了分析阐述,并对硒元素的生态地球化学效应进行了综合评价。结果表明:松嫩平原南部表层土壤中硒含量为0.204mg·kg~(-1),达到了中等程度,在全国硒的地球化学分带中,处于低硒带分布区。大豆中硒元素的平均含量较高,反映大豆对土壤中硒元素的利用程度较高。玉米中硒平均含量最低,反应玉米对硒元素的吸收利用程度较差。松嫩平原南部地区居民硒摄入量处于极低水平,93%的居民硒摄入水平处于安全线以下,约53.5%人群处于缺硒状态。  相似文献   

17.
本文讨论了黄潮土上发育的水稻土的发生特点。对水稻土与起源土壤共六个主要剖面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1)游离铁含量在1—2%的范围;(2)起源土壤(黄潮土)中无定形铁含量是低的,而水稻土耕层含量高;(3)铁的活化是水稻土形成的中心过程。这有助于徐淮地区水稻土发生分类的研究。  相似文献   

18.
作物根茬对土壤团聚体的影响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本试验探讨作物根茬对土壤团聚体的影响。测定结果表明:作物根茬留在土壤中能够增加水稳性团聚体的数量、玉米根茬优于其他作物,即玉米>高粱>谷子>大豆。玉米连作三年的优于连作二年的,玉米连作二年的优于豆茬玉米。玉米适当连作并且不刨除根茬,可以改善土壤的结构状况,还可收到培肥与增产的效益。  相似文献   

19.
江西省丘陵山区红壤非耕地土壤退化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江西省内丘陵山地红壤非了主要有天然阔叶林,人工杉木林,人工马尾松林,人工油菜林和荒地,经过对这些非耕地土壤进行大量面上调查和定位研究后发现,除天然阔叶林外,这些非耕地土壤的退化现象极为普遍,其主要表现形式为:土壤剖面的逆向发育,土壤质地突变,土壤养分状况和土壤物理性状的恶化,研究同时表明,导致土壤产生退化的主要原因为:(1)林业生产过程中林木更新和营林技术粗放;(2)林地投入少;(3)陡坡开肝;(  相似文献   

20.
本文用大豆与玉米、谷子不同作物的田间对比法和室内培养液栽培法相结合,研究了大豆对耕层土壤物理性状的影响,主要从土壤物理角度探讨了大豆肥田的机制.结果表明,种植大豆当年,大豆与对照作物相比,只减轻了耕层土壤中氮的消耗,并未增加土壤含氮量;大豆生育期间,其根系的分泌物和脱落物以及死亡的根系被分解后所形成的物质可起到胶结剂的作用,改善了土壤颗粒的表面性质,在根系穿插、挤压作用的动力下,有助于水稳性团聚体的形成;耕层土壤孔隙的数量、大小、形态及其分布有较大的改善,协调了土壤三相比例,耕层土壤的导水、蓄水和通气状况增强,调节了土壤肥力,认为大豆对耕层土壤物理性状具有良好的改善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