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RZ1溶藻菌溶藻特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水华暴发区域分离筛选出一株溶藻效果稳定的菌株RZ1,革兰氏染色试验表明,该菌株是革兰氏阳性菌;溶藻特性试验结果表明,该溶藻细菌的溶藻效应与菌液添加量、p H值以及光照条件密切相关,其最佳溶藻条件为菌藻体积比1∶5,光周期,p H值为8。  相似文献   

2.
刘国勇  胡亚平  石小丹  聂小倩  黄应平 《安徽农业科学》2012,40(28):13955-13956,13959
[目的]分离和鉴定溶藻细菌,研究其溶藻特性,为进一步研究溶藻细菌对水华的治理作用提供帮助。[方法]从香溪河春季水华集聚区水体中分离得到1株有高效溶藻效果的菌株(H5),采用16S rDNA序列相似性分析和Biolog微生物自动鉴定系统等对细菌进行鉴定。采用直接计数法,研究了其对汉斯冠盘藻(Stephanodiscus hantzschii)、倪氏拟多甲藻(Peridiniopsis niei)、具尾逗隐藻(Komma cau-data)的抑制效果,及对汉斯冠盘藻的溶藻作用方式。[结果]根据生理生化及16S rDNA序列分析鉴定,H5属于纺缍形赖氨酸芽孢杆菌(Lysinibacillus fusiformis)。该菌对汉斯冠盘藻、倪氏拟多甲藻、具尾逗隐藻的溶藻率最高为71.3%,最低为57.4%。培养滤液、热处理培养滤液对汉斯冠盘藻的生长具有明显抑制作用,而细菌无细胞提取物无溶藻能力。[结论]该菌对汉斯冠盘藻有较强的溶藻效果,且是通过分泌溶藻物质溶藻。  相似文献   

3.
【目的】从广西北部湾海域分离筛选和鉴定针对球形棕囊藻的溶藻细菌,研究其溶藻特性。【方法】采用梯度稀释和平板划线法从海水水样中分离纯化溶藻菌,菌藻共培养后,通过观察颜色和测定叶绿素a含量筛选溶藻菌,形态观察和细菌16S rDNA测序鉴定溶藻菌;通过光学显微镜观察溶藻菌的溶藻过程,测定溶藻菌菌液、菌体重悬液、无菌滤液的溶藻率,分析其主要溶藻方式,通过测定菌藻共培养后藻液的叶绿素a含量,研究溶藻菌的生长时期、菌液添加量、球形棕囊藻的生长阶段、光照等对溶藻效果的影响。【结果】分离筛选出一株具有高效溶藻作用的溶藻菌PG47,鉴定为高地芽孢杆菌。PG47间接抑藻,溶藻活性物质可以破坏藻细胞的细胞壁和细胞膜。对数期以后的菌液均具有较好的溶藻活性,且当菌液与藻液体积比达到5%以后,溶藻率就高达80%,对处于延迟期、对数期、平台期的球形棕囊藻均具有高效的溶藻效果,在不同光照条件下,溶藻率均维持在60%以上,适用性广。【结论】筛选得到高地芽孢杆菌PG47是一株高效溶球形棕囊藻菌,为治理球形棕囊藻赤潮提供了一种新思路。  相似文献   

4.
郭瑞雪  范志永  徐大勇  王光利  李峰 《安徽农业科学》2012,40(22):11154-11157,11215
[目的]为微生物溶藻工程的实施提供较好的材料。[方法]以淮北水华严重地点作为取样点,筛选到溶藻效果明显的一菌株Q6,通过显微观察和叶绿素a下降率的测定等方法,研究其溶藻效果。[结果]该菌无菌滤液作用3 d,使藻培养液出现黄化,叶绿素a的下降率达70%;5 d时泛白,叶绿素a的下降率达85.6%;Q6菌株无菌滤液具有明显的溶藻效果,证实Q6是通过分泌胞外物质进行溶藻的。经高温、蛋白酶和乙醇处理后的上清液均能溶解水华鱼腥藻,溶藻物质应为具有热稳定性的非蛋白类、核酸和糖类等物质,推测为某种抗生素。[结论]该菌来源于池塘,菌体呈环形,革兰氏染色阴性,菌落有浅玫瑰红色,结合形态观察和生理生化特性分析,初步鉴定Q6为微环菌属。  相似文献   

5.
一株溶藻真菌的初步分离鉴定及其溶藻作用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水体中分离得到一株具有溶藻能力的真菌,命名为Am11.经形态学和18S rRNA序列对比分析,表明该菌株属于赤霉菌属(Gibberella).研究了该菌株对湖泊中优势藻的溶藻效果,初步探讨了其溶藻方式及溶藻物质.结果表明,该菌株对小球藻、惠氏微囊藻、栅藻和蛋白核小球藻具有一定的去除效果,对4种藻叶绿素a的去除率分别为82.5%、64.9%、63.5%和85.4%;该菌株对蛋白核小球藻是间接溶藻,且溶藻因子是菌体胞外分泌的具有热稳定性的非蛋白类物质.  相似文献   

6.
一株溶藻细菌溶藻活性物质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溶藻细菌A1是通过分泌胞外物质对青苔起到防除作用的。为进一步研究其防除机制,通过温度和pH值的单因素试验,活性炭吸附、有机溶剂萃取以及活性物质粗提等试验探讨活性物质的性质。研究结果表明:A1菌株溶藻活性成分具有很强的热稳定性,经过121℃处理后仍有很好的溶藻效果;发酵液的pH值分别调至2.0和4.0时,活性物质失活,而中碱性条件下活性物质防除青苔能力会增强;该活性物质不能被活性炭吸附;有机溶剂乙酸乙酯、石油醚和氯仿萃取后,该溶藻活性物质表现出强亲水性,由此可以初步推测活性物质属于糖类。溶藻活性成分粗提结果表明,A1菌株分泌的活性成分应由多种溶藻活性物质组成。  相似文献   

7.
溶藻细菌胞外溶藻活性物质分离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飞  李燕 《安徽农业科学》2008,36(17):7071-7073
利用溶藻细菌治理水华引起了人们越来越多的关注。通过间接方式释放特异性或非特异性的胞外物质是溶藻细菌溶藻的主要方式。总结了国内外在溶藻细菌胞外溶藻活性物质方面的最新分离进展,探讨了研究的趋势和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8.
以铜绿微囊藻(Microcystis aeruginosa)为溶解对象,利用液体感染分离技术从浙江大学华家池校区湖水样品中分离到1株溶藻菌N10,对其生长及溶藻相关特性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经过16SrDNA核苷酸序列分析,该菌株属于柠檬酸杆菌属(Citrobacter sp.);当N10无细胞培养物(cell-free culture filtrate,CCF)与铜绿微囊藻液按照体积比为1∶5混合后,在24h内N10CCF对铜绿微囊藻的溶藻率可达到86.55%,并且溶藻率随着溶藻时间的延长而增强,在72h内溶藻率可达到97.08%;对N10生长量影响最大的是pH值,其次是NaCl质量分数,最后是温度,但N10菌株对铜绿微囊藻的溶藻率受培养温度和培养基中NaCl质量分数的影响很小;N10菌株通过分泌一种对高温(115℃)敏感但却能抗蛋白酶K的物质来溶解铜绿微囊藻;透射电子显微镜观察表明,经过N10CCF处理后的藻细胞出现了细胞膜、细胞壁破裂,伪空胞结构、细胞质中磷酸颗粒以及蓝色体等颗粒性物质消失,细胞中的光合片层排列趋于松散且混乱的现象.  相似文献   

9.
从不同来源的水体和土样中,筛选出对水华鱼腥藻具有溶藻作用的溶藻菌株SLW6。对菌株SLW6进行形态特征分析和生理生化鉴定,及16S rDNA序列分析,并研究了溶藻菌在不同培养时期、不同pH条件下对菌株SLW6溶藻效果的影响,探究了该菌株对水华鱼腥藻的溶藻方式。结果表明:菌株SLW6呈革兰氏阴性,V-P试验、明胶液化试验、甲基红试验为阴性,过氧化氢试验、硝酸盐还原试验都为阳性,菌株SLW6与产碱杆菌属的Alcaligenes faecalis(NR113606.1)的同源性达到99.65%,结合形态学特征,生理生化鉴定和16S rDNA序列分析,初步判断溶藻菌株SLW6为产碱菌属(GenBank登录号为OP363821)。超声辅助热乙醇提取叶绿素a,分光光度法测定叶绿素a含量,用叶绿素a含量变化计算溶藻率,结果表明SLW6处于对数期时的溶藻效果最好,溶藻率达89.45%;在pH=7条件下,溶藻效果较好,溶藻率为47.03%;溶藻菌SLW6对水华鱼腥藻的作用方式是直接溶藻为主间接溶藻作用为辅。  相似文献   

10.
本文研究了溶藻细菌S7胞外溶藻物质的分离特性和纯化方法。通过透析,有机溶剂萃取和乙醇沉淀的方法对活性物质进行了分离并用硅胶柱层析纯化,结果显示:该溶藻物质分子量小于14KD,具有较好的亲水性和较强的极性,能用乙醇沉淀方法进行分离;该溶藻物质可能不是蛋白质、核酸和糖类物质,甲醇洗脱组分具有显著的溶藻效果。  相似文献   

11.
为研究自然条件下溶藻菌RZ14菌株治理水华的效果,在调查泉城公园景观水体富营养化状况的基础上,选取水华较严重的映日湖作为该溶藻菌剂原位生物控制的测试水域,对该湖区叶绿素a、有机质、氨氮及总磷变化进行跟踪测定。结果表明,映日湖水华现象严重,未达到一般景观用水V类标准,属重度营养化。经该溶藻菌剂生物治理后,水华消除,叶绿素a含量低于0.05 mg/L,CODCr清除率50.01%,BOD5清除率73.38%,氨氮清除率70.51%,总磷清除能力88.59%。通过原位试验,表明RZ14抑藻剂能快速消除水华现象,对富营养化水体治理效果显著,可开发为溶藻菌剂应用于蓝藻水华的治理。  相似文献   

12.
常显波  张鹏  杨启霞  刘英霞 《安徽农业科学》2012,40(23):11545-11546,11586
[目的]为了寻找抑杀微囊藻的放线菌,对烟台海区潮间带沉积物中分离到的放线菌进行了筛选,获得了一株具有强溶藻能力放线菌,命名为G-57。[方法]在实验室条件下,采用涂布法和血球计数板法,研究了该菌的代谢产物对铜绿微囊藻的溶藻活性以及活性成分的溶藻特性。[结果]放线菌G-57对铜绿微囊藻具有很好的溶藻效果,且在传代5次后能够保持稳定的溶藻效果,按1%的体积比接种4 d后溶藻效率达98.31%。溶藻的活性成分来自胞外代谢产物,对高温和pH均具有较好的稳定性。[结论]放线菌G-57在蓝藻水华防治方面具有潜在的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3.
随着全球气候变化和水体富营养化程度加剧,蓝藻水华已经成为一个世界性的环境问题。它不但对水生生态系统有许多负面影响,还会严重威胁人类的公共卫生安全。目前,蓝藻水华的治理技术主要包括物理法、化学法和生物法等。近年来,溶藻细菌作为一种新型蓝藻水华生物防治方法,由于其环境友好、作用特异受到广泛关注。目前,已经发现了很多溶藻菌,并开展了溶藻物质鉴定和溶藻作用机制研究。本文根据近十年来发表的文献,对溶藻细菌种类、溶藻物质作用机理的研究现状进行了归纳、总结,并对未来进一步研究和应用溶藻菌控制蓝藻水华的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14.
以铜绿微囊藻为溶解对象,从富营养化水体中分离到1株溶藻菌H1,通过形态特征及16S rDNA序列分析,该菌株属寡养单胞菌属(Stenotrophomonas sp.),GenBank登录号为KU359254。探讨了菌株H1对铜绿微囊藻(FACHB-1326)的溶藻方式,菌藻浓度、菌的生长时期及光照、pH、温度等环境因子对铜绿微囊藻溶藻效果的影响。结果表明,菌株H1溶藻方式主要是间接作用溶藻。处于对数期的菌株H1抑藻效果最高,溶藻率达77.9%;菌液浓度达10~8 CFU·mL~(-1)以上,溶藻率最高,为81.8%;在pH7、30℃条件下,活性较强;pH7时30℃条件下,溶藻率为72.5%,63.2%;菌株H1对微囊藻生长的抑制效果是全黑条件光循环条件全光条件,全黑条件下溶藻率最高为59.9%。  相似文献   

15.
寄生虫引起的草鱼鳃病的组织病理比较研究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本文对草鱼的隐鞭虫病、车轮虫病、小瓜虫病、指环虫病、三代虫病及中华鱼蚤病六种寄生虫性鳃病的组织病理变化进行比较研究,寄生虫性鳃病均可引起鳃组织发生炎症反应,粘液分泌亢进,嗜酸粒细胞和淋巴细胞浸润;但又因病原体的种类不同,危害鱼的方式、方法不同,因此病理变化又有很大差别,对鱼危害较大的均为变质性炎,如隐鞭虫病;对鱼危害较小的则属增生性炎,如中华鱼蚤病.  相似文献   

16.
民勤绿洲荒漠交错带三种沙丘类型的自然植被特征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基于对民勤沙井子地区植被调查数据,研究了固定沙丘、半固定沙丘和流动沙丘3种沙丘类型的自然植被特征.结果表明:从固定沙丘、半固定沙丘到流动沙丘,总盖度、灌木盖度下降,草本盖度增加.物种丰富度减小是物种多样性下降的主要原因.从植物的生活型来看,多年生草本和灌木类植物受沙丘类型的影响最大,而一年生草本和半灌木可存活于不同沙丘类型.白刺的生态优势度(重要值)由小到大依次为固定沙丘、半固定沙丘、流动沙丘.植物多样性与白刺的生态优势度呈负相关.不同沙丘类型白刺地上生物量变化明显,半固定沙丘白刺生物量最大.  相似文献   

17.
Biomass yields and concentrations of crude protein(CP), ether extract(EE), neutral detergent fiber(NDF), acid detergent fiber(ADF), and crude fiber(CF) were analyzed for five cultivars of summer-sown maize(Zea mays L.) stover grown in field trials at three rates of N fertilization, and sampled immediately after grain harvest.The results revealed differences in yields and concentrations of nutrients according to stalk height and hence harvest portion among the cultivars.N application greatly increased biomass yield and CP, especially in upper stalks and to a lesser extent, EE.Concentrations of NDF and ADF decreased as N rate increased.The results show that stovers from all local popular maize cultivars are suitable as animal fodder and that moderate N application improves feed quality of stover.  相似文献   

18.
葡萄盆栽技术,包括择土选种、露地扦插、田间管理、装盆及整形、肥水管理等内容,对葡萄盆栽爱好者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