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5 毫秒
1.
本文主要讨论了我国劳动力市场歧视的一个特殊问题——农民工劳动市场歧视问题。文章介绍了我国农民工劳动市场歧视的主要表现,并从市场竞争的角度,分析农民工劳动力市场歧视的替代关系模型和两部门两要素模型,从非市场竞争的角度,分析了职业分割模型下农民工劳动市场歧视造成的拥挤等现象,讨论了农民工劳动歧视条件下对整个社会造成了不经济,使得整个社会福利减损。最后提出了针对农民工劳动市场歧视的对策和建议。  相似文献   

2.
人际交往是农民工城市适应的一个重要方面,但由于农民工和城市居民个体因素以及一些社会制度性因素的影响,城市居民对农民工还存在有比较严重的偏见与歧视,只有一小部分农民工和城市居民有较良好的互动。大部分农民工与城市居民的互动还仅限于很表层的经济交往,基于感情的交往基本上没有,严重影响了农民工的城市融入和对城市的适应。  相似文献   

3.
基于成都市三个园区工人的调查访问,根据得到的数据运用改进后的B-O-C工资差异分解方程分析新生代农民工的工资差异现状,认为城市工与农民工之间工资存在着较大差异。其中69.21%是个性特征差异造成,30.79%由歧视性因素造成。对新生代农民工直接歧视为2.68%,已几乎不存在。但对城市工人的制度性保护而造成的反向歧视达到22.68%。对此现象政府需要完善同工同酬制度,减少对城市工不合理的制度性保护,提高新生代农民工的人力资本质量。  相似文献   

4.
农民工为中国的经济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然而他们在劳动力市场中遭受的工资歧视、就业歧视和职业歧视现象较为严重,而政策因素和教育因素是造成这些问题的主要原因。消除农民工市场歧视对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带动经济发展等方面具有重要意义,可从营造良好社会风气、提升农民工的就业竞争能力等路径着力解决。  相似文献   

5.
徐玉龙  支玲  王志彬 《安徽农业科学》2009,37(17):8205-8206
在对我国城市就业部门细分的基础上,分析了农民工就业歧视对城市劳动力的就业影响,最后,提出了相关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6.
城市拾荒农民工的地位及其在城乡经济发展中的作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作为农村劳动力流向城市的一种形式,城市拾荒农民工的地位是矛盾的;这种矛盾地位表现为拾荒农民工的所劳和所得之间严重失衡。分析了城市拾荒农民工通过特殊的生产方式,为城市的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增加农民收入、繁荣农村经济、促进城乡二元社会结构的融合,发挥的重要作用和做出的积极贡献;以及因为行业的性质、自身的素质,而得不到应有的社会认可与遭受到的社会歧视和偏见。从社会公平制度、城市拾荒农民工的素质,提出了相应的对策。  相似文献   

7.
农民工经济权益缺失现象严重,深层原因是存在于我国劳动力市场中的一系列制度性因素如城乡二元户籍制度、劳务用工和工资制度、社会保障制度和农村劳动力培训制度等.深化城乡改革,创新制度,消除阻碍城乡劳动力自由流动的制度性因素,是有效保障农民工的经济权益、促进农村剩余劳动力城镇转移的根本出路.  相似文献   

8.
农民工经济权益款失现象严重,深层原因是存在于我国劳动力市场中的一系列制度性因素:如城乡二元户籍制度、劳务用工和工资制度、社会保障制度和农村劳动力培训制度等。深化城乡改革,创新制度,消除阻碍城乡劳动力自由流动的制度性因素,是有效保障农民工的经济权益、促进农村剩余劳动力城镇转移的根本出路。  相似文献   

9.
农民工社会权益问题及制度性根源探析——以沈阳市为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刘强  翟印礼  张琳莉 《安徽农业科学》2007,35(12):3697-3698
通过对沈阳市大东区新东一街马路零工市场农民工进行的随机抽样问卷调查,针对在沈阳打工的农民工这一特殊社会群体的社会权益保障问题,进行了较为具体的实证调查研究与分析,并进一步由此探析城市农民工社会权益受损的制度性根源.  相似文献   

10.
本文以23个装修农民工为个案,假设城乡一体化进程中,制度性歧视对农民工城市就业刚性束缚愈亦弱化,在此背景下,研究了融入意愿与农民工城市就业的关联度,构建了三种模式:有意识排斥——地位缺失者;机会主义——游离于劳务市场者;自愿融入——城市定居者。最后认为,组织农民是实现城乡一体化就业的制度路径;培育契约型信任关系是城乡一体化就业的基石;构建城乡和谐理念是实现城乡一体化就业的保证。  相似文献   

11.
农村劳动力大量剩余成为山西省经济发展的一大桎梏,因此解决农村劳动力大量剩余的问题具有现实意义。本文首先介绍了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意义,其次分析了国外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模式,最后结合山西省农村剩余劳动力的现状,提出山西省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建议。  相似文献   

12.
中国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转化问题的根本出路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农村剩余劳动力向非农产业和城镇的转移转化,是世界各国工业化和现代化的必然趋势。我国人口众多,农村劳动力数量也多.又正处于工业化、城镇化加快发展的阶段,将有越来越多的农村剩余劳动力需要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转化不仅是制约我国“三农”问题的关键因素,而且直接关系到我国现代化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进程。因此,如何有效实现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转化,是当前我国面临的一项重大而又紧迫的研究课题。文章认为,实现农村剩余劳动力在非农产业的就业是中国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转化问题的根本出路。  相似文献   

13.
Some auditory discriminations cannot be acquired by the cat after large bilateral ablations of auditory cortex at maturity. However, if such ablations are sustained during infancy, these discriminations are readily learned. The function of the cortex in auditory discrimination depends on the age of the nervous system at the time of injury.  相似文献   

14.
Cortical computational maps control auditory perception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Mustached bats orient and find insects by emitting ultrasonic pulses and analyzing the returning echoes. Neurons in the Doppler-shifted constant-frequency (DSCF) and frequency-modulated (FM-FM) areas of the auditory cortex form maps of echo frequency (target velocity) and echo delay (target range), respectively. Bats were trained to discriminate changes in echo frequency or delay, and then these areas were selectively inactivated with muscimol. Inactivation of the DSCF area disrupted frequency but not delay discriminations; inactivation of the FM-FM area disrupted delay but not frequency discriminations. Thus, focal inactivation of specific cortical maps produces specific disruptions in the perception of biosonar signals.  相似文献   

15.
80年代初,关于农业劳动力转移问题,我国提出了“离土不离乡”就地转移的模式,从十多年来我国农业劳动力转换的轨迹看,除了按照“离土不离乡”就地转移的模式转移了大批农业劳动力外,我国农业劳动力还发生了另一种形成的转换,即“离土又离乡’的转换。其中又可划分区域内移转和跨区域转移。现阶段我国形成了多元化的农业劳动力转移模式,这是由政治,经济,文化等多种因素共同发生作用的结果。各种模式各有短长,应坚持多种模  相似文献   

16.
抗战爆发之后,由于大批劳动力或参军或死亡或遭日军杀害以及敌人对牲畜的大规模掠杀,晋西北广大农村出现劳动力和役畜严重不足,而组织劳动互助以调剂劳力和畜力并最大限度地利用现有资源则成为中共政权适应战时需要和渡过难关的明智之举。这一政策及其实践虽然在战时收到了明显效果,但亦出现了各种各样的形式主义,而且劳动互助并没有改变小农经济的生产特性,农民依旧使用原有农具进行生产,所谓互助合作只是在分散的土地上的简单合作,即依靠简单的生产组合使人力畜力在充分利用的基础上提高劳动效率。  相似文献   

17.
福建省山区农村劳动力转移的现状与对策思考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本文概括了福建省山区农村劳动力转移现状及特征 ,分析了制约山区农村劳动力转移的因素 ,提出了推进山区农村劳动力转移“三化四改一提高”的策略和思路 ,即通过推进山区农村农业产业化、城镇化和工业化 ,改革完善城乡劳务市场、户籍管理制度、产权制度和社会保障制度。  相似文献   

18.
名字首饰在线定制需要耗费大量的人工成本,主要表现在定制服务提供商与顾客、首饰生产商之间的频繁沟通。这个沟通过程繁琐且耗时,人工成本在名字首饰定制中占很大的比重。基于Silverlight RIA的名字首饰在线定制生产系统,通过改良Web交互性能,改造企业的业务流程,解决电子商务企业运营中遇到的实际问题,该系统降低了人工成本,提高了生产效率。Silverlight RIA在电子商务的这个解决方案,可以作为其他类似场合的借鉴。  相似文献   

19.
我市郊县农村劳动力在1996年末实有138.95万人,人均劳力耕地0.152hm2,且耕地逐年减少,劳力逐年增多,人多地少矛盾突出。劳动力文化素质偏低,从事农林牧渔业劳动者小学与初中占70%以上。劳力中从事第一产业占57%左右,劳力利用率仅25%。我市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的主要途径是向第一产业农业内部结构之间转移,树立大农业现念,向产前、产中、产后服务的全方位发展;然后是向第三产业转移。今后农村劳力资源利用的主要措施是:农村职业技术教育,解决小生产与大市场的矛盾,改变农民传统的就业观念,加快小城镇建设等。  相似文献   

20.
北京郊区农村劳动力利用结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劳动力利用结构与产业结构、区域经济发展水平密切相关。京郊农村劳动力利用结构具有如下特点:①在郊区农村劳动力总量中,农业劳动力仍占有较大比重,劳动力配置与各产业的国内生产总值结构并不一致。②农村劳动力利用结构的区域间差异比较大,远郊区和山区农业剩余劳动力较多。③农村劳动力就业中出现的新矛盾导致劳动力供需总量和就业结构失衡并存。制约京郊农村劳动力优化配置的长期因素包括:①第一产业经营规模小,组织化程度低。②第二产业出现资本增密现象,③第三产业发展不够。④农村劳动力文化素质偏低。⑤农村劳动力就业观念保守。⑥外省市流入劳动力不断增加.根据京郊农村劳动力利用结构的现状和变动趋势分析,未来15年,京郊农村将从单纯转移农业剩余劳动力转变到按照经济发展目标调整劳动力利用结构,优化劳动力资源配置的方向上,针对制约农村劳动力合理利用的长期因素需采取如下对策:①对劳动力的供求总量实施有力的调控,重点是控制住外省市流入劳动力的规模,②结合调整产业结构,调整农村劳动力的利用结构,实现劳动力在产业间的优化配置。③加快发展农村第三产业,使京郊市场与城市市场相融合。④发展农民职业教育,提高农村劳动力素质,⑤建立计划指导与市场配置相结合的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