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0 毫秒
1.
真菌漆酶活性与石油降解率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研究真菌漆酶活性与原油降解率之间的关系。[方法]对4株石油降解真菌在液体培养基中的漆酶活性、菌丝干重、原油降解率及石油组分进行了测定,分析了漆酶在原油降解过程中的作用,探讨真菌漆酶活性与原油降解率之间的关系。[结果]在基础液体培养基中,不同菌株的菌丝干重和漆酶活性差异较大,培养7 d后菌株DQ7(Aspergillus sp.)的菌丝干重最大,培养15 d后菌株D2(Actinomucor sp.)的漆酶活性最高;相关分析表明菌株的菌丝干重与漆酶活性相关不显著。在原油液体培养基中,培养30 d后菌株D2对原油的降解率和漆酶活性最大,分别为42.41%和48.26 IU/ml;菌株DQ5(Fusarium sp.)和DQ7对原油的降解率及漆酶活性最低;不同菌株对石油组分降解情况不同;仅菌株D2的漆酶活性与原油的降解速率相关性较大(r=0.869),但没有达到显著性水平。[结论]漆酶是影响真菌降解原油效率的重要因素之一,能够提高真菌对原油的降解速率和降解率,但真菌对原油的降解率还与菌株的种类及其生长特性等因素有关。  相似文献   

2.
胜利油田土壤中石油降解菌分离和鉴定及代谢产物的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从胜利油田29-8#和29-681#油井附近土壤中筛选到13株石油降解菌,并通过重量法测定其石油降解率,再筛选出3株高效降解菌株DH-5、DH-8和DH-9,其降解率均高于40%。通过形态学观察、生理生化试验和16S rDNA序列分析,发现菌株DH-5、DH-8和DH-9分别属于假单胞菌属(Pseudomonas sp.)、柠檬酸杆菌属(Citrobacter sp.)和克雷伯氏菌属(Klebsiella sp.)。进一步研究3株菌株的底物利用能力,且通过气相色谱法分析了原油代谢产物中的脂肪酸含量,发现以常见石油产品和石油中典型烷烃类和芳香烃类化合物为唯一碳源培养时,菌株DH-5在长链烷烃和环烷烃中生长较好,DH-8在多环芳烃中生长较好,而DH-9在低链烷烃和环烷烃中生长较好,3株高效石油降解菌对原油组分利用的广谱性从大到小依次是DH-5、DH-9和DH-8;分析原油代谢产物发现,发酵液中主要的小分子有机酸是乙酸,菌株DH-5和DH-8的发酵液中还含有C8~C18的长链脂肪酸,菌株DH-9的发酵液中含有C8~C24的长链脂肪酸。上述结果表明:筛选出的高效降解菌株DH-5、DH-8和DH-9代谢原油的方式很可能是单末端氧化和直接脱氢途径。  相似文献   

3.
石油烃降解菌Rhodococcus sp.15-3的分离鉴定及特性研究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从原油污染土壤中分离筛选到一株石油烃降解菌15-3,根据其形态特征、生理生化特性及16S rDNA序列同源性分析,将其初步鉴定为红球菌(Rhodococcus sp.).采用室内培养的方法,研究了15-3菌株对原油、原油中的烃类及正十八烷的降解作用.结果表明,15-3菌株能以正十八烷为惟一碳源生长,在48 h内对500 mg·L-1的正十八烷降解率达96.9%.15-3菌株降解正十八烷的最适温度、pH值和盐浓度(NaCl)分别为30℃、7.0、2%,在低温(10℃)及高盐(4%~5%NaCl)环境下也有良好的降解能力.15-3菌株可以降解原油中C,13~C,32的正构烷烃、芳香烃及姥鲛烷.在含5 g·L-1原油的培养基中,30℃培养5d后,菌株15-3对原油的降解率为60.3%,对原油中C,13~C,31烷烃的降解率均大于90%,对原油中芳香烃的降解率为63.6%.该菌株以石蜡为惟一碳源生长时能产生表面活性剂,将发酵液表面张力由58.11 mN·m-1降到36.6 mN·m-1,表明菌株15-3具有较强的乳化和分散石油的能力.  相似文献   

4.
石油降解菌群的构建及其对混合烃的降解特性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经富集、分离、纯化,并经选择性培养基的筛选和对总石油烃(TPH)降解能力的测试,从大庆油田石油污染土壤中获得6株分别具有环烷烃、直链烷烃和芳烃降解能力的菌株B_1、B_2、B_3、B_6、B_7和B_9。经16S r RNA基因序列比对,菌株B_1、B_2、B_6和B_7分别属于嗜氢菌属(Hydrogenophaga sp.)、苯基杆菌属(Phenylobacterium sp.)、鞘脂菌属(Sphingobium sp.)和芽胞杆菌属(Bacillus sp.),B_3和B_9属于节杆菌属(Arthrobacter sp.)。通过对接种比例、接种量和生长条件的优化,构建了微生物降解菌群,并采用该菌群进行混合烃污染土壤的修复。结果表明,该菌群对三类烃的去除均具有明显的促进作用。经过40 d的修复,环十二烷去除率达74.5%;100 d后,正十六烷和芘的去除率分别达56.9%和60.4%。前10 d修复过程中,各污染物降解速率最大,之后则逐渐降低,与土壤微生物多样性、数量以及活性的变化趋势相似。  相似文献   

5.
以原油为惟一碳源,通过富集驯化的培养方法,从新疆石油污染土壤中分离到2株石油降解菌,分别命名为XD-1和XD-2。根据其形态和生理生化特征分析,初步鉴定XD-1属于芽孢杆菌属(Bacillus sp.),XD-2属于假单孢菌属(Pseudomonas sp.)。采用单因素试验考察环境因素对菌株生长的影响,结果表明,菌株XD-1和XD-2可生长的pH范围为6.0~9.0,最适生长pH为7.5;可生长的温度范围为15~45℃,最适生长温度为30℃;菌株XD-1有较高的耐盐能力,Na Cl浓度生长范围是0~70.0 g/L,2株菌的最适生长盐度为5.0 g/L。在此环境条件下,通过7 d液体降解试验,菌株XD-1、XD-2对1 000 mg/L石油降解率分别达到62.14%和63.66%。该研究为石油污染物的生物降解与污染土壤的生物修复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6.
曲丽娜  汪洋  梁彦涛  张丽霞  李铭 《安徽农业科学》2012,40(33):16049-16051
[目的]筛选土著原油降解真菌,研究其与植物联合修复原油污染的效果。[方法]从大庆长期原油污染的土壤中分离出原油降解真菌,通过菌落、菌丝形态及rDNA-ITS序列比对,确定种属,并且研究目标菌株在液体培养条件下单独接种于油污土壤和与玉米混合接种对土壤中总石油烃的降解效果。[结果]分离出的4种真菌分别为以木霉菌、尖孢镰刀菌、禾生小从壳和玉米赤霉,分别命名为x3、x5、x7和x9,4种真菌在3种接种条件下均表现出高效的石油烃降解率。但是,4种菌株在液体培养条件下降解率高于土壤中的,其中x9号真菌在与玉米混合接种后达到最大降解率78.01%,并在玉米根系发现明显的根瘤。[结论]真菌与植物联合修复土壤污染物是一种长期有效的、有利于土壤生境恢复的治理方法之一。  相似文献   

7.
从吉林油田长期受原油污染的土壤中富集分离、纯化出1株高效原油降解菌6#。通过形态观察、生理生化试验和16S r DNA分子生物学鉴定,确定该菌株为戈登式菌属(Gordonia sp.)。紫外分光光度法对原油降解率进行测定,并研究该原油降解菌降解特性。结果表明:在初始p H为8.0、原油质量浓度为2.0 g/L、Na Cl质量浓度为40 g/L、温度为35℃的条件下,培养21 d时该菌株对原油的降解率达到最大值,为60.67%。通过模拟试验,研究了该菌株对土壤中原油的降解效果,降解45 d后,原油降解率可达63.59%。该菌株可广泛用于原油污染的土壤、水体以及工业生产中带来的油污染的生物修复。  相似文献   

8.
为研究嗜盐石油烃降解菌在石油烃污染修复中的应用可行性,研究了来自胜利油田油泥中的一株嗜盐石油烃降解菌Halomonas sp.1-3在不同NaCl浓度条件下的生长特性及对石油烃的降解特性。结果表明:菌株在NaCl浓度低于6%条件下培养时表现为延滞期短,快速达到稳定期后随即进入衰亡期;中高盐度(≥9%)条件下培养时延滞期延长,达到稳定期的时间滞后,但稳定期时间长。低盐条件下菌株对石油烃的降解启动快,但不持续;当NaCl浓度为5%~10%时,菌株对石油烃有长效的降解,NaCl浓度为5%时菌株对石油烃降解率最高,对C10~C35不同碳数石油烃的降解率为55%~85%;当NaCl浓度大于10%时,随着NaCl浓度的升高降解率迅速降低,其中碳链较短的石油烃(C10~C14)降解率呈明显下降趋势,而长链石油烃(C29~C36)降解率呈上升趋势。研究表明,菌株Halomonas sp.1-3在盐碱环境中对石油烃具有良好的降解效果。  相似文献   

9.
高效石油降解菌的筛选及其降解特性   总被引:21,自引:1,他引:20  
从辽河油田和大庆油田石油污染土壤中分离筛选出两株高效石油降解菌L10和D6菌株,经形态观察、生理生化反应,确定此两株菌分别为芽孢杆菌属中的枯草芽孢杆菌(Bacillus subtilis)和地衣芽孢杆菌(Bacillus licheniformis).采用室内盆栽培养方法,研究了石油烃的浓度和性质对两菌株降解活性的影响.结果发现,土壤中石油烃的含量和处理时间均影响微生物的降解效果,在处理10 d时,石油烃的去除率随着污染强度的增加而降低;随着处理时间的延长,微生物适应环境后,在石油烃含量为0.5%~2.0%时,石油烃的去除率随着浓度的增加而升高,在石油烃含量为2.0%~10.0%时,石油烃的去除率随着浓度的增加而降低;石油烃的性质影响菌株的生物活性,L10和D6两菌株对稀油的去除效果明显高于对稠油的去除效果,各组分的去除率依次为烷烃>芳烃>胶质沥青质,两菌株对不同性质的石油烃中的烷烃、芳烃和胶质沥青质的去除率不同.  相似文献   

10.
从大庆地区石油污染土壤分离出一株石油降解菌命名为2JQ,经16SrDNA及理化检测鉴定为粪产碱菌,采用气相色谱法(GC)对该菌石油及石油烃正十二烷、正十四烷、正十六烷、正二十烷、正三十二烷降解效率进行研究,测定该菌在高盐及高pH条件下生长情况.结果表明,2JQ菌株对石油降解率达到67.1%,5种石油烃降解率分别为68.21%、64.70%、58.04%、49.73%、19.87%.该菌在高盐、高pH条件下生长良好,适合在大庆地区盐碱土壤中进行石油污染降解.  相似文献   

11.
随着抗生素在养殖行业使用加剧,施用粪肥导致的抗生素污染问题日趋严重,微生物降解抗生素作为解决这一问题的有效途径受到人们的广泛关注。本文综述了四环素类抗生素(TCs)的降解方法和微生物降解四环素类抗生素的研究现状,并对微生物降解四环素类抗生素的影响因素、降解路径以及其降解的分子机制进行了详细介绍。在此基础上,对微生物降解四环素类抗生素从实验室研究到实际生产应用进行了展望,指出了未来研究关注的重点。本文以期为人们深入认识四环素类抗生素的微生物修复提供参考,同时为四环素类抗生素的污染修复提供思路。  相似文献   

12.
联苯菊酯降解菌筛选及其反应条件优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富集培养的方法,从农药厂废水处理池污泥中分离出一株对联苯菊酯有较强降解能力的菌株TS 1,并研究了初始pH、培养温度、联苯菊酯初始质量浓度、摇床转速、接种量、外加碳源质量分数对该菌株联苯菊酯降解能力的影响。结果表明: TS 1菌为革兰氏阴性杆菌,能以联苯菊酯为唯一碳源生长,其降解联苯菊酯的最佳反应条件为: pH 70,培养温度30℃,联苯菊酯初浓度200 mg·L-1,摇床转速150 r·min-1,接种量10%,外加碳源葡萄糖为100 mg·L-1。  相似文献   

13.
为了研究玉米秸秆降解过程中真菌活动规律,采集正在腐烂的玉米秸秆,通过平板分离、透明圈平板筛选及纤维素酶、木质素酶、果胶酶活性测定,记录菌体类型及酶活状况。结果表明,19种真菌参与其降解过程,其中纤维素降解菌11种,木质素降解菌9种,同时发现3种菌具有果胶降解能力且菌株酶活较高。说明在纤维素酶产生菌、木质素酶产生菌联合作用于秸秆降解的同时,果胶降解菌群也是秸秆降解菌的重要组成之一。  相似文献   

14.
采用富集培养法从污水处理厂浓缩污泥中获得一株能够高效降解苯胺的菌株AD-3,通过单因素试验和正交试验,得到苯胺降解最佳务件为温度30℃、初始pH 7.0、培养时间48 h和苯胺最大耐受浓度2 500 mg/L,此时的苯胺降解率达99.7%;重金属离子对该菌株降解苯胺有一定的抑制作用,其中Ag+和Hg2+的抑制作用较明显.  相似文献   

15.
复合降解菌降解吡虫啉的特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项丽  唐建设 《安徽农学通报》2007,13(18):167-169
把经长期驯化处理的活性污泥,经过摇瓶培养法富集培养,取混合菌对其降解吡虫啉的降解特性进行研究,在30℃,pH=7、吡虫啉初始浓度为100mg/L、接菌量为10ml,20r/min摇床培养条件下分别对温度、pH值、吡虫啉初始浓度、接菌量的影响进行研究.结果表明:最佳影响条件分别为30℃、pH=7、400mg/L,5ml接菌量.其降解速率常数、半衰期及降解动力学方程分别为0.1345、5.2d和Ct=98.579e-0.1345t;0.1345、5.2d和Ct=98.579e-0.1345t;0.1622、4.3d和Ct=398.81e-0.1622t;0.1419、4.9d和 Ct=99.327e-0.1419t.  相似文献   

16.
土壤生物退化及其修复技术研究进展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在阐述土壤生物退化概念和退化机理的基础上,论述了土壤生物退化的不可避免性和防治的重要性;比较了土壤生物退化治理与生态恢复;提出了土壤生物退化的防治措施;建议按照恢复生态学的原理组织植物保护学、土壤学、植物营养学、土壤微生物学、植物生态学及化学生态学多学科联合攻关,从微观生态恢复角度对土壤生物退化问题展开研究。  相似文献   

17.
土地退化防治综述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本文论述了国内外土地退化研究状况和含义以及类型,在此基础上,进一步阐述了人类活动加速了土地退化的进程,最后提出了综合防治对策。  相似文献   

18.
污染生态退化与生态整治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从生态退化与退化生态学、污染生态退化与生态整治等若干方面进行了综述。指出,解决污染生态退化问题必须将生态修复和生态恢复结合起来进行生态整治。  相似文献   

19.
采用传统的方法进行分离、纯化、筛选、检测,得到氯苯类化合物的降解菌,对其降解率进行研究,并通过16S rRNA进行分离鉴定。结果表明,共筛选出4株具有降解活性的菌株,在18℃、pH 7.2时降解率较高。初步鉴定4株菌株分别为巨大芽孢杆菌(Bacillus megaterium)、枯草芽孢杆菌(B.subtilis)、炭疽杆菌(B.anthraci)、同温层芽孢杆菌(B.stratosphericus)。  相似文献   

20.
聚乙烯地膜降解过程与机理研究进展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为探讨聚乙烯地膜的降解过程及影响因素,从聚乙烯材料的分子结构与特性入手,结合国内外最新研究进展,系统论述了聚乙烯分子的降解过程、产物、机理与作用因素。文章指出聚乙烯分子较高的结晶度与相对分子质量、较强的疏水性与分子间作用力是导致其难以降解的主要因素;其中,聚乙烯分子间共价键的氧化断裂是整个降解过程的限速反应。环境中较强的光能、热能、机械作用力等能够促进聚乙烯分子键的氧化断裂,使聚乙烯分子非结晶区及小型结晶区域解聚成亲水性低聚物或小分子,并最终在微生物作用下完全分解为CO_2、H_2O、CH_4、生物质等微生物代谢产物。深入系统开展聚乙烯分子降解机理的系统研究,不仅可以科学评价残留地膜对环境的影响,而且能够指导聚乙烯地膜配方改进,降低聚乙烯地膜残留污染。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