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本文通过对主、从式多机通讯理论的叙述,阐述了利用HCS-51系列单片机的串行通讯接口进行多机通讯的原理和实现方法,以及在乳粉干燥自动化控制项目中通过多机通讯由单片机根据排风温度调节变频器的频率控制进奶量,从而来控制乳粉的干燥过程,提高乳粉的干燥质量、提高劳动生产率.  相似文献   

2.
彭晓珊  王虎  陈雨青 《安徽农业科学》2011,39(18):11210-11212
针对谷物干燥过程存在本构非线性、多参数、大滞后等特点,采用Elman神经网络对干燥过程进行建模,并融合自适应粒子群优化算法设计了谷物干燥机智能控制系统,同时给出了系统测试结果。系统硬件设计采用上位工控机实现建模和优化算法,热风温度、谷物含水率等采用C8051F020单片机通过总线方式进行采集,系统控制参数由工控机计算优化获得并通过串口传送给单片机,并由其控制相应变频器和电动风阀等执行机构。  相似文献   

3.
利用自行设计的循环式热风干燥装置,在风温50 ̄90℃,风速0.5 ̄1.5m/s,片厚5 ̄13mm三因素五水平二次正交旋转组合优化试验设计的23种工况下,模拟魔芋片单层热风干燥过程,研究了三因素对魔芋片干燥特性和效率的影响规律,探析了干燥机理和效应原因,得到干燥速率数学模型。统计检验结果表明,所得模型的置信度大于99%,可定量描述干燥速率随风温、风速、片厚的变化规律。  相似文献   

4.
利用自行设计的循环式热风干燥装置,在风温50~90℃,风速0.5~1.5m/s,片厚5~13mm三因素五水平二次正文旋转组合优化试验设计的23种工况下,模拟魔芋片单层热风干燥过程,研究了三因素对魔芋片干燥特性和效率的影响规律,探析了干燥机理和效应原因,得到干燥速率数学模型。统计检验结果表明,所得模型的置信度大于99%,可定量描述干燥速率随风温、风速、片厚的变化规律。  相似文献   

5.
西南桦木材干燥特性与干燥方法及其工艺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为寻求南方珍贵阔叶树西南桦木材的最适干燥方法及工艺.采用百度试验法.研究了西南桦木材干燥特性.并通过测试干燥前后试材的色差变化、干燥后的干燥质量和物理力学性能等指标.分析比较了常规、降温、蒸煮预处理的常规和降温4种不同的干燥方法的干燥效果.结果表明:未进行蒸煮预处理的西南桦木材综合干燥特性为5级.处理材综合干燥特性为4级.4种方法干燥的试材平均终含水率均达到国家3级标准,厚度含水率偏差和应力指标均达到国家1级标准.干燥初期常规干燥较降温干燥的干燥速度稍慢.而中后期常规干燥较降温干燥快60%以上;处理材的干燥速度较未处理材约快1倍.对西南桦木材而言蒸煮预处理的常规干燥是较为适合的干燥方法。  相似文献   

6.
木材是一种复杂的含湿多孔黏弹性生物体,木材中水分的含量随着树种、树龄和砍伐季节各异。为了保证木制品的品质和使用寿命,必须采取适当的措施使木材中的含水率降至规定值。在木材干燥过程中,干燥设备性能、干燥工艺、木材特性等诸多因素,都对干燥后的木材品质有所影响。将高级单片机设术、自动控制技术应用于木材干燥设备的控制系统,并提出了控制系统的软硬件设计,其中硬件部分由传感器组、信号处理电路、MSP 430 F149微控制器、隔离驱动及其他单片机外围电路组成,给出了相关参数。软件部分由主程序,温度、木材含水率数据采集子程序,数据处理子程序,查表子程序,修正子程序,键盘、显示子程序等部分组成,给出了主流程图。图4表1参17  相似文献   

7.
用干球温度不变、湿球温度连续降低的干燥新工艺对2.5cm桦木地板毛坯进行快速窑干,使干燥周期较常规窑缩短了40%,干燥质量好,且易于操作。  相似文献   

8.
高温双热源除湿与太阳能组合干燥技术的研究   总被引:12,自引:2,他引:12  
高温双热源除湿机与太阳能组合干燥技术,由RCG30G高温双热源除湿机、太阳能集热器供热系统、木材干燥室及微机监控装置4大部分组成.其中RCG30G高温除湿机在太阳能不充足的地区可以单独使用,是节能的关键设备,而且是国家专利产品.除湿机与太阳能既可以联合使用也可以单独使用,视气候条件和干燥工艺而定.GRCT组合干燥具有节能效果显著、干燥质量好、无污染、无火灾隐患、自动化程度高、应用范围广等许多优点.它与蒸汽干燥相比,干燥1m3材可以节约140kg标准煤,节能率为75%~80%,干燥成本可降低35%左右  相似文献   

9.
为了选出生产低脂肪榴莲片的方法.Jindapom Jamradloedluk等人通过热气干燥法和过热蒸汽干燥法进行了研究实验。实验温度为130~150℃和干燥介质速度为2.0m/s.在不同的干燥工艺条件下对烘干榴莲的干燥动力学、品质特性和微观结构进行了测定。要达到相同的含水量,虽然过热蒸汽干燥法比热气干燥法需要较长的时间。而过热蒸汽干燥法所烘干产品的颜色和水合潜能都优于热气干燥法。  相似文献   

10.
以5GSH-8型谷物干燥机为例,介绍了在混流式干燥机上实现干湿谷物混合干燥工艺的流程、结构特点和主要工艺参数确定.经试验和实际干燥作业表明该机降水幅度大,节能显著,干燥品质好  相似文献   

11.
病虫害的发生对于林业生产会造成较大影响,加强林业病虫害的防治,运用无公害防治技术,体现了先进的病虫害防治思想,具有较高的应用和推广价值,有利于减少病虫害对苗木的侵袭,确保苗木的健康茁壮生长,创造更为可观的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理念也能由此得以实现。本文将探讨无公害防治技术的应用意义及林业病虫害发生的主要原因,并阐述无公害防治技术在林业病虫害防治中的有效应用策略,旨在充分发挥出无公害防治林业病虫害的价值,维持林业生态平衡,从而推动我国林业的可持续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12.
以模糊控制理论为基础,TDN-ACS+计算机控制技术试验系统为平台,设计了一个基于模糊技术的计算机温度控制系统。该系统的核心模糊控制器,是一个在试验基础上设计出的控制规则表,其具有良好的控制效果,使整个温度控制系统结构简单、性能优良、易于实现。通过与传统P ID控制系统的试验比较,采用模糊控制器的温度控制系统,无论是在响应速度方面,还是在鲁棒性方面,均优于传统的控制系统。但由于模糊控制系统尚不具备自适应能力,因此不宜用于被控对象和系统参数易发生变化的系统。  相似文献   

13.
甘蔗螟虫防治技术研究进展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商显坤  黄诚华 《安徽农业科学》2010,38(35):20064-20066,20069
甘蔗螟虫是危害甘蔗的重要害虫,对甘蔗的产量和品质造成较大影响,有效防治甘蔗螟虫一直是甘蔗植保领域中最重要的难题。简述了甘蔗螟虫的农业防治、物理防治、生物防治和化学防治四大防治技术,并对各种防治技术的当前研究情况进行了探讨,以期为甘蔗螟虫的有效防治提供技术参考。  相似文献   

14.
防治草履蚧首先要加强苗木检疫和虫情监测,虫害一旦发生,危害面不广时,可采取物理防治和人工防治相结合的方法,发生面积大或物理、人工防治时机错过时可先行化学防治,再配以物理防治和人工防治。草履蚧对树木的危害虽然比较严重,但只要做到及时发现,及时采取人工防治、物理防治、化学防治等相结合的综合防治措施,完全可以将虫害控制在不致对树木造成危害的程度,甚至将其彻底消灭。  相似文献   

15.
烟草甲的防治研究进展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烟草甲(Lasioderma serricorne)为世界性的储烟害虫,本文综述了应用化学防治、生物防治、物理防治和综合防治技术控制烟草甲的研究现状及动态.  相似文献   

16.
介绍了根结线虫的生活史及为害状况,总结了根结线虫的物理防治、化学防治、生物防治和农业传统防治4类防治技术。  相似文献   

17.
从农业防治、化学防治和生物防治3个方面综述了国内外有关柑橘溃疡病的防治方法的研究进展,讨论了各方法在柑橘溃疡病防治中存在的一些问题,并对未来防治该病的前景做出了展望。  相似文献   

18.
农作物病虫害的综合防治措施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郑钧  陈天毅 《现代农业科技》2011,(22):202-204,207
农业在我国的经济发展中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对病虫害进行有效防治则是提高农作物品质和产量的关键。病虫害防治需建立一套综合的防治体系,即需将农业防治、生物防治、物理防治和化学防治有效地结合起来。综合防治对于病虫害的防治效果显著,能够显著提高农作物产量和品质,培育安全、无公害的农产品。  相似文献   

19.
有机农业技术中的病虫防治,应以农业防治为基础,以生物防治为主。关于生物防治,当前应从两方面着手,一是从生物多样性角度加强天敌的保护利用,起到“防”的效应;二是利用病原微生物经人工培养形成生物制剂,作为应急手段,及时控制病虫的危害,起到“治”的作用。此外,也介绍了农业防治措施及其它非化学的有效防治手段等。  相似文献   

20.
刘振宇 《农业与技术》2007,27(4):164-168
随着工业的发展,液位控制在各种过程控制中的应用越来越广泛,为保证生产过程的安全,效益等对液位控制的精确要求,传统PID控制和模糊控制在液位控制中都有应用。根据不同情况下对液位控制的要求,选择最适合的控制方法,本文以双容水箱的液位控制模型为研究对象,将传统的PID控制和模糊控制进行比较,观察到传统PID控制措施简便,但超调量大,趋于稳定状态所需时间长;模糊控制超调量小,趋于稳定状态所需时间短,但设置模糊控制规则所需时间长,模糊控制鲁棒性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