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福建省有着悠久的马铃薯种植历史,但福建省在马铃薯的种植、生产等方面依然存在一些问题导致马铃薯的产量、品质、外观等方面受到影响,从而影响了马铃薯的生产。本文主要概述了福建省在马铃薯育种、种植、病虫害和机械化实施管理等方面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相应对策。  相似文献   

2.
《福建农业科技》2005,(1):11-11
“福建省主要作物品种抗性鉴定中心”是省级专业从事农作物新品种抗性鉴定工作的研究机构。它是经福建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和福建省主要农作物品种认定委员会委托,由福建省农科院植保所承担的全省及国内外育种部门的作物新品种(水稻、甘薯、玉米、大豆、花生和马铃薯等)的抗病虫性鉴定工作。  相似文献   

3.
贵州马铃薯生产的发展及马铃薯消费市场的变化对马铃薯育种工作提出了越来越高的要求,育种目标已从最初的高产型转为专用型、抗病虫型以及特殊性状的选育,育种方法也从常规的杂交选择转为利用生物工程技术改良品种,并取得了一定的进展.在综述贵州马铃薯育种现状的基础上,对贵州今后的马铃薯育种工作提出了一些建议.  相似文献   

4.
邢继岩 《农技服务》2008,25(4):18-18
随着马铃薯生产的发展及马铃薯消费市场的变化,对马铃薯育种工作提出了越来越高的要求,育种目标已从最初的高产型转为抗病虫型以及特殊性状的选育,育种方法也从常规的杂交选择转为利用生物技术改良品种,并取得了一定的进展。笔者通过马铃薯育种试验的数据分析,指出了传统技术与生物技术在马铃薯育种上的差异及其结果对比,这对今后马铃薯育种工作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5.
较为简要地叙述了目前马铃薯品质性状分子育种研究进展状况,对马铃薯炸片颜色基因、高蛋白质基因两品质性状的分子标记研究进展以及利用基因工程技术提高马铃薯淀粉含量、降低还原糖含量、提高蛋白质含量、选育优质品种等方面的进展情况进行了描述,并对利用分子育种技术改良马铃薯品质研究中分子标记、基因工程技术上存在的问题作以探讨,为今后开展马铃薯分子育种研究奠定基础,同时对利用分子育种技术改良马铃薯品质前景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6.
泉州市马铃薯杂交育种技术总结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马铃薯是粮、菜、饲、加兼用的作物。泉州市常年种植面积1.65万hm^2。由于从省外引入的主栽品种已应用多年,退化严重,急需更新换代。泉州市农科所近年来在吸取各地育种工作者经验的同时,在本市德化县春、秋马铃薯种植区尝试开展马铃薯杂交育种工作,并总结出一套适合本地区特定气候条件的育种方法。  相似文献   

7.
马铃薯育种方法及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简要归纳了国内外马铃薯育种的研究方法及研究进展,介绍了引种鉴定、实生种育种、芽变育种、杂交育种、诱变育种、分子标记辅助育种、细胞工程技术育种及转基因技术育种的研究方法,以期获得马铃薯育种的研究现状和存在的问题,展望了今后马铃薯育种需要借鉴的方向和思路,充分挖掘马铃薯种质资源,加强生物技术在马铃薯育种中的应用,将传统育种和分子育种相结合,为马铃薯育种提供理论依据和技术支持,并为继续培育马铃薯新品种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8.
较为简要地叙述了目前中国马铃薯品种的品质现状,对中国马铃薯育种中品质性状上存在的问题及品种的品质性状改良目标建立进行了探讨,结合分析了中国马铃薯种质资源品质性状研究与利用现状,从倍性育种技术、分子技术与种质资源等的研究与利用方面着眼,提出了中国应加强育种新技术开发和利用以及扩大种质资源利用范围的马铃薯品质改良策略,为今后开展马铃薯品质育种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9.
浅析马铃薯育种现状及改进方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我国马铃薯产业的飞速发展使得马铃薯育种工作要求发生了一定的变化。这些变化主要表现在对马铃薯产量、抗病能力以及用途多样化方面的要求上。马铃薯育种质量的提升可以更好地满足人们的需求。本文对马铃薯育种现状及改进方法进行研究。  相似文献   

10.
马铃薯育种现状及建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马铃薯生产的发展及人们消费结构的变化对马铃薯育种工作提出了越来越高的要求,育种目标已由高产型转向优质型、加工型等,育种方法也已从常规的杂交选择转为利用生物工程技术改良品种,并取得了较大的进展,在简要介绍了马铃薯育种的国内外概况及一些新进展的基础上,对恩施州及其西南山区今后的马铃薯育种工作提出了一些建议。  相似文献   

11.
甘薯是福建省重要的粮食作物,甘薯种苗的繁育对甘薯产业的发展起到了重要的作用,通过概述福建省不同阶段甘薯种苗繁育的发展历程及所取得的经验,分析当前福建省甘薯种苗产业的规模与特点,从新品种示范推广与成果转化、保障粮食安全、建立甘薯种植预警机制、病虫防治与良种供应、甘薯产业向专业化发展等方面总结了建立福建省甘薯优质种苗繁育产业化基地的必要性,并提出建设福建省甘薯优质种苗繁育产业化基地的短期目标。  相似文献   

12.
"金山72"是福建农林大学作物学院薯类室选育而成的甘薯高产优质新品种。主要介绍该品种脱毒甘薯苗的高产栽培技术。  相似文献   

13.
云南省马铃薯产燃料乙醇的可行性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目的]分析云南省马铃薯生产燃料乙醇的的可行性。[方法]根据云南省种植马铃薯的地理条件、种质资源、技术工艺,分析了马铃薯生产燃料乙醇的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结果]云南是马铃薯的最适宜种植区域,马铃薯生产规模大、产量高。云南省有马铃薯研发和繁育优势,选育了一批专用型新品种。马铃薯属于淀粉质原料,我国淀粉质原料发酵法生产燃料乙醇的工艺非常成熟,可以提高原料的利用率,很好地解决了发酵残渣的回收和污染问题。马铃薯生产燃料乙醇可以带动云南省农业产业结构的调整,缓解日益增长的能源需求,符合工农业发展的实际情况。[结论]以马铃薯为原料生产燃料乙醇在云南省有较好的产业化前景。  相似文献   

14.
为探讨福建省热带切花产业的发展趋势,简单介绍了福建省热带切花的发展现状,结合多年热带切花从业经验,从科研和开发两方面,分析福建省热带切花产业的发展对策。提出发展福建省热带切花产业应重视热带切花引育种、高效栽培及采后保鲜等关键技术研究,并提出相应的开发对策及适宜发展的切花、切叶品种以供参考。  相似文献   

15.
郭其茂  杨立明  林子龙  陈根辉  黄艳霞 《安徽农业科学》2014,42(36):12879-12880,12897
利用2001 ~2010年福建省审定36个甘薯品种的亲本来源资料,研究福建甘薯审定品种采用亲本概况.结果表明,亲本材料的选用是良种选育的基础.其中,金山57、岩薯5号、岩粉1号、台引2号和广薯88-70是福建省甘薯新品种选育的常用亲本,采用这些常用亲本进行配组育种,经选育审定品种占福建省10年审定甘薯品种的2/3.  相似文献   

16.
甘肃打造马铃薯种业强省对策与建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为提升甘肃马铃薯种业发展水平,攻克种质创新难关,通过对甘肃省马铃薯种业发展现状的调查与分析,摸清了马铃薯种业在甘肃省发展的优势和制约瓶颈,确定了种业强省的思路、策略及目标,围绕种质资源、脱毒种薯繁育等方面,提出构建新型育种主体、突出商业化育种、科研平台与繁育基地水平提升建设、种薯监督管理、品牌打造及机制创新、人才培养的建议。  相似文献   

17.
福宁薯12号(原名宁薯12号)是以宁薯3号为母本、金山72为父本,经有性杂交选育而成的高产型甘薯新品种,2011年通过福建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在福建省区试和生产试验中,福宁薯12号平均鲜薯产量较对照金山57增产极显著,薯干产量与对照相当.福宁薯12号薯块干物率23.66%,出粉率14.23%.结果表明,福宁薯1...  相似文献   

18.
福建省甘薯产业现状与发展对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概述福建省甘薯生产和产业发展现状,指出当前甘薯产业化的特点和存在的问题,提出依靠科技进步、加大研发推广投入、完善科技服务体系和培育龙头企业的建议,以保证甘薯产业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9.
福建省杂交水稻选育研究现状与展望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统计1991年至2010年福建省审定的184个杂交稻品种的信息,回顾和综述了福建省近20 a杂交水稻育种所取得的成就,通过对配制这些杂交稻品种所用的亲本进行统计和分析认为:(1)福建省杂交稻品种主要是由本省科技人员培育而成的,占审定数的85.87%.(2)“八五”、“九五”期间福建省杂交水稻育种应用的不育系比较单一,“十五”、“十一五”期间涉及的不育系数量比较多,Ⅱ-32A、龙特浦A、珍汕97A、冈46A、D62A、SE21S是配组频率较多的不育系.(3)蜀恢527、明恢86、明恢63、福恢673、闽恢3301是配组频率较多的恢复系.(4)福建省杂交水稻育种不足之处是育成品种中优质品种和丰、抗、优等综合性状好的品种相对较少;能抗多种病虫害和适合轻简栽培的杂交稻品种缺乏.根据上述分析,提出福建省杂交稻未来育种思路与策略.  相似文献   

20.
龙岩7—3自育成以来,至今还在全国各地大面积推广应用,表现出高产、稳产、适应性广和商品性好等特点。该品种在福建连城县甘薯种植1万多公顷中占80%,是龙岩连城县地瓜干最主要的原材料来源。文中介绍了其选育、特征特性及加工利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