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为探究枣棉间作模式下各群体地下部土壤生物化学环境以及对棉花产量和品质的影响,采用小区田间试验来研究间作模式下不同间距对棉花产量、品质以及土壤微生物活性变化特征的影响。结果表明,由于间距不同,在距离枣树1.0 m处种植4行棉花的种植模式下棉花产量优于在距离枣树1.5 m处种植2行棉花种植模式,说明棉花和枣树间距为1.0 m时棉花产量最高,但低于单作棉花的产量;不同种植模式下棉花在生产率、强度、马克隆值、整齐度、棉纤维长度数值上没有太大变化,说明不同间距种植的棉花在品质上受到的影响较小;棉花距离枣树越近土壤中真菌的数量就越多,距离枣树1.0 m处种植棉花的模式土壤中真菌数量甚至超过单作棉花土壤中的真菌数量,棉花距离枣树越近土壤中细菌的数量越少,但都较单作棉花模式土壤中细菌数量多。由此表明,枣棉间作模式下,间距为1.0 m对棉花产量的影响最小,土壤微生物数量最多。不同间距对棉花品质没有影响。  相似文献   

2.
新疆枣树发展规模逐渐扩大,但早期幼龄枣园产出低,经济效益不理想。为了探索枣棉间作对棉田土壤水分时空变化及棉花产量的影响,助力推动新时代下农户脱贫致富,在此背景下开展试验,即选取新疆阿拉尔塔里木大学园艺试验站为试验点,在2019年春季平伐枣树,分别在距离枣树1.45、1.00、0.50 m处种植棉花新陆中82号,分析不同模式下经济产值、土壤水分变化及土壤容重变化差异。结果表明,间作条件下在距离枣树1.45、1.00 m处种植棉花的种植模式下产生的经济效益优于其他种植模式,枣棉间作模式下土壤容重较棉花单作模式增加最明显。  相似文献   

3.
新疆枣树发展规模逐渐扩大,但早期幼龄枣园,产出低,经济效益不理想,探索棉田土壤水分时空变化及棉花产量的影响,助力推动新时代下农户脱贫致富,在此背景下开展试验。选取新疆阿拉尔塔里木大学园艺试验站为试验点,在2019年春季平伐枣树,分别距离枣树1.45m、1m、0.5m处种植新陆中82品种,设置为M1、M2、M3、CK(棉花单作)、J(红枣单作),分析不同模式下经济产值、土壤水分变化以及土壤容重变化差异。研究表明间作条件下M3、M2种植模式下产生的经济效益优于CK、M1、J模式,枣棉间作模式下土壤容重CK模式显然最明显。  相似文献   

4.
不同种植模式会对土壤温室气体排放、作物产量和经济效益产生不同的影响。本试验采用静态箱法结合气相色谱仪对枣棉间作、棉花单作、枣苜间作和苜蓿单作4种不同种植模式下土壤温室气体的排放进行测定,并对其产量和经济效益进行计算和综合分析,以确定综合收益最高的种植模式。结果表明,枣棉间作与棉花单作相比,CO2排放通量减少了15.78%,N2O排放通量减少了76.40%。枣苜间作与苜蓿单作相比CO2排放通量减少了1.06%,N2O排放通量减少了57.89%。枣棉间作与枣苜间作相比CO2排放通量增加了206.42%,N2O排放通量增加了375.00%。棉花单作比枣棉间作的产量增加了40.90%。在总共收割的两茬苜蓿中,第一茬的苜蓿单作比枣苜间作产量增加了93.24%,第二茬苜蓿单作比枣苜间作产量增加了27.31%。枣棉间作比棉花单作净收入增加了24.00%。两茬苜蓿间作比单作的净收入增加了35.00%。间作模式有利于土壤CO2、N2  相似文献   

5.
[目的]明确水分胁迫对枣园间作条件下棉田土壤物理性质及水分利用效率的影响.[方法]研究阿拉尔垦区幼龄枣园不同间作模式土壤水分动态变化规律及棉花生产力动态.[结果](1)轻度水分胁迫、适宜水分处理下土壤含水量较高,紧实度适中,具有较强的保墒蓄水能力.(2)同一水分处理下,产量表现为M3>M2>M1.同一种植模式下,产量表现为W2> W3> W4> W1.(3)W1水分处理和M3模式作物的水分利用效率较高.(4)适宜间作枣园的灌水量为300 m3/667m2.[结论]阿拉尔垦区1~2龄枣园中,红枣与棉花间距保持0.5m距离,对提高棉花产量较为有益,且对枣树影响较小;第3年,红枣与棉花间距应调整为1.0m,可以最大限度发挥枣棉间作复合系统的生产潜力.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明枣棉间作农业复合系统的生产潜力,提高复合系统作济效益。【方法】通过两年田间试验,基于三个种植模式和四个灌水量,研究间作系统中棉花不同种植模式和灌水量条件下土壤物理性状、产量的变化规律。【结果】(1)M1模式(距红枣行1.5 m种植棉花)0~40 cm土层土壤含水量偏低,W1(250 m3/667 m2)处理60~100 cm土壤含水量较低。(2)三种种植模式小区土壤容重随灌水量的增加而增大。M1模式表层土壤(0~20 cm)和下层土壤(20~40 cm)容重波动较大,而M3模式(距离红枣行0.5 m处种植棉花)试验小区不同土层土壤较稳定。(3)同一模式下,棉花产量最高的是W2(300 m3/667m2);同一灌水量处理下,产量最高的是M3模式,经济效益最高的是M2模式(距红枣行1.0 m处种植棉花)。【结论】距幼龄红枣行1.0 m处种植棉花配合滴灌水量300 m3/667m2利于棉田土壤发挥最大生产潜力,也利于提高复合系统经济效益。  相似文献   

7.
[目的]为明确枣棉间作模式下不同施氮量对棉花根际微生物的影响。[方法]通过田间小区试验,研究0、150、300、450、600、750 kg/hm26种施氮水平对枣树‖棉花模式中棉花根际土壤中细菌、真菌和放线菌数量的变化动态。[结果]300和450 kg/hm2施氮量能显著增加蕾期、花期和吐絮期微生物总数量。细菌和放线菌在整个生育期中蕾期数量最少,铃期和花期较高,吐絮期次之。真菌数量各个时期变化不大。适宜施氮量能增加铃期枣棉间作交际行棉花根际土微生物数量。[结论]该研究可为枣棉间作系统合理施用氮肥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8.
近几年,喀什地区枣棉间作栽培发展较快,由于农户在掌握间作种植技术方面水平有限,管理粗放,栽培模式不合理,导致棉花产量低,影响农民收入。为提高喀什地区枣棉间作棉花产量和品质,通过试验,探索适合喀什地区枣棉间作的棉花品种和高产栽培技术。一、试验地概况试验地设在喀什地区疏附县吾克萨克乡4村3组。枣树间作地面积40公顷,枣树树龄5年,株行距1米×6米,土壤为壤土,前茬作物小麦、西瓜。  相似文献   

9.
棉花-孜然间作模式对土壤微生物数量及酶活性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棉花单作、孜然单作、棉花和孜然间作3种种植模式,研究其土壤微生物数量和土壤酶活性的变化。结果表明,间作与棉花单作相比,土壤细菌、放线菌、真菌数量及脲酶、过氧化氢酶、蔗糖酶活性显著降低,间作不能有效调节土壤的微生物区系,不能很好地改善棉田的土壤环境。  相似文献   

10.
【目的】枣是新疆环塔里木盆地特色林果栽培面积最大的树种,环塔里木盆地枣树的栽培大多与农作物间作。【方法】为了探明枣与农作物间作系统间作巷道内的光环境变化对农作物产量形成的影响,本研究以环塔里木盆地枣与棉花间作系统为研究对象,通过度量与棉花间作条件下枣树间作巷道内棉花不同生育时期冠层饱和光合有效辐射(PAR)时空窗的大小及其与棉花产量形成的关系,为枣与棉花间作系统的可持续经营提供科学依据。【结果】枣与棉花间作系统间作巷道内达到棉花光饱和点的光量子通量密度持续时间是影响棉花冠层饱和光合有效辐射时空窗大小的决定因素,并随着枣树树龄的增大和栽植株行距的减小而缩短。棉花产量形成受间作巷道内棉花冠层饱和有效辐射时空窗大小的直接影响,并表现出正相关关系。【结论】新疆南疆盆地枣树栽植行距小于4 m的枣与棉花间作系统中,当枣树树龄达到5 a以上,间作巷道内棉花冠层饱和光合有效辐射时空窗已经关闭或趋于关闭,棉花产量与单作棉田相比大幅降低,已不适合继续间作棉花。  相似文献   

11.
常规棉与杂交棉皮棉产量构成因素分析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运用两年的常规棉和杂交棉区域试验资料,采用偏相关和通径分析方法,对皮棉产量及其构成因素进行统计分析。结果表明,常规棉和杂交棉皮棉产量构成因素中,单株结铃数受环境影响最大;常规棉皮棉产量构成因素中,密度对皮棉产量作用最大,其次分别是单株铃数、衣分和单铃重;杂交棉皮棉产量构成因素中,单铃重对皮棉产量作用最大,其次分别是衣分、单株铃数和密度。  相似文献   

12.
以棉花品种鄂抗棉-10和铜杂411为研究对象,对棉花幼苗进行不同加载速度下的剪切和弯曲试验,并对钵体进行压缩试验。结果表明:不同品种棉花幼苗的剪切强度和弯曲强度都随加载速度的增大而增大;在相同加载速度下,鄂抗棉-10的剪切强度和弯曲强度均大于铜杂411;对剪切强度和弯曲强度进行可重复双因素方差分析,结果表明加载速度和品种对棉花幼苗的剪切强度和弯曲强度均有显著影响,两者的交互作用对剪切强度和弯曲强度无显著影响。钵体在径向和轴向压缩方式下的破裂力分别为73.3~110.5N和100.3~192.3N,钵体的抗挤压能力具有各向异性。  相似文献   

13.
摘要:以大田棉花为对照(CK),与20年生扁桃树下间作棉花的光合特性、产量及土壤养分进行比较研究,结果表明:①扁棉间作对棉花的产量影响很大,主要表现在间作减少了亩株数、亩铃数和单株成铃数,进而影响到了子棉和皮棉的亩产,扁桃树树冠内侧、树冠外侧2米处的子棉平均亩产分别较对照递减了66.92%和42.78%。②扁棉间作改变了棉花光合特性的日变化规律,对照棉花的光合作用的日变化规律都呈双峰曲线,而间作棉花的变化规律都呈单峰曲线,峰值出现时间早晚与树影变化长度和方向有关。③扁棉间作降低了距离树干5米处(垂直树冠外围附近)土壤水解性氮、有效磷、速效钾、有机质的含量,而对其它各处土壤养分含量的影响不大。说明扁棉间作系统中光合作用是决定棉花产量的最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14.
抗虫棉及其杂交后代Bt基因的检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根据Bt基因序列设计特异引物,对100株抗虫棉杂交后代进行PCR扩增,获得98个Bt基因条带,Bt条带出现频率为98%;对其他10个棉花品种基因组进行Bt基因扩增,抗虫棉中棉所45出现Bt基因特异条带,除非转基因亚洲棉中出现Bt条带外,其他非转基因棉品种均无Bt基因条带.  相似文献   

15.
越南棉花生产发展缓慢,种植面积较小,病虫害较重,品种及配套栽培技术较落后,排灌和农资投入不足,产量较低,95%的棉花需进口。越南以种植杂交棉为主,主要采用轮作和间作套种的模式,密度较小,个体较大。越南重视棉种产业化,科技成果推广和转化体系完善。  相似文献   

16.
陆地棉与海岛棉抗氧保护酶差异的比较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选用7份陆地棉、4份海岛棉为试材,比较了陆地棉和海岛棉不同发育阶段的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过氧化氢酶(CAT)、过氧化物酶(POD)活性的变化差异性。结果表明,海岛棉和陆地棉的SOD有不同的变化规律;评价SOD关键时期是花铃期以后。陆地棉的CAT活性不同材料有不同规律,评价关键期和材料直接相关;4份海岛棉材料的CAT有一致的变化规律,均在7月20日出现高峰,建议评价关键期为始花期;海岛棉和陆地棉的POD活性表现略有差异,评价陆地棉和海岛棉关键期为吐絮期。通过对抗氧保护酶活性的研究从而为海岛棉改良陆地棉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7.
转Bt基因抗虫棉田棉盲蝽的发生规律及防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分析了转Bt基因抗虫棉田棉盲蝽的种类及发生特点,指出转Bt基因抗虫棉对棉盲蝽不具抗性,对棉田的用药减少和气候条件的改变是引起棉盲蝽发生危害的主要原因,并提出了有效防治措施。  相似文献   

18.
从株式图分析抗虫棉与非抗虫棉的蕾铃脱落及成铃分布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以同一年度抗虫棉与非抗虫棉的株式调查图表资料为素材,从纵向分析并比较抗虫棉与非抗虫棉的蕾铃脱落及成铃分布,通过初步分析,非抗虫杂交棉脱落率较抗虫杂交棉的高,成铃则表现为抗虫杂交棉比非抗虫杂交棉下部、上部成铃高,两者中部成铃相当.  相似文献   

19.
棉花数量性状的因子分析与品种的聚类分析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对河南省2006年10个春棉区试品种的植株、产量因素和纤维品质共18个数量性状进行因子分析.结果表明:前5个公因子对所考察性状变异的累计方差贡献率达93.20%,反映了所有性状绝大部分信息;根据各品种在各公因子上的得分值,将10个供试品种产量和品质的差异聚为5大类;在各类品种的产量与主要品质性状多元方差分析中探讨其改良目标的针对性.  相似文献   

20.
阐述了江苏省棉种产业化建设的实践经验,通过对江苏省棉花产业化现状的分析,提出了抓住国家棉花流通体制改革的机遇,积极推进江苏省棉花产业化发展的思路和具体措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