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5 毫秒
1.
【目的】分析北京十三陵林场人工侧柏林的天然更新情况,为北京人工侧柏林的天然更新研究提供依据。【方法】采用标准地调查法,对北京十三陵林场人工侧柏林林分的天然更新状况进行调查,并运用灰色关联法对影响天然更新的8个因子进行定性和定量分析。【结果】人工侧柏林林分中,各树种更新幼苗在≤30cm和>30~≤50cm高度级的更新等级均为不良,在>50cm高度级的更新等级为中等;林分中阔叶树种的更新能力强于针叶树种,优势树种侧柏幼苗更新密度和频度分别为538株/hm2和13.8%;影响侧柏林更新的8个因子的关联度排序为:海拔>坡向>土壤厚度>坡位>林分密度>坡度>灌草盖度>枯落物厚度。【结论】北京十三陵林场人工侧柏林更新状况不佳,难以完成天然更新。在一定范围内,海拔越低,更新株数越多;在南和西南坡向上,光照条件较好,有利于林分的天然更新。  相似文献   

2.
【目的】分析辽东山区蒙古栎次生林更新特征,探究其主要影响因素,为该区天然次生林的恢复和可持续经营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采用典型样地调查法,对辽东山区蒙古栎次生林乔木更新树种组成和数量、高度级分布、更新方式以及环境因子(林下光环境、地被物和土壤理化性质等)进行调查,利用Pearson相关分析法,分析环境因子对幼苗(株高(H)≤1 m)、幼树(H>1 m,胸径<5 cm)密度的影响,并采用多元线性逐步回归分析法,探究影响幼苗和幼树密度的关键环境因子。【结果】①辽东山区蒙古栎次生林更新乔木树种共30种,隶属于14科21属,其中蒙古栎、元宝槭、花曲柳、假色槭和紫椴为优势树种。更新苗密度随高度级呈倒“J”字型分布,Ⅰ级(H<30 cm)和Ⅱ级(30 cm≤H<60 cm)幼苗数量较多,占更新苗总数的60.20%;幼树数量较少,Ⅹ级(270 cm≤H<300 cm)幼树密度仅为Ⅰ级幼苗的1.91%。实生苗数量为萌生苗的38倍。②幼苗密度与林冠开阔度、林下总光合辐射、土壤全磷和有效磷含量呈显著正相关(P<0.05),与叶面积指数、枯落物厚度、土壤pH值、土壤全氮和碱解氮含量、土壤有机质含量呈极显著或显著负相关(P<0.01或P<0.05);幼树密度与林冠开阔度、土壤全磷和土壤速效钾含量呈显著负相关(P<0.05),与叶面积指数、土壤含水量呈显著正相关(P<0.05)。③多元线性逐步回归分析表明,影响幼苗和幼树密度的关键环境因子不同,幼苗密度主要受林冠开阔度、土壤全磷含量和土壤pH值影响,幼树密度主要受土壤全磷含量和土壤含水量影响。【结论】辽东山区蒙古栎次生林乔木更新树种丰富,但幼苗死亡率高,幼树数量少,天然更新困难,人工促进天然更新时,可采取清理枯落物、割除灌木和抚育间伐相结合的经营措施。  相似文献   

3.
福建三明栲类次生林主要树种更新生态位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福建三明将乐林场栲类次生林是1958年皆伐后经过自然演替恢复的林分,采用改进的更新生态位宽度和更新生态位重叠计算公式,结合态势理论,以幼苗层、幼树层、小树层、大树层中重要值较高的10个主要树种进行更新生态位研究。结果表明,主要树种栲树的重要值最大,更新生态位宽度也最大,处于优势地位。木荷、苦槠、青冈具有较大的更新生态位宽度,幼苗、幼树适应能力较强,是栲树的主要伴生树种;甜槠、黄樟更新生态位宽度值较小,林内幼苗幼树较少,是群落中的衰退树种;杉木在郁闭状态下难以自然更新,是逐步被替代的树种;拟赤杨在幼苗层和幼树层的更新生态位宽度较低,在竞争中处于弱势,应采取人工抚育措施,促进拟赤杨幼苗幼树的天然更新。  相似文献   

4.
四川山矾种群在不同群落中空间分布格局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选取了方差均值比(ID)、聚集度大小指数(ICS)、G reen指数(G I)、聚集频度指数(ICF)、平均拥挤度指数(IMC)、聚块度指数(IP)、莫里西塔指数(IM)等7项指数,分析研究了缙云山4个不同群落中四川山矾幼苗、幼树、小树、大树的空间分布格局。结果表明:(1)四川山矾在常绿阔叶林中多呈聚集分布,在针阔混交林中则多呈随机分布;(2)四川山矾在不同类型的群落中表现出不同的分布格局,在同一群落中不同年龄阶段(不同层次)的分布格局也不相同;(3)四川山矾、大头茶等常绿阔叶树种有取代马尾松、杉木等针叶树种,并使针阔混交林向常绿阔叶林演替的趋势。  相似文献   

5.
选取了方差均值比(ID)、聚集度大小指数(ICS)、Green指数(GI)、聚集频度指数(ICF)、平均拥挤度指数(IMC)、聚块度指数(IP)、莫里西塔指数(IM)等7项指数,分析研究了缙云山4个不同群落中四川山矾幼苗、幼树、小树、大树的空间分布格局.结果表明:(1)四川山矾在常绿阔叶林中多呈聚集分布,在针阔混交林中则多呈随机分布;(2)四川山矾在不同类型的群落中表现出不同的分布格局,在同一群落中不同年龄阶段(不同层次)的分布格局也不相同;(3)四川山矾、大头茶等常绿阔叶树种有取代马尾松、杉木等针叶树种,并使针阔混交林向常绿阔叶林演替的趋势.  相似文献   

6.
秦岭中段红桦次生林更新特征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研究秦岭中段红桦(Betula albo-sinensis)次生林的更新特征,为红桦林的近自然恢复提供理论依据。【方法】应用典型样地法,调查红桦次生林的更新状况,分析林下木本植物更新特征及生物和非生物因子对其的影响。【结果】更新层共有木本植物59种,其中乔木树种有25种,占所有木本植物总数的42.4%。更新的木本植物中以灌木种居多,优势种有箭竹(Fargesia spathacea)、悬钩子(Rubus corchorifolius)等,红桦在群落更新层中的优势地位不明显。红桦次生林木本植物幼苗在40~60cm高度级内数量最多,0~20cm高度级内分布很少。林下木本植物的更新方式以萌生为主。林分密度对木本植物幼苗、幼树更新密度的影响相似,即其更新密度均随着林分密度的增加呈先增加后减少的趋势。阳坡(南偏西40°)利于幼树生长,随着坡向转为阴坡,幼苗密度逐渐增加,而幼树密度呈不同程度的减少。海拔对红桦次生林林下木本植物的更新也有明显影响,当海拔从1 825m增加到2 449m时,幼苗密度下降,幼树密度增大;但当海拔增加到2 467m时,幼苗密度增加,幼树密度减少。【结论】秦岭中段的红桦次生林处于演替后期,林分更新能力较差。  相似文献   

7.
在福建省将乐林场海拔220、320 m和420 m处各设置了4块以栲树作为优势树种的20 m×30 m的样地。通过对优势树种种群结构和分布格局进行分析,结果表明,栲树幼苗储备达1 321株·hm-2,直径分布大致为倒“J”型,种群在Ⅱ、Ⅲ阶段竞争激烈,死亡率较高。将乐林场栲树种群整体上呈集群分布,不同样地面积、不同发育阶段和不同海拔高度对其分聚集强度有影响,栲树种群的聚集度随着取样面积的增大具有增强的趋势;径级增大时,栲树种群的聚集强度下降; 海拔高度增加时,栲树种群的聚集强度逐渐增强。  相似文献   

8.
通过在人工林内带状间伐开拓天然更新效应带,分析了赤松在不同试验地内的天然更新效果和更新种群的分布格局.结果表明:(1)采伐带和保留带内更新幼苗幼树的数量分别达到5l100株/hm^2和48300株/hm^2,是对照林19300株/hm^2的2.6倍和2.5倍.(2)更新种群中属于更新层的苗木占主体,采伐带占78%,保留带占89%,对比林占83%.进入演替层的幼树以采伐带最多,达11500株/hm^2,是保留带和对照林的2.1倍和3.6倍.(3)采伐带内更新苗的苗高跨度在0~500cm之间,保留带为0~300cm,对照林为0~450cm,各试验地都以0~10cm苗高范围内的幼苗数量最多.(4)赤松更新种群的空间分布格局为聚集型,三种试验地内更新种群的分布都遵循负二项分布,其中保留带和采伐带内的更新种群还同时遵循奈曼分布.说明带状采伐有利于促进赤松天然更新和幼苗生长,为延边地区赤松林的经营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9.
南方集体林区常绿阔叶林的健康评价问题已受到各界关注,文中主要是研究基于不同赋权法的常绿阔叶林健康评价问题.首先对常绿阔叶林健康评价指标采用层次分析法、熵权法和组合赋权法3种方法分别进行赋权,然后分别对福建省将乐林场国有林场(以下简称将乐林场)1996年和2007年的常绿阔叶林小班进行健康评价.通过分析比较确定组合赋权法为最佳赋权法,以此得到将乐林场常绿阔叶林在1996年健康指数均值为0.60,处于亚健康水平,在2007年健康指数均值为0.62,处于健康水平,健康水平有所改善,符合实际情况,本研究结果为常绿阔叶林健康评价提供了方法依据.  相似文献   

10.
北京市紫椴种群空间分布格局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揭示北京市紫椴种群空间分布格局的形成机制、种群分布规律和动态变化。【方法】在北京玉渡山和雾灵山设置有代表性的紫椴样方(20m×20m)12个,按照胸径(DBH)将样方内的紫椴划分为幼树(0cmDBH≤8cm)、小树(8cmDBH≤16cm)、中树(16cmDBH≤24cm)和大树(DBH24cm)4个年龄阶段,应用偏离指数、Morisita指数、扩散系数及负二项参数、Cassie指标、平均拥挤度和聚块性指标等聚集强度参数,分析不同生长阶段和不同尺度(1m×1m,2m×2m,2m×4m,4m×4m,5m×5m,5m×10m,10m×10m)下紫椴种群的格局类型及聚集强度,并采用双项轨迹方差法(TTLV)分析其格局规模。【结果】大多数样方中的紫椴均呈聚集分布。在"幼树-小树-中树-大树"的生长过程中,紫椴种群均为聚集分布,但聚集度由大变小。聚集强度随取样尺度的变化而变化,在5m×5m的取样尺度下聚集强度最大;空间分布的小斑块直径为35m,大斑块直径为270m。【结论】紫椴种群的分布格局以聚集分布为主,随着林层的增高由聚集分布逐渐向随机分布过渡。种群管理应以聚集规模为依据,促进团块状更新,保持种群的聚集性生长,还需加强对幼树的抚育和对老龄个体的病虫害防治。  相似文献   

11.
全面系统地总结了哺乳动物显微受精的发展历史和现状,从注射部位、精子状态、精子发生、卵子状态、卵子激活等方面阐述了影响显微受精的主要因素,并指出了在我国开展显微受精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相似文献   

12.
盘锦冬季日光温室小气候特征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李俊和 《农学学报》2015,5(11):113-117
为了进一步提高设施农业气象服务水平,对盘锦地区冬季日光温室小气候变化规律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不同天气条件下日光温室各月气温日变化趋势相似,均呈“单峰”曲线型。晴天和多云天气日光温室内相对湿度昼高夜低;阴天和雨雪天日光温室内相对湿度变化比较平稳。不同天气条件下冬季日光温室室内总辐射最大值出现月份不同,有无草帘对温室内总辐射值影响较大。  相似文献   

13.
相思树种的体外繁殖及基因工程研究进展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该文从茎尖的培养、器官发生和体细胞胚胎发生3个方面详细综述了国内外近30年来相思树体外繁殖的研究进展,并分析总结了相思树基因工程育种的研究近况,从而提出了相思树体外繁殖及基因工程研究所存在的问题及发展趋势.认为只有在阐明相思树体外再生的生化、生理机制的基础上,才能对其体外繁殖进行有效的控制,进而促进更多、更有价值的林木基因工程新品种的培育.   相似文献   

14.
试管开花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冯莹  林庆良 《北京农业》2007,(36):46-49
植物试管开花的研究越来越受关注,本文主要从不同外植体、植物激素、营养水平和环境因素4个方面说明对植物试管开花的影响及其研究进展。  相似文献   

15.
我国苜蓿抗霜霉病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介绍了霜霉病的症状和发生规律及病原菌的生物学特性,提出苜蓿霜霉病的防治更侧重于“防”,更依赖于科学的田间管理与草地利用等综合防治措施,即牧草混播、合理施肥、合理利用、搞好田间卫生、种子处理,最后指出了苜蓿育种工作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相似文献   

16.
我国苜蓿褐斑病研究进展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苜蓿是农牧业发展中不可缺少的牧草之一。苜蓿褐斑病是由苜蓿假盘菌引起的一种最常见的世界性豆科牧草病害,对它的研究多数集中于褐斑病的田间病情调查与病原菌的鉴定。近年来,由于生物技术的迅速发展,国内的研究者开始对褐斑病进行一些比较深入的研究,本文对苜蓿褐斑病的研究进展做一介绍,不仅指出了存在的问题,同时还提出了一些建议,以供我国有关的科技人员和生产参考。  相似文献   

17.
对适宜新辟桃园的除草剂品种进行了比较,筛选并研究了合理的混用技术。在所选的5 种药剂中,克芜踪的速效性最好,但持效期短。用20% 克芜踪3 000m l/hm 2 喷施,药后10天,杂草平均株防效和鲜重防效达91.1% 和96.2% ;药后15 天,杂草开始复生,防效下降;药后60 天株防效和鲜重防效降至35.4% 和67.7% 。草甘膦系列的除草净度高、防效持久,但药效发挥较缓慢。用41% 农达5 250m l/hm 2,药后20 天株防效和鲜重防效达90.7% 和93.1% ;药后60 天株防效和鲜重防效仍达94.0% 和93.7% 。克芜踪、草甘膦系列除草剂与禾耐斯(乙草胺)混配,能互补长短,提高药效。混用后,克芜踪防效提高2% ~8% ;农达、草甘膦防效提高2% ~5% 。人工锄草株防效和鲜重防效仅为70.6% 和84.1% ,且山地表土层松动后易造成水肥流失。  相似文献   

18.
2007年广西玉米引种试验综合评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加快广西玉米新品种的推广步伐,2007年继续在我区玉米主产区对29个已通过外省审定的品种进行引种试验。结果表明,引入的新品种多数产量较高,但品质和综合抗性表现较差,其中耕源14、东单68号、郑单518、中单808和遵玉205等5个品种综合性状表现优良,通过了广西普通玉米品种引种试验,可在广西适宜地区大面积推广种植。  相似文献   

19.
中国植物源农药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与传统的化学农药相比,植物源农药具有低毒、低残留、环境友好等特点,因此受到越来越多人的重视。主要综述了中国几类主要的植物源农药(杀虫剂、杀螨剂、杀菌剂、除草剂)的研究进展,分析了存在的问题以及发展前景,以期为今后植物源农药的开发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20.
昆虫毒理学是害虫防治与研究创新药剂的理论基础.综述了近年来我国昆虫毒理学在植物源杀虫剂的研发、昆虫抗药性的研究、药剂分子毒理学研究、不育剂的研发、环境对药效的影响研究领域的发展,对其未来发展方向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