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采用中草药渣作为有机肥堆酵原料,并添加复合菌剂进行高温好氧堆肥试验,结果表明:与未添加菌剂处理相比,添加复合菌剂能迅速使堆肥的温度超过60℃,加快中草药渣的分解速度,全氮含量增加13.2%,速效磷、速效钾含量分别增加29.1%、27.2%,促进了堆肥的腐熟、稳定,说明复合菌剂可加快中草药渣的发酵腐熟、提高堆肥肥力.  相似文献   

2.
以工厂化栽培的杏鲍菇(Pleurotus eryngii)、金针菇(Flammulina velutiper)菌渣为堆肥原料,通过添加牛粪、玉米芯等原料以研究双孢蘑菇(Agaricus bisporus)的栽培配方。结果表明,金针菇菌渣堆肥在二次发酵初期温度高于杏鲍菇菌渣堆肥;各菌渣堆肥期间,随堆肥时间的延长,菌渣p H值及含氮量呈上升趋势,碳氮比呈下降趋势,电导率呈先上升后下降趋势;金针菇菌渣堆肥的电导率显著高于杏鲍菇菌渣(P 0.05);金针菇菌渣栽培的双孢蘑菇5潮总产量达到17.17 kg/m~2,略低于杏鲍菇菌渣(对照)栽培的双孢蘑菇产量18.65 kg/m~2;菌渣堆肥添加玉米芯栽培的双孢蘑菇产量较不添加的有明显提高,其中杏鲍菇菌渣添加玉米芯栽培的双孢蘑菇总产量相对最高,为20.60 kg/m~2。  相似文献   

3.
为研究不同辅料与菌剂添加对牛粪堆肥过程中堆体理化性质的影响,试验以牛粪为原料,设置7个不同的辅料和菌剂处理, T1(牛粪+玉米秸秆+发酵菌剂)、T2(牛粪+稻草+发酵菌剂)、T3(牛粪+蘑菇菌渣+发酵菌剂)、T4(牛粪+玉米秸秆)、T5(牛粪+稻草)、T6(牛粪+蘑菇菌渣)、CK(牛粪不添加辅料和发酵菌剂)。结果表明,在堆肥过程中,各处理批次的水分含量和C/N均呈下降趋势,pH值先升后降,有机质先降后升,种子发芽指数随堆肥天数的增加而增加。T1和 T2处理堆体升温快、高温期持续时间长,最高温度可达到66℃~67℃,高温期持续30~32天,加速了堆肥腐熟进程,提高了种子发芽指数。堆肥结束时T1和T2处理的种子发芽指数分别达到78.26%和76.48%。隶属函数综合评价表明T1腐熟程度最高,即当牛粪与玉米秸秆配比为4:1时,添加发酵菌剂有利于堆肥腐熟。  相似文献   

4.
对双孢蘑菇菇渣采用自然存放、调节水分堆制及添加牛粪后堆制,分析不同堆制菇渣理化性状、养分含量及对白菜发芽指数的影响.结果表明:未经堆制的双孢蘑菇菇渣总养分含量已达国家有机肥标准的要求,经不同方式堆制后,各处理总养分含量依次为:T3 >T2 >T1.双孢蘑菇菇渣本身是一种肥效较高的有机肥,经堆肥处理尤其添加牛粪堆肥后,养分含量明显提高.未经堆制前双孢蘑菇菇渣对小白菜的发芽指数已达80%,经不同方式堆制后各处理发芽指数均得到提高.双孢蘑菇菇渣不经堆制或经不同方式堆制后均是良好的有机肥料,可直接还田施用.  相似文献   

5.
以杏鲍菇菌渣为主要原料,采取高温好氧堆肥法,用羊粪调节碳氮比,研究了添加沸石和微生物菌剂对杏鲍菇菌渣堆肥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沸石具有很强的保氮能力,添加沸石,全氮含量提高23%,同时堆体温度提高,电导率下降;大于55℃的天数达到39 d,比未添加沸石的多了11 d;微生物菌剂的添加有助于提高温度,缩短腐熟时间,极显著提高了阳离子交换量,全钾含量提高了19.8%,全磷含量提高了9%;同时添加沸石和微生物菌剂有利于提高杏鲍菇菌渣堆肥品质和缩短腐熟时间。  相似文献   

6.
不同配方菌渣堆肥效果比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添加不同比例的秀珍菇菌渣进行有机肥堆制试验,比较添加菌剂与否和不同原料配方的堆肥效果。结果表明,添加菌剂RW酵素有利于堆肥温度和p H值的快速上升,同时可以促进有机质的分解,缩短堆肥时间。添加菌剂的几个配方相比较,其堆肥效果也不一样。综合分析堆肥温度、p H值、有机质的变化和氮、磷、钾含量变化,并从充分合理利用菌渣考虑,以添加30%~40%菌渣,并添加菌剂RW酵素的堆肥效果最佳。  相似文献   

7.
3种微生物菌剂对农业废弃物双孢蘑菇土堆肥发酵效果研究表明,与不添加微生物菌剂相比,添加微生物菌剂发酵效果较好;不同微生物菌剂的比较,菌剂2(有机物料腐熟剂)堆肥效果最好,可加快堆肥的升温速度,延长高温期,同时提高堆体的pH值和水溶性铵态氮含量,增加有机肥的氮磷钾含量,提高堆肥腐熟度指标。  相似文献   

8.
利用有效微生物菌剂对猪粪进行第1次发酵,对堆肥过程中的温度、全碳进行跟踪测定,结果表明:有效微生物菌剂可以提高堆体温度,使高温期提前到来,加速有机物分解从而加速堆肥过程;当第2次发酵时,投入功能性复合微生物菌剂(固氮菌、溶磷菡、解钾菌),堆体中的有益菌(固氯菌、溶磷菌、解钾菌)得到不同程度的增值,堆体中的速效氮、速效磷、速效钾得到固定与释放,使猪粪保有较多的营养成分,并获得较高的肥效。  相似文献   

9.
[目的]研究堆肥过程中温度、pH、有机碳、全量养分(全氮、全磷、全钾)和C/N的动态变化。[方法]以蟹味菇菌渣作为主要堆肥原料进行高温堆肥试验,设置:纯菌渣(T_1)、菌渣∶猪粪=8∶2(T_2)、菌渣∶猪粪=6∶4(T_3)、菌渣∶猪粪=5∶5(T_4)、菌渣∶羊粪=6∶4(T_5)、菌渣∶猪粪∶水稻秸秆粉碎物=6∶2∶2(T_5),研究堆肥过程中温度、pH、有机碳、全氮、全磷、全钾和C/N的动态变化。[结果]堆体温度在4 d后均达到50℃以上,保持高温30~40 d后开始下降,其中50℃以上持续时间T1处理高达40 d,而T_2、T_3处理仅为27 d;堆肥pH呈先快速上升后缓慢下降的趋势,由开始的偏酸性(pH 5.5~6.7)到堆制结束时呈弱碱性(pH 7.5~8.3);堆制过程中有机碳持续缓慢下降,至堆肥结束时不同处理平均下降了53.9%;堆肥全氮含量在9 d前均先快速上升,在9~45 d缓慢下降;菌渣的比例越高,堆制前后全氮增加幅度越高(T6除外),而全磷和全钾随着堆肥进程而逐渐被浓缩,至堆肥结束均表现为T_3和T_4处理较高,而T_1和T_5处理较低。[结论]综合考虑堆肥质量和堆期等因素,利用蟹味菇菌渣为主要原料大规模化生产有机肥,T2和T6处理的配方较适宜。  相似文献   

10.
本试验使用双孢蘑菇菌渣与土壤按比例(体积比)混合栽培新丰生姜,通过分析混合基质的理化性质以及生姜的生长和产量,探讨双孢蘑菇菌渣对生姜栽培的影响。结果显示,随着菌渣添加比例的增加,土壤容重降低,pH值、含水量升高,土壤有机质、全氮、有效磷和速效钾含量升高,但生姜叶绿素含量、株高、茎粗、分蘖数和产量均降低。添加双孢蘑菇菌渣后,生姜植株长势变弱,产量随之降低,双孢蘑菇菌渣栽培生姜添加比例(体积比)应少于50%。  相似文献   

11.
双孢菇培养料工厂化发酵过程中微生物及物质变化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研究双孢菇培养料工厂化发酵过程中的微生物及物质变化规律。[方法]在培养料发酵过程中的几个主要时期采样,研究微生物数量、总氮和硝态氮、总糖和还原糖、含水量、pH值等指标的变化。[结果]随着培养料发酵的进行,细菌、放线菌和霉菌三大类微生物的数量均表现为先下降后上升的趋势,总氮含量和pH值表现为上升趋势,含水量、硝态氮含量和总糖含量则表现为逐渐下降的趋势。发酵期间培养料中的还原糖呈上下波动,发酵结束后含量略有上升。[结论]得到了工厂化培养料发酵过程中微生物和部分理化指标的变化规律,为双孢菇培养料高效发酵技术研究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2.
以3种不同分子质量的壳聚糖为主要原料,以新采收的双孢菇为试验材料,研究了无毒无残留无公害绿色双孢菇保鲜方法.通过测定不同处理的双孢菇的失水率、硬度、腐烂度、开伞率和褐变度的变化,对其保鲜技术进行了优化.探讨了壳聚糖保鲜剂在双孢菇贮藏过程中所起的生理生化作用.结果表明,在贮藏过程中,经壳聚糖处理的双孢菇,其失水率、硬度、腐烂度、开伞率和褐变度均显著低于对照;子实体可溶性蛋白、总糖、还原糖的均含量明显高于对照;还原糖、MDA的含量、相对电导率均低于对照;SOD和CAT的活性明显高于对照;壳聚糖能维持细胞膜的完整性,避免了PPO与酚类物质的接触,从而抑制了双孢菇的褐变发生  相似文献   

13.
[目的]分析简易通风对双孢蘑菇培养料一次发酵质量的影响,为双孢蘑菇轻简化栽培提供技术支持.[方法]利用简易风机人为向料堆内送风,以传统不通风料堆为对照(CK),开展双孢蘑菇培养料一次发酵试验,监测发酵期间培养料的颜色、气味、韧度、pH、电导率(EC)、水分和C/N等理化性状及双孢蘑菇产量.[结果]简易通风发酵16 d、翻堆3次的双孢蘑菇培养料质量基本达到与CK发酵20 d、翻堆4次培养料相近的水平,颜色呈灰褐色或黑褐色,氨味中等,韧度0.42~0.76 kg,水含量67.0%~71.2%,pH 7.3~7.5,EC 3.62~4.22μs/cm,C/N 23.1~26.1.简易通风发酵翻堆3次培养料栽培的双孢蘑菇产量为8.7 kg/m2,略高于CK(8.0 kg/m2);翻堆4次培养料栽培的双孢蘑菇产量达9.6 kg/m2,显著高于CK(P<0.05).[结论]简易通风发酵可加快双孢蘑菇培养料发酵进程,简化发酵步骤,提高一次发酵培养料的质量和双孢蘑菇产量,可在双孢蘑菇小规模农法栽培中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4.
纳米包装材料延长双孢蘑菇贮藏品质的作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通过制备一种含纳米Ag、纳米TiO2和凹凸棒土的纳米包装聚乙烯(PE)包装薄膜,研究双孢蘑菇在4℃下贮藏10d期间,纳米包装材料对其感官品质、生理指标和营养指标变化的影响.[方法]跟踪检测贮藏过程中双孢蘑菇的失重率、白度、相对电导率、多酚氧化酶活性、丙二醛、总糖和可溶性蛋白含量等指标的变化,分析纳米包装材料和普通聚乙烯材料对双孢蘑菇感官品质、生理指标和营养指标的影响.[结果]与普通聚乙烯包装材料相比,添加纳米粒子的包装材料能够较好地抑制双孢蘑菇发生失水萎蔫和褐变现象,使其保持贮藏前洁白色的感官品质.贮藏10d后,纳米包装材料处理组双孢蘑菇的失重率、相对电导率、丙二醛含量和多酚氧化酶活性分别为1.46%、22.5%、3.50 μmol·kg-1、161.89 U·g-1·min-1,显著低于对照处理组的1.86%、30.2%、4.66μm01·kg-1和233.84 U.g-1·min-1,(P<0.05),而总糖和可溶性蛋白等营养成分的保留量均显著高于对照组的含量.[结论]纳米包装材料能够有效抑制贮藏期间双孢蘑菇感官品质的劣变,降低营养价值的损失,提高综合贮藏品质,延长贮藏时间.  相似文献   

15.
采收期对不同品种双孢蘑菇品质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了探明采收期对不同主栽双孢蘑菇品种采收品质的影响,以4个双孢蘑菇品种为供试材料,研究了4个采收期的双孢蘑菇子实体中维生素C(Vc)、可溶性蛋白、还原糖、总酚等内在品质指标及多酚氧化酶(PPO)活性的变化。结果表明,以上5种指标在同一采收期的不同品种间均存在一定的差异。尤其是在采收期Ⅰ(菌盖直径2~3cm)时这种差异表现得较为明显。在采收期Ⅰ时,不同品种间Vc含量的变幅最大,即13.2~105.5μg/g,最大值是最小值的8倍;可溶性蛋白含量为15.9~21.4mg/g,还原糖为1.51%~2.14%,总酚含量为333~680μg/g,PPO活性为34.25~88.25U/(g.min)。从整体趋势分析,随着采收期的延迟,不同双孢蘑菇品种中除PPO活性呈持续增加趋势外,其Vc、可溶性蛋白、还原糖、总酚含量均呈先增加后降低的趋势,并在采收期Ⅱ(菌盖直径3~4cm)或Ⅲ(菌盖直径4~5cm)达到最高。从营养学、生物学产量和贮藏特性考虑,综合分析以上5种试验指标,应选取未开伞且直径在4cm左右的双孢蘑菇进行采收。  相似文献   

16.
连云港地区双孢菇周年栽培技术研究(英文)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传统的双孢菇生产主要集中在秋冬季节,不能实现全年均衡供应,容易造成旺季菇贱伤农、淡季无货可供的局面。实现双孢菇的周年化生产可解决这类矛盾,增加菇农收入。总结了连云港地区双孢菇的周年生产技术,通过双孢菇春季、夏季、秋冬季全年生产,实现了周年均衡供应,提高了菇房的利用率,增加了菇农的收入。  相似文献   

17.
为了提高叶菜品质,降低蔬菜生产成本,提高经济效益,采用温室盆栽方法,以纯土培养为对照,向土壤中加入不同体积的双孢菇菌糠,栽培油菜、生菜和小白菜,30d后对其可溶性糖、可溶性蛋白、维生素C以及叶绿素的含量进行测定。以菌糠作为微生物菌肥的载体栽培长势较好的油菜,30d后测定其生理指标,探讨双孢菇菌糠微生物菌肥应用于叶菜栽培的可行性。结果表明:菌糠∶土壤(体积比)为4∶6时,3种叶菜的可溶性糖含量、可溶性蛋白含量、维生素C含量和叶绿素含量均比对照有所提高。将微生物菌肥加入含40%菌糠的土壤中栽培的油菜,与纯土和混合菌糠土壤栽培相比品质最佳。  相似文献   

18.
[目的]为工厂化生产双孢蘑菇(Agaricus bisporus)提供参考.[方法]介绍双孢蘑菇工厂化生产中投入品种类、用量及质量要求,分析投入品及双孢蘑菇鲜品质量检测结果,提出目前有机双孢蘑菇认证中存在的不足,并提出建议.[结果]生产出的双孢蘑菇鲜嫩饱满、个大肉厚、大小一致、洁白圆整,周身布满花纹,组织致密、厚实、坚硬,有弹性,无鳞片,有半膜状菌环,柄中粗、较直短、菌褶紧密,香味独特.双孢蘑菇鲜品质量高于国家绿色食品标准(NT/T 794-2003),但生产中应用的主要投入品麦草、鸡粪、油枯等并没有经过国家有机认证,其主产品的最高质量标准也只有无公害标准.这说明投入品在不是有机的情况下,也能够生产出有机双孢蘑菇.[结论]从培养料生产阶段和培养料栽培阶段,分析提出了目前有机双孢蘑菇认证中存在的不足,建议将双孢蘑菇有机认证中对麦草、鸡粪、油枯等主要投入品的有机认证,改为对它们发酵产品培养料进行有机检测认定.  相似文献   

19.
蘑菇属17个菌株的酯酶同工酶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酯酶同工酶对野生双孢蘑菇和褐色、白色双孢蘑菇栽培种,大肥菇,美味蘑菇和姬松茸等蘑菇属17个菌株进行了酶谱带表型和相似性聚类分析,结果表明野生双孢蘑菇与双孢蘑菇之间亲缘关系较近,相似系数为0.667,而与大肥菇和姬松茸之间亲缘关系较远,相似系数分别为0.00,0.333;野生双孢蘑菇组织分离菌株、多孢分离菌株和单孢分离菌株遗传变异幅度较小,亲缘关系较近,表明野生双孢蘑菇的遗传背景较单一;同时分析了大肥菇与美味蘑菇,褐色蘑菇彼此之间,以及白色双孢蘑菇菌株彼此之间的亲缘关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