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在显微镜分析的基础上,对海南岛铺前湾2010年的浮游植物群落结构展开了初步研究。结果表明:夏季,铺前湾浮游植物共54种,优势种为尖刺拟菱形藻、中肋骨条藻等6种硅藻,平均生物密度为41.93×10~2ind./L,多样性指数和均匀度一般,丰富度偏低;冬季,铺前湾浮游植物共72种,优势种为曲壳藻、小环藻等5种硅藻,平均生物密度为4.31×10~2ind./L,多样性指数一般,均匀度偏低,丰富度较高。该海域浮游植物以广温近海种为主,群落结构以硅藻为主;冬季浮游植物种类较多,但丰度显著低于夏季。  相似文献   

2.
根据江苏近岸海域2006年夏季浮游植物调查的结果,对浮游植物种类、细胞丰度及其水平分布、多样性特征等进行了分析,结果显示:江苏近岸海域浮游植物种类丰富,共鉴定种类6门57属156种;细胞丰度较高,整个海区年平均密度为4.98×106ind/m3。硅藻在细胞丰度上占绝对优势,平均为4.63×106ind/m3。浮游植物种类数的平面分布表现为南高北低,高密区主要分布在长江口北支、南通海域南部等区域。聚类分析结果显示,江苏近岸海域春季浮游植物可以分成3个类群,即双尾藻—佛氏海毛藻—角藻类群,中肋骨条藻类群和圆筛藻类群。香农—威纳多样性指数、Pielou均匀度指数和Margalef指数水平分布则是北高南低,细胞丰度较高的区域多样性水平较低。  相似文献   

3.
为探讨浮游植物群落对海南省小水电建设的响应,分别在海南省主要河流的上游支流已建小水电的蓄水水域与河道、规划(未建)小水电河段采集浮游植物样品进行比较分析.共鉴定出浮游植物种类62个属178种,曲壳藻(Achnanthaceae)、异极藻(Gomphonema)、菱形藻(Nitzschia)、颗粒直链藻(Melosira granulat)、席藻(Phormidium)、颤藻(Oscillatoria)、小球藻(Chlorella vulgaris)、平裂藻(Merismopedia)、舟形藻(Navicula)为主要的优势藻类,浮游植物丰度在5.1-163.6×104个/L之间,浮游植物Shannon-Wiener多样性指数在2.73-4.53之间.研究结果表明,小水电建设对浮游植物的种类组成、优势种、丰度及多样性均有较大的影响.就浮游植物优势种而言,规划小水电河道以蓝藻及部分硅藻为主要优势种,已建小水电河道曲壳藻、异极藻、菱形藻等大型硅藻为主要优势种.在浮游植物组成及生物多样性上,未建小水电河道浮游植物Shannon-Wiener多样性指数略高,且种属分布更加均衡,而已建设水电站均趋向某一类藻占主导优势种.就浮游植物丰度而言,规划小水电河道浮游植物丰度均保持在20-30×104个/L内,已建小水电河段浮游植物保持在5-160×104个/L内且浮游植物丰度差异性较规划小水电大,小水电建设促进了浮游植物丰度的提升,但降低了浮游植物群落结构的稳定性、均衡性.虽然存在水电站阻隔,同一河流水系浮游植物种属来源仍可表现一定的趋同性,梯级水电特别是相邻水电间浮游植物群落组成存在较大的相似性.  相似文献   

4.
湛江港海域浮游植物的生态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汉华  戴明 《广东农业科学》2011,38(11):10-13,22
采用分类统计法调查研究了湛江港海域的浮游植物生态特征.结果表明,湛江港海域浮游植物出现了硅藻、甲藻、蓝藻和金藻等4门17科87种,绝对优势种是中肋骨条藻(Skelelonema costatum),其次是奇异棍形藻(Bacillaria paradoxes);组成呈现明显的热带及亚热带海湾及沿岸种类区系特征,以暖水性沿岸广盐性种为主;浮游植物密度较高,平均达294.74x 10(4) cells/m3,多数站位的密度在100x 10(4)~400x 10(4) cells /m(3)之间,以硅藻类占绝对优势;种类多样性指数平均为2.414,种类均匀度为0.525;调查分析研究结果可为有关部门开展湛江港海域的生态保护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5.
[目的]了解清澜港近岸海湾浮游植物的群落结构特征和水质环境因子之间的关系.[方法]于2019年4月和9月对清澜港近岸海湾12个站位的浮游植物进行网采取样调查.[结果]春季记录浮游植物共40属76种,秋季共鉴定出浮游植物35属62种,其中硅藻门和甲藻门种类组成占优势,主要优势种有中肋骨条藻和热带骨条藻.春季多样性指数、均匀度指数和丰富度指数平均分别为2.14、0.53、1.65;秋季多样性指数、均匀度指数和丰富度指数平均分别为1.71、0.45、1.12.典型冗余RDA分析结果显示,春季水温、COD、氨氮和总磷是影响浮游植物群落组成的最主要因素;而秋季盐度、电导率和pH对浮游植物的群落结构影响最大,水质方面,氨氮、总氮和总磷是浮游植物的显著影响因子.[结论]该研究为流域内的水生生物资源利用和水环境管理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6.
长江口低氧区及邻近海域浮游植物群落初步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11年8月对长江口低氧区及邻近海域16个站位进行了综合调查,低氧区主要位于底层,溶解氧最低值为1.85 mg/L,核心低氧区面积约为1 028 km2。对采集的82个浮游植物样品采用Utermhl方法分析,鉴定出4门37属82种,硅藻占优势,优势种是中肋骨条藻(Skeletonema costatum),生态类型以温带近岸性和广盐性为主,细胞丰度介于6.31×103~7.80×106cells/L,平均值为7.59×105 cells/L,分布特征是从近岸到外海、表层到底层呈降低的趋势。发现核心低氧区、非核心低氧区和非低氧区内浮游植物种类无明显差异,但细胞丰度、多样性指数和均匀度指数均依次为核心低氧区〉非核心低氧区〉非低氧区,溶解氧的多寡对浮游植物细胞丰度没有显著影响。同时还发现浮游植物细胞丰度与温度、化学需氧量、叶绿素a和硝酸盐浓度呈显著正相关,与盐度呈显著负相关,而与溶解氧、磷酸盐、悬浮物,氨氮有相关性但不显著。  相似文献   

7.
姚磊 《安徽农业科学》2014,(16):5186-5188,5285
分析了东风西沙水源地浮游植物种类组成、优势种分布、群落结构分布以及多样性等特征.结果表明,东风西沙水源地共监测出藻类6门共64种(属),分别为蓝藻、绿藻、硅藻、隐藻、裸藻、金藻,其中硅藻和绿藻共47种,为水源地的主要浮游植物种类;浮游植物优势种单一,主要为硅藻门的短小舟形、克洛脆杆藻,隐藻门的尖尾蓝隐藻,以及蓝藻门的铜绿微囊藻,且优势度值较小;监测期间浮游植物密度为8.20×10^5 ~8.40×10^6 cells/L,均值为3.71×10^6 cells/L;群落特征指数统计结果表明东风西沙目前水质较好,总体上处于轻或无污染状态.  相似文献   

8.
长江口九段沙湿地近岸水域浮游植物群落结构的特征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2010年10月至2011年7月按季度对长江口九段沙湿地近岸水域18个站点的浮游植物群落结构和物种多样性的周年季节变化进行了初步研究。共鉴定出浮游植物133种,隶属于6门55属,主要类群为硅藻,其种类数占总种类数的61.65%。浮游植物的年平均细胞丰度为(92.33±29.86)×104细胞/L。根据浮游植物的生态类型及其生境特征基本上可分为3大类群:淡水类群、近岸广盐类群、高盐性外海类群。中肋骨条藻(Skeletonema costatum)为第一优势种,年平均细胞丰度为(87.95±30.96)×104细胞/L。正是由于其细胞丰度和出现频率上的绝对优势,导致研究水域单一优势种突出,多样性低,种间分布不均匀,群落结构简单化。  相似文献   

9.
里下河腹地典型水体秋季浮游植物生态学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浮游植物种类相似性指数、Pielou均匀度指数、Mcnaughton优势度指数、香农-威纳多样性指数,研究了2014年秋季里下河腹地典型水体中浮游植物的生态学特征,以期为里下河腹地典型水体的生态环境评价和综合整治提供一定科学依据。结果表明:里下河腹地典型水体共出现浮游植物7门81种;其中绿藻种数最多,共40种,占浮游植物总种数的49.4%;硅藻次之,共14种,占浮游植物总种数的17.3%;其余各门藻类数量由多到少依次为蓝藻、裸藻、黄藻、隐藻、甲藻,种类数量分别为13,6,4,3,1,占浮游植物总种数的百分比分别为16.1%,7.4%,4.9%,3.7%,1.2%。各监测点的浮游植物种类组成均以绿藻、蓝藻、硅藻为主,浮游植物种类数变化在13~37之间,生物量变化在(1.20~14.05)×106ind·L-1之间。各站位间的浮游植物相似性指数变化在0.07~0.50之间,相似性较低,显示出各个监测点的生境差异较大。共发现优势种4门19种,优势度变化在0.10~0.60之间,除了大纵湖和泰东河口的铜绿微囊藻以及兴化二水厂的水华微囊藻具有较高优势度外,其余各站位的优势种优势度都不高。浮游植物多样性指数变化在2.07~4.45之间,平均为3.29;均匀度指数变化在0.51~0.87之间,平均为0.76;浮游植物多样性指数和均匀度指数总体较高。  相似文献   

10.
长江口浮游植物群落结构的特征   总被引:3,自引:3,他引:0  
研究了长江口南、北支浮游植物的空间分布特征。共采集到浮游植物157种,隶属8门71属,平均细胞密度3.31×10~5个/L。其中硅藻门为主要优势类群,共25属61种,占浮游植物总种类数的39%。主要优势种为蓝藻门的湖泊鞘丝藻,常见种为蓝藻门的阿氏颤藻、两栖颤藻、小颤藻、绿藻门的小球藻,以及硅藻门的中肋骨条藻。浮游植物细胞密度在3.27×10~4~1.50×10~6个/L,南北支水域以及主河道水域没有差别。各样点的均匀度指数变化比较平稳;多样性指数变化和丰富度指数变化一致,南支水域显著高于北支和主河道水域。统计分析浮游植物与环境因子相关性显示:物种数和总细胞丰富度分别与温度、叶绿素a显著正相关,与盐度显著负相关;多样性指数和均匀度指数分别与温度、叶绿素a显著正相关,与电导率显著负相关;蓝藻细胞密度与温度显著正相关,与溶氧量、盐度显著负相关;硅藻细胞密度与电导率显著正相关,与温度显著负相关。对调查水域浮游植物种类和密度的分布影响较为显著的环境因子为盐度、电导率、溶氧量、温度和叶绿素a。因此,长江口环境因子的不同影响浮游植物群落结构的时空变化。  相似文献   

11.
为了解三亚湾浮游植物的群落结构特征及其与环境因子之间的关系,笔者于2019年春(4月份)、秋(9月份)两季对三亚湾12个站位的浮游植物及水质进行了网采取样调查。春季采样记录浮游植物共6门82种,秋季共鉴定出浮游植物4门85种,其中硅藻门和甲藻门种类组成占优势,春、秋季硅藻门分别占55种和67种(分别占浮游植物总种类数的67.07%和78.82%)。三亚湾春季浮游植物优势种共4种,分别为角毛藻属(Chaetoceros sp.)、印度角毛藻(Chaetoceros indicus)、三角新角藻(Neoceratium tripos)和薄壁几内亚藻(Guinardia flaccida),其中,角毛藻属(Chaetoceros sp.)为第一优势种。秋季调优势种共9种,分别为菱形海线藻(Thalassionema nitzschioides)、热带骨条藻(Skeletonema tropicum)、霍氏半管藻(Hemiaulus hauckii)、日本星杆藻(Asterionella japonica)、丹麦细柱藻(Leptocylindrus danicus)、劳氏角毛藻(Chaetoceros lorenzianus)、柔弱拟菱形藻(Pseudo-nitzschia delicatissima)、窄隙角毛藻(Chaetoceros affinis)和异角毛藻(Chaetoceros diversus),其中,菱形海线藻为第一优势种。春季多样性指数、均匀度指数和丰富度指数平均分别为3.33、0.80、2.26;秋季多样性指数、均匀度指数和丰富度指数平均分别为4.05、0.79、3.09。RDA分析结果显示,春季总磷、氨氮和水温是影响浮游植物群落组成的主要因素,秋季总氮、盐度和电导率对浮游植物的群落结构影响最大。  相似文献   

12.
海南陵水新村港浮游植物群落特征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下载免费PDF全文
对海南陵水新村港赤潮监控区6个常规监测站点进行了14个航次的调查,并就该海域浮游植物的种类组成、优势种、栖息密度、生物多样性指数、浮游植物群落的平面分布和季节变化等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作该海域共检m浮游植物106种,种类组成以硅藻占优势,优势种随时间变化而发生演待,浮游植物个体数越的平而分布差异显著,港湾内明显高于口门附近,个体数量受温度影响显著。  相似文献   

13.
海南岛海尾湾浮游植物群落结构及水质的调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于2018年7月和9月,对海南岛海尾湾近岸海域网采浮游植物的种类、群落结构、优势种种类、多样性特征和水质进行调查。本研究共设12个调查站位,进行了夏秋2个航次的调查。调查结果表明:夏秋两季分别鉴定出浮游植物3门119种和114种,其中硅藻类占多数。夏秋两季中浮游植物的优势种分别为7种和10种,其中旋链角毛藻、角毛藻属和尖刺拟菱形藻在夏秋两季均为优势种。夏季时浮游植物平均细胞密度为6.15×106 个·m?3,夏季的平均细胞密度比秋季的约高10倍。夏秋两季的浮游植物丰富度指数分别为5.3和5.52,差异不大;秋季的多样性指数(4.19)和均匀度指数(0.76)均高于夏季的多样性指数(3.27)和均匀度指数(0.56)。调查后冗余分析结果表明,海尾湾海域生态环境优良,海尾湾夏季浮游植物与活性硅酸盐、总氮呈显著正相关,与亚硝酸盐呈显著负相关;秋季影响浮游植物的主要环境因子是pH值,说明海尾湾浮游植物主要受硅、氮元素以及海水pH值的影响。结果表明,海尾湾浮游植物群落结构与水体营养盐密切相关,应加强海尾湾陆源污水的排放管理,保护好海尾湾的近海环境。  相似文献   

14.
为了解"海蜇-缢蛏-牙鲆-对虾"和"刺参-对虾"两种混养模式海水池塘生态系统特征,于2013年4月—2014年3月采用野外调查方法研究了辽宁省两种混养模式的池塘浮游生物群落结构及其粒径特征。结果表明:"海蜇-缢蛏-牙鲆-对虾"混养池塘共检出浮游植物48种,以硅藻门和绿藻门种类为主,浮游植物平均密度和生物量分别为26.50×10~5 ind./L、0.90 mg/L,共检出浮游动物24种,主要为原生动物和桡足类,浮游动物平均密度和生物量分别为81.57 ind./L、0.51 mg/L,浮游植物、浮游动物的多样性指数平均值分别为2.28、1.49;"刺参-对虾"混养池塘共检出浮游植物57种,也以硅藻门和绿藻门种类为主,浮游植物平均密度和生物量分别为3.99×10~5 ind./L、0.41 mg/L,共检出浮游动物33种,主要为原生动物和桡足类,浮游动物平均密度和生物量分别为73.19 ind./L、0.13 mg/L,浮游植物、浮游动物的多样性指数平均值分别为2.20、0.93;两种混养池塘浮游植物粒径为2.50~69.62μm,浮游动物粒径为11.09~560.41μm。研究表明,"海蜇-缢蛏-牙鲆-对虾"混养池塘的浮游生物种类相对较少,但其密度和生物量较大。  相似文献   

15.
于2009年4月至2011年9月对内蒙古哈素海和乌梁素海的浮游植物多样性进行调查,并对其浮游植物多样性及环境因子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哈素海浮游植物均匀度与湖水的离子系数、钙镁比值均呈现出高度的正相关性;多样性指数、丰度指数则与湖水的总硬度、离子系数、碱度之间呈负相关.乌粱素海浮游植物多样性指数、均匀度、丰度指数与湖水的钙镁比值、离子系数、总硬度呈高度相关.  相似文献   

16.
象山港中部海域大型底栖动物群落组成及多样性特征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2012年4月、7月、9月和12月对象山港海域11个大面站进行了大型底栖动物调查研究,采用优势度(Y)、ShannonWeaver多样性指数(H')、Margalef丰度指数(d)、Pielou均匀度指数(J')分析该海域大型底栖动物优势种、物种多样性及群落种类组成,用Bray-Curtis相似性系数聚类分析和多维排序尺度(MDS)分析大型底栖生物群落结构,以及采用丰度/生物量比较曲线(ABC曲线)法分析大型底栖动物群落受污染扰动的状况。调查结果显示软体动物中的半褶织纹螺(Nassarius semiplicatus)成为最主要的优势种,4季均可成为优势群体;Shannon-Weaver多样性指数平面分布与Margalef丰度指数平面分布大体一致,Pielou均匀度指数的空间变化相较于Margalef丰度指数与ShannonWeaver多样性指数变化不大,说明每站种类组成的差异较小,站间分布均匀;大型底栖动物群落4季主要分布为靠近调查海域北岸和中部的站位相似性较高和靠近调查海域南岸的站位相似性较高,海域环境的不同形成不同的生境,进而在群落结构分布上形成不同的类群;ABC曲线分析表明,4月、7月大型底栖动物群落未受到污染扰动,9月、12月受到了轻微的污染或者扰动,主要影响因素与温排水、工业三废的排放、自然岸线和湿地面积的减少有关。  相似文献   

17.
为了解桂江浮游生物群落结构及多样性,采集8 个断面水样,定性、定量测定浮游生物,共鉴定出浮游植物7 门57 属,其中,优势门为硅藻门,共15 属、占总属数的26.32%,平均密度和生物量分别为4.19 万个/L 和0.11mg/L,平均Shannon-Weiner 多样性指数(H)、Pielou 均匀度(J)、Margalef 种类丰富度指数(R)分别为1.25、0.65 和1.67;鉴定出浮游动物4 类33 属,优势种为原生动物和枝角类,各12 属、均占总属数的36.4%,平均密度和生物量分别为25.5 个/L 和0.65 mg/L,平均Shannon-Weiner 多样性指数(H)、Pielou 均匀度(J)分别为1.13、0.81。结果表明,现阶段桂江浮游生物多样性水平和丰富度较高,但沿岸居民区相对密集、人类活动频繁的江段浮游生物多样性和丰富度较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