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棉铃虫寄主范围广,繁殖潜能大,种群扩迁和对环境适应能力强,除危害棉花外,还危害小麦、玉米、高粱、大豆、豌豆、苜蓿、芝麻、番茄、向日葵等作物。1生活习性棉铃虫在北疆大部分棉区1年发生3代,南疆棉区1年发生4~5代。第一代棉铃虫不危害棉花,而危害小麦和其他早春作物。成虫在夜间活动,飞翔力较强,有取食花蜜补充营养的习性,对高压汞灯、黑光灯及萎蔫的杨树枝有较强的趋性。白天潜伏在植物丛间不动。成虫产卵为散产。第二  相似文献   

2.
棉铃虫的生活习性及综合防治方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棉铃虫,鳞翅目,夜蛾科,属昆虫的一种,是棉花蕾铃期的大害虫。广泛分布在中国及世界各地,新疆各植棉区均有发生。寄主植物有20多科200余种,包括棉花、小麦、玉米、大豆、花生、番茄、豌豆、高粱、多种主要农作物。棉铃虫是棉花蕾铃期重要钻蛀性害虫,主要蛀食蕾、花、铃,也取食嫩叶。了解和掌握棉铃虫的生活习性、防治方法,对提高棉花的产量有着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3.
几种寄主植物与棉铃虫发生危害关系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田间罩笼人工接蛾试验结果表明,棉铃虫产卵对不同寄主植物及其生育期表现出选择性差异。在三种作物区组试验中,棉花初花期的卵分布率为87.8%,大豆花芙期的卵分布率为12.2%,玉米吐丝后期则不能吸引棉铃虫产卵。室内用7种不同的作物器官饲喂棉铃虫初孵幼虫,结果表明,取食不同器官的棉铃虫,其生长发育存在显著性差异。以取食玉米雄穗的发育最快,其次为花生嫩叶、大豆嫩叶和玉米雌穗,再次为棉蕾,取食甘薯嫩叶和芝麻  相似文献   

4.
棉铃虫,又名蛀果虫,钻心虫,是棉花蕾铃期的大害虫,棉铃虫以幼虫为害,钻入幼蕾取食形成“张口蕾”。取食花粉头形成“虫花”,取食青铃形成“烂铃”,被害蕾、花、幼铃、不久脱落,严重时全部脱落光形成‘公棉花”。造成严重减产,棉铃虫是我县棉花上最主要害虫之一。棉铃虫食性杂,除危害棉花外,还能危害蕃茄、辣椒、玉米等。  相似文献   

5.
通过对德州市1997—2005年抗虫棉棉铃虫发生情况的系统调查和数据分析,表明抗虫棉对各代棉铃虫有较好的控制作用,但防治压力仍然较大,其他寄主田已成为棉田棉铃虫的主要虫源基地。种群数量的消长主要受气候、虫源、食料、天敌、及防治状况等综合影响。防治策略上,对二代棉铃虫要适当施药防治,对三、四代棉铃虫应注重施药防治,重点保护棉花蕾铃;同时,注重对玉米、花生、大豆、辣椒及蔬菜田棉铃虫的防治,减轻棉田防治压力,全面压低棉铃虫种群数量。  相似文献   

6.
<正>1棉铃虫1.1为害特点。棉铃虫是一种典型的杂食性害虫,常年发生。主要以幼虫取食棉花的组织,初孵幼虫取食棉花的生长点及上部果枝生长点,随后转移至幼蕾铃为害,虫粪排出蕾外,被蛀棉铃易烂、脱落或成为僵瓣。幼虫有转移为害的习性,1条幼虫一生可咬食蕾铃20个左右。  相似文献   

7.
棉铃虫在不同寄主作物上的分布调查   总被引:4,自引:2,他引:2  
1997~ 1999年在山东省南北 2个主要棉区的巨野和夏津县进行棉铃虫在不同寄主作物上的分布调查。 3年 2地调查结果平均 ,1代棉铃虫卵在小麦上占 93 48% ;2代棉铃虫卵在棉田占 74 13 % ,在春播花生、大豆上占 2 2 78% ;3代棉铃虫卵在棉花上占 72 6 7% ,在大豆上占 10 38% ,在玉米上占 9 38% ,在花生上占 5 17% ;4代棉铃虫卵在棉花上占 6 1 5 9% ,在玉米上占 32 0 2 %。棉铃虫幼虫在不同作物上的分布率与卵有所不同 ,1代幼虫仍然集中在小麦上 ,2、3、4代幼虫在棉花上的分布率减少 ,在花生、大豆、玉米上的分布明显增加。在对棉铃虫采取防治措施的情况下 ,棉花上的各代幼虫分布量进一步减少 ,4代幼虫分布量在棉田只占 2 1 96 % ,而在夏玉米上高达 5 2 5 6 %。特别是 1999年推广普及转Bt基因抗虫棉后 ,在棉花上的幼虫量仅占 9 5 2 % ,夏玉米上增加到 6 3 8%。这种分布变化对区域性整体控制棉铃虫发生危害提出了新的要求  相似文献   

8.
转Bt基因棉对斜纹夜蛾种群增长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田间调查结果显示,斜纹夜蛾(PodopteralituraFabricius)对转Bt基因抗虫棉科棉1号叶片、花和蕾的为害率与对常规棉渝棉1号的为害率相比均无显著差异,但科棉1号棉田百株虫量最高达928头,显著高于渝棉1号百株虫量。实验种群生命表研究结果表明,斜纹夜蛾取食棉花后的各虫态发育历期和存活率等两品种间无明显差异,取食科棉1号棉花的斜纹夜蛾种群趋势指数略大于取食渝棉1号棉花的斜纹夜蛾种群。说明转Bt基因棉科棉1号对斜纹夜蛾并无抗性。  相似文献   

9.
UV-B增加对几种不同作物影响程度的种间比较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采用大田群体试验方法,研究了UV-B增加对小麦、大豆、棉花及玉米生长和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UV-B强度增加1.00W·m-2,不同作物对紫外线UV-B增加的敏感性存在很大的差异。作物的产量和反应指数均表明,作物对紫外线增加的敏感性为棉花>大豆>小麦>玉米。初步分析了不同作物对紫外线敏感差异的区别。  相似文献   

10.
<正>一、试验目的通过福奇、福戈、阿立卡等药剂防治棉铃虫药效试验,筛选出药效相对较好及不伤害天敌的药剂,维护农田多样性和天敌种群数量,为有效防治棉铃虫提供科学依据。二、试验药剂福奇(氯虫·高氯氟)、福戈(氯虫·噻虫嗪)、阿立卡、赛丹。三、田间药效试验1.试验条件1供试作物及靶标生物试验棉花品种为新陆早33号、番茄里格尔87-5(当地主栽非抗虫品种),  相似文献   

11.
12.
13.
棉花凝集素与棉花枯萎病关系的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采用血凝技术检测棉花各阶段各组织的浸提液和棉花种子分离的蛋白质组分的血凝活性, 并进行枯萎病菌培养试验,结果发现:⑴棉花品种抗枯萎病能力与其种子血凝活性呈正相关;⑵抗枯萎病的棉花品种血凝活性主要表现在以下各个部位:种子的子叶,种子萌发阶段的胚根,棉苗生长阶段的根、茎的韧皮部、叶片以及授粉后种子形成的第45-55天直至成熟;⑶抗病品种种子浸提液及其分离的蛋白质组分能显著抑制枯萎病菌生长;⑷在一定范围内,较高(50-100g/0.1m#+2)的枯萎病菌菌量可能是棉花抗枯萎病基因充分表达的重要诱导因素,棉花凝集素的合成受棉花枯萎病菌的调控。  相似文献   

14.
抗性鉴定结果表明,川棉243对棉铃虫属Ⅱ级抗生水平(抗)。叶片少毛是川棉243的一个形态学方面的抗性特征,由于叶片正面叶脉茸毛密度低、叶肉不着生茸毛,因此川棉243棉株上棉铃虫落卵量分别较常规品种川棉56和中12的低39.0%和27.7%。由于体内富含有毒次生成代谢物质棉酚和单宁,使川棉243具有生化抗性,棉铃虫幼虫对其取食的趋性弱、取食量小,取食后生长发育受阻、种群存活率与生殖力下降,种群增长指数分别较取食中12和中无151的低39.4%和52.6%。在棉铃虫中等程度发生年份,种植种棉243至少可减少用药防治2次。  相似文献   

15.
16.
彩色棉研究进展与展望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本文综述了彩色棉的研究进展。包括彩色棉种植的回溯、色彩及遗传特性、育种及纤维发育研究进展。并提出近阶段应对彩色棉色素形成、分布及其与纤维品质的关系加大研究力度,从而为彩色棉纤维品质的改良和栽培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7.
18.
棉花生育期模型及其应用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本文以1991─1993年大田试验资料为基础,采用系统动力学方法,通过对影响棉花生育进程诸要素的分析,建立了以日平均气温和日长为驱动变量,露地和地膜覆盖栽培肥水满足条件下的棉花生育期模型。并于1994年对模型在播种期的确定、化控的最佳时期选择及棉花肥水管理等方面的应用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棉花生育期模型具有较高的实用价值,对指导棉花生产管理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9.
棉花花药愈伤组织培养与胚胎发生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棉花花药愈伤组织的生长与增殖受基因型、糖源、培养基成分等多种因素的影响。经多次继代筛选后,棉花花药愈伤组织中可形成一种能分化出胚状体的胚性愈伤组织,并能产生不同发育时期的胚状体。胚状体转入胚荫发培养基中,可萌发形成小植株。本实验获得了鲁棉6号小植株和Siokral-3及珂字201的于叶胚。  相似文献   

20.
铷(Rb)标记棉盲蝽及其向棉田扩散为害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1990年在网室试验研究证实,用硝酸铷2000-4000ppm喷洒寄主标记棉盲蝽,方法简便、结果可靠。1991年分别在河南太康县和南阳市用2000ppm的硫酸铷喷洒棉盲蝽集中越冬区域(200m#+2)大量标记棉盲蝽。结果表明,从铷处理区扩散到棉田的铷标成虫占80%以上,其扩散高峰在5月下旬。对野生寄主区在成虫羽化前进行耕翻处理,附近棉田受害率仅6.8%,未处理区的棉花受害率达33.9%-36%,处理效果为80%左右,该研究结果为棉盲蝽的预测预报和综合治理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