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多年滚动区试中冬小麦新品种产量的秩次分析法   总被引:5,自引:2,他引:5  
用秩次分析法,对六个年度参加河北省冬麦区中北部区域试验中的冬小麦新品系产量性状的稳定性进行评价。通过对各品种表现秩次值H2,环境区分指数YM,秩次均方值S2等统计数的计算,进行品种间产量的高低及稳定性比较。对22个可评价参试品种给予客观公正的评价。  相似文献   

2.
<正>从农业部获悉,中国农业科学院作物科学研究所选育的小麦新品种航麦247、轮选99和中麦1062分别通过第三届国家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第七次会议审定。航麦247(国审麦2016029)是我国通过航天诱变与常规育种技术相结合选育的首个适应北部冬麦区的国审小麦品种。冬性,株高69.4cm,全生育期253d,平均667m~2产508.1kg,适宜北京、天津、河北中北部、山西北部冬麦区中等以上肥力水地种植,也适宜新疆阿拉尔冬麦区种植。轮选  相似文献   

3.
利用AMMI模型对5个绵阳小麦新品系的生育期、株高、单位面积有效穗数、穗粒数、成穗率、千粒重和产量等7个主要性状在四川不同试点的表现及其品种稳定性与适应性进行了研究,以期评选出综合性状优良、丰产性和适应性好的优良小麦新品系。结果表明,小麦生育期、株高、穗粒数、千粒重等性状的基因型效应>环境效应>基因型×环境互作效应;对于产量性状则表现为环境>基因型×环境>基因型,所占百分比分别为81.9%、12.3%和5.8%;各基因型在7个试点中产量最高的是MY1227-185(6093 kg/hm2)和ML2652(6082 kg/hm2),极显著高于对照川麦107(5202 kg/hm2);品种稳定性最高(Di≤0.42)的是ML2652、ML1131-95和MY1227-185,其次是ML1403-84(Di=0.45)和MY68942(Di=0.75),稳定性均优于对照(Di=0.85)。综合考虑各性状表现、稳定性和产量等因素,MY1227-185和ML2652丰产性和品种稳定性最优,可大面积推广以提高四川冬麦区产量及其稳定性。  相似文献   

4.
为筛选出适宜黄淮麦区种植推广的高产稳产及适应性强的小麦新品种,以 2021-2022 年度国家冬小麦品种联合体试验黄淮冬麦区南片水地组区域试验的 16 个小麦品种(系)为材料,利用变异系数法、高稳系数、适应度等方法对 16 个品种(系)的农艺性状、产量、品质进行分析评价。变异系数分析表明,农艺性状中的生育期波动性最小,成穗率的波动性最大;品质性状中稳定时间波动性最大。高产稳产分析结果表明,中麦 6319 的高产稳产系数最大,新麦 77 次之,安科 2002 居第 3 位。适应度分析结果表明,新麦 9813、航麦 2088、泛麦 56 的适应性最好。经过高产、稳产与适应性综合分析,筛选出中麦 6319、安科 2002、新麦 9813、新麦 77 和泛麦 56 等 5 个品种,可为在黄淮冬麦区小麦新品种的下一步推广利用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5.
北京市属于中国北部冬麦区,冬季严寒,水资源匮乏。2014年以来,北京市大力推广节水小麦品种,通过对2018-2019年度大兴试点节水小麦品种试验数据分析,综合比较参试品种在的产量、节水性及抗病性等因素,结果表明航麦3290、京农14-95、中麦159、RS765等小麦品种综合性状表现比较好,适合大兴地区推广种植。  相似文献   

6.
根据2017-2018年度和2018-2019年度山西省南部中熟冬麦区旱地组区域试验和生产试验的资料,采用方差分析、增产点率分析、AMMI模型分析等方法对小麦新品种晋麦105号的产量进行比较分析,以了解其丰产、稳产性等生产性能。结果表明晋麦105号在2017-2018年度区域试验中较对照晋麦47号增产7.1%,在2018-2019年度区域试验中较对照晋麦47号增产6.2%,稳定性参数在2年区域试验中分别排名第3和第1,在生产试验中稳定性参数排名第1,稳定性超对照。说明晋麦105号适用范围广,具有旱作丰产性、稳产性好的特点,是适宜山西省南部旱作区大面积推广应用的优良品种。  相似文献   

7.
用STS标记检测春化基因Vrn-A1在中国小麦中的分布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张晓科  夏先春  何中虎  周阳 《作物学报》2006,32(7):1038-1043
在证实Vrn-A1春化基因的STS标记与CAPS标记结果一致的基础上,用STS标记检测了全国主要麦区历史上大面积推广和当前主栽的250份品种的春化基因Vrn-A1。结果表明,中国品种Vrn-A1基因平均分布频率为36.8%,不同麦区的分布频率不同,依次为东北春麦区=北部春麦区=西北春麦区(100%)>新疆冬春麦区(42.9%)>西南冬麦区(35.3%)>黄淮冬麦区(19.8%)>长江中下游冬麦区(17.4%)>北部冬麦区(3.0%),这与冬春特性有关。在长江中下游冬麦区和西南冬麦区品种中,Vrn-A1基因分布频率随着时间推移呈降低趋势;在黄淮冬麦区品种中,20世纪50到70年代呈上升趋势,随后呈下降趋势。在年最大推广面积大于66.7万hm2的58份品种中,Vrn-A1基因的频率为27.6%。这些信息有助于改良小麦品种的适应性和提高产量潜力。  相似文献   

8.
面粉颗粒度是影响小麦食品加工品质的重要性状。以2001-2002年度来自北部冬麦区、黄淮冬麦区、长江中下游冬麦区和西南冬麦区的256份小麦品种(系)为材料,用激光散射颗粒度分析仪和近红外透射光谱技术对面粉颗粒度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我国小麦面粉颗粒度分布特点为从北向南,硬质麦分布比例逐渐减少,软质麦分布比例逐  相似文献   

9.
甘肃省糜子区试品种(系)稳定性的AMMI分析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AMMI模型被广泛应用于直观评价作物区域试验中品种(系)对试点的适应性。本研究应用AMMI模型对2005~2006年甘肃省糜子区域试验品种(系)的稳定性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8702-3-1-3-2-1-3对不同环境具有很好的适应性,属高产稳产品系;9113-1-3-1丰产性好,但对环境变化较敏感,属高产而稳产性差的品系。AMMI模型是评价糜子品种(系)稳定性、适应性和丰产性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10.
兼抗条锈,白粉病的小麦新种质——YW243的选育和鉴定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兼抗条锈、白粉病的小麦新种质──YW243的选育和鉴定谢皓陈孝辛志勇林志珊徐惠君杜丽璞(中国农业科学院作物育种栽培研究所北京100081)条锈病是我国黄淮麦区、西南麦区和北部冬麦区(约1700万hm2)的重要病害之一。目前推广品种大多以洛类品种为抗源...  相似文献   

11.
为筛选云南省不同生态区、不同栽培水平条件下的优良新品种,为该区域玉米新品种精准推广和培育提供参考依据。本研究以9个玉米品种(系)在云南省15个试点的区域试验籽粒产量数据为研究对象,通过AMMI模型和GGE双标图分析方法分析不同玉米品种(系)在云南省不同试点的丰产性、稳定性和适应性,同时综合评价参试地点的鉴别力和代表性。结果表明:基因型效应、环境效应以及基因型与环境的互作效应均对参试品种产量产生极显著影响;综合产量、AMMI模型分析及GGE双标图结果,G3(文17-115)、G6(文15-5851)和G5(文17-5313)属较理想品种;E15(普文镇试验点)和E2(石林县试验点)是综合性较好的试点,均具有较强的区分力和代表性。AMMI模型和GGE双标图分析的侧重点不同,但品种评价结果基本一致,两种方法优势互补,可以用来作为全面有效地评估品种和试点的理想工具。  相似文献   

12.
《种子》2020,(9)
为了全面了解小麦新品种太412的生产与育种价值,根据2015—2016年度山西省中部晚熟冬麦区水地组区域试验和2016—2017年山西省中部晚熟冬麦区水地组生产试验的资料,通过方差分析对小麦新品种太412的产量、品质及抗性特征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太412在2015—2016年度山西省区域试验中比对照中麦175增产10.08%,在2016—2017年度生产试验中比中麦175增产7.74%,说明太412是适应范围较广的品种,具有良好的丰产性、稳产性,是适合山西省中部晚熟冬麦区大面积推广种植的水地小麦新品种。  相似文献   

13.
GGE双标图在湖南省棉花品种区域试验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为研究2013年湖南省棉花品种区域试验B组中参试品种与环境的互作关系,科学评价参试品种与试点,从而为品种审定、品种在生产中的有效利用及试点遴选提供理论依据。采用具有直观分析农作物两向数据的GGE双标图软件对参试品种的丰产性与稳定性、理想品种选择、品种适宜种植区域划分、各试点的代表性和鉴别力及理想试点选择等方面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2013年湖南省棉花品种区域试验B组各品种(系)皮棉产量的基因型、环境(试点)、基因型与环境互作效应均达极显著水平,其中环境主效(试点)、基因型主效及基因型与环境互作效应分别占处理变异平方和的57.99%、13.54%、28.48%;丰产性最好的品种是B3,稳产性最好的品种是B5,但最理想的品种是B3;大通湖管理区、君山和湖南省棉花科学研究所试点为最理想试点。  相似文献   

14.
《种子》2019,(9)
为了全面分析冬小麦新品种京花12号的特征特性和生产利用价值,以(2013—2016年)北京市区域试验节水组和(2014—2017年)国家区域试验北部冬麦区水地组结果为依据,采用与对照品种相比较的方法,分析小麦品种京花12号的特征特性和产量构成。结果表明,京花12号的产量三因素协调,在北京市区试节水组中,2年平均增产8.25%,北京市区试生产试验中增产14.1%。在国家区试北部冬麦区水地组中,2年平均增产6.6%;在国家区试生产试验中增产11.1%。京花12具有较好的丰产、稳产和适应性。  相似文献   

15.
为准确评估不同甜玉米品种在区域试验中的稳定性和丰产性,对各试点环境的鉴别力和代表性进行划分。以 2020年、2021 年国家东南新科联合体玉米区域试验的 7 个甜玉米品种在 9 个试验地产量数据为基础,采用 GGE 双标图分析法对其进行分析。结果表明,2020 年试验中,亿绿甜 16 号丰产性最好,珠玉甜 8 号次之;仲甜 9 号稳产性最好,珠玉甜 8 号、粤甜16 号次之;2021 年试验中,亿绿甜 16 号丰产性最好,珠玉甜 8 号、仲甜 9 号次之;粤甜 16 号稳定性最好,仲甜 9 号、珠玉甜 8号次之;2 年试验中,珠玉甜 8 号的丰产性、稳产性表现较其他品种相对突出,综合表现好,适应性强;9 个试点中的 8 个试点在 2 年试验中呈正相关关系,其中广东广州和广东茂名 2 个生态环境之间存在紧密的正相关关系,杭州三江、安徽滁州 2 个生态区分别为 2020 年和 2021 年理想试点生态区,对甜玉米品种具有较高的环境鉴别力和代表性。  相似文献   

16.
杨静 《中国种业》2017,(1):77-78
正科伟11是由河北科伟种业开发有限公司和固安县农业局合作选育的高产稳产多抗冬小麦新品种,2016年10月通过河北省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审定编号为冀审麦2016028号。该品种产量三要素协调,综合抗性好,稳产性好,适合在河北中北部、北京、天津冬麦区推广种植。1品种选育1.1品种来源科伟11是由河北科伟种业开发有限公司和固安县农业局合作以轮选987为核心亲本构建的矮败小麦轮回选择群体中选育而成。  相似文献   

17.
冬小麦区试资料的非参数度量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了给生产上大面积推广高产稳产的优良小麦新品种提供参考,本文应用非参数统计量时2003~2004年度河南省小麦高肥冬水Ⅰ组(简称高冬Ⅰ组)的区试资料进行了度量。结果表明,在供试的品种(系)中,开麦18、许农5号、郑麦366是高产品种,显著高于其他品种,丰产性指数P1分别为75%、55.2%、38.5%。各参试品种(系)的稳定性指数之间有差异,但没有达到显著水平。品种(系)优丰2号、Z996、郑麦9728的稳定性较好,其稳定性指数S1分别为3.1786、3.9107、3.9286。对品种差异分辨力较高的试点为济源所、濮阳所、宝丰所和中棉所,其环境鉴别力指数分别为79.5%、67.9%、66.7%和53.8%.说明这些地点适宜作为区试地点。  相似文献   

18.
从连续六年对5516份冬小麦品种筛选结果看出抗冻性强的品种地区分布状况。中国有较多的抗冻性强的品种,其中多数分布在北方冬麦区的河北、山西、陕西、吉林、辽宁、甘肃等省(区)。国外抗冻性强的品种来源于苏联和美国的较多。结果表明品种的抗冻性与原产地自然低温条件的一致性。  相似文献   

19.
本研究旨在了解我国黄淮和北部冬麦区不同施氮量和施氮模式对氮高效吸收和利用的影响,以及中麦175和京冬17产量对不同施氮处理的响应。2013-2014和2014-2015连续两年在河北吴桥和北京顺义两地种植两品种,观测不同施氮量和基追比处理下,冬小麦的群体特性、产量相关性状,以及氮素吸收效率(NUpE)和氮素利用效率(NUtE)。在吴桥点设0、60+0、120+0、120+60、120+120、120+180 kg hm?2 (基肥+拔节肥) 6个处理,在顺义点仅设前5个处理。在总施氮量0~240 kg hm?2 (吴桥)和0~180 kg hm?2 (顺义)范围内,随施氮量增加,归一化植被指数(NDVI)和气冠温差(CTD)提高,群体总粒数和成熟期生物量增加,进而产量提高;但继续增加施氮量会导致粒重、开花前干物质向籽粒转运量、转运率、对籽粒贡献率、收获指数、氮肥偏生产力、氮素吸收和利用效率降低。在不同施氮水平下,中麦175的产量和稳定性均优于京冬17,表现出穗数多、穗粒重稳定性好、群体活力持久、生物量和收获指数高、花前干物质积累量高和花后干物质转运能力强、氮素吸收效率高,这可能是其高产高效的重要基础。考虑到产量回报和经济效益,推荐中麦175和京冬17在黄淮麦区(北片)施氮量为180~240 kg hm?2,在北部冬麦区施氮量为120~180 kg hm?2。灌浆中后期,NDVI和CTD与穗数、产量和生物量相关性高,可作为快速评价品种氮肥敏感性的指标。  相似文献   

20.
不同种植密度对大麦产量和青贮品质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探究新疆北部地区不同种植密度对不同品种(系)青贮大麦的影响,设置低(225万株/hm 2)、中(375万株/hm 2)、高(525万株/hm 2)3个种植密度,研究其对P13-3、P14-22和垦啤麦13大麦品种(系)农艺性状、干物质产量、青贮原料营养成分和青贮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提高种植密度会显著降低P14-22和P13-3的茎、叶比例,增加穗比例,但对垦啤麦13无显著影响。P14-22和P13-3鲜草产量在中密度下最大,大麦干物质含量随着大麦种植密度的增加而增加,但P14-22和垦啤麦13中密度和高密度下的大麦干物质含量无显著差异。增加种植密度会提高P14-22和P13-3的酸性洗涤纤维含量,降低P13-3的粗蛋白、粗脂肪和粗灰分含量。提高种植密度对大麦可溶性碳水化合物含量无显著影响,不同种植密度对青贮后大麦pH以及乳酸、乙酸、丙酸和丁酸含量的影响无显著性差异,但品种(系)对大麦青贮品质影响显著,3个品种(系)中垦啤麦13青贮后品质最好。综上所述,新疆北部地区青贮用大麦在中密度条件下有着较高的产量和营养品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