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为探索近年河南省小麦产量及主要农艺性状的演变规律,为河南省小麦育种和生产提供借鉴,利用2005~2012年河南省小麦冬水组区域试验数据,对新审定的品种产量及主要农艺性状进行相关分析和通径分析。结果表明:小麦平均产量呈逐年递增趋势,平均每年提高40.529kg/hm2。千粒重年增长0.7703g,其他主要农艺性状均呈上升趋势,但穗数和穗粒数呈下降趋势。新品种平均产量和最高产量均比对照增产幅度呈逐年下降趋势。主要农艺性状与产量的相关程度为:穗数>千粒重>生育期>穗粒数>株高;3个产量构成因素对产量的直接通径系数均为正值,顺序为穗数>千粒重>穗粒数。近年来河南省小麦产量水平稳步提高,各因素得到很好的协调发展。根据分析结果结合河南省生态及种植条件,小麦育种和高产栽培应采取在大群体的基础上,主攻千粒重,将大群体与大穗相结合,同时注意三要素的协调发展。  相似文献   

2.
为了探明胶东地区适宜的小麦品种类型与育种方向,通过11个不同的小麦基因型,采用t测验法对2种穗型小麦品种的若干性状差异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大穗型品种的单茎草重、茎质系数、穗粒数、千粒重、穗粒重比多穗型品种高0.958 g、0.011 g/cm、5.354粒、5.460 g、0.504 g,均达到极显著水平;多穗型品种的单位面积穗数、经济系数和群体产量比大穗型品种高289.847万/hm2、0.027、859 kg/hm2,均达到极显著水平。在胶东地区生态条件下,应以分蘖力中等、茎秆粗壮、成穗率高、产量三因素协调的多穗型品种为主攻方向。  相似文献   

3.
应用AMMI模型对2002~2009年贵州省粳稻区域试验品种(组合)产量相关性状基因型与环境效应分析结果表明:基因型、环境、基因型与环境互作对考察的7个性状影响程度各不相同,生育期、有效穗主要受环境影响,株高主要以基因型效应和环境效应为主,穗粒数、结实率和千粒重同时受基因型、环境、基因型与环境互作影响,但环境效应相对较大,对产量影响的大小顺序为基因型与环境互作>基因型>环境。在贵州山区粳稻育种中,需针对基因型、环境、基因型与环境互作效应进行产量相关性状选择,以提高育种效率。  相似文献   

4.
福建省龙岩市杂交早稻产量相关性状的基因型与环境变异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摘要:基于龙岩市1997-2002年连续6年在新罗、长汀、连城、上杭、武平和漳平6个不同生态条件的杂交早稻联合区域试验数据资料,应用AMMI模型和相应统计分析方法,分析了产量、生育期、有效穗、株高、穗长、每穗粒数、每穗实粒数、结实率、千粒重等9个产量相关性状的基因型与环境变异。结果表明,环境和基因型与环境互作(G×E)效应对考察的9个性状影响较大。其中,株高以基因型效应为主,产量、穗长、穗总粒数和穗实粒数以环境效应为主,生育期、有效穗、结实率和千粒重以基因型与环境间互作效应为主。穗实粒数、穗总粒数和产量的稳定性在多数年份都是最低的,受栽培环境及G×E互作效应影响较大;千粒重、穗长、生育期和有效穗则相对稳定,受栽培环境及G×E互作效应影响较小。今后选育、引种和利用适合龙岩市杂交早稻品种时,需考虑性状的基因型、环境、基因型与环境间互作效应,才可提高效率。  相似文献   

5.
不同类型小麦品种产量构成因子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对春性小麦品种和半冬性小麦品种区试资料的分析摸清了两种不同类型小麦三个产量构成因子与产量关系的密切程度,即小表产量构成因子对产量的作用,春性小麦为穗粒数>千粒重>单位面积有效穗数,半冬性小麦为单位面积有效穗数>穗粒数>千粒重,且三者之间存在强烈的交互作用,相互矛盾,相互补偿。  相似文献   

6.
晋南旱地小麦区试品系农艺性状相关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为了解晋南旱地小麦育种发展趋势,对2006—2015年晋南旱地小麦区试参试的121份品系进行农艺性状比较分析、相关分析和通径分析。结果表明:单位面积产量变异系数最大(29.74%)。产量三因素变异系数顺序为有效穗数穗粒数千粒重。单位面积产量与有效穗数(0.869**)、株高(0.878**)、穗粒数(0.775**)、有效分蘖率(0.735*)、千粒重(0.593**)、穗长(0.519**)和最高总茎数(0.371**)极显著正相关,与基本苗(0.191*)显著正相关,与生育期(-0.291**)极显著负相关。有效穗数、穗粒数、千粒重、株高、有效分蘖率和生育期对单位面积产量的直接贡献较大,依次为有效穗(0.591)穗粒数(0.373)千粒重(0.266)株高(0.093)有效分蘖率(|-0.069|)生育期(0.059),它们决定了单位面积产量97.65%的变异。2006—2015年山西省南部旱地小麦品种产量的提高是在保证穗数的基础上,通过增加穗粒数和提高千粒重来实现的。  相似文献   

7.
2001-2015年河南省审定小麦品种产量构成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金艳 《中国种业》2016,(4):41-43
为了解近年来河南省审定的小麦新品种的情况,揭示小麦产量构成因素对产量影响的相对重要性,对2001-2015年河南审定的109个半冬性小麦品种和52个弱春性小麦品种的产量及主要性状指标进行相关和通径分析。结果表明:半冬性小麦品种产量主要性状与产量的相关顺序为株高穗粒数千粒重有效穗数;弱春性品种的相关顺序为穗粒数千粒重有效穗数株高。小麦新品种3个产量构成因素对产量的直接通径系数都为正值,产量三因素间的间接作用都为负值,这与简单相关的分析结果一致。根据分析结果结合河南省生态条件及当前的栽培习性,今后在小麦新品种选育上,重点选择多粒型、千粒重高的大穗型品种,同时注意三要素的协调发展,尤其注重有效穗数与千粒重的协调。生产上根据小麦种性区分对待,在半冬性小麦生产中可以通过栽培措施提高穗粒数和千粒重来提高产量,弱春性小麦生产上重点通过提高穗粒数和有效穗数来获得高产。  相似文献   

8.
小麦穗粒数形成的基因型差异及增粒途径分析   总被引:17,自引:1,他引:16  
以27个穗粒性状不同的小麦品种为材料,对小麦穗粒数形成过程中的各构成因素进行了相关、通径和聚类分析。结果表明:不同穗粒性状基因型在分化小穗数、结实小穗数、分化小花数和可孕小花数上均有明显差异。特大穗型小麦的小花分化速率最快,分化持续时间最短。穗粒数对小麦产量提高的贡献最大,穗粒数与千粒重之间不存在负相  相似文献   

9.
钟声  阮培均 《种子》1995,(6):24-26
该文对1983 ̄1994年南方冬麦区小麦良种区域试验毕节试点6轮参试品种(系)的产量及主要产量构成性状的演变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近期内育成小麦品种的穗粒数和穗粒重均较高,系丰产潜力提高的2个重要因素。灰色关联度分析结果表明,4个产量性状与数量的关联度大小依次为穗粒重〉穗粒数〉亩有效穗数〉千粒重,为小麦高产育种提供重要的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0.
连续4年对优质强筋小麦郑农16穗数(x1)穗粒数(x2)千粒重(x3)进行调查分析,调查结果表明:6000kg/hm^2以上产量水平,郑农16成产3因素对产量的效应依次为千粒重〉公顷穗数〉穗粒数;7500kg/m^2产量水平,该产品成产因素对产量的效应依次为千粒重〉穗粒数〉公顷穗数。  相似文献   

11.
吉林省东部半山区“四密25”玉米产量构成因素的浅析   总被引:49,自引:0,他引:49  
四密25是优质高产适应性较强的玉米品种,虽创造出吉林省东部半山区15000kg/hm2的高产记录,但产量波动(7500~15000kg/hm2)较大。为进一步研究其高产稳产的构成因素,1994-2004年,在吉林省东部半山区桦甸市5个乡镇,应用四密25分别进行了品种比较、高产攻关、覆膜种植与裸地种植、不同施肥量、施肥方法、播种方法、播种时期、不同密度及等离子体处理种子的剂量、次数、播种期、化肥利用率的试验。通过对上述各项试验的194份材料统计分析,明确了四密25构成产量模型的3个主导因素为千粒重、穗粒数、公顷穗数。根据回归分析理论,计算出产量与3个主导因素之间的模型,为今后吉林省东部半山区四密25高产稳产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2.
小麦限水条件下产量及农艺性状的变化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旨在为沧州地区压限采情况下,为限水小麦选育和栽培提供理论依据。本试验利用搜集的河北省10个品种,采用田间调查和室内相结合的方法,分析了灌水量对不同品种的产量及其构成要素、成穗率、株高等性状的影响。结果表明:参试品种的产量均随着浇水次数的增加而增加,三个处理相比较,平均单产达到显著差异(P<0.05),0水条件下的产量最低为4462.18 kg/hm2,1水条件下的产量为5668.53 kg/hm2,2水条件产量最高为6707.87 kg/hm2。2水处理较1水处理增产18.34%,1水处理较0水处理增产27.03%;小麦穗数、穗粒数、千粒重、成穗率和株高均随着灌水量的增加而增加。在沧州地区一水不浇的情况下,产量损失80~115 kg。  相似文献   

13.
耕作方式和施氮量对稻茬小麦产量构成和群体质量的影响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以苏麦188为材料,在水稻秸秆全量还田条件下研究板茬、旋耕、耕翻等耕作方式和施氮量210kg/hm2、240 kg/hm2、270 kg/hm2对小麦群体质量和产量及其结构的影响,为稻茬小麦大面积机械化栽培提供参考。结果表明:板茬方式产量显著高于旋耕和耕翻;随施氮量增加,产量逐渐提高。产量在不同耕作方式与施氮量间存在显著的互作效应。相比其他耕作方式,板茬方式每穗粒数和千粒重较高;群体茎蘖数多,但分蘖成穗率不高、源库协调水平偏低,花后具有较高的光合生产能力。随施氮量增加,穗数和每穗粒数、群体茎蘖数和分蘖成穗率、花后光合生产能力以及源库协调性均呈提高趋势。说明,通过合理增施氮肥可以进一步改善板茬方式下小麦群体质量,协同提升产量构成因素,实现增产。本试验条件下采用板茬方式配以施氮量270 kg/hm2或240 kg/hm2处理产量最高。  相似文献   

14.
肥料深施对小麦生育性状、养分吸收及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8,自引:1,他引:8  
几年来在豫东潮土地区砂质土上进行的肥料深施效果试验研究结果表明,肥料深施对小麦的生育状况和经济性状有较大影响,肥料深施与浅施比较,可使小麦植株前期生长健壮,中后期生长稳健,落黄好,穗大粒多,籽粒饱满。可显著增加小麦养分吸收量,提高化肥利用率,肥料深施处理比浅施处理氮、磷、钾的吸收量,分别增加34.32 ̄67.81kg/hm2,3.22 ̄9.42kg/hm2和17.82 ̄39.84kg/hm2;氮素化肥利用率提高20.86 ̄41.1个百分点,磷肥利用率提高7.13 ̄15.39个百分点;肥料深施在小麦田里养分残留量较浅施的高,尽管一季小麦对土壤有机质耗竭不大,但对氮、磷素的残存已有差异。肥料深施对小麦产量、经济效益、化肥利用率有显著的影响,采用肥料深施技术比群众习惯施肥方法(浅施)可增产小麦337.1 ̄1183.5kg/hm2,增产率达7.6% ̄26.6%,增加收益539.36 ̄1893.6元/hm2。  相似文献   

15.
为了选育超高产小麦品种,利用多种外源抗性种质与多个农艺亲本组配,采取大群体和F3早代测产确定重点家系的选择策略,将多种优异基因累加、聚合,育成了超高产小麦新品系陕麦107和高产强筋小麦新品系陕麦94。陕麦107弱春性,成穗率高,株高78cm,高产、抗病、抗倒,落黄好,千粒重50g,产量9712.5kg/hm2,较对照品种小偃22增产25.7%。陕麦94弱冬性、多穗型,株高75cm,抗倒伏,高抗条锈病、白粉病和叶枯病,中抗赤霉病,千粒重51g,产量8185kg/hm2,较小偃22增产6%。结果表明,选择遗传背景丰富的亲本材料,采用早代测产,确定重点家系是实现超高产育种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16.
河南省小麦生产与肥料施用状况   总被引:11,自引:1,他引:10  
通过问卷调查,对河南26个县市的小麦生产与肥料施用状况进行了问卷调查,结果表明:小麦产量以6000-7500 kg/hm2所占比例最大,占到调查样本的49.77%,小于6000 kg/hm2占到调查样本的36.70%,大于7500 kg/hm2的占到调查样本的13.53%,有12.39%的样本低于4500 kg/hm2。小麦氮肥用量变化在3.9-861 kg N/hm2,平均为234.6 kg/hm2,氮肥全部用作基肥的占到调查样本的54.44%,基肥比例小于40%的占到调查样本的29.11%;磷肥用量变化在15.5-362.1 kg P2O5/hm2,平均为75.2 kg P2O5/hm2;钾肥用量变化在2.7-400.5 kg K2O/hm2,平均为70.7 kg K2O/hm2。小麦产量与NPK养分总量和磷肥用量之间显著相关,但与氮肥和钾肥关系不密切。氮肥偏生产力以15-30 kg/kg比例最大,占到调查样本的32.26%,其次是30-45 kg/kg,占到调查样本的26.96%;磷肥偏生产力以45-75kg/kg最大,占到调查样本的38.30%,其次是75-105kg/kg,占到调查样本的29.24%;钾肥偏生产力以45-75kg/kg最大,占到调查样本的32.30%,其次是75-105kg/kg,占到调查样本的27.95%,说明农户之间小麦产量、肥料用量和肥料利用率差别较大。  相似文献   

17.
速效硫肥对冬小麦产量、品质和经济效益的影响   总被引:4,自引:2,他引:2  
为了解速效硫肥在华北冬小麦上的应用效果,分别在山东泰安和河北沧州进行田间试验,研究速效硫肥(Rapid Release Sulphur,RRS)对小麦籽粒产量、蛋白质含量、含硫量和经济效益的影响。试验设不施硫对照(0 kg/hm2)、低量硫磺粉(30 kg/hm2),高量硫磺粉(60 kg/hm2)、低量速效硫肥(30 kg/hm2)和高量速效硫肥(60 kg/hm2)5个处理。结果表明,在供试土壤有效硫含量较高的条件下,施硫可增加小麦籽粒产量,并受到硫肥种类和施用量的影响;速效硫肥增产幅度高于普通硫磺粉处理,高量速效硫肥处理增产最为显著,在泰安和沧州试验点分别增产8.3%和10.1%。小麦籽粒含硫量随硫肥施用有增加趋势,但只有沧州试验点的高量施硫处理表现显著,不同硫肥种类间无显著差异。速效硫肥施用能显著提高泰安点小麦的籽粒蛋白含量,低量速效硫肥处理显著高于低量硫磺粉处理,但在沧州点表现不明显。施用硫肥提高了小麦的生产效益,两试验点均以速效硫肥增效优于普通硫磺;综合比较,泰安点小麦以高量速效硫肥处理增效最高(增加收入1369元/hm2,产投比为10.5),沧州点小麦以低量速效硫肥增效最高(增加收入1111元/hm2,产投比为16.4)。合理施用速效硫肥能实现在增加小麦产量的同时稳定或提高小麦籽粒品质,增加小麦生产效益。  相似文献   

18.
陕西利用生物学互助的原理,研究成功麦、辣、玉三作物按4~5:2:0.5的行数比梯阶套种模式,既构建成功复合群体良好生育环境,又增收粮食4900~5200kg/hm2,辣椒干750kg/hm2,节约防病虫投入900~1200元/hm2,同时提出高效节本套种的五项关键栽培技术。  相似文献   

19.
冬小麦全膜覆土穴播播种量研究试验初报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全膜覆土穴播免耕多茬栽培技术是甘肃省旱作农业区密植作物一项全新的栽培技术,仅有一些经验总结,对其增产、保墒、增效以及生态生理方面的理论研究几乎空白。鉴于此,根据省农技总站的安排,期望通过开展全膜覆土穴播冬小麦播种量研究试验,对全膜覆土穴播条件下冬小麦的适宜播种量与产量构成因素、籽粒产量、水分利用效率等方面的相关性进行探索。结果表明:当播种量为441.45万粒/hm2时,水分利用率最高,达10.96 kg/(hm2?mm);随着播种量增大,籽粒产量、水分利用率降低。秦州区全膜覆土穴播冬小麦的最佳播种量为441.45万粒/hm2~539.55万粒/hm2,即9~11粒/穴,理论最高产量可达6463.73 kg/hm2。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