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07 毫秒
1.
玉米淀粉修饰基因du的RAPD标记研究   总被引:14,自引:0,他引:14  
玉米淀粉修饰基因du是玉米品质改良的重要资源之一。本研究运用RAPD技术,以4种不同遗传背景的近等基因系(A632 Du/Du, A632 du/du; Mo17 Du/Du, Mo17 du/du; Oh43 Du/Du,Oh43 du/du; W64 Du/Du, W64 du/du)为筛选材料,采用(7922 Du/DuXMo17 du/du)和(HZ32 Du/Du XMo17 du/du)F:群体,研究du基因的分子标记。两个群体分别  相似文献   

2.
葛敏  吕远大  张体付  周玲  林峰  赵涵 《作物学报》2016,42(10):1487-1494
玉米材料的氮肥敏感性存在显著差异,但基因表达模式尚不清楚。基于此,本研究以玉米氮敏感型自交系 B73和钝感型自交系Mo17为材料,对足氮(sufficient nitrogen,简称SN)和低氮(limiting nitrogen,简称LN)条件下苗期叶片组织的转录组进行分析。对于叶片总氮含量,敏感型B73在足氮和低氮条件下存在显著差异,而钝感型Mo17的差异小且不显著。基因表达差异分析显示Mo17在两种氮环境下差异基因的数目达13 867个,在低氮环境下基因上调比例高于下调比例1.9倍;B73差异基因的数目为10 028个,低氮环境基因上调比例低于下调比例。基因聚类分析也显示低氮环境下,钝感型Mo17基因表达上调或下调的幅度高于敏感型B73。差异基因双尾方差分析表明受氮环境和基因型共同影响的差异基因为342个,功能主要集中在与氨基酸代谢、光合作用、次级代谢及基因复制表达等相关途径。综上所述,在低氮条件下氮钝感型Mo17较敏感型B73激活更多的基因来提高植株对氮的吸收和同化能力,被激活的基因可能与玉米氮肥转运和利用有关。  相似文献   

3.
基于全基因组重测序信息开发玉米H99自交系特异分子标记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吕远大  李坦  石丽  张晓林  赵涵 《作物学报》2014,40(2):191-197
随着基因组测序技术和计算生物学的发展,利用生物信息学的方法大规模挖掘基因组特异分子标记已成为可能。玉米自交系H99具有较强的可再生能力,是玉米转基因研究的主要供体材料,但是目前对H99基因组信息了解甚少。本研究利用高通量Illumina测序技术,对H99全基因组进行重测序,利用生物信息学手段大规模挖掘并开发了4043个H99特异性的SSR分子标记。随后利用模拟PCR策略,对开发的SSR分子标记进行电子多态性筛选,针对B73×H99、Mo17×H99和B73×Mo17三个群体亲本组合共开发2699候选的特异多态性SSR分子标记。随机挑选20对SSR分子标记对群体亲本B73、H99和Mo17进行多态性筛选,进一步证实候选的多态性具有95%的准确率。此外,基于B73参考序列对开发的多态性SSR分子标记进行全基因组染色体定位及基因注释,揭示了候选多态性SSR分子标记在全基因组及基因内的分布特征。为玉米自交系H99开发了大量的分子标记资源,同时也为快速开发品种间多态性分子标记提供了一套高效可行的分析方法。  相似文献   

4.
以海南东中部正常结果与黄化槟榔叶片为试验材料,采用田间调查与实验室分析相结合,分析4个产量水平(高产组、中高产组、中产组、低产组)中4个生长年限(10,15,20,25年)正常结果与黄化槟榔叶片Cu、Zn、B、Mo、Fe、Mn含量变化。结果表明:黄化槟榔叶片Cu含量最高,比中产组和高产组的高,但差异不大,高产组的最低。低产组槟榔叶片Zn、B、Mo、Fe、Mn含量分别比高产组的低47.7%,22.5%,49.0%,40.8%,58.8%。黄化组槟榔叶片Zn、B、Mo、Fe、Mn含量比高产组分别低44.8%,30.6%,54.4%,50.9%,62.6%。而比低产量的低5.5%,10.4%,10.7%,17.0%,9.2%。高产组与中高产组槟榔叶片Cu含量随着生长年限有所降低,但差异不显著。中产组槟榔叶片Cu含量随着生长年限无直线变化规律。4个产量水平槟榔叶片Zn、Mn、Fe含量随着生长年限呈降低趋势,4个产量水平中不同生长年限槟榔叶片B、Mo含量差异不显著,其含量随着生长年限无明显直线变化趋势。结论:黄化槟榔叶片Cu含量较高,受生长年限影响不明显。槟榔产量水平、黄化病对叶片Zn、B、Mo、Fe、Mn含量的影响较大。高产组槟榔叶片Zn、B、Mo、Fe、Mn含量较高。带有黄化槟榔叶片Zn、B、Mo、Fe、Mn含量最低。槟榔生长年限对叶片Zn、Fe、Mn含量有一定影响。而对B、Mo含量变化无明显影响。  相似文献   

5.
玉米籽粒发育过程中胚乳核DNA含量的变化同籽粒性状的关系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用双波长(550,488nm)显微分光光度法以测定籽粒发育时期不同Su2基因剂量(0-3)玉米杂交种(Mo17×B73)胚乳核的DNA含量。结果表明:单个胚乳核的DNA含量在授粉后第8天是3.0-4.6C,10天以后迅速上升,20-22天达到高峰,为48.9-63.9C,然后下降。年份间DNA含量差异显著(P≤0.05)。在籽粒发育过程中,胚乳核DNA含量与籽粒  相似文献   

6.
以Mo17Ht自然群体为背景,利用天然变异株筛选出Mo17Ht雄性不育系材料Mo17HtA及其同名保持系Mo17HtB。二者综合性状较Mo17Ht为优,可直接在生产上利用。  相似文献   

7.
尽管分子标记广泛用于玉米品种纯度鉴定,但由于互交种基因组具有相同的基因,现有的分子标记技术尚不能对互交种的混杂进行有效判定。本研究基于玉米互交种胚乳等位基因二倍剂量关系,利用Insertion/Deletion(InDel)标记在PCR指数扩增期对等位基因扩增相对量的观察值与理论值进行统计分析,通过概率对互交种进行判定。经过筛选,亲本B73、Mo17间存在共显性差异的8个InDel标记中,5个标记的PCR扩增质量满足互交种样本(正交种:B73×Mo17,反交种:Mo17×B73)的鉴定要求。这些标记以不同的循环数进行PCR扩增,发现37个循环是处于指数扩增期的最佳鉴定时期。同一标记在每个样本中以37个循环数进行3次扩增重复,统计分析发现:不同标记在杂交种叶片DNA中等位基因扩增相对量与理论比1的统计概率值从6.50E-08到1.000不等,证实标记在等位基因间的扩增效率并不完全一致。对互交种胚乳等位基因扩增相对量进行卡方测验,4个InDel标记能够对互交种样本进行准确区分,所得概率符合判定标准。标记110仅能准确判定正交种,对反交种样本的统计概率不满足反交种判定的概率标准。结果显示,该分子标记方法可成功用于玉米互交种的判定。  相似文献   

8.
以代表中国温带玉米4个主要杂种优势群瑞得、兰卡斯特、旅大红骨和四平头的标准测验种(B73、Mo17、丹340和黄早四)和来自5个主要热带玉米群体Suwan1、POP21、POP32、POP28和Antigua种族的25个典型自交系为材料,利用SSR标记进行杂种优势群划分.从70对SSR引物中筛选出39对扩增带清晰且具有多态性的引物,在供试材料中共检测到127  相似文献   

9.
玉米改良单交种选育方法的研究   总被引:17,自引:1,他引:17  
罗福和  陈伟程 《作物学报》1993,19(4):321-327
用30个遗传差异不大的Mo17改良系作用与Mo17组成姊妹种(A1×A2),再以30个姊妹种以及30个Mo17改良系作母本,与父本自交系E28,5003配成改良单交种和普通单交种,试验表明:改良单交种的产量、农艺性状和整齐度与相应的普通单交种基本一致,而姊妹种的产量明显地高于任一亲本自交系,故改良单交种具有制种产量高的优点。姊  相似文献   

10.
单核苷酸多态性(SNPs)和插入-删除标记(InDels)日益成为主要作物的重要遗传标记。本研究中,我们想证明这两种标记在将指纹重叠群定位到遗传图谱上的实用性。为了得到SNP和InDcl标记,我们扩增了12个玉米品系中与3000个单基因相对应的基因组区域,其中194个单基因(6.4%)在琼脂凝胶上表现出B73和Mo17间的大小多态性InDels。  相似文献   

11.
广西玉米骨干自交系的SSR分群及杂种优势模式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研究对广西14个玉米骨干自交系与5个代表国内主要杂种优势群的普通玉米标准测验种(黄早四、Mo17、丹340、掖478和B73)进行SSR分析,旨在探讨广西玉米骨干系跟国内5大玉米杂种优势群之间的遗传关系.结果表明,交51、HI、武125与黄早四同属于四平头群;苏BC、钦8、5公与丹340同属于旅大红骨群;M9、双M9与Mo17同属于兰卡斯特群;CML165、陕72-1-1-1、7239、南60-1与B73同属于瑞德群;花83-2、CML161与掖478同属于PN群.本研究还分析了广西的玉米杂种优势模式,结果表明广西玉米育种中应用的杂种优势模式主要为"兰卡斯特群×旅大红骨群"和"非瑞德群×瑞德群".研究结果将对当地今后选育新型玉米自交系和杂交组合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2.
利用农杆菌介导法将GM-CSF转化玉米自交系B73、J7-3及杂交种B73×A188幼胚,获得了B73、B73×A188的潮霉素抗性植株,经PCR、PCR-Southern blotting检测,外源基因均已转入玉米基因组中.  相似文献   

13.
一份玉米显性矮杆突变体的遗传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玉米自交系Mo17的杂交后代中,发现了一份玉米矮杆突变材料,该突变材料表现为节间缩短、植株严重矮化、簇生、花器官发育异常.该突变株与不同核背景玉米自交系(Mo17、B73、B77和W22)杂交衍生的后代群体中,出现了矮杆株与株高正常株两种类型,矮杆株数与株高正常株数的比例为1∶ 1.分离群体中株高正常的植株自交,后代株高均正常.鉴于突变表型是在F1出现,同时结合多年多点田间表型调查的数据,初步推断该矮杆性状是由显性单基因控制.利用SSR分子标记,将该基因定位于玉米第2染色体上,为该基因的克隆工作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14.
应用两因素三水平正交设计研究水稻旱育中大苗丢秧施氮、钾肥不同用量对产量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处理A2B2(施N10kg/667m^2、施K2O10kg/667m^2产量居第1住,单产达693.3kg/667m^2;其次是处理A3B3产量居第2位,单产达686.7kg/667m^2;产量居第3是处理A3B1单产643.3kg/667m^2;产量最的低A1B1处理单产536.7kg/667m^2,其次是处理A1B3单产583.3kg/667m^2。  相似文献   

15.
以耐旱玉米自交系昌7-2(T)和旱敏感玉米自交系Mo17(S)为试验材料,利用4个水平PEG-6000浓度处理,研究苗期干旱对不同耐性玉米自交系根系形态特性和叶片水分利用效率的影响。结果表明:PEG-6000胁迫下,玉米自交系的根总长、根系表面积、根系体积与根系吸水能力均减小,Mo17的变化幅度大于昌7-2;植株水分利用效率增加,Mo17增加幅度小于昌7-2。与旱敏感玉米自交系相比,耐旱玉米自交系在干旱胁迫下仍能保持较正常的根系形态、较高的吸水能力和水分利用效率。  相似文献   

16.
印记基因在玉米籽粒发育中具有重要作用。玉米ZmVIL1是母本印记基因。本研究通过RACE扩增, 获得了ZmVIL1基因的cDNA全长, 约2.2 kb, 编码598个氨基酸。根据对B73和Mo17正反交授粉后14 d胚乳和胚中ZmVIL1等位基因的表达分析, 该基因仅在玉米胚乳中表现母本印记, 而在胚中则无印记现象。在郑58和昌7-2、黄C和178、PH6WC和PH4CV正反交14 d胚乳中ZmVIL1也表现印记, 因此该基因为基因特异性的二元印记。ZmVIL1在B73、Mo17正反交授粉后12~28 d胚乳中处于持续印记状态。组织表达模式研究表明ZmVIL1在营养生长和生殖生长阶段均有表达; ZmVIL1在玉米授粉后10 d籽粒、雌穗、雄穗、花丝中表达量较高, 其次是根、胚珠及授粉后25 d的胚中, 推测ZmVIL1在玉米籽粒及花发育过程中均具有重要功能。  相似文献   

17.
为了研究内蒙古的玉米育种材料及其在杂种优势利用中的规律,用5个标准测验种(B73、Mo17、丹340、黄早4和掖478)和内蒙古主推品种的40个自交系为供试材料,按照不完全双列杂交NCⅡ设计,得到200个杂交组合,通过种植鉴定,对F1产量及产量配合力进行分析,并对其遗传关系进行了初步的探讨.结果表明:内蒙古玉米生产中应...  相似文献   

18.
杨引福  师公贤 《种子》1994,(4):44-45
美国密苏里大学从(187—2×C103)连续自变选出的M017自交系在世界温带玉米生产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它是兰克斯特群体种质的典型代表。玉米育种家们将(兰克斯特X坚杆综合神)视为温带杂交种的基本模型,著名的杂交种(M。17XB73)育出20多年至今还在美国玉米带利用[1]。1974年,李竞雄教授等认美国引进Mo17自交系,加2当时国内自330、黄早四、武109等优良系的培育成功,使得我国玉米育种、生产水平大幅度提高。据不完全统计,中国农科院选出的中单2号(Mo17×自330)1985年累计推广220万公顷,获国家科技发明二等奖[4,5],丹东市农科所…  相似文献   

19.
肥料种类及用量对中药材丹参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丹参种植与施肥种类及用量有很大的关系,试验结果得出,A因素复合肥的施用量以施用50kg/667m^2产量达1374.02kg,如加大用量增产潜力不大造成肥料浪费。B因素施农家肥牛粪的产量最高,单产达1524.65kg/667m^2,比施草木灰和清粪水667m^2分别增22.73和36.13个百分点,成为试验的主要因素。C因素微肥处理的增幅不很明显。试验鲜参产量最高的是A381C3组合达1645.27kg/667m^2,其次是A2B2C2组合产量达1547、44kg/667m^2。试验结果得出人工栽培丹参,施用以农家肥牛粪为主是夺取产量的主要途径。  相似文献   

20.
玉米光敏色素A1与A2在各种光处理下的转录表达特性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光敏色素是一类红光/远红光受体, 它们在植物体内有非活性形式的红光吸收型(Pr)和活性形式远红光吸收型(Pfr) 2种状态, 通常其活性形式负责调控植物的种子萌发、株高、开花时间和避荫性等生长发育过程。在禾本科中, 光敏色素只有PHYA、PHYB和PHYC三个基因亚家族, 古四倍体化造成的玉米光敏色素基因有6个成员, 即PHYA1、PHYA2、PHYB1、PHYB2、PHYC1和PHYC2。光敏色素A参与抑制下胚轴的伸长、促进张开子叶和花青素的积累、阻断持续远红光条件下的变绿。为了评价ZmPHYA1和ZmPHYA2对光的响应能力及其功能差异, 本研究采用实时定量PCR技术分析玉米自交系B73和Mo17中ZmPHYA1和ZmPHYA2对不同光照处理响应的表达模式。结果表明玉米光敏色素A主要在叶片和花丝中表达, 并且ZmPHYA1转录丰度是ZmPHYA2的2~8倍; 玉米自交系B73和Mo17中胚轴在黑暗、远红光和蓝光条件下较红光和白光下更长。ZmPHYA1和ZmPHYA2的转录水平在持续远红光和蓝光条件下均较高; 并且均较迅速响应黑暗到远红光和蓝光光质转换, 但是前者的丰度显著高于后者, ZmPHYA1在远红光下更重要, 而ZmPHYA2在蓝光下更重要。ZmPHYA1和ZmPHYA2同样响应于黑暗到红光和白光的转换, 并且ZmPHYA1和ZmPHYA2表达模式基本一致。ZmPHYA1和ZmPHYA2的表达均能响应长日照和短日照处理, 但是ZmPHYA1转录丰度高于ZmPHYA2的2~5倍。以上结果表明, ZmPHYA1和ZmPHYA2的转录能有效地响应各种光处理, 可能ZmPHYA1在作物改良上比ZmPHYA2更有效。本研究为进一步了解ZmPHYA1和ZmPHYA2基因功能以及评价二者的光反应能力提供了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