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有色棉资源研究简报沈端庄程德荣(江苏省农业科学院经济作物研究所,南京210014)常见的棉是绿色茎、叶、铃和白色的花冠、絮。有色棉除茎、叶、花、铃有绿色、红色和淡黄色外,种子和棉絮还有深浅不同的绿色和棕色(淡棕、米色)等。我所在“七五”、“八五”期间...  相似文献   

2.
陆地棉有色纤维基因遗传及其对产量和品质的影响   总被引:25,自引:0,他引:25  
用5个不同来源的有色纤维陆地棉材料(3个棕色棉、2个绿色棉)与2个白色棉配制10个杂交组合,分析其后代的纤维颜色遗传情况。试验表明,陆地棉有色纤维性状受不完全显性单基因控制。同时采用经测验具有良好等基因性的两对近等基因系,研究有色纤维基因对产量、品质等共15个性状的影响。结果表明,有色纤维基因对皮棉产量、衣分、纤维长度、比强度、麦克隆值、抗病性有负效应,对子指有正效应,影响程度与遗传背景有关,对子棉产量、铃重、单株成铃、株高、果枝数等性状无明显不良反映。但结合有效选择,通过杂交、回交等方法对原有色棉亲本的产量、品质性状可有一定程度的改良  相似文献   

3.
红色稻米亚种间杂种优势利用途径的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阮仁超  左汝励 《种子》1997,(6):9-11
有色稻米优良的营养品质和特异性状与低产的突出矛盾一直制约着其生产的发展,杂种优质利用是解决这一问题的首要措施。无论“三系法”还是“两系法”,有色稻米亚种间杂种优势利用的前提必须保证亲本之一携有广亲和基因有色基因,以利用有色基因的显性遗传本质;同时又要克服双亲间的杂交不亲和性和目标性状的负向优势。  相似文献   

4.
棉酚腺体和棉酚含量的遗传分析及SSR标记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本研究利用有腺体棉冀668和无腺体棉ZYS25的正反交后代F2群体,对棉酚腺体的有无、数量多少及棉酚含量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在720株正交群体和1001株反交群体中,有腺体棉与无腺体棉的分离比例均符合3:1的分离比例,由一对显性基因控制,符合孟德尔遗传规律。在现蕾期、花铃期、吐絮期棉株顶部叶片及种子中的棉酚腺体数量和棉酚含量在其F2群体中分离频率均呈正态分布,表明棉酚腺体数量的多少和棉酚含量的高低是数量性状,由多基因控制。本研究进一步应用BSA法,获得了1个与控制棉酚腺体有无性状连锁的SSR标记,两者相距2.4cM。  相似文献   

5.
色素腺体和棉酚对陆地棉茎尖培养的影响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祝水金  季道藩 《作物学报》2001,27(6):737-742
本研究以陆地棉三对色素腺体近等基因系为材料,研究色素腺体和棉酚对棉花茎尖培养的影响.结果表明,外植体的色素腺体和棉酚性状对于棉花茎尖培养有较大的影响,有色素腺体棉的茎尖比对应的无色素腺体近等基因系更易诱导产生不定根和再生植株.无色素腺体棉根尖的不定根出生时间晚于对应的有色素腺体近等基因系7天左右.棉酚试验  相似文献   

6.
棉属野生种质的利用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试验研究了克服棉属种间杂交困难的方法与技术,利用野生棉与栽培棉种间杂交,将野生棉的一些有益遗传性状转育到栽培棉中,经鉴定筛选出一批可供棉花育种利用的具有抗病虫、抗旱和纤维品质优良等性状的新种质材料。  相似文献   

7.
本研究系统地阐述了麦后移栽棉的生长发育特性,从光能利用、营养代谢、物质积累与分配等方面,探讨了麦后移栽棉的生理特性,揭示了麦后移栽棉开花结铃规律。首先提出麦后移栽棉的光能利用为“高效型”,营养代谢为“旺盛型”;生长发育为“快速型”;开花结铃呈“集中型”。该研究在南京进行,本区光温资源优于沿海棉区,表明在热量资源丰富的江苏沿江、黑下河棉区,只要栽培措施得当,麦后移栽棉的产量水平可以达到麦套移栽棉水平。  相似文献   

8.
本文对亚比棉的人工合成途径和方法、异源四倍体亚比棉的形态特征、遗传特性进行了研究,探讨了亚比棉新物种的利用价值,并对其最新研究进展进行了报道。  相似文献   

9.
棉花生育的积温模型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通过对麦棉套作移栽、春棉直播和夏播棉三类棉田棉株生长的观测,利用生理时间建立了中等水肥条件下棉株的株高、果枝、现蕾、开花、吐絮、脱落等参数的预测模型。利用该模型系统可根据有效积温预测不同种植方式下棉株的生育动态,有助于指导棉花栽培和害虫治理。  相似文献   

10.
高产稳产抗病棉花新品种冀资123棉花新品种冀资123是河北省农科院棉花研究所利用陆地棉、亚洲棉(中棉)及野生棉,采用染色体加倍新技术进行3个棉属种间杂交、回交、复交并结合海南加代,经过多年连续定向选择于1991年培育而成的。其组合为[冀棉8号×(40...  相似文献   

11.
棉花抗黄萎病新抗源种质川737、川2802的抗性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采用不同棉黄萎病菌系及枯萎病菌系,对新种质川737、川2802进行病圃抗性鉴定及不同区域的抗性测定研究。结果表明,川737、川2802对我国棉黄萎病三大生理型11个不同菌系的抗性均好,又抗落叶型棉黄萎病,并高抗棉与枯萎病,是我国抗棉黄萎病多菌系,且高抗枯萎病的新抗源种质,在棉花抗病育种中,具有广泛的利用价值和重大的学术意义。  相似文献   

12.
棉花幼苗和离体根无性系中棉酚的动态变化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以陆地棉三对色素腺体近等基因系以及海岛棉不同色素腺体基因型为材料 ,对种子萌发后的子叶、根系和离体根系无性系的棉酚及其旋光体含量进行了系统的分析 ,结果表明 ,有色素腺体棉种子萌发后的子叶棉酚含量呈下降趋势 ,而无色素腺体棉则呈积累趋势 ;棉花根系中的棉酚含量与子叶有相同趋势 ,但变幅显著小于子叶。有色素腺体棉和无色素腺体棉的离体根系无性系中的棉酚含量均随着培养时间而持续增加 ,培养 2 5d的棉花根系无性系中的棉酚含量可达到 0 .8%~0 .9% ,说明棉酚主要由棉花根系合成。棉酚旋光体含量测定结果表明 ,棉花种子萌发初期的子叶左旋棉酚和右旋棉酚含量与其种仁相一致 ,但种子萌发 1 4d后 ,二者的含量几乎相等 ;离体根系无性系 ,以及无色素腺体棉的子叶和根系中的棉酚均为消旋棉酚 ,表明棉花生长过程中合成的棉酚为消旋棉酚。此外 ,本文还就棉酚及其旋光体的合成和代谢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13.
针对检查人员难以发现棉包垛内部霉变、空心等异常情况的问题,提出了棉包垛探测仪的研究。仪器利用伸缩杆将摄像头送入棉包垛缝隙内部进行可视化探查,能够及时发现棉包垛内部的异常情况。通过在两个示范点的应用示范,仪器达到了研究的目的,解决了目前存在的问题,确保了储备棉的存储质量安全。  相似文献   

14.
转Bt基因棉对棉铃虫存活、生长及为害的影响   总被引:25,自引:6,他引:25  
1994~1996年以室内组织饲养、罩笼人工接虫和田间小区试验等方法研究了转Bt基因棉品系R93-4对棉铃虫的抗性。结果表明:(1)转Bt基因棉对棉铃虫具有高度的抗生性,可严重阻碍幼虫对棉株的取食和营养利用,显著降低幼虫的存活、生长和发育;(2)转Bt基因棉的抗虫性随棉株组织、棉株生育期以及害虫龄期的变化而变化,棉株营养组织的抗性较繁殖组织为高,棉株生育前期的抗性较后期为高;(3)种植转Bt基因棉可显著抑制田间棉铃虫种群的发生及为害,在棉铃虫重发生年份可减少50%以上的化防次数,而对棉花产量和纤维品质无明显影响。  相似文献   

15.
我国专用棉新品种选育技术体系的建立与应用成效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项研究在广泛收集和评价长绒、低酚、耐旱碱和抗虫4种专用棉种质资源的基础上,采用全程逆境鉴定和定向选择技术,提高了对逆境抗性的选择效果,混交混选和分裂交配技术的应用,减弱和打破了专用性状与产量及主要农艺性状的遗传负相关,初步建立和完善了抗逆性鉴定技术和指标,生物技术与常规育种技术相结合培育转Bt基因抗虫棉,实现了我国棉花育种技术的新突破。利用上述技术体系“八五”期间育成各类专用棉新品种17个,其中抗虫棉和耐旱碱棉新品种为我国首次育成。  相似文献   

16.
澳洲棉种遗传多样性的RAPD分析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利用RAPD(RandomlyAmplifiedPolymorphicDNA)对斯特提棉(G.sturtianum)、南岱华棉(G.nandewarense)、鲁滨逊氏棉(G.robinsoni)、澳洲棉(G.australe)、比克氏棉(G.bicki)和奈尔逊氏棉(G.nelsoni)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6个澳洲棉种具有丰富的遗传多样性,在这6个澳洲棉种中,澳洲棉与鲁滨逊氏棉、南岱华棉与斯特提棉具有较近的亲缘关系。聚类分析发现,鲁宾逊氏棉和比克氏棉是两个较为特殊的棉种。此外,本文对比克氏棉和木槿组(Hibis-coidea)的其它棉种的染色体组的归属问题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17.
本文介绍了我国对棉属种质资源的引进及其中几次价值较大的引种以及对棉属种质资源的研究和利用情况。  相似文献   

18.
湘杂棉SSR指纹图谱的构建及应用   总被引:19,自引:7,他引:12  
 利用SSR分子标记方法对长江流域大面积推广种植的湘杂棉系列及其中部分湘杂棉亲本材料进行研究。筛选出了一批在湘杂棉及其亲本上具有较高多态性的SSR引物,构建了湘杂棉系列品种的指纹图谱,并将其应用于湘杂棉种子纯度的检测和未知种身份的识别。  相似文献   

19.
棉属的遗传致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棉属遗传致死主要发生在与戴维逊氏棉、克劳茨基棉和拟似棉的杂种中,通过不致死的隐性突变材料已将戴维逊氏棉的致死基因导入法地棉、海岛棉和亚洲棉。目前利用遗传致死主要有两个方案:(1)遗传隔离;(2)消除杂种与产生单倍体。后一方案是结合棉花半配合特性拟就的。本文较全面评述了棉花遗传致死,同时就几个植得深化研究的领域作了探讨。  相似文献   

20.
陆地棉染色质在海岛棉种质中的分布植物渐渗育种的分子分析①在主要农作物中,棉花存在两个互交可育的广泛栽培种并利用共同的经济作物棉纤维。历史上的许多证据和经典遗传学研究都暗示许多改良后的海岛棉品种(如SeaIsland棉,E-gyptian棉,Pima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