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活性污泥降解植物纤维容器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生物可降解塑料的开发已经成为目前的研究热点之一,而活性污泥法是常用的评价高分子材料的生物可降解性的方法。以活性污泥的干燥固体总质量(TS)和活性污泥的挥发性固体含量(VS)为考察指标,分析活性污泥对于聚丙烯(PP)、纸制、植物纤维(稻壳)餐具的降解能力。实验结果表明,在降解期间(21 d),纸制餐具降解速度最快,且降解程度最大,植物纤维餐具降解程度低于纸制,而聚丙烯餐具基本不降解。增加降解物的表面积和提高活性污泥与降解物的比值,有利于降解物的降解。  相似文献   

2.
《种子世界》2005,(7):42-42
该塑料可以完全生物降解。该技术可以完全替代不可再生的石油副产品聚苯乙烯原料,其上游原料主要是由玉米、大豆、土豆、木薯、桔梗制成的淀粉,以及适量的聚乙烯醇、甘油、核心助剂等,生产出“完全生物降解塑料”的粒料,再以粒料直接生产出各种塑料制品,生产过程基本按照塑料企业原来的加工设备生产,不会对原有生产架构形成冲击。  相似文献   

3.
玉米芯含有丰富的纤维素、木质素等,在一定条件下可使其具有致密的性状且易于降解。以玉米芯粉、壳聚糖、淀粉、聚乙烯醇、黄原胶、水为原料,通过正交试验确定各原料最佳配比,再采用不同挤压方法可将其制成吸管、碗筷、餐盒等,最后通过对物化性能的检测进行实用性分析。研究表明,玉米芯餐具材料最佳原料添加量为玉米芯粉30 g,壳聚糖5 g,黄原胶8 g,淀粉5 g,聚乙烯醇6 g,蒸馏水适量。玉米芯粉很好地代替了普通餐具的材料,极大地减少了一次性餐具制品对人体的危害和对环境的污染,达到了节能减排的效果。  相似文献   

4.
利用甘薯淀粉废水生产有机磷农药降解菌剂条件的初探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为生产低成本且具有高效降解有机磷农药残留效用的菌制剂,利用甘薯淀粉废水进行菌剂的发酵,同时降低废水的化学需氧量(COD),减轻环境污染。通过形态学和分子生物学的方法,对从油菜叶面分离出的有机磷降解菌株N20的菌体形态进行扫描电镜观察,对其16S rDNA 基因序列进行同源性比较和系统发育分析,将其鉴定为蜡样芽孢杆菌Bacillus cereus。同时以甘薯淀粉废水为培养基发酵该有机磷农药降解菌,考察不同培养条件对其在甘薯淀粉废水中的生长状况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甘薯淀粉废水生产有机磷农药降解菌剂的最佳摇瓶培养条件为:种子液的种龄10 h,接种量5%,初始pH 7.0~7.5,摇床转速200 r/min,发酵温度35℃,发酵时间24 h。研究结果可为有机磷农药的生物降解制剂的工业化生产提供实用参数。  相似文献   

5.
为给冷凉地区秸秆还田提供菌株资源,以常年处于低温环境的土壤与富含纤维素的腐烂物为菌源,以富集、继代培养方法筛选秸秆降解菌系和生产中主推的秸秆腐熟剂为试材,在15℃和20℃,pH 4.5、5.5、6.5、7.5、8.5、9.5条件下发酵秸秆,每隔24 h测定发酵液OD600值,发酵15天测定滤纸酶、纤维素酶活性和秸秆降解率,探讨其对玉米秸秆的降解效果。结果表明,继代培养5~6代菌系分解纤维素的速度加快;15℃ 2种试材不同pH发酵液OD600值第6天达到峰值,最高峰值均在pH 7.5;20℃ 2种试材不同pH发酵液OD600值第7天达到峰值,秸秆降解菌系8号最高峰值为pH 8.5,秸秆腐熟剂最高峰值为pH 5.5。15℃ pH 8.5秸秆降解菌系8号滤纸酶活性显著高于秸秆腐熟剂;pH 7.5秸秆降解菌系8号纤维素酶活性显著高于秸秆腐熟剂;而秸秆腐熟剂纤维素酶活性在20℃ pH 4.5时高于秸秆降解菌系8号。15℃和20℃条件下,秸秆降解菌系8号pH 7.5秸秆降解率高,而秸秆腐熟剂为pH 4.5和pH 5.5秸秆降解率高;相同发酵条件下,秸秆降解菌系8号秸秆降解率显著高于秸秆腐熟剂。秸秆降解菌系8号降解秸秆适宜条件为中低温中性偏碱性,而秸秆腐熟剂为中温偏酸性。  相似文献   

6.
以豆渣、变性淀粉、食品级CMC、山梨醇和单甘酯为主要原料,通过单因素试验方法,明确变性淀粉、食品级CMC、山梨醇和单甘酯对豆渣基可食用一次性餐具吸水率和吸油率的影响。按照Box-Behnken设计试验方案,运用响应面分析法建立二阶多项非线性回归方程和数据模型,以吸水率为指标优化豆渣基可食用一次性餐具配比,确定变性淀粉、食品级CMC、山梨醇和单甘酯的添加量,探索豆渣基可食用一次性餐具最佳配比。结果表明,豆渣基可食用一次餐具的添加比例为变性淀粉添加量20.5%,食品级CMC添加量27.0%,山梨醇添加量16.5%,单甘酯添加量5.0%,优化后验证试验的吸水率均值为2.21%(n=3),与软件预测值(2.19%)较为接近,偏差为0.913%,说明模型的拟合程度较好。  相似文献   

7.
抗性淀粉的研究现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抗性淀粉是不被健康人体小肠所吸收的淀粉及其降解物,它具有良好的营养特性和生理功能。介绍我国生产抗性淀粉的方法、研究现状和意义,并对影响其产率的因素进行了归纳。  相似文献   

8.
棉叶光合产物的积累和输出及其与夜温和纤维发育之关系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过兴先  曾伟 《作物学报》1991,17(2):115-122
本研究在田间和人工控制气温条件下进行。棉叶中淀粉在夜间的降解和输出率与气温有关。夜温过低,淀粉的降解和输出率减少。夜温低至15℃时一夜间淀粉的降解和输出量不及自然夜温条件(21.4℃—27.9℃)的一半。新疆棉区大部分地方从9月中旬或下旬起,夜温迅速降低,于是淀粉的降解和输出率减低,而糖源的减少在一定程度上会影响棉  相似文献   

9.
不同生物降解地膜覆盖栽培玉米对比试验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2011-2013年引进生物降解地膜开展应用观察试验和埋设降解速率观察试验的基础上,对引进的11种类型的生物降解地膜进行对比试验,观察其降解性能以及对玉米生长和产量性状的影响,以期为解决地膜残留问题和生物降解地膜的推广使用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0.
木质纤维素生物降解机理及其降解菌筛选方法研究进展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生物降解木质纤维素机理的研究日益受到关注,并且降解酶机制进行作用的报道很多,然而,木质纤维素天然结构复杂,其生物降解过程则是一个复杂的酶学过程,需要多种酶的协同作用来完成。经过多年的研究,各国研究工作者提出木质纤维素降解菌的筛选方法,国内外的科研工作者们探索出了多种木质纤维素降解菌的筛选方法和筛选培养基,为木质纤维素降解菌的筛选提供了捷径,加快了木质纤维素降解菌筛选工作的步伐。从生物降解机理和降解菌筛选方法等方面,综述了木质纤维素生物降解研究进展,提出了有待拓宽和深化研究的内容。  相似文献   

11.
为了解决玉米秸秆降解率低下问题,本研究从以氨基酸尾液为氮源的自然发酵堆肥中筛选稳定的纤维素降解菌,为制备高效的秸秆腐熟剂奠定基础。采用刚果红染色法进行初筛、采用纤维素酶活测定及玉米秸秆降解率测定来进行复筛,并通过形态学及分子生物学方法对高效降解菌株进行鉴定。结果表明筛选得到一株高效降解纤维素的菌株SC2,其滤纸酶活、内切葡聚糖酶活、外切葡聚糖酶活和β-葡聚糖苷酶活分别为17.70、58.97、16.85和79.26 U/mL,对玉米秸秆的降解率达到33.07%,根据其菌落特征、产孢结构、孢子形态及ITS序列鉴定SC2为黑曲霉(Aspergillus niger)。菌株SC2具有较好的纤维素降解能力,能够有效的促进秸秆的降解,可以用于制备玉米秸秆腐熟剂。  相似文献   

12.
为明确不同配方对复合菌系GF-20活性的影响,提高复合菌系的保存稳定性和施用便利性,以复合菌系GF-20为对象,采用滤纸条法研究不同载体及其不同负载量对生物相容性的影响,采用失重法测试粉剂产品的秸秆降解效果。结果表明:采用硅藻土做载体时,菌剂的滤纸降解能力最高,进一步研究发现其最佳负载比为2:1(菌液体积:载体质量,mL: g),在此条件下制成的菌剂在低温(10℃)下的玉米秸秆降解率比对照高9.5%,且二者之间存在显著差异,从显微镜观察发现,菌剂处理后秸秆表皮出现明显缺刻和断裂。以上研究表明复合菌剂GF-20粉剂在低温条件下具有较好的秸秆降解能力,可促进北方高寒地区玉米秸秆降解速率。  相似文献   

13.
A new hybrid respirometer is used to measure the oxygen uptake rate (OUR) of COD aerobic biodegradation process. Parameter identification and estimation of carbon oxidation process of an Activated Sludge Model are studied by combining the OUR data and mathematical fitting of curves. Coefficients of variation (CVs) for the three combined parameters estimated are below 13% for activated sludge from a laboratory and below 8% for activated sludge from a wastewater treatment plant. For single parameter estimation, the CVs are below 25% and below 10%, respectively. High measurement frequency and precision of the hybrid respirometer can improve the precision of parameter estimation. Initial concentrations of the substrate and the activated sludge of the respirometric experiment are key conditions that must be optimized to obtain high precision parameter estimation due to their effect on OUR curve characteristics.  相似文献   

14.
云南黄牛对6种牧草瘤胃降解规律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尼龙袋法评定了云南黄牛对六种牧草的DM、CP、NDF和ADF有效降解率,并对牧草降解模型中的参数和有效降解率与牧草中营养成分的相关性进行了分析。试验结果显示:六种牧草DM的有效降解率为苜蓿干草粉最高,和一年生黑麦草粉差异不显著(P>0.05),和依次降低的苜蓿草块、光叶紫花苕粉、大麦秸粉、非洲狗尾草粉间差异极显著(P<0.01);六种牧草CP的有效降解率为苜蓿干草粉最高,和依次降低的苜蓿草块、一年生黑麦草粉、光叶紫花苕粉、大麦秸粉、非洲狗尾草粉间差异极显著(P<0.01);六种牧草NDF和ADF的有效降解率为苜蓿干草粉最高,和苜蓿草块差异不显著(P>0.05),和依次降低的一年生黑麦草粉、光叶紫花苕粉、大麦秸粉、非洲狗尾草粉间差异极显著(P<0.01)。综合测定的各个营养指标分析,云南黄牛对不同牧草的利用率大小为:苜蓿干草>苜蓿草块≈一年生黑麦草>光叶紫花苕>大麦秸>非洲狗尾草。牧草降解模型中的参数和有效降解率均与牧草营养成分中的CP含量呈较强的正相关,而与NDF和ADF含量呈较强的负相关。  相似文献   

15.
中国苎麻的起源、分布与栽培利用史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苎麻是中国重要的韧皮纤维作物。通过对中国苎麻出土文物、古籍记载和起源中心分析,指出苎麻起源于中国的云贵高原;根据苎麻种质资源在中国的分布,归纳出苎麻属植物主要分布于云南、广西、广东、四川和贵州等省区,并可被分为5个组群;基于对古籍资料的分析,提出中国苎麻栽培的历史可分为秦汉以前、秦汉至隋唐、宋元时期、明清时期4个时期,总结了中国古代苎麻栽培技术以及中国苎麻向世界的传播;回顾了中国古代对苎麻的利用,包括纤维利用、药用、食用和饲用。研究分析苎麻在中国的起源、分布和物种资源,全面论述中国苎麻的栽培与利用历史,为保持和进一步拓展中国苎麻这一传统优势特产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6.
采用本研究室建立的根癌农杆菌介导的高效遗传转化体系,转化苎麻优良品种芦竹青,获得了转Bt基因苎麻候选植株。通过PCR和Southern杂交等分子检测,证明Bt基因已经整合到部分候选植株基因组中。选取PCR和Southern杂交均为阳性的部分株系(T0)种植在大田,对这些植株进行室内抗虫鉴定并考察其主要农艺性状和品质性状,次年对T1代植株进行PCR和Southern杂交检测。结果表明, 与对照相比,T0代转Bt基因苎麻植株的抗虫性均强于对照,部分株系的抗虫性显著强于对照植株;且基本保持了亲本的优良性状;T1代植株中也含有Bt基因,表明Bt基因能稳定遗传,且T1代植株在大田的抗虫性明显强于非转基因植株。  相似文献   

17.
The objective of this study was to determine ruminal degradability of the dry matter (DM) and crude protein (CP) of 10 varieties of spineless cactus (Opuntia spp.) grown in north‐eastern Brazil. Two ruminally fistulated steers were used in a randomized complete block design. Ash, CP, acid detergent fiber, and acid detergent lignin levels ranged from 10.4 to 13.3 %, 6.2–7.7 %, 19.8–24.8 % and 3.4–5.4 %, respectively. Relative to the other cactus varieties, Redonda had the highest (P < 0.05) in situ soluble DM fraction and effective DM degradability. No differences in effective DM degradability were observed between the other cactus varieties. In situ soluble CP fraction ranged from 1.7 % of CP for the 69 IPA/UFRPE variety to 11.1 % of CP for the Gigante variety. Slowly degradable CP fraction and its rate of degradation were similar among the cactus varieties (average 90 % of CP and 9 % h?1, respectively). The cactus variety 69 IP/UFRPE had a lower (P < 0.05) effective ruminal CP degradability (ECPD) than the other varieties, which had a similar ECPD (average 66 % of CP). It was concluded that differences in ruminal degradability exist between cactus varieties, with more variations observed for ruminal DM than for CP degradability.  相似文献   

18.
施肥和密度对苎麻纤维产量和品质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为了探讨苎麻新品种0501的高产优质综合配套栽培技术,以该品种为试验材料,采用二次正交旋转组合设计,研究了施肥和密度等4个因素对苎麻产量(Y1)和纤维支数(Y2)的影响,建立了优化数学模型,Y2=2071.17-41.43X1+28.32X2+88.81X3-67.48X12+52.91X32。根据回归方程模拟寻优,筛选出最佳措施与策略,当4个因子的编码值X1=l.682、X2=1.682、X3=-1.682、X4=1.682时,原麻理论产量(三季麻)可达最大值5722.6 kg/hm2;当氮肥施用量为978.3 kg/hm2,有机肥施用量为3006.9 kg/hm2,钾肥为1666.6 kg/hm2,密度为24885株/hm2时,原麻理论纤维支数可达最大值2417.84公支。  相似文献   

19.
苎麻油纤兼收对纤维产量及单纤维支数的效应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以光钝感苎麻NG1为材料, 于三麻现蕾始期摘除花器, 每7天收获一次种子和原麻, 并与同期收获的自然开花结实株(ck)比较. 结果发现: 虽然同期收获的开花结实株的原麻产量低于摘除花器株, 但前者的单纤维支数反而高于后者. 种子成熟期迟于纤维工艺成熟期两个星期, 于种子成熟期收获, NG1的单纤维支数比工艺成熟期下降仅5.20%, 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