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外源细胞质诱导小麦单倍体的机理与应用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刘庆法 《作物学报》1993,19(3):227-232
本文通过对具粘果山羊草细胞质的小黑麦(AABBDDR和AABBDDRR)和1R小麦-黑麦附加系的研究,证明1BS对Ptg基因表达无抑制作用,并据此提出了一种利用染色体工程手段创造既自花结实又能诱导单倍体的异质品系的方案,为利用外源细胞质获得的大量单倍体进行小麦的单倍体育种提供了理论依据。对几个具普通小麦细胞质的1B/1R易位系  相似文献   

2.
摘 要:利用小麦(Triticum aestivum L.)与玉米(Zea mays L.)进行远缘杂交,是获得小麦单倍体的一条重要途径,也是获得双单倍体(Double haploid ,DH)植株、构建小麦遗传群体的重要途径之一。本研究为创建小麦抗吸浆虫DH群体,在温室条件下对5个小麦抗、感吸浆虫杂交组合进行了单倍体诱导试验。结果表明:小麦不同基因型对诱导单倍体胚形成有较大影响;小麦授粉后2,4-D适宜的点药时间为6-36小时;适宜的2.4-D药液为 10-30mg/L;授粉后适宜的剥胚培养时间为14-16天,授粉后茎秆离体培养有较好的诱导效果,培养温度以20-250C为宜。本文提出了在温室条件下高效诱导小麦单倍体植株的方法及条件。  相似文献   

3.
小麦异源细胞质遗传效应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小麦及其亲缘属植物的细胞质遗传变异在小麦品种改良中的利用一直在积极探索之中,小麦异源细胞质遗传效应表现在多方面。异源细胞质对小麦育性的遗传效应被应用于杂交小麦中雄性不育体系的建立,诱导单倍体以及对小麦诸多农艺性状的遗传效应成为小麦品种改良中主要研究和实践的内容。本文对异源细胞质遗传效应研究及应用进行了综述。  相似文献   

4.
从小麦×玉米诱导小麦单倍体技术的机理及技术特点及双单倍体(DH)的遗传分析与研究,针对不同的小麦玉米杂交组合,对其杂交后代进行单倍体鉴定是必要的。这些研究有助于将玉米有益基因导入小麦基因组,从而利于对普通小麦种质进行遗传改良和遗传创新。  相似文献   

5.
小麦与玉米杂交产生小麦单倍体与双单倍体的稳定性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陈新民  王凤菊  李思敏  张文祥 《作物学报》2013,39(12):2247-2252
小麦与玉米杂交是诱导小麦单倍体最有效的途径之一, 但单倍体和双单倍体产生频率不稳定影响了该技术的应用。选用13个小麦杂种F1代单交组合与玉米杂交, 研究了不同小麦生长环境、生长素处理、培养基和壮苗处理对单倍体及双单倍体产生频率的影响。小麦生长在大田, 去雄后割穗培养与玉米杂交平均得胚率为23.9%, 每个杂交穗平均得胚数6.8个, 均是返青后从大田移回冷温室盆栽的3倍以上;不同小麦杂交组合间胚产生频率存在明显差异。生长素Dicamba蘸穗处理平均得胚率是21.5%, 与2,4-D处理得胚率(21.1%)无显著差异, 但不同杂交组合间差异显著。B5培养基幼胚萌发率为70.9%~88.3%, 平均82.0%;1/2 MS培养基胚萌发率为70.0%~86.0%, 平均76.6%;两种培养基平均胚萌发率无显著差异。试管苗经壮苗培养基壮苗处理与试管苗经移栽壮苗处理后加倍效率分别是67.6%和8.6%。移栽壮苗处理的苗分蘖少, 生长较弱, 加倍处理后存活率低和加倍率低是其单倍体加倍效率低的原因。  相似文献   

6.
利用小麦(Triticum aestivum L.)与玉米(Zea mays L.)进行远缘杂交,是获得小麦单倍体的一条重要途径,也是获得双单倍体(Double haploid,DH)植株、构建小麦遗传群体的重要途径之一。为创建小麦抗吸浆虫DH群体,在温室条件下对5个小麦抗、感吸浆虫杂交组合进行了单倍体诱导试验。结果表明:小麦不同基因型对诱导单倍体胚形成有较大影响;小麦授粉后适宜的2,4-D点药时间为6-36h;适宜的2,4-D药液为10-30mg/L;授粉后适宜的剥胚培养时间为14-16天,授粉后茎秆离体培养有较好的诱导效果,培养温度以20~25℃为宜。提出了在温室条件下高效诱导小麦单倍体植株的方法及条件。  相似文献   

7.
利用单倍体育种技术快速培育糯性小麦新品系   总被引:33,自引:0,他引:33  
该研究利用关东 10 7和白火麦为亲本做常规杂交 ,用玉米花粉对其杂种F1进行单倍体诱导 ,单倍体加倍后得到 50个DH系 ,对这些DH系进行SDS—PAGE电泳分析 ,有 6个株系是糯性小麦 ,其基因型为wx -aabbdd ;同时进行了这些DH株系种子的I2 -KI染色 ,上述 6株系种子胚乳染色均为棕红色。这 2种方法同时证明该 6个DH系为纯合糯性株系 ,说明SDS -PAGE电泳和I2 -KI染色方法鉴定糯性小麦是可靠的和准确的。该文还分析了 6个小麦株系在株高、单株穗数、千粒重及粒质地等性状上的异同。糯性小麦由于具有支链淀粉含量高、高峰粘度高和膨胀势高等特点 ,成为面条专用小麦 ;支链淀粉在轻工、医药等行业应用广泛。因此 ,糯性小麦的培育成功为小麦品质育种研究和支链淀粉的开发利用开辟了一条新途径  相似文献   

8.
陈玉蓉  王培 《作物杂志》1993,9(1):27-27
由小麦花药离体培养而产生的小麦单倍体试管苗,一般在高温潮湿的夏季长期生长在试管里,其单倍体植株茎秆纤细嫩弱、分蘖少、叶色淡绿、根系生长不好,即使秋季移栽到大田里仍很难成活。为此,我们做了两季壮苗越夏的试验,结果如下: 一、促壮苗生根我们将小麦单倍体植株转移在附加NAA或IAA的壮苗培养基以后,有的单倍体植株不生根  相似文献   

9.
小麦和野生杂草白茅(Imperata cylindrica)进行种间杂交后通过去掉白茅染色体得到高频率的小麦单倍体。对其根系进行细胞学分析后发现,再生植株的体细胞染色体数为21。小麦的所有F1代与白茅的杂交都获得了单倍体再生植株,这暗示小麦与白茅杂交后代的基因型具有非专性特性。观察了与白茅杂交的小麦F1杂种形成种子的变异(44.9~84.5%),形成胚的变异(15.1~47.7%),以及再生率的变异(27.0~75.0%)。  相似文献   

10.
选用21个小麦F1杂交组合与4个玉米基因型远缘杂交诱导小麦单倍体。结果表明,不同小麦F1杂交组合的得胚率存在明显差异,最高组合D026/D035为11.6%,最低组合Ta01/C98仅为1.2%;二者相差10%以上;不同玉米基因型的得胚率趋势表现为:甜玉米(35.7%)>普通玉米(11.6%)>爆裂玉米(8.7%)>糯玉米(7.3%);玉米扬花期间,不同阶段授粉对得胚率具有显著影响,以开花当日授粉最佳,越往后得胚率越低。  相似文献   

11.
为筛选出适宜小麦单倍体幼胚生长的培养基,提高小麦单倍体胚成苗率,将小麦×玉米远缘杂交得到的小麦单倍体幼胚接种在8种培养基上,每种培养基上接种2个材料,平均值用于数据分析。8种培养基中幼苗平均产生率分别为:46.07%、45.90%、34.11%、41.15%、37.99%、36.91%、37.70%和52.51%。结果表明1/2MS +1.0 mg/L KT+3.0 mg/L多效唑+100 mg/L肌醇+5%蔗糖+0.6%琼脂,pH 5.8培养的幼胚成苗率最高,白化苗率低,且单倍体苗的长势较好,有利于培育壮苗。以1/2MS为基本培养基,加入微量的多效唑、KT、肌醇以及较高浓度的蔗糖可以有效促进幼胚生长。  相似文献   

12.
小麦×玉米远缘杂交技术以及在单倍体育种上的应用评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提高小麦作物育种选择的精确性和效率,应用小麦亲本杂交后代F1(或F2)代与玉米进行远缘杂交,经激素诱导和组织培养形成单倍体胚及植株,加倍单倍体(DH)育种结合分子标记和性状表达,达到了单代纯化培育小麦新品系的生产能力;本文阐述了小麦×玉米远缘杂交发展进程,分析了小麦×玉米远缘杂交较孤雄生殖、球茎大麦技术等具备的优势...  相似文献   

13.
小麦单倍体育种中培养基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小麦单倍体育种中培养基直接影响幼苗产生率,为了找到一种适宜小麦幼胚生长的培养基,对16份F1单交组合幼胚在8种培养基上的生长发育状况进行了研究,8种培养基的幼苗平均产生率分别为32.71%、41.48%、47.15%、53.59%、57.98%、62.05%、53.26%和42.21%。培养基①、②、③、⑧的幼苗平均产生率较低,培养基④、⑤、⑥、⑦的较高,其中培养基⑥(1/2MS+0.2 mg/L IAA+0.2 mg/L 6-BAP+2%蔗糖+7.5g/L琼脂 PH=5.8)的幼苗产生率为62.05%,且幼芽分化明显,根系弯曲至瓶底,叶色深绿,较其他7种培养基培养效果最好。  相似文献   

14.
易自力  徐乃瑜 《种子》1992,(2):14-16
本文以稳定的核质杂种小麦为材料,以其同核亲本为对照,分析比较了不同异源细胞质对普通小麦中国春种子蛋白含量的影响以及卵园山羊草细胞质对普通小麦不同品种的种子蛋白含量和主要氨基酸含量的影响,指出了在小麦品质改良中有较大应用价值的细胞质材料。  相似文献   

15.
探讨太谷核不育小麦细胞质效应的试验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通过4个具太谷核不育(Ta)小麦细胞质的回交4代可育材料与其相应核遗传组成的正常细胞质普通小麦轮回亲本品种间的正反 NCⅡ杂交(或由核遗传称为复式双列杂交),探讨 Ta 细胞质对产量等有关性状的遗传效应。试验证实两组亲本核遗传组成相对一致;Ta 细胞质与正常细胞质相比,对粒数、粒重、千粒重、结实率等性状具有不良效应;Ta  相似文献   

16.
魏亦勤  李红霞  刘旺清  张双喜  裘敏  王存忠 《种子》2006,25(10):78-79,82
具有粘果山羊草和偏凸山羊草细胞质的K、Ven小麦雄性不育系与普通小麦的核质互作及细胞质的不良效应较低,在小麦杂种优势的利用上最有价值和利用前景,试验针对西北春麦区生态条件,直接引用由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培育的Ven、K质113/1R易位小麦雄性不育系和保持系,利用西北春麦区现主栽或新育成的春麦品种(系)作为广泛测交的测验种,应用于春性杂种小麦。结果不育系表现育性稳定,细胞质效应小,春性较春麦品种弱,生长发育快,株高较接,丰产性较差。因此,今后生产应用应转育丰产性好的春性Ven质和K质雄性不育系及其保持系,测交筛选高恢复性恢复系。  相似文献   

17.
小麦单倍体幼胚由于胚乳发育异常不能提供营养物质,因此幼胚必须经过离体培养才能正常生长,而适宜的培养基是离体培养的关键。将小麦幼胚接种在8种培养基上,幼苗平均产生率分别为:30.95%、40.20%、42.20%、47.75%、45.00%、63.35%、50.00%和36.65%,结果表明1/2MS 0.2mg/LI-AA 0.2mg/L6-BAP 2%蔗糖 7.5g/L琼脂pH=5.8培养效果最好。  相似文献   

18.
采用杂交与回交置换法获得了10个具有粗厚山羊草细胞质的小麦核质杂种,并对核质杂种和核供体亲本的重要农艺性状进行了比较分析。结果表明,Ae.crassa 6x细胞质对普通小麦的形态性状、产量性状、叶绿素含量、抗穗发芽性等方面有较好的综合效应,在普通小麦改良中有较大的利用潜力。  相似文献   

19.
山西省农科院小麦研究所远缘杂交育种研究课题组经过多年的努力,从普通小麦阿彭13/75—1297中发现了部分不育株,育成了普通小麦细胞质雄型不育系,定名为“临型不育系”。“临型不育系”的发现,证明了普通小麦不同品种间,可能由于细胞质存在着  相似文献   

20.
不同小麦组合与玉米杂交产生单倍体的差异   总被引:13,自引:2,他引:13  
陈新民  赖桂贤 《作物学报》1996,22(4):437-441
实验采用3种类型、15个小麦F1组合与玉米杂交种中单120进行杂交,研究不同小麦基因型单倍体产生的差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