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菜用大豆优良品种小寒王小寒王是江苏省启东市农家普遍种植的菜用大豆地方优良品种。该品种籽粒大,呈椭圆形或圆球形,形如豌豆,当地俗称小寒王。青豆粒炒食酥软爽口,清香味鲜。由于品质佳,商品性好,市场销路好,是城镇郊区菜农栽培菜用大豆的理想品种。一、特征特性...  相似文献   

2.
菜用大豆新品种特早1号的选育与栽培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菜用大豆 ,俗称毛豆 ,是缓解夏秋蔬菜供应淡季的重要蔬菜之一。早熟菜用大豆味美可口、营养丰富、经济效益好 ,安徽省每年种植面积约 2万 hm2 。 1992年作者与黑龙江省宝泉岭农科所合作选育出菜用大豆新品种特早 1号。1997年通过安徽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同年获安徽省农村科技二等奖。已在江苏、浙江、上海等 10多个省、市示范推广 8万 hm2 。1 品种选育针对安徽省早熟菜用大豆生产上存在品种单一、主栽品种退化、鲜荚豆粒较小、产量低、商品性差等问题 ,提出了早熟、优质、高产育种目标。即商品成熟期 6 5 d,鲜荚产量10 .5 t/ hm2…  相似文献   

3.
苏油1号系江苏太湖地区农科所选育而成的双低高产油菜新品种,1999年通过江苏省品种审定.近年来该品种先后被苏州市、镇江市列为主栽品种.  相似文献   

4.
淮豆10号(原名淮03-16)是江苏省淮阴农科所于2003年育成的鲜食夏大豆新品种。该品种产量高,2005~2006年在江苏省鲜食夏大豆区域试验中平均鲜荚产量530.85 kg/667m2,比对照南农菜豆5号增产7.74%;在2007年江苏省鲜食夏大豆生产试验中平均鲜荚产量715.79 kg/667 m2,比对照南农菜豆5号增产2.10%。2008年1月通过江苏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SMV抗性经接种鉴定,对大豆流行株系SC 3抗病,对大豆流行株系SC 7中感。田间花叶病毒抗性0~1级,为中抗。干籽粒椭圆形,种皮绿色,子叶黄色,种脐褐色,百粒干重26~28 g。鲜豆百粒重53 g,出仁率50%。口感香甜柔糯。适宜在江苏淮河流域及以南地区作为夏播菜用大豆种植。  相似文献   

5.
圣豆3 号是山东圣丰种业科技有限公司研发人员于2009 年以济5075 为母本、郑9805 为父本进行有性杂交,经系谱法选育而成的高蛋白大豆新品种。该品种蛋白质含量为48.64%,属于高蛋白大豆品种,满足当前食品加工业对高品质大豆的要求。圣豆3 号于2020 年通过江苏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审定编号:苏审豆20200006;2022 年通过国家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审定编号:国审豆20220043。对圣豆3 号的选育过程、特征特性和栽培要点进行介绍,为圣豆3 号在江苏南部和长江流域适宜区域的种植推广提供技术支撑,助力大豆产业发展。  相似文献   

6.
扬油5号是江苏里下河地区农科所选育的优质、高产甘蓝型油菜新品种,2003年8月经江苏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定名。在多年试验、示范种植中,普遍认为,该品种品质优、产量高、增产潜力大、稳产性好、抗性强、综合性状优良,适合长江中下游冬油菜区推广种植。该品种由江苏里下河地区农科所和南京神州种业有限公司联合开发,具有六大突出优点:  相似文献   

7.
2021—2022年大田县引进淮鲜豆6号示范种植,平均鲜荚产量11 073.0 kg/hm2,比对照闽豆6号增产11.9%,产值48 717.0元/hm2。淮鲜豆6号综合表现良好,深受种植大户和销售商的好评,可作为主导或主推品种进行推广种植。由于菜用大豆与粮用大豆栽培措施不同,必须改变传统的种植习惯。文章总结了淮鲜豆6号农艺性状表现及高产栽培技术,为生产上推广应用提供科学指导,以提高菜用大豆种植效益、增加农民收入。  相似文献   

8.
1品种简介日本晴3号由江苏省农科院经作所从“鹤之友3号”中提纯而来,适宜江苏作春播菜用大豆种植。淮哈豆1号由黑龙江农科院经“龙辐81-9825/龙辐73-8955”选育而成,由淮安市农科院引进,适宜淮北及淮南作春播菜用大豆种植。沪宁95-1由上海市农科院从日本天开峰大豆系统选育而成,原名沪95-1,南京农业大学引进,适宜江苏作春播菜用大豆种植。苏早1号由江苏农科院经作所选育,原名早选3号,适宜江苏作春播菜用大豆种植。淮阴矮脚早由淮安市农科院选育而成,原名淮阴早二号,适宜江苏作春播菜用大豆种植。2鲜荚与鲜粒产量(见表1)注:CK1为合丰35,CK…  相似文献   

9.
大豆新品种北豆21号的选育及应用前景分析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黑龙江省是我国大豆主产区,大豆在该区域常年种植面积在133万hm2左右,主栽品种有黑河38、黑河18、北豆5、垦鉴豆4号等。由于品种的适应性不同,并且环境条件在不断变化,一是气候条件的不确定性增加,二是黑龙江北部大豆重迎茬现象严重.因此,对品种的要求也越来越高.一些品种在生产中不断被淘汰。北豆21号是黑龙江农垦北安科研所选育的大豆新品种,于2008年通过国家审定.  相似文献   

10.
大豆新品种苏豆9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苏豆9号是江苏省东海县农科所2008年育成的一个夏大豆新品种,2008—2010年参加江苏省淮北夏大豆区试,2011年参加淮北夏大豆生产试验,2012年3月通过江苏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审定编号:苏审豆201204。其特点是优质、高产、生育期适中,商品性好,适宜在江苏淮北及周边大豆主产地区作夏大豆种植。  相似文献   

11.
不同来源菜用大豆品种适应性的评价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为了筛选适合广东种植的菜用大豆品种,利用21个主要菜用大豆品种,通过其口感品质,茸毛色、标准荚个数、百粒鲜重、两粒荚长宽等外观品质和产量性状鉴定与评价,筛选出适宜广东春季种植的优质高产菜用大豆品种有‘华春4号’、‘毛豆2808’、‘浙鲜豆7号’、‘交大133’、‘K丰73-3’、‘AGS292’,高产优质菜用大豆品种有‘七星1号’、‘浙鲜豆4号’和‘交大02-89’。春播菜用大豆品种为短青春期品种,植株较矮、分枝少、生育期短,这些品种可以作为供体亲本,利用长青春期普通大豆品种为受体亲本,通过回交育种选育长青春期分枝较多、生育期适中的优质高产菜用大豆新品种。  相似文献   

12.
旨在为福建省菜用大豆育种、生产提供参考。通过对2015年福建省菜用大豆区域试验9个参试品种在福建省不同生态区7个地点试验的表现及产量差异分析,并对有关问题进行了探讨。结果表明:菜用大豆在福建省春播有很好的适应性和广阔的发展前景;参试9个品种春季种植采青日数79.4~88.4d,鲜荚产量8268.45~9190.50kg/hm-2,标准荚产量5942.70~7498.80kg/hm-2,株高23.79~46.89㎝,主茎节数7.0~9.7节,有效分枝数2.8~3.4个,有效荚数19.0~24.4个,荚重48.22~61.00g,鲜百粒重73.39~89.86g,标准荚长×宽5.18~6.07×1.29~1.46,标准荚数280.8~373.7个/kg;根据福建省菜用大豆品种审定标准,推荐‘交大127’、‘闽豆7号’续试。  相似文献   

13.
通过田间小区对比试验,对14个毛豆品种抗大豆疫病的田间抗性进行鉴定,鉴定结果表明:表现明显抗病的品种有皖3126、思源、AGS292#、闽豆1221、通酥823、301#、茶豆和2808,这些品种可以在病区试种推广;表现感病的品种有绿光75、青酥2号和毛豆75。湿度是影响大豆疫病发生危害的最关键因素之一,实施轮作可减轻发病。  相似文献   

14.
甘蔗/菜用大豆间作条件下根瘤菌与大豆品种匹配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为了提高间种条件下甘蔗和菜用大豆的经济效益,筛选出在菜用大豆与甘蔗间作模式下与菜用大豆相匹配的菌肥,以2个根瘤菌菌肥CW和XFN-1和2个菜用大豆品种‘七星1号’和‘华春4号’为材料,研究了在菜用大豆与甘蔗间作模式下品种与根瘤菌菌肥的匹配性。结果表明:在菜用大豆与甘蔗间种下,接种CW和XFN-1根瘤菌菌肥使‘七星1号’和‘华春4号’2个品种的结瘤能力都显著提高;‘七星1号’的产量接菌后降低,不显著,而‘华春4号’接种CW根瘤菌菌肥后产量显著提高。这说明评价根瘤菌菌肥与大豆品种的匹配性应以产量指标为主要依据,直接利用大豆品种的结瘤能力不能很好地评价菌肥与品种的匹配性,因此‘七星1号’与CW和XFN-1根瘤菌菌肥不匹配,‘华春4号’与CW根瘤菌菌肥匹配性好。间作条件下,‘华春4号’不接菌处理每公顷鲜荚和荚秆产量分别为7846.9 kg和9499.9 kg,效益分别为28249元和19000元;‘华春4号’接种CW根瘤菌菌肥后每公顷鲜荚和荚秆产量分别为9418.0 kg和11172.0 kg,效益分别为33905元和22344元;收获鲜荚的效益远高于收获荚秆的效益,接种CW根瘤菌菌肥比不接菌处理增收20%。‘华春4号’接种CW根瘤菌菌肥,大豆单株多粒荚数、多粒荚重、百粒鲜重都显著提高,而其他农艺性状无影响,说明生物固氮的氮素能够协调大豆营养生长和促进生殖生长,从而显著提高大豆产量。  相似文献   

15.
菜用大豆落花落荚率与品种生育阶段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采用单因素随机区组设计,研究菜用大豆品种生育阶段遗传差异对花荚脱落率的影响。结果表明:菜用大豆花荚脱落与各生育时期生育日数的遗传差异达极显著;花荚脱落率不仅与品种的开花阶段、结荚阶段日数呈极显著负相关,并均有显著的回归线性效应。  相似文献   

16.
12个鲜食大豆数量性状的主成分和遗传距离分析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研究目的】探讨鲜食大豆的分类方法,分析鲜食大豆品种数量性状间的遗传距离;【方法】对近年育成的12个鲜食大豆品种进行了主成分分析,计算了彼此间的遗传距离,并通过离差平方和法进行了聚类分析;【结果】16个数量性状可简化为4个主成分因子,即株型因子、产量因子、结荚因子和粒型因子,且这4个主成分因子可保留91.54%的信息量,测算了各品种间的遗传距离为0.94%8.38%,平均为4.63,12个品种被分为4类,地理远缘品种在遗传上不一定远缘,而近缘品种由于选择方向不同可能成为遗传远缘;【结论】在选育鲜食大豆品种时应根据育种目标确定各主成分值大小;在评价资源间遗传差异时,不能仅以地理来源和亲缘关系为依据。  相似文献   

17.
当前大豆品种较多,不同品种适宜生长的环境不同。筛选适合养分吸收利用高效品种对黄淮海流域大豆养分高效利用与产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在河北藁城大豆主产区,筛选河北省25个大豆品种为材料,通过田间试验研究不同品种大豆产量与养分吸收差异性。结果表明,不同品种大豆产量间差异较大,产量介于881~4169 kg/hm2,最大产量差异为3288 kg/hm2。同时,不同品种大豆养分吸收利用间差异较大,高产品种籽粒氮、磷、钾平均养分吸收量较中产和低产品种分别显著增加43.9%、39.4%、41.2%和126.0%、124.9%、120.8%,而高产和中产品种每生产100 kg籽粒氮、磷、钾平均养分需求量较低产品种分别显著减少9.8%、17.0%、28.9%和12.3%、16.0%、21.8%。不同大豆品种的产量与养分吸收利用差异明显,产量较高的品种养分吸收利用的能力也较强,在实际生产中选择适宜当地环境的品种,既可增加大豆籽粒产量,又可提高养分吸收利用效率,达到减少肥料投入的目的。  相似文献   

18.
连作大豆苗期根际土壤根腐病病原真菌菌群结构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连作障碍是限制黑龙江地区大豆产质量提高的主要因素。本项研究的主要目的是探究连作大豆根腐病发病期病原真菌菌群结构,为生物防治大豆根腐病奠定基础。采用PCR-DGGE技术,分析不同连作年限苗期大豆土壤中的3个大豆品种根系以及根际土壤根腐病病原真菌菌群结构。试验结果表明:随着连作年限的延长,3个大豆品种苗期根系以及根际土壤根腐病病原真菌丰度值以及多样性指数随之增加;并且不同大豆品种间根腐病病原真菌菌群结构也存在差异;聚类分析结果验证了连作年限、大豆品种均对根腐病病原真菌菌群结构产生影响。  相似文献   

19.
江淮下游地区水稻品种生产力纬向差异及其合理利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江苏种植的代表性水稻品种类型为材料,在稻麦两熟制条件下,于江苏沛县(34.7°N)、东海(34.5°N)、宿豫(34.0°N)、建湖(33.4°N)、扬州(32.4°N)、昆山(31.3°N) 6地分别设置5个播期试验,系统研究不同生育类型品种丰产性和稳产性的纬向差异,并探讨了江苏水稻品种的合理布局。结果表明,不同生育类型水稻品种产量在纬向与播期间存在极显著差异,产量(Y)与播期(t)可用Y = at2+bt+c拟合,因方程a、b取值不同,产量与播期的关系可分为3种,且在温光条件不同的地区或年份间转化。迟熟中粳类型品种丰产性和稳产性具较强优势,适宜种植区域较广。但随着品种熟期的进一步推迟,晚粳类型品种的丰产性指数(Pi)下降,稳定性指数(Si)上升,丰产性与稳定性均有变差趋势。杂交中籼两优培九产量丰产性较好,仅次于迟熟中粳类型品种,产量稳定性仅高于早熟中粳类型品种。与早熟类型品种相比,偏晚熟类型品种在丰产性和稳产性方面均有明显优势。根据不同生育类型品种丰产性和稳产性以及江苏省不同稻区常年温光气候条件,划分为适宜种植区、亚适宜种植区、可种植区和不宜种植区来确定不同生育类型水稻品种的合理布局。苏北、苏中、苏南稻区分别以中熟中粳、迟熟中粳、早熟晚粳类型品种为主体,兼作生育期相近的类型品种;杂交中籼类型品种仅适宜于江苏西部丘陵稻区。江苏淮北稻区以早播为宜,苏中、苏南稻区强调适期播种,过早或过迟播种均不利于提高产量。在确保安全生育成熟的前提下,选用偏迟熟类型品种及在籼粳同季兼作地区扩种粳稻均有利于提高水稻生产力。  相似文献   

20.
进一步了解江苏省冬小麦产量及主要农艺性状的演变规律,为江苏省冬小麦育种和生产提供借鉴。本研究对2005—2019年江苏省审定的109个小麦品种进行产量、品质与抗病性分析。结果表明,江苏省审定的小麦品种平均产量呈逐年递增趋势,年增产量为134.43 kg/hm2;穗数、穗粒数和千粒重呈逐年增长趋势,但增长幅度较小。主要农艺性状与产量的相关程度为穗数>千粒重,呈正相关;株高>穗粒数,呈负相关;产量三要素之间的偏相关均为正值,偏相关程度表现为穗数>穗粒数>千粒重;审定品种中有27个品种的容重、蛋白质和湿面筋含量达到中筋小麦品质标准,有15个小麦品种达到强筋标准,有54.12%的小麦品种的湿面筋含量低于中筋小麦品质标准,下一步应把提高湿面筋含量作为提高小麦品质育种的主攻方向。在审定的小麦品种中,没有可以兼抗赤霉病、纹枯病和白粉病3种病害的品种,兼抗赤霉病和白粉病的品种为‘淮麦21’、‘宁麦17’、‘镇麦9号’、‘宁麦18’、‘扬麦21’和‘扬江麦586’。江苏省小麦品种产量的提高应在保持适宜穗粒数的基础上,增加穗数,提高千粒重,同时进一步引进新的抗病、优质种质资源,以培育高产、优质、多抗的小麦新品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