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为明确引起甘肃省张掖市玉米黑髓病的病原菌种类,于2021年9月,在甘肃省张掖市采集具有典型病害症状标本,利用组织分离法进行分离纯化,并通过柯赫氏法则验证致病性;利用形态学特征和分子生物学方法进行鉴定。结果表明,于病样中共获得39株分离物,能引起与田间症状相一致的病原菌30株,表现症状为根茎腐烂型、根腐型和茎腐型3类。根据形态特征将30株病原物均鉴定为镰孢霉属真菌,结合分子生物学方法将30个致病镰孢霉菌分别鉴定为拟轮枝镰刀菌(Fusarium verticillioides)、尖孢镰刀菌(F.oxysporum)、层出镰刀菌(F.proliferatum)、茄病镰刀菌(F.solani)、变红镰刀菌(F.incarnatum)和柔毛镰刀菌(F.flocciferum),其分离频率依次为50.00%、20.00%、16.67%、6.67%、3.33%和3.33%,其中拟轮枝镰刀菌为张掖市玉米黑髓病的优势致病菌,首次报道柔毛镰刀菌可以侵染玉米。该研究结果为玉米黑髓病的诊断和防治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2.
在不同施氮量与密度下,对玉米抗倒性农艺性状进行研究。结果表明,随着密度的增大,第3节长增长、茎腐病发病率和倒伏率增加,而第3节直径逐渐减小、第3节茎秆干物重逐渐下降;随着施肥量的增加,玉米株高、穗位高、第3节长、第3节直径和第3节茎秆干物重均逐渐增大,在施肥量最多时,玉米茎腐病发病率和倒伏率均最大。相关性分析表明穗位高、第3节长和茎腐病与倒伏率呈正相关。所以在抗倒性玉米品种选择上,要选择穗位高较低、第3节长较短和抗茎腐病的玉米品种,还要注意合理的施肥与密植,减小倒伏风险。  相似文献   

3.
针对辽宁省玉米生产中发生较为严重的玉米茎腐病问题,利用当地36个品种,通过设置5个播期、4个施肥量、4~6个种植密度,研究播期、种植密度、施肥量时茎腐病发病率的影响.结果表明:播种越早茎腐病发病越重,不同品种对播期的反应程度不同;增施肥料、增加密度对茎腐病发病率没有明显影响.  相似文献   

4.
玉米种质资源抗腐霉茎腐病鉴定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腐霉茎腐病(Pythium stalk rot)是玉米生产上的重要病害。2013—2016年, 对1213份玉米种质资源进行了抗肿囊腐霉(Pythium inflatum)茎腐病的鉴定与评价。在1213份玉米种质中, 鉴定出高抗肿囊腐霉茎腐病的材料207份, 占鉴定总数的17.1%, 主要来自中国的内蒙古、河北、山西及美国等地。抗性材料159份, 占鉴定材料数的13.1%, 主要由源自中国的内蒙古、云南、山西和美国等地的种质构成。由此可见, 玉米种质中存在较为丰富的抗腐霉茎腐病资源, 且抗性水平与地理来源有关。自交系和农家种中对肿囊腐霉茎腐病表现高抗的种质分别占鉴定种质总数的18.7%和10.6%, 表明自交系中高抗肿囊腐霉茎腐病资源较农家种更为丰富。  相似文献   

5.
为了研究不同的施氮模式和种植密度对西南夏玉米产量形成及茎腐病和穗粒腐病的影响。在大田试验条件下,设置2个施氮模式(CNP:传统施氮模式; RDNP:氮肥减量间隔穴深施模式)和3个密度(D1:习惯稀植5.25万株/hm~2;D2:密植6.75万株/hm~2;D3:密植8.25万株/hm~2),分析不同施氮模式和密度对玉米产量及构成、干物质积累、光合生理特性的影响,以及探明影响玉米机收质量的茎腐病和穗粒腐病发病规律。结果表明,施氮模式对玉米产量影响不显著,但是RDNP下的氮肥偏生产力比CNP提高了33.7%;RDNP通过缓解花后净光合速率(Pn)、叶片SPAD值及叶面积指数的衰减幅度,弥补花前形成穗粒数不足,从而使其干物质总量和产量稳定不变;RDNP下的玉米茎腐病发病率和病情指数分别较CNP下降了4.8百分点和26.8%,而对穗粒腐病的发病率影响不显著。密植D2和D3较稀植D1均可显著增产,但D3持续增产幅度下降明显,同时D3下的玉米茎腐病和穗粒腐病发病严重,而D2和D1下的发病轻且二者间无显著差异。施氮模式RDNP与适度密植D2处理在氮肥减量的同时可提高玉米单产和氮肥偏生产力,有效控制玉米茎腐病和穗粒腐病,降低植株倒折风险,为西南夏玉米实现绿色增产和利于机械化收获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6.
玉米茎腐病与品种抗性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王振华 《种子》1997,(4):41-44
本文系统地总结了玉米茎腐病的危害,玉米茎腐病的症状特点及玉米茎腐病的病原菌种类、分布,讨论了玉米品种对茎腐病的抗性,抗性遗传及影响抗性的环境因素,提出了玉米抗茎腐病的育种方法。  相似文献   

7.
2017-2019年调查了辽宁春玉米产区不同秸秆还田模式对玉米主要病害发生为害的影响,结果表明:与传统不还田旋耕栽培模式相比,秸秆覆盖还田后玉米主要病害的发生为害最重,茎腐病发病率增加68.77%,穗腐病发病率增加20.01%,大斑病病情指数增加39.54%;秸秆碎混旋耕还田后茎腐病发病率增加48.20%,大斑病病情指数增加16.84%;秸秆田外堆置腐解后深翻还田可有效降低玉米茎腐病和穗腐病等土传病害的发生,茎腐病发病率降低41.66%,穗腐病发病率降低30.00%;秸秆还田配套不同耕作栽培模式对玉米主要病害发生为害有一定的叠加影响,免耕栽培会加剧病害发生,而深翻栽培可降低病害发生。由此可见,秸秆直接还田,特别是覆盖还田会加重玉米主要病害的发生为害,而秸秆经充分腐解处理后再还田能有效降低玉米主要病害,尤其茎腐病和穗腐病等土传病害的发生。  相似文献   

8.
会议简讯     
中国农科院作物品种资源所抗病虫鉴定室玉米病害组于1984年8月和10月在山东济南和浙江东阳两个鉴定基点,召开玉米资源对茎基腐病(俗称青枯病)的抗性鉴定现场会议。会议就玉米茎基腐病抗性鉴定的具体方法、调查时期和次数、病株症状、病情分  相似文献   

9.
马立功 《中国农学通报》2010,26(11):264-266
5种种衣剂防治玉米茎基腐病、丝黑穗病田间药效试验。结果表明:Lamardor400FS、Baytan Plus200FS、立克秀60FS对玉米茎基腐病和丝黑穗病均有很好的防治效果,防效在72.3%~94.0%;卫福400FS和满适金35FS种子对玉米茎基腐病有较好的防治效果,防效在76.2%~80.0%,而对玉米丝黑穗病防治效果较差。各药剂均能显著提高玉米产量。  相似文献   

10.
中国玉米茎腐病研究进展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玉米茎腐病是一种世界性土传真菌病害,该病害在中国玉米产区均有发生。近年来,受耕作制度(如保护性耕作、秸秆还田等)的改变和气候变化的影响,生产中使用的高抗茎腐病的玉米品种不多等因素,致使田间病原菌数量增加,中国玉米茎腐病有逐渐加重的趋势。针对玉米茎腐病危害逐年加重的现状,笔者系统综述了玉米茎腐病致病菌、发病症状表现、病情分级标准、病害侵染规律、抗性鉴定评价方法等方面的研究进展情况,并提出了玉米茎腐病的防治策略。  相似文献   

11.
玉米茎秆糖含量的分布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卞云龙  杜凯  王益军  邓德祥 《作物学报》2009,35(12):2252-2257
利用手持糖度计(PAL-1),2年7个时期测定3 种不同基因型玉米茎秆糖含量(Brix %),以研究玉米不同节间、不同测定时期、不同类型间茎秆糖含量的变化规律。结果表明: (1)从植株基部到顶部各节间糖含量呈现增加趋势,但多以穗位或穗位上下一节间糖含量最高。苏玉16(普通玉米)、05-8(普甜玉米)和扬甜1号(超甜玉米)节间糖含量和节间位置的非线性方程分别为Y = 5.0277 exp(0.020564X - 0.017816X2)、Y = 8.8489exp(0.05949X - 0.006454X2)、Y = 9.6652 exp(0.06944X - 0.009475X2)。(2)随着生育进程的推进,苏玉16(普通玉米)茎秆糖含量表现为低-高-低的变化,而05-8和扬甜1号生育后期茎秆糖含量没有下降反而呈上升趋势,这可能与甜玉米的灌浆特性有关。(3)通过系统分组资料方差分析,3个品种的茎秆糖含量存在极显著差异,且普通玉米<普甜玉米<超甜玉米,不同节间、不同测定时期玉米茎秆糖含量差异也达极显著水平。(4)去雌可以显著提高茎秆含糖量,籽粒库容量对茎秆含糖量的分布也有影响。  相似文献   

12.
利用来自不同寄主的 5个镰刀菌菌株 ,通过土壤诱导法对玉米青枯病主要致病菌Fusar iumgraminearum和Pythiumgraminicola分别进行诱导抗病性测定。供试 5种镰刀菌菌株均能诱导玉米抗青枯病。F1对P graminicola的诱导效果最好 ,用F1土壤诱导接种的诱导效果为 88%。F5对F .graminearum的诱导效果最好 ,用F5土壤诱导接种诱导效果达 10 0 %。免疫作用迟滞期及免疫作用持续时间测定结果表明 ,播前土壤诱导接种法效果好 ,持效期长 ,且能改善玉米农艺性状。土壤诱导接种法最佳迟滞期是 16d ,挑战后 6 3d诱导效果仍为 10 0 %。  相似文献   

13.
在抽雄期用禾谷镰刀菌孢子悬浮液接种抗病品种陕单931和感病品种西农11号,于接种后测定茎秆髓部组织内苯丙氨酸解氨酶、过氧化物酶活性变化、木质素和绿原酸的变化。结果表明,玉米植株受镰刀菌侵染后,抗病品种的苯丙氨酸解氨酶酶活上升快,活性强,且形成两个活性高峰,高活性时间持续长;感病品种苯丙氨酸解氨酶酶活上升慢,活性相对较弱,且只形成一个峰,高活性持续时间短。抗病品种过氧化物酶酶活峰值高,感病品种过氧化物酶酶活峰值低,且抗病品种高酶活持续的时间长,感病品种高酶活持续的短。研究还表明,植株原生的木质素对玉米的抗性贡献不大,而诱导的木质素在玉米的抗病性中起着主导作用。同时,无论抗、感品种,其组织诱导提取液对镰刀菌都有一定的抑制作用。  相似文献   

14.
摘 要:为有效控制玉米地下害虫、蚜虫和茎基腐病的常年危害,筛选具有较好控制作用的种衣剂,笔者开展了14种悬浮种衣剂田间药效试验。试验表明:14种种衣剂对供试玉米品种出苗安全;氟虫腈?噻虫嗪(30%悬浮种衣剂)(1:1000)处理的出苗率96.7%为最高值。氟虫腈?噻虫嗪(30%悬浮种衣剂)(1:1000)对玉米地下害虫、玉米蚜虫的防治效果分别达84.8%、80.0%。精甲?咯?嘧菌(11%悬浮种衣剂)(1:2000)对玉米茎基腐病的防治效果达73.7%。说明以噻虫嗪、氟虫腈和甲霜灵为主的复配防治玉米地下害虫、蚜虫、茎基腐病,能够取得较好的防治效果。建议针对不同的生态类型区域,结合品种、施肥、管理等措施选用不同的配方,以取得最佳的防治效果。  相似文献   

15.
C. W. Deren 《Plant Breeding》1992,109(3):242-247
Selection for reduction or elimination of pith is common in sugarcane breeding programs. Pith is considered to be associated with reduced sugar yield. The purposes of this experiment were to investigate the relationship of pith to juice extraction and evaluate the stability of expression of pith over diverse environments. Twenty-four sugarcane (Saccharum spp.) clones were grown at three locations in southern Florida, and evaluated for pithiness and the effect of pith on juice yield. Pith was greatest at the best cane-growing location. Significant genotype × environment interaction was attributed to only six clones. Ranking of clones for pith changed with locations, but pithy clones tended to be pithy in all environments. Broad-sense heritabilities for pith, Brix, diameter, and stalk weight ranged from 0.88 to 0.92. Pith was not correlated with juice extraction.  相似文献   

16.
辐照预处理促进玉米秸秆酶解糖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60)Co为辐照源,研究了0~2 000 kGy不同辐照剂量处理对玉米秸秆水解及酶解还原糖产量的影响,采用DNS法测定样品中水溶性还原糖的含量,探讨了辐照剂量与还原糖生成量的关系。结果表明,较高剂量的辐照对玉米秸秆有明显的降解糖化作用,经1200,1600,2000kGy剂量辐照后,玉米杆和玉米叶的还原糖含量分别提高了69.88%和445.63%;辐照后玉米秸秆易于酶解,随着辐照剂量的增大,酶解产糖量显著增加;在较高剂量下,辐照一酶解复合降解玉米秸秆效果优于单一的辐照处理和单一酶处理;辐照后的玉米秆和玉米叶经酶解处理,其还原糖含量分别增加了16.63%~184.13%和8.49%~228.45%,提高了纤维素原料的利用率。  相似文献   

17.
为实施绿肥压青提升土壤肥力、减少病虫危害,2018年采用大区对比方法,开展不同海拔夏闲期绿肥压青茬口麦田不同生育期不同土层的麦田贮水量、红蜘蛛发生量、茎基腐病发病率及其相关性研究。结果表明,各绿肥压青茬口小麦越冬前、拔节期不同土层的贮水量高海拔点均高于低海拔点,红蜘蛛发生量低海拔点大于高海拔点;同一海拔点不同绿肥压青茬口间的红蜘蛛发生量存在极显著差异(P<0.01),同一作物压青茬口的红蜘蛛发生量表现为压青愈晚发生量愈大。拔节期不同绿肥压青茬口0~100、100~200、0~200 cm土层贮水量与麦田红蜘蛛发生量的线性关系在低海拔点均存在显著负相关(P<0.05),而在高海拔点均不存在差异;越冬前高海拔点100~200 cm土层贮水量,低海拔点0~100、0~200 cm土层贮水量与麦田红蜘蛛发生量的线性关系表现为显著负相关(P<0.05)。低海拔点、高海拔点不同绿肥压青茬口的茎基腐发病率分别为0.56%~1.59%、0.00%~0.00%,其中低海拔点越冬前0~100 cm土层贮水量,拔节期0~100、100~200、0~200 cm土层贮水量与茎基腐发病率存在显著负相关(P<0.05);低海拔点各土层贮水量与茎基腐发病率的平均相关系数拔节期大于越冬前。该项研究可为实施绿肥压青减少病虫危害选择适宜区域及绿肥压青茬口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8.
玉米茎秆糖含量的遗传模式分析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较高的茎秆糖含量有助于提高青贮玉米的饲料品质和适口性,本研究以YXD053和98A-04两个高茎秆糖含量玉米自交系为母本,Y6-1低茎秆糖含量玉米自交系为父本,通过自交、杂交及回交产生2个组合的6个世代(P1、P2、F1、F2、BC1和BC2);运用主基因+多基因混合遗传模型6个世代联合分析方法,探明控制玉米茎秆糖含量的遗传模型,并进行遗传参数估计。结果表明,玉米茎秆糖含量遗传受2对加性-显性-上位性主基因+加性-显性-上位性多基因共同控制。YXD053×Y6-1及98A-04×Y6-1两个组合的主基因遗传率分别为53.50%和52.63%,多基因遗传率分别为7.96%和17.31%,总遗传率分别为61.46%和69.94%,显性度(h/d)均小于1。茎秆糖含量以主基因遗传为主,且主基因又以加性效应为主,但环境因素对茎秆糖含量的遗传有一定的影响。这一研究结果为玉米茎秆糖含量性状的基因定位和育种选择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9.
为探讨含碳物料对饲草玉米生长发育的影响及对苏打盐化土的改良效果,明确研究区域不同含碳物料适宜推荐用量及较优改良物料,本文采用田间试验方法,以晋北典型的苏打盐化土为对象,研究了风化煤、生物炭、牛粪和秸秆四种含碳物料不同用量对饲草玉米出苗率、鲜草产量及土壤pH值、电导率(Ec)的影响,模拟分析了不同物料适宜推荐用量。试验结果表明:含碳物料有效提高了饲草玉米出苗率,施用风化煤、牛粪处理整体出苗情况优于生物炭、秸秆。施用含碳物料后鲜草产量表现出牛粪 > 风化煤 >生物炭>秸秆的变化趋势。与对照相比,施用各物料处理显著增产,牛粪150%opt处理产量76.83 t/hm2最高,风化煤opt处理产量70.30 t/hm2次之,较ck处理增产31.12 t/hm2、23.49 t/hm2。利用效应函数对物料各处理产量进行模拟分析,确定研究区域风化煤、生物碳、牛粪和秸秆适宜施用量为30.0~37.5t/hm2,24.0~27.0 t/hm2,52.5~63 t/hm2和54.0~60.0 t/hm2。施用含碳物料能降低土壤pH值,以风化煤降低效果最好,比对照下降0.09~0.66。不同含碳物料对土壤电导率的影响存在差异,牛粪调控根层盐分效果较好,施用后土壤电导率较对照明显降低。含碳物料还促进土壤有机质含量的增加,以风化煤效果最好。研究得出,含碳物料能促进苏打盐化土的改良和利用,风化煤、牛粪改良效果优于生物炭和秸秆,施用推荐用量能有效改善土壤环境,促进作物增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