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玉米与大豆间作是黔西南地区大豆生产的一种传统耕作方式,是一项行之有效的增产措施,间作是充分用地的好形式。为了保证旱地的高产,进行了玉米杂交种与大豆品种间作不同行比的试验,以探讨玉米间大豆的增产措施。  相似文献   

2.
一、经过及方法玉米、大豆是六龙区的主要农作物,以间作为主,常年玉米播种面积占旱地的81.5%,大豆播种面积占旱地的67.9%,占玉米面积的83.3%,大豆总产百万斤以上,是大方县的主产地之一。随着生产的发展,习惯间作方式在一定程度上已不适应土壤改良、增施化肥等变化了的农业生产条件;同时由于采用玉米高秆品种,严重地影响玉米、大豆产量提高。为了探  相似文献   

3.
玉米大豆间作试验小结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间作套种是我国农业生产的传统经验,是充分利用资源的有效形式,是增加复种的有效措施之一。而间作是充分用地的好形式。玉米大豆间作是我国南、北方旱地的主要间作方式,面积大、地区广、效果好,是农民习用的方式。平塘县每年大豆播种面积在一万亩以上,总产量约百余万斤,其中大部分为玉米大豆间作。在过去几年乃至十几年间,由于杂交玉米的种植推广发展,有的片面强调密植,每亩4000穴条件下,间作大  相似文献   

4.
贵州省耕地面积的58%为旱土,42%为水田。粮食播种面积的1/3为水稻,2/3为旱粮,而产量的55%为稻谷,45%为旱粮。相对来说,就是“集约的水田,粗放的旱土”。旱土粮食又以玉米为主,玉米地上间作豆类及其他作物。因此,在种植业结构中,提高玉米及其间(套)技术,成为通过旱地耕制改革,增加粮食总产的关键问题。而本省这一传统的、涉及面较大  相似文献   

5.
玉米与旱地作物间作套种研究进展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玉米是重要的谷类作物之一,其丰产与否将对中国的粮食安全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实践证明,作物合理的间作套种具有充分利用资源和大幅度增加产量的特点。本文总结了旱地种植玉米与豆科作物、小麦、蔬菜以及其他一些旱地作物的间作套种的研究进展及一些实施成效。通过文献综合分析得出,玉米与旱地作物间作或套种的生产模式与单作栽培模式相比,不仅有利于提高作物产量与品质,而且有利于提高资源利用率。提出如何拓展与深化系统研究,着力构建技术体系与栽培标准,无疑是至关重要的,并且认为要将研究成果转化为能够应用于大面积实际生产的技术规范和栽培方法,服务于当今现代旱地农业生产是必要的也是亟待要探讨的。  相似文献   

6.
玉米、大豆不同组合形式对产量与地力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我们在省的中部地区,以不同组合形式的玉米、大豆间作,探索其产量、地力的影响。目的在于研究黔中气候类型区,中等土壤肥力条件下,玉米、大豆间作的最好组合形式,为取得优质、高产、高效益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7.
为探索新疆北疆玉米与大豆间作模式对作物根系分布及产量的影响,本试验以大豆单作、玉米单作、豆玉间作3种种植模式为研究对象,分析不同模式作物根系形态和产量变化。结果表明,间作种植模式使各作物之间根系分布更为合理,间作种植大豆和玉米的SPAD值较单作的有所提高,缩短了大豆的生育期,节约土地资源,玉米与大豆间作土地当量比大于1,表明该间作模式有效提高了土地利用率。本文研究对新疆北疆滴灌地区推广发展豆玉间作具有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8.
利用适宜株型玉米和矮秆大豆进行玉米一大豆带状间作有利于农业的可持续发展。探索玉米不减产或减产5%以内,且额外增收大豆1000kg/hm2的间作组合,选择适合间作的玉米品种是构建优异玉米一大豆间作复合群体技术的核心之一。对2:2玉米一大豆带状间作的玉米产量和农艺性状进行初探,初步了解了间作模式对玉米产量和农艺性状的影响规律,初步筛选出适宜本地区间作的玉米品种,为本地区示范、推广该模式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9.
利用适宜株型玉米和矮秆大豆进行玉米-大豆带状间作有利于农业的可持续发展。探索玉米不减产或减产5%以内,且额外增收大豆1 000kg/hm2的间作组合,选择适合间作的玉米品种是构建优异玉米-大豆间作复合群体技术的核心之一。对2∶2玉米-大豆带状间作的玉米产量和农艺性状进行初探,初步了解了间作模式对玉米产量和农艺性状的影响规律,初步筛选出适宜本地区间作的玉米品种,为本地区示范、推广该模式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0.
不同玉米/花生间作模式对土壤微生物量及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为了探究不同玉米/花生间作条件下地下部土壤微生态环境,采用大田试验研究了不同玉米/花生间作条件下作物根区土壤微生物量和产量状况的变化特征。结果表明,在一定程度上,间作可以提高土壤微生物的整体代谢活性和群落结构多样性,其中玉米/花生间作12垄,细菌高出对照62.5%、真菌是对照6倍、放线菌是对照8倍。不同的间作模式对经济效益的影响也是相当大,其中间作玉米/花生间作12垄高出玉米/花生间作4垄23.6%,玉米/花生间作8垄高出玉米/花生间作4垄22.5%。综合评价认为,玉米与花生间作最佳比例为4:12或12:12。辽宁省花生产区多为风沙土,土壤易风蚀,而且花生又忌连作,采用玉米花生间作对防风蚀、防重茬具有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1.
玉米马铃薯间作对根际微生物群落结构和多样性的影响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覃潇敏  郑毅  汤利  龙光强 《作物学报》2015,41(6):919-928
设置3个种植处理(玉米单作、马铃薯单作和玉米马铃薯间作),通过田间试验和盆栽试验,采用Biolog技术分析了玉米马铃薯根际微生物的群落结构和功能多样性的变化情况。结果表明,与单作相比,间作处理使玉米和马铃薯根际微生物对31种碳源的平均利用率(AWCD)分别增加17.36%、7.38%和3.76%、32.21%,其中间作马铃薯的AWCD值最高,单作玉米最低。间作玉米和间作马铃薯根际微生物群落的Shannon指数(H)、Simpson指数(D)、均匀度指数(E)、丰富度指数(S)均高于单作,但在间作和单作之间差异不显著。根际微生物对6类碳源的利用强度以糖类、羧酸类和氨基酸最高,并存在一定的差异。主成分和聚类分析表明,玉米与马铃薯间作改变了根际微生物的群落组成,糖类、羧酸类和氨基酸类碳源是区分单间作处理差异的敏感碳源。说明玉米马铃薯间作改变了根际微生物群落结构组成,提高了根际微生物群落功能多样性。  相似文献   

12.
玉米与马铃薯间作对根际微生物群落结构和多样性的影响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设置3个种植处理(玉米单作、马铃薯单作和玉米马铃薯间作),通过田间试验和盆栽试验,采用Biolog技术分析了玉米马铃薯根际微生物的群落结构和功能多样性的变化情况。结果表明,与单作相比,间作处理使玉米和马铃薯根际微生物对31种碳源的平均利用率(AWCD)分别增加17.36%、7.38%和3.76%、32.21%,其中间作马铃薯的AWCD值最高,单作玉米最低。间作玉米和间作马铃薯根际微生物群落的Shannon指数(H)、Simpson指数(D)、均匀度指数(E)、丰富度指数(S)均高于单作,但在间作和单作之间差异不显著。根际微生物对6类碳源的利用强度以糖类、羧酸类和氨基酸最高,并存在一定的差异。主成分和聚类分析表明,玉米与马铃薯间作改变了根际微生物的群落组成,糖类、羧酸类和氨基酸类碳源是区分单间作处理差异的敏感碳源。说明玉米马铃薯间作改变了根际微生物群落结构组成,提高了根际微生物群落功能多样性。  相似文献   

13.
云南省麻栗坡县麻栗镇独田村小组有农户46户人口194人,人均耕地仅0.73亩,人多地少的矛盾十分突出。自“九五”以来,在当地农技部门的指导下,该小组充分利用有限的土地资源、气候条件和区位优势,以市场为导向,积极探索旱地立体高效农业发展路子,实行瓜粮间作,发挥立体种植优势,提高土地的综合生产能力,实现旱地1季平均亩产玉米335千克,  相似文献   

14.
通过辣椒间作玉米控制辣椒白粉病为害的栽培试验,探索辣椒间作玉米有效控制辣椒白粉病的最佳栽培模式。试验结果表明,辣椒间作玉米植株比例为1hm^253550株35 700株的模式最佳,其辣椒白粉病发病率为17.58%,病情指数为5.16%,相对防治效果达79.37%。  相似文献   

15.
自 1997年以来 ,在陆稻单作高产栽培技术的基础上 ,探索出陆稻与玉米、三樱椒、甘薯、果树等多种作物间作套种模式。在商丘市及开封、周口市一些县区累计推广 760 0 hm2 ,产值 1.0 5~ 5.1万元 ,较单作玉米增加 60 0 0元以上。其主要间套模式及栽培技术如下 :1 陆稻玉米间作种植模式 陆稻与玉米间作 ,玉米处于高位 ,且边行优势明显。陆稻处于下位 ,受玉米遮阴的影响较大 ,行数愈少 ,受影响愈重。前茬主要为小麦、大蒜、油菜。种植方法有 :( 1)播带 2 2 0 cm,8行陆稻间作 1行玉米 ,陆稻等行距2 0 cm,陆稻与玉米间距 4 0 cm,玉米株距 17cm,…  相似文献   

16.
正2017年,围绕玉米、花生高产高效生产,坚持良种良法配套、农机农艺融合、肥药双减目标,推进粮油作物的协调发展,全国农技推广服务中心在扶余市安排一个玉米花生宽幅间作高效生态种植模式试验示范点,现将试验示范情况总结如下。1内容及目标以玉米、花生宽幅间作6:6(6行玉米:6行花生)为标准推广模式,以机播、机收为前提,间作模式下玉米  相似文献   

17.
为了确定玉米/辣椒间作不同种植方式下,对玉米/辣椒光合速率和产量的影响,设置3种玉米/辣椒间作带型结构,带比分别为P/M2:3、P/M2:5、P/M2:7。从光合速率上看,在3种间作2:3、2:5、2:7中,玉米光合速率均为最高,其次是单作,辣椒光合速率最低,辣椒间作比单作光合速率降低6.78%~20.4%;从产量上看,3种间作方式在产量上均高于单产,且达到极显著水平,并以2:3间作方式的总产量最高,比对照高84.7%。综合来看,2:5间作方式产值效应最好。  相似文献   

18.
我们为了探索夏玉米间作黄豆的丰产栽培措施,于1983年在贵州农学院实验农场进行了1.8亩夏玉米间作黄豆试验。试验地前作为油菜,肥力中等,土质轻粘壤,地力均匀,  相似文献   

19.
为了选择长江流域旱地作物适宜的耕作方式,增加作物产量、改善品质以及获得更高的经济效益和促进旱地农业可持续发展。本研究归纳了国内外关于间作对旱地作物产量、品质、农艺性状、光合特性、养分吸收及生态环境影响等方面的研究情况。间作系统各作物的总产量(或收益)高于其任一单作系统;间作能显著改善作物的品质;间作能够使各作物在时空与水肥利用上具有互补性;间作群体在辐射截获和利用总效率上不低于其任一作物的单作群体;间作系统的土壤水分含量及利用率、土壤养分利用效率高于单作系统;间作的两种作物对养分吸收存在竞争与促进关系,可提高肥料利用效率,减少肥料损失率;间作系统能够集约利用光、温、水等自然资源。针对长江流域旱地作物间作存在的问题,提出了4条研究方向。  相似文献   

20.
年初农业部杂交玉米专家顾问组提出了夺取今年玉米丰收的4点建议,摘要如下:1.要适当扩大玉米面积,积极提高单产。玉米还有很大增产潜力可挖。南方稻区发展水旱轮作,丘陵旱地扩大间作套种,黄淮海平原改革种植制度,玉米面积今年将超过3亿亩。2.要尽力增加物质投入,选准投放重点。建议国家将增产的化肥,尽量集中投放在增产潜力大的黄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