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为选育株型紧凑且高产的油菜新品种,本研究以甘蓝型油菜显性核不育纯合两型系‘4166AB’、临保系‘LB4155’和恢复系‘HF08’为亲本材料,通过有性杂交结合定向筛选,获得株型紧凑、产量较高的甘蓝型油菜新品种‘沪油3302’。为探讨不同种植密度对新品种‘沪油3302’关键生物学指标的影响,以‘沪油3302’为材料,设置5个种植密度,分析其对‘沪油3302’的单株角果数、产量等指标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种植密度增加,‘沪油3302’的单株角果数、单株籽粒产量和生物产量降低,而单位面积产量先增后降,并在21.3×10~4株/hm~2和26.7×10~4株/hm~2密度下,实收产量分别达3 236.5 kg/hm~2和3 240.4 kg/hm~2,比其他密度约增产250~530 kg/hm~2。因此,认为‘沪油3302’的适宜种植密度为每公顷21.3×10~4~26.7×10~4株。  相似文献   

2.
为了研究确定四川盆地丘陵区移栽油菜的最佳种植密度,在大田条件下,以‘川油58’为供试品种,研究不同种植密度对四川盆地丘陵区移栽油菜抗逆性、农艺性状及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种植密度的增加,植株抗菌核病、抗蚜虫能力和抗倒伏能力呈下降趋势。随种植密度的增加,单株分枝部位升高,单株主花序长、有效分枝总数以及有效分枝角果总数逐渐减少。群体有效分枝总数、有效角果总数以及群体产量随种植密度的增加呈先增加后减少的趋势。种植密度为10.50×104株/hm2时,群体获得最高产量2715.52 kg/hm2,当种植密度为8.25×104株/hm2和10.50×104株/hm2时,处理间群体产量差异不显著。因此,在四川盆地丘陵区,移栽油菜的最佳种植密度为8.25×104株/hm2~10.50×104株/hm2。  相似文献   

3.
机采棉主要农艺性状与密度相关性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研究棉花适宜机采农艺性状与密度的相关性,明确通过密度塑造适宜机采株型的方法,采用大田试验,以K836为试验材料,设计3×10 4、6×10 4和9×10 4株/hm 2 3个密度处理,研究密度对机采棉子棉产量的影响及其与机采棉主要农艺性状的相关性分析。结果表明,在本研究密度范围内,棉花株高、果枝长度、果枝第一节位长度、果枝节数、单株果枝数和单株干物质量随着密度的增加而下降,密度对第一果枝节位和果枝夹角没有显著影响。与低密度(3×10 4株/hm 2)相比,高密度处理(9×10 4株/hm 2)棉花单铃重降低,衣分提高,单株铃数降低,总铃数增加,密度对子棉产量没有显著影响。除第一果枝高度外,株高、第一果枝节位、果枝长度、果枝第一节位长度、果枝节数、果枝夹角、单株果枝数与单株干物质量和单株铃数呈正相关,与单铃重和子棉产量呈负相关,其中果枝长度和单株果枝数呈极显著正相关。因此,适当增加种植密度使棉花株高降低,果枝变短,株型更为紧凑,可以通过密度塑造适合机械采收的株型,冀南地区高密度(9×10 4株/hm 2)处理棉花株型符合机采要求。  相似文献   

4.
为研究油菜育种中利用杂种优势组配获得高产时各农艺性状对产量的影响关系,采用灰色关联度分析法对15个油菜杂交高产组合材料的11个农艺性状进行比较分析,探讨油菜杂交高产组合产量与农艺性状的关联度。结果表明,杂交油菜高产组合产量与农艺性状之间的关联度由大到小依次为千粒重、种植密度、生育期、主花序有效角果数、主花序有效长度、结荚密度、平均荚粒数、株高、一次有效分枝数、单株有效角果数、分枝部位高。云南玉溪市利用杂种优势组合油菜高产育种工作中,在合理密植的前提下,应适度增加播种密度,并适时早播,当株型合理时,应加强对千粒重、主花序有效角果数、主花序有效长度性状的选育。  相似文献   

5.
密度对油菜品种机械化收获特性的影响   总被引:7,自引:1,他引:6  
为了分析适宜高密度种植的油菜的重要农艺性状与产量关系的差异,为机械化高密度油菜种植提供借鉴,以不同分枝类型油菜品种为试验材料,对种植密度对油菜花期、抗倒伏性、产量的影响进行研究。结果表明,油菜的花期因为密度的增加而缩短,即开花期时间相对集中,油菜茎秆变细、茎秆抗折断力显著减弱、有效分枝的上移集中。与此同时,单位长度抗折力距呈现先增高后又降低的趋势,种植密度在44.98万株/hm2时达到最大,抗倒伏能力最强。因此,在现有栽培密度15.0万株/hm2~22.5万株/hm2的基础上,适当增加种植密度到44.98万株/hm2左右,油菜花期相对集中,缩短油菜上下部角果成熟时间上差异,茎秆单位长度抗折力距增高,更加抗倒,油菜茎秆变细、有效分枝的上移集中、株型更加紧凑,均有利于机械化收割。  相似文献   

6.
甘蓝型油菜隐性核不育优良恢复系6958R的选育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998年春以R06(从中国油料作物研究所引进的甘蓝型油菜黑籽双低常规品种中双4号中系选的优系)为母本和甘蓝型油菜黑籽双低品种湘油15(从湖南省大面积油菜生产区引进的湘油15中的1个选系)进行有性人工杂交,采用常规杂交育种程序经过7年8代的连续定向选择,于2004年育成了甘蓝型油菜双低常规优质品系(隐性核不育恢复系)6958 R(又简称58 R).其芥酸含量均在1%以下,硫甙21.2 ~25.2μmol/g,含油量42.6%~43.6%,种子蛋白质23.5%~ 25.6%.以该品系作恢复系组配的优质杂交油菜新组合普遍表现配合力强,杂交优势明显,丰产性突出,且组配的绝大多数组合均表现株高适中,分枝角度小,株型紧凑,着果密,角果粗,千粒重大,在生产上比较受欢迎.是一份难得的具有优良、特异农艺性状和一般配合力、特殊配合力都很强的甘蓝型油菜隐性核不育系的骨干恢复系.现已用该恢复系组配选育成功翔油1号、益油1号两个综述性状表现均很突出杂交油菜新品种.  相似文献   

7.
以春性恢复系与半冬性品种(系)杂交后选育的16份新春性恢复系及其4个亲本系[2个半冬性甘蓝型油菜品种(系)和2个春性甘蓝型恢复系]、2个春性甘蓝型不育系为材料, 利用SSR、SRAP和AFLP分子标记技术分析材料间的遗传差异, 同时利用以上2个春性不育系分别与12个新春性恢复系和1个春性亲本恢复系Ag-5进行NCII双列杂交, 测定其杂种优势及杂种表现。16份新恢复系中除931和帐23外, 其余的14份新恢复系与2个不育系的遗传距离均大于其春性亲本恢复系与相应不育系的遗传距离, 说明导入半冬性品种遗传成分能扩大春性恢复系与不育系间的遗传差异; 配制的26个杂交组合中, 其双亲中不育系所对应保持系单株产量为高亲值的组合有15个, 其中13个组合单株产量超亲优势都强于所对应不育系与亲本恢复系Ag-5所配杂交组合, 说明导入半冬性品种遗传成分可增强甘蓝型春油菜杂种优势; 12个新恢复系分别与2个不育系所配24个组合中18个组合的单株产量都分别超过所对应不育系与亲本恢复系Ag-5所配杂交组合, 说明导入半冬性品种遗传成分能提高甘蓝型春油菜杂种的产量; 新恢复系与2个不育系杂交后代的抗病性均强于其亲本恢复系与相应不育系杂交后代的抗病性, 说明导入半冬性品种遗传成分能提高春性甘蓝型油菜杂交种抗菌核病的能力。研究结果表明, 半冬性甘蓝型油菜品种可能为春油菜杂交育种提供有价值的遗传资源。  相似文献   

8.
不同种植密度对免耕山地油菜农艺性状和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为在低纬高原山区综合评价并推广免耕山地油菜最优的种植密度,采用灰色关联度和模糊聚类等分析方法,对玉溪市2013—2015年4个不同海拔试点10个种植密度的免耕山地油菜农艺性状和产量进行对比分析。结果表明:(1)随着油菜种植密度的增加,倒伏指数增加,生育期、倒伏率、冻害率、冻害指数和白粉病发病率、病情指数有增加的趋势,而鸟害率和鸟害指数总体有下降的态势;(2)不同种植密度油菜的主要农艺性状有较大差异,单株有效角果数和单株生产力随着密度的增加而减少,而角粒数和千粒重则有不同程度的下降;(3)不同种植密度油菜产量与主要农艺因子的关联度差异较大;(4)不同种植密度间的产量存在不同程度的差异。推荐低纬高原山区免耕山地油菜最优种植密度为30万~36万株/hm2。  相似文献   

9.
对玉米新品种蠡玉37进行了耐密性试验,调查了农艺性状。随着种植密度增加,蠡玉37的生育时期、株型没有变化,株高和穗位变化不大,但穗位表现出随着种植密度增加而增加的规律。蠡玉37株型清秀紧凑,结实性、耐密性较好,在4个密度处理水平下,产量以7.05万株/hm2的种植密度为最高。摘要:  相似文献   

10.
盐油杂5号是江苏沿海地区农业科学研究所利用甘蓝型三系不育系盐1A、保持系Y 1B、恢复系TR 598,经"三系"配套育成的优质高产双低油菜杂交新品种,其籽粒含油量47.82%,芥酸含量1.13%、饼粕硫甙总含量18.21μmol/g。在2010—2011年度上海市油菜区域试验中,平均产量3 077.15kg/hm2,比对照沪油21增产8.01%;产油量1 271.25kg/hm2,比对照沪油21增产3.15%;在2011—2012年度上海市油菜区域试验中,平均产量2 791.05kg/hm2,比对照沪油21增产7.81%,增产达极显著水平;产油量为1 257.3kg/hm2,比对照沪油21增产9.27%。在2012—2013年度上海市油菜生产试验中平均产量2 733.9kg/hm2,比对照沪油21增产5.23%,产油量1 307.4kg/hm2,比对照沪油21增产4.07%。适宜上海油菜产区及生态相似区域种植。为促进该品种的推广种植,现将其选育经过、特征特性及制种要点进行总结介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