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0 毫秒
1.
盐分浓度对油菜干物质积累分配、农艺性状及品质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研究不同土壤盐分浓度对油菜生长的影响,2015—2016年度以‘扬油9号’和‘苏油211’为供试品种,在低盐浓度(2.978 g/kg)和高盐浓度(4.900 g/kg)试验田进行种植,于成熟期取样测定植株干物质积累量、农艺性状及籽粒品质含量。结果表明,随着盐分浓度增加,全株及不同器官干物质积累量均显著降低。高盐与低盐处理相比,‘扬油9号’和‘苏油211’产量下降幅度分别为24.14%和27.83%,不同器官中根系干物质积累量下降幅度最大,‘扬油9号’和‘苏油211’根系干物质下降幅度分别为34.52%和39.69%,茎枝干物质积累下降幅度最小,两品种下降幅度分别为9.46%和12.93%。随着盐分浓度增加,茎枝干物质分配比例显著增加,其余器官干物质分配比例均显著降低。随着盐分浓度增加,株高和角果数显著降低,而每角粒数和千粒重在不同盐分浓度处理间无显著差异。随着盐分浓度增加,籽粒油份含量显著降低,蛋白质含量显著增加。  相似文献   

2.
盐份浓度对油菜干物质积累分配、农艺性状及品质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研究不同土壤盐份浓度对油菜生长的影响,2015—2016年度以‘扬油9号’和‘苏油211’为供试品种,在低盐浓度(2.978 g/kg)和高盐浓度(4.900 g/kg)试验田进行种植,于成熟期取样测定植株干物质积累量、农艺性状及籽粒品质含量。结果表明,随着盐份浓度增加,全株及不同器官干物质积累量均显著降低,高盐与低盐处理相比,‘扬油9号’和‘苏油211’产量下降幅度分别为24.14%和27.83%,不同器官中根系干物质积累量下降幅度最大,‘扬油9号’和‘苏油211’根系干物质下降幅度分别为34.52%和39.69%,茎枝干物质积累下降幅度最小,两品种下降幅度分别为9.46%和12.93%。随着盐份浓度增加,茎枝干物质分配比例显著增加,其余器官干物质分配比例均显著降低。随着盐份浓度增加,株高和角果数显著降低,而每角粒数和千粒重在不同盐份浓度处理间无显著差异。随着盐份浓度增加,籽粒油份含量显著降低,蛋白质含量显著增加。  相似文献   

3.
播期对‘中双11号’油菜干物质和养分积累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了探明播期对甘蓝型油菜干物质和养分积累的影响,设置了早播(9月15日)、中播(9月30日)和晚播(10月15日)3个播期,研究‘中双11号’油菜物质养分积累的规律。结果表明:不同播期可以改变油菜的生育进程,推迟播期可以缩短油菜生育期。中播油菜籽粒产量最高(2032 kg/hm2),比早播和晚播分别增产38.3%和61.4%。3个播期油菜的干物质累积量分别在花期、角果期和收获期达最大值。播期对油菜地上部和地下部氮(N)、钾(K)养分含量的影响大于对磷(P)含量的影响,晚播油菜的N、K养分含量在生育前期显著高于早、中播油菜,早播油菜P含量小于中、晚播油菜。各播期油菜N、K累积量以及早、晚播油菜P累积量的变化规律与干物质累积量的变化一致,而中播油菜P累积量一直增加,在收获期时达最大值。明确不同播期条件下油菜物质养分积累的差异,将为适宜播期的选择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4.
硼肥对双低春油菜养分吸收及产质量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于2016—2017年以双低油菜‘青杂5号’为供试材料,设置5个施硼处理,采用完全随机区组设计,研究不同施硼量对双低春油菜干物质积累、氮磷钾养分吸收、产量、品质的影响,以期阐明硼对双低春油菜产量、品质形成的影响机理,提出适宜的硼肥施用量,为双低春油菜生产提供理论依据和技术指导。试验结果表明:2016年在施硼量较小的情况下,油菜植株各器官的干物质积累、养分吸收、籽粒产量及品质均随施硼量增加呈逐渐升高趋势,2017年在增大施硼量的情况下,各指标均随施硼量增加呈先升后降趋势,都以施硼量为22.5 kg/hm2时最高,此处理下籽粒产量较不施硼增产28.68%,脂肪含量提高8.06个百分点,蛋白质及芥酸含量均较其他处理有不同程度降低。回归分析表明内蒙古中部旱作地区双低春油菜生产中获得较高产量和产油量的适宜施硼量(纯硼≥15%)为19.96~21.34 kg/hm2。  相似文献   

5.
研究氮磷钾配施对红芸豆养分吸收、干物质积累及产量构成因子的影响,可为红芸豆合理施肥和高效生产提供理论依据。以英国红红芸豆为试材,设置氮磷钾缺素处理的大田肥料试验,采用全生育期采集植株样本,测定养分含量、干物质积累和产量构成因子。结果表明,氮、磷、钾配施对红芸豆具有显著增产作用,产量构成因子中百粒质量对产量的形成影响最大;影响产量的养分限制因子大小为氮磷钾。各器官中含氮量依次为豆荚叶籽粒茎根荚皮,含磷量依次为豆荚籽粒叶茎根荚皮,含钾量依次为豆荚荚皮茎籽粒叶根;根、茎、叶这3个器官氮含量在R8的回升可能与氮在成熟期的回流有关。红芸豆植株在整个生育期氮、磷、钾积累量均呈增加趋势,积累量分别达到161. 15,38. 27,126. 70 kg/hm2,比例为4. 21∶1. 00∶3. 31;氮积累量的顶点出现在初花到盛花期,而磷、钾出现在盛花到结荚期。红芸豆生育前期营养器官是干物质积累分配中心,其干物质占总量比例达到72. 22%,生育后期生殖器官是干物质积累分配中心,其干物质占总量比例达到70. 26%;整个生育期干物质积累速率呈抛物线形状,盛花到结荚期达到积累高峰,单株积累量达0. 952 g/d;各器官积累速率的高峰不同,根系和叶片在初花期,茎秆和豆荚在盛花期,荚皮和籽粒在结荚期。红芸豆干物质积累量与氮积累量之间的相关系数在结荚期到成熟期分别达到0. 95和0. 96,且呈极显著水平(P 0. 01);磷积累量与干物质积累量之间在结荚期为0. 93,且呈极显著水平(P 0. 01);钾积累量与干物质积累量之间的相关性没有达到显著水平;红芸豆干物质积累量与养分积累量具有相关性,氮积累量与干物质积累量之间的相关系数在结荚期到成熟期分别为0. 95和0. 96,且呈极显著水平(P 0. 01);磷积累量与干物质积累量之间的相关系数在结荚期为0. 93,且呈极显著水平(P 0. 01);钾积累量与干物质积累量之间的相关性没有达到显著水平;红芸豆每荚粒数与干物质积累量的相关系数在初花期为0. 95,且达到极显著水平(P 0. 01),百粒质量与干物质积累量在结荚期的相关系数为0. 94,且呈极显著水平(P 0. 01),产量与干物质积累量的相关系数在盛花期为0. 86,且达到显著水平(P 0. 05),在结荚期为0. 98,达到极显著水平(P 0. 01),生殖生长阶段的干物质积累量是影响产量的关键因素。  相似文献   

6.
油用向日葵钾素吸收、分配和积累规律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进一步提高向日葵的栽培技术及钾肥肥料利用率,试验选用油用型向日葵品种S31作为供试材料,采用田间试验和室内分析化验相结合的方法,研究了向日葵各器官对钾素的吸收、分配、积累规律及施钾肥效.结果表明:向日葵茎、叶的钾素吸收量呈现出相似的"S"型增长趋势,在出苗70 d时(终花期)钾素吸收量达到最大值;花蕾的钾素吸收量呈直线上升趋势,在110 d时(成熟期)达到最大值.向日葵钾素的日积累量呈单峰曲线变化,峰值出现在终花期;OPT处理钾素吸收速率变化幅度最大,最大值为0.194 g/(株 · d);CK处理钾素吸收速率变化幅度最小,最大值为0.112 g/(株 · d).钾素在叶片中的分配以苗期最高为 52%,到成熟期时下降到9%~16%;钾素在茎中的分配终花期时达最大值61%~66%.向日葵施用钾肥增产10%,每公斤钾增产向日葵7.17 kg,施用钾肥的利用率为35.3%,每生产1 t向日葵籽粒吸收K2O 73.9 kg.  相似文献   

7.
早熟与常规熟期冬油菜品种养分吸收规律差异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探明南方三熟区早熟与常规熟期冬油菜品种在干物质积累及养分吸收方面的规律差异,为稻-稻-油三熟制油菜施肥提供依据。于2017年冬季至2018年春季在湖南衡阳布置田间小区试验,供试品种为早熟品种湘油420和湘油642、常规熟期品种湘油1035和湘杂油710×1035,间隔10~15d取样,监测4个油菜品种的干物质积累动态,氮、磷、钾元素吸收的时空特征及产量。早熟冬油菜品种与常规熟期冬油菜品种的产量及产量收获指数无显著差异,早熟冬油菜品种的干物质、磷在花期-角果期积累比例最大,分别为79.9%~80.0%、69.3%~79.5%,氮、钾积累量在花期的比例最大,分别为46.8%~47.7%、39.9%~52.3%;常规熟期冬油菜品种的干物质、磷、钾在花期积累比例最大,分别为37.1%~38.6%、44.1%~49.3%、32.8%~36.2%,氮在苗期的积累比例最大(48.6%~73.9%)。相较于常规熟期冬油菜品种,早熟冬油菜品种对干物质及养分的吸收高峰推迟,干物质和磷、钾养分累积多集中在花期-角果期。冬油菜的养分积累量随干物质积累量的增大而提高。早熟冬油菜品种生育期185d,较常规熟期冬油菜品种短15d,能缓解稻油轮作时茬口矛盾;收获期早熟冬油菜品种氮、磷积累量明显高于常规熟期冬油菜品种,氮、磷、钾累积特性适用于缓控释肥养分释放速率慢、周期长的释肥特性。早熟冬油菜品种生育期短且养分积累量高,在南方三熟区存在季节优势和养分积累优势,适宜在南方三熟区大面积推广。  相似文献   

8.
为探讨稻秆还田方式对油菜干物质积累、籽粒产量及氮磷钾吸收利用效率的影响,2017-2018年在中国农业科学院油料作物研究所武昌本部网室,选择2个不同地点、pH值差异较大的水稻土,设置稻秆不还田(CK)、稻秆焚烧后灰烬与土壤混匀还田(焚烧)、稻秆粉碎与土壤混匀还田(翻压)、稻秆粉碎后覆盖还田(覆盖)4个处理的盆栽试验。结果表明:稻秆还田能增加油菜干物质积累量和籽粒产量,其中以覆盖处理最好,相比CK,油菜苗期、花期和成熟期的干物质积累量,平均分别提高16.9%,18.5%,16.8%,籽粒产量平均提高13.9%;除麻城土苗期翻压处理外,覆盖处理各生育期的干物质积累量及籽粒产量均显著高于其他处理。稻秆还田能提高油菜氮磷钾吸收效率,同样以覆盖处理最好,相比CK,油菜苗期、花期和成熟期的养分吸收效率,氮素平均提高18.8%,17.4%,12.9%;磷素平均提高22.3%,18.6%,21.7%;钾素平均提高22.8%,20.0%,17.5%。花期是油菜氮磷钾吸收效率最高时期;成熟期是生理利用效率最高时期,根系在整个生育期内均保持较高的氮磷钾生理利用效率。从产量和肥料利用效率分析,稻秆覆盖还田是一种较为适宜的秸秆资源有效利用途径。  相似文献   

9.
为研究盐分土壤条件下磷肥对油菜光合性状和干物质生产的影响效应,以甘蓝型常规油菜品种‘宁油20号’为供试品种,设置不同磷肥用量处理,测定不同生育期叶面积、叶片净光合速率以及干物重。结果表明,0~120 kg/hm2磷肥用量范围内,随着磷肥用量的增加,苗期和初花期叶面积指数、干物质积累量逐渐增加,成熟期籽粒产量及干物质积累量也逐渐增加。不施磷肥和30 kg/hm2磷肥用量处理籽粒含油率较低,在磷肥用量达到60 kg/hm2时再增加磷肥用量籽粒含油率无显著变化。苗期叶片净光合速率随磷肥用量的变化趋势与干物重变化一致,当磷肥用量达到60 kg/hm2时进一步增加磷肥用量,初花期叶片净光合速率无显著变化。  相似文献   

10.
不同水稻品种干物质积累与产量性状的相关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探讨黑龙江省南部稻区不同水稻品种干物质积累与产量性状的相互关系,选用了该稻区不同时期主栽的6个品种为试验材料,通过田间小区对比试验进行研究,结果表明:不同水稻品种干物质积累总的趋势是前期低、后期高、中期次之;不同水稻品种抽穗前、抽穗后干物质积累量比例不同,抽穗后干物质积累量明显高于抽穗前干物质积累量;干物质积累量由高到低的品种为‘松粳9号’、‘松粳3号’、‘松粳2号’、‘松粳6号’、‘五优稻1号’、‘藤系138’;产量由高到低的品种为‘松粳9号’、‘松粳3号’、‘松粳6号’、‘松粳2号’、‘五优稻1号’、‘藤系138’;拔节至齐穗期和齐穗至成熟期干物质积累量与产量呈显著正相关;抽穗前干物质积累量与每穗粒数、千粒重呈极显著正相关;抽穗后干物质积累量与产量呈显著正相关;总干物质积累量与产量呈极显著正相关;成穗率与产量呈极显著正相关,结实率与产量呈显著正相关。合理提高拔节至成熟期干物质积累量有利于提高本稻区水稻产量。  相似文献   

11.
机插粳稻氮磷钾吸收分配特征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调查研究2008—2009年江苏武进区漕桥(品种为武香粳9号)和前黄(品种为武运粳7号)等2个大于6.7 hm2机插粳稻高产示范方, 探讨机插粳稻养分吸收分配特征, 并对高产精确定量施肥参数进行定量。结果表明, 高产机插粳稻产量的80%左右来自抽穗后的光合产物; 抽穗后叶片的干物质积累呈表观输出, , 而茎鞘的干物质积累呈表观输入; 抽穗后氮素的转运贡献率也主要来自叶片。机插粳稻对氮的吸收量随产量升高而增加, 增加量主要来自抽穗后; 随着产量提高, 抽穗至成熟期氮积累量和积累比例均上升, 对磷钾的吸收量上升但吸收比例却有下降的趋势; 成熟期氮收获指数在0.51~0.61之间, 磷收获指数在0.75左右, 钾收获指数接近0.20; 高产机插粳稻百千克籽粒需氮量为2.0~2.1 kg, 氮磷钾吸收比例为2∶0.9∶1.4。  相似文献   

12.
不同施肥水平对芝麻干物质积累与分配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以‘皖芝1号’和‘豫芝4号’为试验材料,研究不同施肥水平下芝麻干物质积累规律,指导芝麻生产实践。采用两因素(施肥、品种)随机区组设计,于芝麻不同生育期取样,测定各器官干物质积累量。芝麻干物质积累呈现慢-快-慢的变化趋势,各器官在不同施肥水平下干物质积累趋势基本相同。苗期到初花期干物质分配中心以茎叶为主,后期分配中心转向蒴果和籽粒。随着施肥量的增加干物质积累量增加,但是施肥量过高或过低都不利于芝麻获得高产。选择适宜品种,合理施肥,促进干物质的快速积累与分配是芝麻获得高产的关键。  相似文献   

13.
不同栽培模式下春玉米物质积累与转运特性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为解析不同栽培模式下产量形成差异,密、肥合理调控和选择最佳栽培模式提供理论指导,以‘先玉335’和‘金山27’为供试品种,在西辽河平原研究了农户模式(NH)、高产模式(GC)和再高产模式(ZGC)下春玉米物质积累与转运特性的研究。结果表明,春玉米各生育时期单株干物质积累量均表现为NH>GC>ZGC,且3种模式间的差异随着生育进程推移而增大;春玉米群体干物质积累量则表现为ZGC>GC>NH,且在成熟期不同模式间差异均达到显著或极显著水平。春玉米单株干物质最大积累速率表现为NH>GC>ZGC,群体干物质最大积累速率的大小顺序则与之相反。春玉米各营养器官干物质转移量、转移率及其对籽粒的贡献率总体上表现为NH>GC>ZGC。从各器官的转运情况来看,2个品种叶的转移率高于茎鞘和穗部营养体,且以穗部营养体最小;器官物质转运贡献率‘先玉335’表现为茎鞘>叶片,而‘金山27’则表现为叶片>茎鞘;穗部营养体物质转运对籽粒的贡献率‘先玉335’大于‘金山27’。  相似文献   

14.
为研究施肥对青稞干物质积累、分配及产量的调节作用,以‘藏青27’、‘QTB13’和‘QTB25’为试验材料,比较分析不同施肥处理下干物质积累、分配及产量的变化规律。结果表明:增加施肥量促进青稞分蘖期—成熟期的干物质积累及开花期和成熟期干物质向营养器官和籽粒的分配,提高了花前营养器官贮藏同化物转运量及对籽粒贡献率,降低了花后同化物输入籽粒量对籽粒贡献率。‘QTB13’和‘QTB25’在F2条件下,更有利于干物质积累及向营养器官和穗部的分配,花后同化物输入籽粒量最大,产量也最大。‘藏青27’在F3条件下,更有利于干物质积累及向营养器官和穗部的分配,花后同化物输入籽粒量和对籽粒贡献率最大,产量也最大。说明合理施肥有利于青稞干物质积累分配及产量提高。  相似文献   

15.
为了解高油酸花生的养分吸收和利用规律,以高油酸花生品种和普通花生品种为研究对象,在整个生育期内取样,测定花生各部位干物质量和养分含量、计算各生育时期氮、磷、钾养分积累量,明确高油酸花生干物质积累及氮、磷、钾养分吸收、利用规律,为指导花生生产提供理论依据.结果表明:高油酸花生的整个植株及不同器官干物质积累变化规律与普通花生基本一致,呈先升高后降低趋势,但高油酸花生根系干物质量高于普通花生,而茎叶则相反,总干物质量显著低于普通花生约6.86%.高油酸花生与普通花生氮、磷、钾的吸收积累趋势一致,氮、磷二者的积累自出苗至荚果成熟期呈直线上升,最终收获时稍有下降;而钾至花期(播后69 d)达到最大值,后趋于平缓.不同器官氮、磷、钾积累趋势也大致相同,但高油酸花生根系的氮、磷、钾积累量显著高于普通花生.花生全生育期氮、磷、钾的需求量表现为氮>钾>磷.播后39 d,氮磷钾平均需求量分别为54.57,12.43,52.99 kg/hm2.播后39~69 d,氮磷钾养分的需求量分别为87.18,22.62,99.10 kg/hm2.播后69~109 d,钾需求量很少,氮磷养分的需求量分别为88.48,33.49 kg/hm2.根、茎、叶中的部分养分在花期后会转移到荚果,氮、磷、钾养分的转移量均表现为叶>茎>根.花生荚果中来自营养器官转移的氮量比例为33.31%,而磷仅为17.43%,钾却高达87.84%.总之,花生营养生长期较大的生物量是生殖生长期荚果形成的重要物质基础,在花生实际生产中,应根据不同花生品种养分的需求及积累分配特点,适时合理施肥,以达到养分资源高效利用和花生高产的目的.  相似文献   

16.
为探讨大豆的营养吸收规律,在大田常规施肥条件下,对菜用大豆从播种到收获不同生育期植株干物质积累与养分含量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鼓粒初期至成熟期为菜用大豆干物质积累最快时期,占总积累量的57.81%;整个生育期内大豆植株钾含量随着生育进程的推进而减少,呈线性相关;经显著性检验,大豆植株氮、钾养分含量呈显著水平,说明氮、钾有协同作用。  相似文献   

17.
宁杂1号三系亲本钾营养吸收积累分布差异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测定宁杂1号三系亲本植株及各器官不同生育期钾含量,结果表明:随着生育期的推移,三系亲本单株和相同器官钾含量及积累量亲本间变化趋势一致.单株钾含量呈"波浪型"变化;根、茎、分枝的钾含量总体呈下降趋势,叶片呈"W"型变化趋势,生殖器官则呈先升后降趋势.根、茎、叶、分枝的钾素积累多呈先升后降趋势,单株及花果钾积累呈递增趋势.三系亲本钾素积累主要集中在薹花期,占一生中总积累量的82.42%~96.69%.同一生育期中,各器官的钾积累量多以保持系最高、恢复系最小.  相似文献   

18.
为探究不同栽培条件和耕作方式对大穗型超级稻籽粒灌浆结实的影响及不同粒位籽粒间差异,寻求超级稻高产优质栽培调控途径。以超级杂交籼稻扬两优6号和II优084为材料,设置麦秸还田和氮肥运筹两因素试验,研究其对茎鞘光合同化物生产、运转及强、弱势粒灌浆特性影响。结果表明,抽穗前麦秸不还田处理(A1)的叶片SPAD值和茎鞘干物质积累量大于麦秸还田处理(A2),抽穗期以后则相反;抽穗前,基蘖肥∶穗肥=7∶3 (B2)的处理叶片SPAD值高于基蘖肥∶穗肥=5∶5 (B1)处理,生育各期茎鞘物质积累量与运转率均为B2大于B1,但干物质积累量抽穗期前差异不大,抽穗与成熟期呈显著与极显著差异;A2与B2互作显著提高生育中后期茎鞘干物质积累量、茎鞘物质输出率与运转率及非结构性碳水化合物(NSC)运转率;强、弱势粒粒重与抽穗至成熟期干物质积累量、抽穗期茎鞘NSC积累量、成熟期干物质量均呈显著正相关,与成熟期NSC积累量呈显著负相关;强、弱势粒的起始灌浆势与抽穗期NSC含量均呈极显著正相关,平均灌浆速率与抽穗期NSC含量及运转率呈显著正相关,强势粒的最大灌浆速率与抽穗期NSC含量及NSC运转率呈显著正相关,弱势粒的最大灌浆速率与NSC运转率呈显著正相关。  相似文献   

19.
稻麦连作中超高产栽培小麦和水稻的养分吸收与积累特征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以2个小麦品种和2个水稻品种为材料,大田种植,稻麦连作,重复2年, 设置超高产栽培和当地高产栽培两种栽培模式,旨在探明超高产栽培小麦和水稻养分吸收与积累特征。超高产栽培中,采用实地氮肥管理及水稻轻干湿交替灌溉和小麦控制土壤水分灌溉等关键技术。与当地高产栽培(小麦产量< 8 t hm-2,水稻产量< 10 t hm-2)相比,超高产栽培(小麦产量> 9 t hm-2,水稻产量> 12 t hm-2)小麦和水稻的氮(N)、磷(P)、钾(K)总吸收量显著增加,并表现为拔节前的吸收和积累量显著降低,拔节至开花、开花至成熟的吸收积累量显著提高。超高产栽培的N、P、K的总吸收量,小麦分别为265、58和256 kg hm-2,水稻分别为256、79和321 kg hm-2。上述3种元素于生育中后期(拔节至成熟)的吸收量占总吸收量的比例,小麦为50%~60%,水稻为60%~-70%。超高产栽培显著提高了N、P、K偏生产力(产量/N、P、K施用量)、养分吸收的养分籽粒生产率(籽粒产量/成熟期植株N、P、K吸收量)和养分收获指数(籽粒N、P、K吸收量/成熟期植株N、P、K吸收量),降低了生产单位籽粒产量的养分吸收量(成熟期植株N、P、K吸收量/籽粒产量)。本研究结果显示,超高产栽培小麦和水稻养分吸收与积累具有生育前期较低、生育中期和后期较高的特点,且养分吸收利用效率提高。  相似文献   

20.
为研究不同盐分浓度对油菜氮、磷、钾积累与分配的影响,以三个甘蓝型油菜品种为试验材料,在低、高两种盐分条件下种植,于成熟期取样测定干物质积累量及氮磷钾元素含量。结果表明:高盐与低盐处理相比,全株及不同器官干重均显著下降。不同处理氮和磷积累量的变化范围分别为141.39~193.14 kg/hm2和21.95~36.24 kg/hm2。3个品种根系中氮、磷积累量平均下降幅度最大,籽粒中钾素积累量平均下降幅度最大。成熟期氮和磷主要分配在籽粒中,不同处理的分配比例变化范围分别为63.15%~67.73%和75.23%~81.56%,钾素主要分配在茎中,其变化范围为45.59%~49.67%。研究不同盐分土壤上油菜成熟期的农艺性状和生理指标,有助于初步明确盐分对油菜产量及元素吸收规律的影响机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