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86 毫秒
1.
农村居民点布局的调整和格局的优化是新一轮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重要内容,对统筹城乡发展、增强区域经济等具有重要的作用,应用ARCGIS空间分析和统计功能技术以及景观指数的定量分析方法,以重庆市石柱县临溪镇前进村为研究区域,分析研究了在村域范围内农村居民点分布特征、居民点分布现状与该村自然、社会、经济等要素间的相互关系,并运用GIS多因素叠加模型,建立农村居民点空间格局优化。结果表明,前进村农村居民点的区位受坡度、河流、道路和耕作环境的综合影响,尤其道路指向更为紧密。前进村就居民点空间格局优化可分为优先发展区、重点发展、保留发展、搬迁区4种类型,该研究为科学指导农村居民点整理提供依据,具有一定的借鉴和扩展意义。  相似文献   

2.
民族地区的农村居民点因受国家政策及人类活动的影响而亟待转型,探索此区域农村居民点的布局优化模式有利于推进该区域国土空间治理和全面实现乡村振兴。以民族地区典型代表区贵州省黎平县为研究区,采用AHP法、GIS空间分析法、复杂网络、Python语言编程等方法集成分析研究区农村居民点的优化布局模式。结果表明:(1)研究区农村居民点综合影响力在22.30~76.09之间,中高等水平的农村居民点居多,农村居民点综合影响大小分布不均。(2)以农村居民点综合影响力为切入点构建农村居民点复杂网络,网络的联系性、集中性强但中心性一般。在空间上,网络节点分布不均且差异明显,中心性强的节点集聚分布。将复杂网络的5个指标加权求和后,依据分析结果将黎平县农村居民点优化布局模式归纳为集聚发展型、重点发展型、潜力优化型、规模控制型、迁村撤并型。  相似文献   

3.
利用GIS分析技术、Voronoi图Cv值综合分析,探讨重庆市忠县农村居民点的空间机理,找出其分布的趋势性和规律性,为县、镇级土地规划和土地整治提供直观指导。根据聚落地理学的研究方法,建立Voronoi图、高程、坡度、坡向、道路、水系因子,通过空间分析法和定性定量分析法相结合的方法进行研究。结果表明忠县整体Cv值为85.52%,为集群分布,农村居民点在高程上主要分布在400~700 m;在7°—15°内分布最多,达到32.50%;在坡向影响下西北坡分布最多,达到14.95%;在道路因子下,农村居民点在50~100 m缓冲区内密度最高,达到64.38个/km2;农村居民点主要靠近在距离水源100~200 m。  相似文献   

4.
利用GIS分析技术、Voronoi图Cv值综合分析,探讨重庆市忠县农村居民点的空间机理,找出其分布的趋势性和规律性,为县、镇级土地规划和土地整治提供直观指导。根据聚落地理学的研究方法,建立Voronoi图、高程、坡度、坡向、道路、水系因子,通过空间分析法和定性定量分析法相结合的方法进行研究。结果表明忠县整体Cv值为85.52%,为集群分布,农村居民点在高程上主要分布在400~700 m;在7°—15°内分布最多,达到32.50%;在坡向影响下西北坡分布最多,达到14.95%;在道路因子下,农村居民点在50~100 m缓冲区内密度最高,达到64.38个/km2;农村居民点主要靠近在距离水源100~200 m。  相似文献   

5.
成都平原边缘洪雅县农村居民点时空演变与景观格局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农村居民点是农村居民为生产和生活便利修建的固定住所,社会表现为农村居民空间的聚集,其时空演变与景观格局变化受当地自然环境、传统文化、经济发展等多种因素影响。笔者通过成都平原边缘洪雅县1997、2006、2015年三期遥感影像,借助RS、GIS软件提取农村居民点数据,结合DEM高程及坡度数据,研究了洪雅县农村居民点的时空演变及景观格局,并分析了其影响因素。结果表明:(1)1997—2015年,18年间洪雅县农村居民点的空间分布总体表现为更加聚集,地理聚集方向没有变化,持续地逐渐集中于该县北部平缓区域;(2)坡度对洪雅县农村居民点的布局影响强烈,农村居民点中超过70%分布在0°~5°范围内。随坡度的升高,农村居民点的斑块数及斑块面积总体上均表现为先降低后回升再降低;(3)海拔对洪雅县农村居民点的布局影响显著,500 m范围集中了超过55%的农村居民点。从1997—2015年洪雅县农村居民点变化结果及趋势来看,农村居民点空间分布呈现逐渐优化过程,农村居民点有从高海拔地域向低海拔城镇迁移趋势明显。  相似文献   

6.
县域农村居民点适宜性评价——以陕西省陇县为例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罗丹  王涛  常庆瑞 《中国农学通报》2019,35(14):157-164
为优化农村居民点布局,促进城乡协调发展,运用层次分析法对农村居民点适宜性进行评价。选取西北地区地貌类型多样、地形破碎复杂的陇县作为研究区,基于县域特点和农村居民点用地特征,从自然因素和社会经济因素两个方面确定评价指标。将高程、坡度、坡向、水源影响度作为自然要素评价指标,将道路通达度、城镇中心可达性、用地规模作为社会经济要素评价指标,在ArcGIS 10.3软件支持下,利用多层分析加权求和的方法,以20 m×20 m的栅格像元大小作为评价单元,对陇县农村居民点进行多因素综合评价。将用地适宜性划分为适宜、较适宜、基本适宜和不适宜4个等级,分别占用地总规模的13.88%、42.84%、34.48%、8.80%。结果表明,适宜农村居民点用地自然条件优越,交通便捷,距离城镇中心较近且用地规模大,适合设施建设需要;较适宜农村居民点用地分布广泛,地势略有起伏,交通方便,城镇中心可达性较高且具有一定的规模;基本适宜农村居民点用地自然条件略差,道路通达度一般,城镇中心可达性和用地规模有限制;不适宜农村居民点用地地形条件差,交通不便,距离城镇中心远且多为零碎地块,不利于居民点发展。研究结果为农村居民点用地选择提供了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7.
基于2015年文县土地利用变更数据和相关统计数据,根据农村居民点的现状分布规律,运用GIS空间分析和景观生态学理论,空间韵律测度、局聚类检验、平均最近邻指数、空间热点探测分析等方法,定量分析了文县农村居民点空间分布格局特征。结果表明:(1)文县农村居民点主要沿着交通道路和河流错落分布,形成以道路和河流网分布为主的枫叶状;(2)文县农村居民点用地规模普遍偏小,空间上呈现出低值集聚,高值离散的特征,在天池镇、城关镇等地区形成了小规模村庄集群分布的"冷点区",在范坝镇等地区形成了大规模的农村居聚落集中分布的"热点区";(3)受资源条件、自然区位及人类活动等因素影响,文县农村居民点在空间上以集群式和随机型分布为主;(4)文县农村居民的分布呈具有明显地域差异的集聚模式,整体形成了以范坝镇、碧口镇为中心的高密度区,并依次向北、向西、向南以阶梯形式逐渐稀疏的低密度区;(5)全县农村居民点聚落形态整体相对规则、整齐、破碎化程度较低,呈现较为平稳的演化形态,局部地区居民点分布形态复杂程度较高,东西走向规模分异明显,复杂程度由东向西逐渐减弱。  相似文献   

8.
GIS技术支持下的湖南省靖州县农村居民点空间格局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为了研究靖州县农村居民点的空间格局特征,并对其格局进行优化调整提供依据使其居民点的分布格局更加合理。从靖州县1990年和2005年土地利用现状数据中提取出农村居民点矢量数据,利用GIS的空间分析功能及查询统计功能,将靖州县居民点矢量数据进行剖析统计,对其公路、河流矢量数据叠加以及居民点空间分布特征进行定量定性分析。采用景观生态学的方法,选用景观指数来表征农村居民点的空间格局特点。研究结果表明,靖州县农村居民点规模正不断减小;靖州县农村居民点的分布格局受道路、河流的影响比较显著;靖州县农村居民点缺少整体的规划,一部分还分布在不太适宜人们居住的区域,农村居民点的分布建设急需规划和调整。说明靖州县农村居民点需要从统一规划、制定相关政策、逐步迁并等3个方面进行调整,从而使空间格局更加合理。  相似文献   

9.
醴陵市农村居民点的景观生态特征及其时空演变   总被引:3,自引:3,他引:0  
随着人类活动加剧,探索农村居民点的景观生态特征及其演变的驱动因素对农村经济发展和农业现代化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利用2005年土地利用变更数据库和2009年第2次土地利用调查数据库等资料,运用景观生态理论结合GIS方法制作相应的专题图,定量分析比较醴陵市2005—2009年期间农村居民点的空间分布特征及其差异。结果显示,2005—2009年期间,醴陵市农村居民点总面积规模增大;农村居民点形状变得更加复杂;醴陵市农村居民点受自然环境影响明显,距离城镇、河流、道路较近以及海拔越低与坡度越小区域的农村居民点面积增幅规模更大,形状复杂程度变化更明显。  相似文献   

10.
涑水河流域地形因子对植被指数变化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3,他引:0  
植被覆盖及其变化是区域生态环境变化的重要信息,地形因子作为自然环境的重要因素是流域植被覆盖的重要影响因子,因此揭示流域地形因子对植被指数变化的影响,可为流域环境治理、科学管理、保护和可持续利用提供科学依据。选取山西省涑水河流域为研究对象,基于TM遥感影像和ASTER GDEM数据,提取了研究区植被指数以及海拔、坡度、坡向信息,研究涑水河流域植被指数随高程、坡度、坡向等地形因子的变化情况。结果表明:(1)低山区与平原区、丘陵区以及中高山区相比植被指数较低,是从农业植被向自然植被的过渡地带,重点工作是加强水土保持;(2)坡度为5°~10°区域,植被指数最低,该区人类活动频繁,主要是农作区,但作物长势较差,应加强土地的综合整治;(3)坡向对植被指数影响较明显,南坡植被指数最低,其次为东南坡和西南坡,北坡、西北坡、东北坡植被指数相对较高,反映出坡向对研究区植被覆盖的影响程度。  相似文献   

11.
陇南山区乡村聚落空间格局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解决好山区乡村问题对建设小康社会和实现全面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文章基于景观格局指数,以陇南市为研究对象,借助ArcGIS、GeoDa空间分析工具,从数量、规模、形态、邻近度出发,探索了山区乡村聚落在不同空间尺度上的分布特征。结果表明:(1)陇南市独院和小型聚落数量庞大,占乡村聚落总数的79.25%,大、中型聚落数量相对较小,但面积占乡村聚落总面积的79.66%;(2)西和县的中西部和徽县的中部是单位土地面积上乡村聚落数量和面积高值出现的热点区;(3)陇南市乡村聚落规模在东西方向上呈现“中部较东西两侧大,东部略大于西部”的特点,在南北方向上呈现“自南向北缓慢增加”的特点;(4)陇南山区最西端有一个狭小的聚落形态规整带,其余地方乡村聚落的形态普遍不规整;(5)陇南山区乡村聚落形状指数存在高值与高值聚集、低值与低值聚集的特点;(6)陇南市乡村聚落的土地利用集约水平较高,聚落显著聚集的村有1937 个,占全市行政村个数的61.16%,并且显著聚集的村在空间上集中分布。  相似文献   

12.
Formation and evolution of rural settlement patterns in Lianzhou City,Guangdong Province were analyzed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space and time,on the basis of its gazetteer and relevant historical data.The results show that Lianzhou was first founded in the sixth year of Yuanding Period of the Western Han Dynasty,and its development could be roughly classified into 6 stages according to the construction of south–north traffic lines and regional development progress,and it witnessed the fastest development in the Ming and Qing Dynasty.In terms of spatial distribution,rural settlements in the local area show spatial continuity,Lianzhou Town is the core of rural settlement growth in the city,and towns with the most concentrated rural settlements in all stages are located in central-west and northeast parts of the city,and those with lower density of rural settlements are mostly located in minority regions in the north and mountainous areas in the east.On the basis of the above facts,the paper studies the influence of natural geological conditions,immigrant,traffic,economic development and ethnic composition on the establishment and development of rural settlements in Lianzhou City.  相似文献   

13.
文章借助GIS空间分析技术和数据统计方法,分析了宁夏中部干旱带农村居民点空间分布特征及其与环境的关系。研究表明,研究区农村居民点的空间分布形态主要表现为团状、串珠状、环状、树枝状、星点状等形式。研究区农村居民点具有“整体分散,相对集中”的空间结构特征。移民点是研究区农村居民点的重要组成部分,其空间分布差异明显:平原灌区及山区库井灌区移民点规模最大,而山区、丘陵及台地移民点规模较小。研究区农村居民点空间分布与区域环境关系密切,地形地貌、交通条件、水资源、经济发展水平等是影响农村居民点空间分布格局的主要因素。研究结果对宁夏中部干旱带农村土地利用规划及生态移民工程的顺利进展提供一定的依据和参考。  相似文献   

14.
山区人类生产和生活对土地利用的影响主要集中在聚落生态位内,以山区聚落生态位为研究单元,可有效揭示山区微观尺度土地利用的动态变化过程和人地作用机制。利用遥感资料和GIS技术,研究1999—2009年岷江上游干旱河谷区聚落生态位内部土地利用时空分布及其变化特征,研究结果表明:(1)10年间聚落生态位内耕地显著减少,而草地和林地明显增加;(2)聚落生态位内土地利用在海拔2001~2900 m、坡度15°~35°分布最为集中,在坡向上呈现南坡高于北坡,东坡高于西坡的特征;(3)聚落生态位内高山区土地利用结构趋于有序,而低山区-高半山区土地利用结构趋于无序。岷江上游聚落生态位内部土地利用正处于快速调整阶段,耕地呈现出明显的非农化特征(耕地→草地、耕地→生态林、耕地→经果林),这种土地利用变化主要是聚落人口空心化、生态保育政策和比较利益共同驱动作用的结果。  相似文献   

15.
分析深丘山区现代农业发展的困难和瓶颈及优势和潜力,提出深丘山区现代农业发展方向和重点及发展对策和措施.  相似文献   

16.
In view of the vast mountainous areas and abundant mountainous settlement resources of Dali Bai Nationality Autonomous Prefecture, the authors proposed the significance and necessity of studying landscape features of traditional mountainous settlements of the Bai Nationality by considering policy requirements of "protection system planning of famous historic and cultural cities, towns, villages and blocks in Yunnan Province" and "construction of mountainous towns". On the basis of investigating traditional mountainous settlements of the Bai Nationality in Dali, 5 typical settlements were analyzed from the perspectives of landscape structure, village layout, landscape element, landscape materials and decorative art. And characteristics of traditional mountainous settlements of the Bai Nationality were summarized as "following the nature, adaptive to actual terrains, multidimensional, human-nature oneness".  相似文献   

17.
基于GIS的石角镇农村居民点空间分布特征分析   总被引:8,自引:2,他引:6  
【研究目的】研究石角镇农村居民点空间分布特征;【方法】本文以重庆市綦江县石角镇白云村、新农村、寨门村的1:2000土地利用现状图、地形图等资料为基础,在ArcGIS 9?2 的平台下,对研究区的农村居民点空间分布特征进行了定量分析;【结论】研究区内居民点规模偏小,分布不均衡,主要成带状、团状和分散分布;居民点分布受自然环境影响,地形分布特征明显;区内大部分居民点距主要道路偏远,内部道路不够完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