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吐鲁番地区杏树小蠹虫的空间分布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研究吐鲁番地区杏树小蠹虫的空间格局,给种群动态监测及综合防治提供参考,对吐鲁番地区杏园进行野外调查和室内树段解剖,鉴定种类;选择4 个不同树龄杏园进行抽样调查,应用聚集度指标检测、回归分析及聚集均数对数据进行处理。结果表明:(1)该地区杏树小蠹虫种类为多毛小蠹(Scolytus seulensis)、皱小蠹(S. rugulosus)、枝小蠹属(Ernoporus sp.)以及小蠹属(S. sp.)。其中多毛小蠹为优势种群,其次是皱小蠹,这2 种小蠹分布于主干、主枝、侧枝;枝小蠹属多见于较细侧枝和副侧枝;而小蠹属分布于主枝和侧枝。(2)5 种聚集度指标和回归分析证明,杏树小蠹虫成虫空间分布为聚集分布,分布的基本成分为种群,其聚集分布具密度依赖性,即聚集密度随着种群密度的升高而增加。(3)当种群密度较小时,种群聚集是由自身生物因子和环境因子共同作用所致;当种群密度较大时,环境才是造成种群聚集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2.
灰飞虱在玉米田空间分布格局及抽样技术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为了提高监测预报与持续控制水平,应用聚集度指标法测定、Iwao法和Taylor幂法则,研究了浙西北玉米田灰飞虱的空间分布格局和抽样技术。结果表明,灰飞虱在玉米田以聚集分布为主,聚集强度随虫口密度增加而增强。其聚集原因经Blackith种群聚集均数测定,当m<1.8072头/株时,其聚集是由某种环境因素(如气候、生育期、长势等)所引起的;当m≥1.8072头/株时,其聚集是由灰飞虱本身生物学特性与环境因素共同作用引起的,在此基础上提出了理论抽样数和序贯抽样模型。研究结果为田间灰飞虱的准确抽样调查和有效防治提供了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3.
烟粉虱种群数量消长规律与模型测报技术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揭示烟粉虱种群数量季节性消长规律,提高其预测预报水平,2006年2月至2007年2月利用塑料黄板涂抹机油在浙江临海城郊蔬菜基地系统诱测烟粉虱成虫消长情况,结果表明烟粉虱种群数量消长呈双峰型曲线变化,并分析了烟粉虱种群消长特性,以及与气象、耕作条件的相关性,建立了8种数学预测模型。应用这些模型可提前反映全年36个旬期的成虫数量变化动态,可进行全年灾变预警以及各旬期的预测预报,经检验预测吻合度达60%。对提高烟粉虱监测预警与综合防治水平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4.
单季稻褐飞虱空间分布格局及其抽样技术   总被引:6,自引:1,他引:5  
应用聚集度指标法、Iwao 法和Taylor法等对单季稻褐飞虱的空间分布型进行测定检验,结果表明单季稻褐飞虱呈聚集分布,其聚集强度是随着种群密度升高而增加。在此基础上提出了最佳抽样方式、最佳理论抽样数和序贯抽样模型。  相似文献   

5.
<正>从8月底开始,全国许多地区,烟粉虱在低空1~2.5米处,出现高密度种群,平均每立方米200~300头,背风向阳处密度更高,可达500头以上。从各地监测情况分析,目前烟粉虱有明显的带状分布区域。  相似文献   

6.
<正>烟粉虱,俗称"小白蛾子",一种微小的昆虫,成虫体长不足1毫米,是棉花中后期的重要害虫。烟粉虱对棉花的为害有两个方面,一是成虫或若虫聚集在棉叶背面,直接刺吸棉株的营养物质,虫量大时,棉叶正面会出现成片黄斑;二是成虫或若虫还大量分泌蜜露,污染棉叶,蜜露多时可使棉叶、棉铃污染变黑,影响光合作用,棉铃吐絮时受到污染而降低棉花纤维品质。受害棉田一般减产10%左右,严重的可达20%以上。  相似文献   

7.
麦田灰飞虱种群空间分布型及抽样技术探讨   总被引:5,自引:2,他引:3  
灰飞虱不仅直接为害水稻、大小麦,还是水稻条纹叶枯病、黑条矮缩病的主要媒介。了解灰飞虱在越冬作物大小麦田的分布特证和合适的抽样技术,可以为春季防治灰飞虱从而控制水稻病毒病的发生流行发挥重要作用。为此笔者进行了麦田灰飞虱种群分布调查,并采用扩散型指标法和Iwao回归法测定了浙江北部大小麦田灰飞虱的空间分布型。结果表明:麦田灰飞虱成虫、若虫和成若虫田间分布趋于聚集分布,其聚集原因主要是由灰飞虱生物学特性和环境因素引起的。根据空间分布型的参数,建立了理论抽样数模型为n1=1172.84/ —X +37.46,n2=293.21/ —X +9.36,n3=130.3/ —X +4.16,适用于不同虫口密度下的田间抽样。在每样方虫口密度5、10和15头以上时,分别取样70、40和20个样方。研究结果为准确抽样调查和防治提供了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8.
桃蚜作为世界范围内农作物主要害虫,在我国主要蔬菜种植区均有发生。因其繁殖能力强以及对蔬菜尤其是辣椒质量造成危害而成为重要防治对象。为了明确四川省成都主要辣椒种植区桃蚜空间分布格局,本试验运用2种回归方法和8个聚集度指标(K, C, CA, I, M*, m*/m, L*, L*/(1+m))对桃蚜盛发期种群的空间格局进行了研究;同时,通过Iwao回归法和Taylor幂法计算桃蚜种群理论抽样数,Iwao和kuno序贯抽样技术拟合桃蚜的序贯抽样模型。结果表明桃蚜种群呈聚集分布,聚集强度随种群密度的升高而增加,且个体间相互吸引,其聚集原因是由桃蚜习性与环境因素共同引起的,但8月下旬开始聚集原因主要有环境因素决定;通过种群密度与聚集度指标相关性分析表明,用平均拥挤度(m*/m)、负二项分布指标(K),久野指数(CA)及L*/(m+1)分析桃蚜空间分布型更具说服力;并利用空间格局参数确定了理论抽样数和序贯抽样模型。  相似文献   

9.
灰飞虱在水稻田空间分布格局及抽样技术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为了提高对灰飞虱在稻田的监测预报与持续控制水平,应用聚集度指标法、Iwao法和Taylor幂法则,研究了浙西北水稻田灰飞虱的空间分布格局和抽样技术。结果表明,灰飞虱在水稻田呈聚集分布为主,聚集强度随虫口密度增加而增强。其聚集原因经Blackith种群聚集均数(λ)测定,当成虫、成若虫平均虫口密度分别在1.3978头/丛、1.4883头/丛以下时,λ<2,聚集是由周边环境、移栽期、生育期等某种环境因素所引起的;当成虫、成若虫平均虫口密度分别在1.3978头/丛、1.4883头/丛以上时,λ≥2。而若虫:λ均≥2。其聚集因素是由灰飞虱自身特性与环境因子共同作用所引起。以此为基础,提出了理论抽样数和序贯抽样模型:n=(1.96)2/D2(1.35595/m+0.41366)和T(n)= 5n±4.13778 。研究结果为稻田灰飞虱的准确抽样调查和有效防治提供了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0.
旨在为黄河三角洲地区危害白蜡树的云斑天牛的防治提供指导。通过调查白蜡树林地云斑天牛的产卵刻槽、排粪孔和羽化孔的数量,研究卵、幼虫和成虫(蛹)种群数量动态和频次。结果表明,危害白蜡树的云斑天牛种群卵、幼虫和成虫(蛹)的种群增长曲线是凹形,卵期虫口数大,死亡率也高。单株树上卵、幼虫和成虫(蛹)的数量与其频数负相关,随着单株白蜡树受云斑天牛危害加重,同一受害程度树木的株数下降。云斑天牛种群的卵、幼虫、成虫(蛹)的频次统计均为负二项分布,不同虫态所对应的空间分布格局为聚集分布。危害白蜡树和杨树种群云斑天牛种群的空间分布和动态变化基本相同,寄主对云斑天牛的空间分布和动态变化影响较小。  相似文献   

11.
桑园主要害虫的空间分布型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了解害虫种群的重要属性,笔者运用5种聚集度指标和2种回归分析方法,对桑园3种主要害虫桑白粉虱(Bemisia myricae Kuwana)、桑螟(Diaphania pyloalis Walker)、朱砂叶螨(Tetranychus cinnabarinus Boisduval)的空间分布型和抽样技术进行研究。结果表明,白粉虱随机分布型和均匀分布型中间偏于随机分布型,朱砂叶螨为聚集分布和随机分布型中间偏于随机分布型,桑螟为随机分布型和均匀分布型中间型,结果为这3种害虫的种群系统研究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相似文献   

12.
为了明确短时高温暴露对Q型烟粉虱成虫存活及生殖适应性的影响,将Q型烟粉虱成虫在不同温度(37℃、39℃、41℃、43℃、45℃)下暴露1h后研究了成虫存活率、产卵量及F1代存活率的变化。结果表明,Q型烟粉虱在37~45℃范围内暴露1h后,成虫存活率由100%下降到21.4%,41℃及以上高温对Q型烟粉虱成虫存活率有显著影响;高温暴露后Q型烟粉虱成虫产卵量没有显著影响,Q型烟粉虱成虫在41℃及以上高温下暴露1h后F1代的存活率显著下降。  相似文献   

13.
张帆  罗晨  张君明 《华北农学报》2007,22(6):179-182
在实验室条件下,评价了不同寄主粉虱及不同寄主植物对丽蚜小蜂产卵选择性及寄生能力的影响。结果表明,当烟粉虱和温室粉虱同时存在时,丽蚜小蜂喜欢寄生温室粉虱,温室粉虱上的寄生率显著高于烟粉虱的寄生率;当供试寄主仅为烟粉虱,在4种寄主植物同时存在时,丽蚜小蜂寄生烟粉虱能力在寄主植物间存在显著差异,寄生率从高到低的顺序为:烟草>甘蓝>棉花>黄瓜。  相似文献   

14.
采用系统调查与定点观察相结合的方法,研究了陕西温室黄瓜害虫种群消长动态、危害特点和不同措施的防治效果,提出日光温室害虫可持续控制措施,为绿色食品黄瓜生产提供技术支持。结果表明:陕西日光温室黄瓜害虫有26种,以美洲斑潜蝇、烟粉虱、茶黄螨为优势种。美洲斑潜蝇在温室发生14~15代,高峰期3~5月份,一般导致黄瓜产量降低5%~10%,严重者达20%以上。烟粉虱在温室发生10~12代,高峰期3~6月份,一般造成的损失15%~50%,严重时毁棚绝收。茶黄螨在温室发生10~13代,4~6月份为黄瓜全生育期发生高峰。一般产量损失10~15%,严重者达30%以上。美洲斑潜蝇和烟粉虱在陕西的陕北及关中地区自然条件下不能越冬。设置防虫网、定植前棚室消毒、黄斑诱杀等可有效控制其危害。  相似文献   

15.
桃蛀螟越冬幼虫在玉米田的空间格局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应用聚集度指标检验、线形回归方程检验方法研究探讨了桃蛀螟越冬幼虫在玉米田垂直方向和水平方向的空间格局。结果表明,该害虫主要在玉米秸的穗节处越冬,在垂直方向和水平方向的空间格局均为聚集分布,这种聚集主要由环境因素引起。在回归分析检验中,3种回归模型以Talor(1961)幂法则拟合效果最好。  相似文献   

16.
烟粉虱与番茄黄化曲叶病毒病发生关系研究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研究目的]为了明确番茄黄化曲叶病毒病在陕西的发生范围、不同种植茬口的发病率、烟粉虱对番茄黄化曲叶病毒病,为病毒病防治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通过田间定期普查和人工接虫相结合的方法研究了烟粉虱在番茄黄化曲叶病毒病侵染循环中所起的作用。[结果]结果表明,从不同种植区域来看,番茄黄化曲叶病毒病在陕西番茄栽培区域普遍发生,其中渭南、延安、西安,咸阳等地区发生最重,平均发病株率52.3%,病情指数平均32.6,汉中地区未发生。越夏茬番茄平均发病株率94.8%,平均病情指数53.8,平均产量降低74.0%;秋延茬和越冬茬次之,早春茬为害最轻。烟粉虱发生期与病毒病发生期相吻合,烟粉虱在较低密度情况下发生后20~25天,田间出现病毒病流行;在较高密度情况下,发生后10~15天田间出现病毒病流行。单株番茄单头烟粉虱带毒,即可引起番茄浸染病毒,随着虫口密度的增加,发病株率及发病程度依次增加。烟粉虱在感染番茄黄化曲叶病毒植株上获毒15min后即可传毒,并能够引起23.9%无毒植株染病,获毒720min时,植株感病率高达95.6 %,传毒效率与获毒时间呈正相关关系。[结论]陕西关中地区为番茄黄化曲叶病毒病为害严重地区,越夏茬番茄发病最严重,其次是秋延茬和越冬茬,烟粉虱的密度、带毒率、传毒效能是传播番茄黄化曲叶病毒病的关键因子,有效切断烟粉虱的传播以及避开烟粉虱的发生高峰期是制定番茄黄化曲叶病毒病防治策略的科学基础。  相似文献   

17.
新疆和田地区春尺蠖种群空间格局动态分析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以2001—2003年频振式杀虫灯诱杀成虫数据为基础,采用地统计学方法,以地理信息系统的ArcGis为平台,分析并显示出:新疆和田地区春尺蠖种群成聚集分布,聚集半径在154.29 ̄243.76km之间,聚集中心由2001、2002年的皮山县、洛浦县两个聚集中心扩展到2003年的皮山县、洛浦县、民丰县三个聚集中心,各年的聚集程度有所变化,种群数量成递增趋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