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6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71 毫秒
1.
GIS技术支持下的湖南省靖州县农村居民点空间格局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为了研究靖州县农村居民点的空间格局特征,并对其格局进行优化调整提供依据使其居民点的分布格局更加合理。从靖州县1990年和2005年土地利用现状数据中提取出农村居民点矢量数据,利用GIS的空间分析功能及查询统计功能,将靖州县居民点矢量数据进行剖析统计,对其公路、河流矢量数据叠加以及居民点空间分布特征进行定量定性分析。采用景观生态学的方法,选用景观指数来表征农村居民点的空间格局特点。研究结果表明,靖州县农村居民点规模正不断减小;靖州县农村居民点的分布格局受道路、河流的影响比较显著;靖州县农村居民点缺少整体的规划,一部分还分布在不太适宜人们居住的区域,农村居民点的分布建设急需规划和调整。说明靖州县农村居民点需要从统一规划、制定相关政策、逐步迁并等3个方面进行调整,从而使空间格局更加合理。  相似文献   

2.
成都平原边缘洪雅县农村居民点时空演变与景观格局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农村居民点是农村居民为生产和生活便利修建的固定住所,社会表现为农村居民空间的聚集,其时空演变与景观格局变化受当地自然环境、传统文化、经济发展等多种因素影响。笔者通过成都平原边缘洪雅县1997、2006、2015年三期遥感影像,借助RS、GIS软件提取农村居民点数据,结合DEM高程及坡度数据,研究了洪雅县农村居民点的时空演变及景观格局,并分析了其影响因素。结果表明:(1)1997—2015年,18年间洪雅县农村居民点的空间分布总体表现为更加聚集,地理聚集方向没有变化,持续地逐渐集中于该县北部平缓区域;(2)坡度对洪雅县农村居民点的布局影响强烈,农村居民点中超过70%分布在0°~5°范围内。随坡度的升高,农村居民点的斑块数及斑块面积总体上均表现为先降低后回升再降低;(3)海拔对洪雅县农村居民点的布局影响显著,500 m范围集中了超过55%的农村居民点。从1997—2015年洪雅县农村居民点变化结果及趋势来看,农村居民点空间分布呈现逐渐优化过程,农村居民点有从高海拔地域向低海拔城镇迁移趋势明显。  相似文献   

3.
农村居民点布局的调整和格局的优化是新一轮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重要内容,对统筹城乡发展、增强区域经济等具有重要的作用,应用ARCGIS空间分析和统计功能技术以及景观指数的定量分析方法,以重庆市石柱县临溪镇前进村为研究区域,分析研究了在村域范围内农村居民点分布特征、居民点分布现状与该村自然、社会、经济等要素间的相互关系,并运用GIS多因素叠加模型,建立农村居民点空间格局优化。结果表明,前进村农村居民点的区位受坡度、河流、道路和耕作环境的综合影响,尤其道路指向更为紧密。前进村就居民点空间格局优化可分为优先发展区、重点发展、保留发展、搬迁区4种类型,该研究为科学指导农村居民点整理提供依据,具有一定的借鉴和扩展意义。  相似文献   

4.
民族地区的农村居民点因受国家政策及人类活动的影响而亟待转型,探索此区域农村居民点的布局优化模式有利于推进该区域国土空间治理和全面实现乡村振兴。以民族地区典型代表区贵州省黎平县为研究区,采用AHP法、GIS空间分析法、复杂网络、Python语言编程等方法集成分析研究区农村居民点的优化布局模式。结果表明:(1)研究区农村居民点综合影响力在22.30~76.09之间,中高等水平的农村居民点居多,农村居民点综合影响大小分布不均。(2)以农村居民点综合影响力为切入点构建农村居民点复杂网络,网络的联系性、集中性强但中心性一般。在空间上,网络节点分布不均且差异明显,中心性强的节点集聚分布。将复杂网络的5个指标加权求和后,依据分析结果将黎平县农村居民点优化布局模式归纳为集聚发展型、重点发展型、潜力优化型、规模控制型、迁村撤并型。  相似文献   

5.
农村居民点是农村经济社会活动的中心区域,同时也是农民生活的场所和生产的基地.为了推进新农村建设,集约节约利用土地,统筹城乡发展,提高农民的生活水平,以黔江区石会镇为例,通过景观生态学理论和Mapgis空间分析技术,对2009年该镇的现状农村居民点用地进行分析,得出农村居民点的分布特征及存在的问题,并依据农村居民点优化布局的原则,提出了农村居民点合理布局的模式,为农村居民点的优化布局提供了具体的措施.  相似文献   

6.
醴陵市农村居民点的景观生态特征及其时空演变   总被引:3,自引:3,他引:0  
随着人类活动加剧,探索农村居民点的景观生态特征及其演变的驱动因素对农村经济发展和农业现代化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利用2005年土地利用变更数据库和2009年第2次土地利用调查数据库等资料,运用景观生态理论结合GIS方法制作相应的专题图,定量分析比较醴陵市2005—2009年期间农村居民点的空间分布特征及其差异。结果显示,2005—2009年期间,醴陵市农村居民点总面积规模增大;农村居民点形状变得更加复杂;醴陵市农村居民点受自然环境影响明显,距离城镇、河流、道路较近以及海拔越低与坡度越小区域的农村居民点面积增幅规模更大,形状复杂程度变化更明显。  相似文献   

7.
文章借助GIS空间分析技术和数据统计方法,分析了宁夏中部干旱带农村居民点空间分布特征及其与环境的关系。研究表明,研究区农村居民点的空间分布形态主要表现为团状、串珠状、环状、树枝状、星点状等形式。研究区农村居民点具有“整体分散,相对集中”的空间结构特征。移民点是研究区农村居民点的重要组成部分,其空间分布差异明显:平原灌区及山区库井灌区移民点规模最大,而山区、丘陵及台地移民点规模较小。研究区农村居民点空间分布与区域环境关系密切,地形地貌、交通条件、水资源、经济发展水平等是影响农村居民点空间分布格局的主要因素。研究结果对宁夏中部干旱带农村土地利用规划及生态移民工程的顺利进展提供一定的依据和参考。  相似文献   

8.
中国农村居民点研究进展   总被引:5,自引:2,他引:3  
分析了农村居民点研究中主要存在的问题,提出了该领域未来的发展方向,以对农村居民点研究提供参考。研究方法: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农村居民点发生了一系列变化,大量文献对这种变化进行了阐述,对目前的研究成果进行总结梳理。研究结果:根据农村居民点的研究进展情况,从农村居民点空间结构及其变化、农村居民点演变驱动力机制、城乡一体化过程中有关农村居民点问题、农村居民点土地整理及其他有关农村居民点的研究等五个方面系统地总结农村居民点的研究进展。.研究结论:农村居民点研究的理论体系还需完善,空间分布提取方法有待提高,农村居民点土地整理方法尚需整合。  相似文献   

9.
本文运用景观生态学和GIS空间分析的理论与方法,以村域为研究单元,对比分析宜兴市8个样本村的农村居民点景观格局及用地扩展特征,进行探讨地形地貌、空间区位、经济发展、政策措施等因素的影响,以期为当地农村居民点规划与调控提供现实依据。  相似文献   

10.
浅析新疆农村居民点的整理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农村居民点整理是提高农村居民点用地效率和集约化程度、促进土地有序、合理与科学化利用的重要手段,也是改善村容村貌,改善农村生活条件和生态环境的主要措施。为此,根据新疆农村居民点特点及现状,指出农村居民点用地存在的问题及其原因,对农村居民点整理的效益和有利因素进行分析,提出要加强宣传,健全各种规章制度,对农村居民点进行村镇建设规划,以此控制用地规模,提高土地利用效益。  相似文献   

11.
本文在分析鹿泉市现状农村居民点存在问题的基础上,从地理学的角度入手,将农村居民点变化的驱动因子归纳为经济、人口、技术、政策、社会五个方面,得到定量度量各驱动因子影响的多元线性模型,并用路径分析方法探讨驱动因子与农村居民点面积变化以及各驱动因子之间的关系。研究结果表明:经济因子、人口因子和政策因子对农村居民点变化均有较大影响,其中,技术因子和社会因子对农村居民点发展变化的影响是通过经济和人口因子来体现的。  相似文献   

12.
陇南山区乡村聚落空间格局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解决好山区乡村问题对建设小康社会和实现全面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文章基于景观格局指数,以陇南市为研究对象,借助ArcGIS、GeoDa空间分析工具,从数量、规模、形态、邻近度出发,探索了山区乡村聚落在不同空间尺度上的分布特征。结果表明:(1)陇南市独院和小型聚落数量庞大,占乡村聚落总数的79.25%,大、中型聚落数量相对较小,但面积占乡村聚落总面积的79.66%;(2)西和县的中西部和徽县的中部是单位土地面积上乡村聚落数量和面积高值出现的热点区;(3)陇南市乡村聚落规模在东西方向上呈现“中部较东西两侧大,东部略大于西部”的特点,在南北方向上呈现“自南向北缓慢增加”的特点;(4)陇南山区最西端有一个狭小的聚落形态规整带,其余地方乡村聚落的形态普遍不规整;(5)陇南山区乡村聚落形状指数存在高值与高值聚集、低值与低值聚集的特点;(6)陇南市乡村聚落的土地利用集约水平较高,聚落显著聚集的村有1937 个,占全市行政村个数的61.16%,并且显著聚集的村在空间上集中分布。  相似文献   

13.
Formation and evolution of rural settlement patterns in Lianzhou City,Guangdong Province were analyzed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space and time,on the basis of its gazetteer and relevant historical data.The results show that Lianzhou was first founded in the sixth year of Yuanding Period of the Western Han Dynasty,and its development could be roughly classified into 6 stages according to the construction of south–north traffic lines and regional development progress,and it witnessed the fastest development in the Ming and Qing Dynasty.In terms of spatial distribution,rural settlements in the local area show spatial continuity,Lianzhou Town is the core of rural settlement growth in the city,and towns with the most concentrated rural settlements in all stages are located in central-west and northeast parts of the city,and those with lower density of rural settlements are mostly located in minority regions in the north and mountainous areas in the east.On the basis of the above facts,the paper studies the influence of natural geological conditions,immigrant,traffic,economic development and ethnic composition on the establishment and development of rural settlements in Lianzhou City.  相似文献   

14.
Human settlement resources belong to tourist resources in a broad sense. Rural areas with excellent human settlements have become favorable tourist destinations.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human settlement science, tourism attraction system model can be established by factors of harmony of rural ecology, harmony of rural life, harmony of rural production and harmony of rural culture. Concrete strategies for improving rural tourism attractiveness based on science of human settlements were proposed from the perspectives of optimization of ecological environment, education of original residents, upgrading of agricultural landscapes and products, and construction of rural tourism culture.  相似文献   

15.
为了优化农村居民点内部结构和分布,实现土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农村居民点整理正成为实现这一战略的重要手段。笔者以瑞金市为例,以农村居民点内部结构差异分析为基础,采用“三级标准”制,运用户均宅基地标准法计算出农村居民点整理潜力。结果表明,不同农村居民点整理潜力存在差异。因此,对于不同农村居民点,必须采取不同措施进行用地整理,优化农村居民点内部结构。  相似文献   

16.
刘昕  贾宁凤 《中国农学通报》2022,38(21):141-149
随着乡村振兴战略的提出,乡村的发展已经成为国家整体发展中的关键一环。然而在中国欠发达地区,大部分的传统村落仍然存在发展滞后、聚落结构混乱、生态环境脆弱等问题,是乡村发展中需要解决的关键问题。本研究以晋西北山区宁武县大水口村为研究区,基于1980、1990、2008和2020年四期遥感影像,利用参与式调研和GIS空间分析等方法,建立数据库,分析大水口村40年来乡村聚落景观变迁特征,以期为山西乃至全国更多的传统乡村发展提供原型和参考价值。结果表明:(1)聚落私有空间的规模在40年来逐渐增大,斑块数量和斑块面积都有大幅度的增加;聚落的形状特征逐渐趋于简单,边界形状也变得更加规整。(2)聚落生产空间中农业生产用地减少,主要是转换为林地和居民点用地;工矿生产用地的增加主要为占用农业用地。(3)聚落公共空间并没有随着聚落的发展而发展,而是呈衰退和废弃状态;仅有部分基础设施稍有改善。本研究将为未来的村庄规划和管理提供更详细的资料和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