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84 毫秒
1.
采用室内盆栽接种法,测定了全蚀病菌?禾顶囊壳小麦变种对小麦初生根与次生根的侵染性。结果表明,小麦初生根易感全蚀病菌,是禾顶囊壳小麦变种的主要侵染部位,而次生根相对抗病,其发病轻重与次生根的生理年龄和小麦品种的抗病性有关。小麦8793-8较76120抗禾顶囊壳小麦变种的侵染。  相似文献   

2.
<正>为了筛选可利用寄主诱导基因沉默(HIGS)技术防治小麦全蚀病的靶基因,河南农业大学生命科学学院与河南省农业科学院植物保护研究所合作利用RNA干涉(RNAi)技术,探讨了编码龙胆酸1,2-双加氧酶(Gentisate1,2-dioxygenase,GDO)的gdo基因沉默对小麦全蚀病菌KX-7菌丝生长速率和致病能力的影响。结果表明,gdo基因沉默明显抑制全蚀病菌的生长速率,参试30个转化子在PD平板上的相对生长速率只有  相似文献   

3.
在小麦生长后期,麦田不同程度地出现白穗现象,而且有逐年增加趋势,对小麦产量和品质的进一步提升造成一定程度的制约,特别是沙壤土地和旱薄地较为严重.经多年的实地观察和防治,总结出小麦出现白穗的原因和以下对策. 1造成小麦白穗的原因 1.1 小麦全蚀病 这是一种毁灭性的典型的根部病害,小麦白穗是由于根部及茎基部受病菌侵染为害引起的.小麦全蚀病菌是土壤寄居菌,是主要的初侵染菌源,在小麦整个生育期均可侵染,但以苗期侵染为主.病菌可由幼苗的种子根、胚叶以及根茎下的节间侵入根组织内,也可通过胚芽鞘和外胚叶进入寄主组织内.幼苗期感病,初生根部根茎变为黑褐色,重者病斑连在一起使整个根系变黑死亡.  相似文献   

4.
适应玉米秸秆还田的小麦根病拮抗细菌的筛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试验通过平板对峙培养法从玉米秸秆还田土中筛选得到对小麦全蚀病、小麦根腐病、小麦纹枯病都有防效的拮抗细菌19株,抑菌率在41.57%—93.36%之间,结合其对玉米秸秆性降解性能,发现菌株F1514即对小麦根病具有较强的拮抗作用,又对玉米秸秆具有一定的分解能力和适应性。菌株F1514对小麦全蚀病菌、小麦根腐病菌和小麦纹枯病菌的的抑菌率分别为92.92%、90.81%、63.26%;在测定时间内其对粗纤维降解率的为10.92%。经初步鉴定,该菌株为芽孢杆菌属( Bacillus.sp)。  相似文献   

5.
<正>近日,笔者从河南省农科院植保所获悉,该所研究人员利用现代微生物筛选和分子生物学技术,培育出对小麦全蚀病具有高效抑制作用的微生物菌株,并制成了名为YB-81的复配生防制剂。连续3年大田试验证实,该生防制剂可有效防治小麦全蚀病。据介绍,小麦全蚀病菌主要以菌丝体的形式,在土壤中的病残体、混有病残体未腐熟的粪肥及混有病残体的种子上  相似文献   

6.
小麦全蚀病是一种真菌病害,为典型根病。为害小麦时最重要的物理 茎秆棋 叶鞘变为黑脚 状。小麦全蚀病菌是土壤寄居菌,主要由土壤传病,病原菌在土壤中存活1 ̄2年。防治小麦全蚀病应采取以家业防治为主,药剂防治为辅的综合防治措施;加强种子检和倒茬,增施肥料,加强田管和施用粉锈宁、甲基托布津、苯来特、多菌灵等药剂防治。  相似文献   

7.
内蒙古巴盟小麦根病种类、数量及分布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1997~ 1999年 ,通过巴盟 5个旗 (县 )、2 0个乡、社的调查和 160 1份采集标样的室内病原菌分离、鉴定 ,结果表明 :巴盟地区小麦根病的主要病原菌为全蚀病菌 ,其分离频率最高为59 4 % ;次要病原菌有黄色镰刀菌 ,禾谷镰刀菌 ,麦根腐德氏霉 ,丝核菌 ,交链孢菌等 7种病原菌。全蚀病在 5个旗 (县 )均有不同程度的分布、发生数量约占根病的 80 %~ 90 %。  相似文献   

8.
对采自东北、华北、西北等不同地区的20个小麦根腐病菌标样进行致病力差异测定表明,不同地区的小麦根腐病菌其致病力不同。连续2年利用致病力不同的根腐病菌接种,并根据田间小麦叶片症状进行品种抗病性鉴定,初步筛选出对20个病菌标样均表现抗性的小麦品种有碱麦、北农大BPM5和ZM2637。  相似文献   

9.
氧化亚铜复配杀菌剂的制备及其抑菌性能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于专妮  王强 《中国农学通报》2014,30(12):171-175
为了进一步提升无机铜系杀菌剂的抑菌性能,采用果糖一锅还原法制备出氧化亚铜,并对所得样品进行xRD分析和SEM表征。并通过抑菌圈实验考察所得产品及其与氧化锌和六次甲基四胺分别复配后对农业常见病菌的抑制效果。结果发现,当氧化亚铜的量为0.5mg/mE时,对柑橘炭疽菌、苹果腐烂菌、黄瓜枯萎菌和小麦全蚀菌的抑制效果明显,抑制率超过90%;当氧化锌或六次甲基四胺与氧化亚铜的质量比约为1:2时,复配杀菌剂对辣椒炭疽病菌或葡萄白腐病菌的抑制作用明显增强,复配体系实现了有效组分协同杀菌的目的。  相似文献   

10.
抗菌肽是一类具有广谱抗菌性的小分子多肽,在植物防卫反应中起着重要作用。本研究人工合成了洋葱抗菌肽基因AcAMP-sn,利用基因重组技术构建了该基因的单子叶植物表达载体pAHC25::AcAMP-sn,使AcAMP-sn基因的表达受玉米Ubiqutin启动子控制。采用基因枪介导法,将AcAMP-sn基因导入小麦品种扬麦18,利用PCR、半定量RT-PCR及荧光实时定量RT-PCR检测、分析转基因小麦T0~T4代目的基因及其表达量,并对转基因植株进行全蚀病的抗性鉴定。PCR检测结果表明,导入的AcAMP-sn基因能够在转基因小麦中遗传。与受体扬麦18相比,在5个转基因小麦T4代株系中,AcAMP-sn基因的表达量及全蚀病抗性均显著提高,且全蚀病菌的相对含量明显下降,说明AcAMP-sn基因的过表达可以增强转基因小麦对全蚀病的抗性。  相似文献   

11.
玉米链格孢菌叶枯病病原菌的分子鉴定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对玉米链格孢菌叶斑病病原菌进行了分离、纯化,并按照柯赫氏法则证明其为玉米链格孢菌叶斑病病原菌。利用PCR技术对病原菌核糖体DNA内转录间隔区(internal transcribed spacer)进行扩增,并克隆、测序,测序结果显示其与GenBank中报道的细链格孢菌(Alternaria tenuis)同源性为99%,结合形态学特征,确定该病原菌为细链格孢菌。  相似文献   

12.
植物病原体中自噬作用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自噬是真核生物细胞中大分子物质降解过程。研究表明自噬在病原体侵染中起重要作用,自噬缺失导致病原体形态异常,包括分生孢子形成和发育,有性繁殖及附孢形成和膨压产生等,同时侵染力降低,且不同病原体自噬类型不同。本研究归纳了自噬在稻瘟病菌、炭疽病菌、禾谷镰孢菌等植物病原体中的作用,分析了自噬缺失与侵染缺陷之间的关系,推测自噬的缺失导致了营养循环失衡,影响病菌的生理,进而导致侵染异常。今后的研究可侧重于病原体自噬的分子机制、线粒体自噬以及自噬在病原体与宿主互作中的作用。  相似文献   

13.
初加工葡萄贮藏期间病原菌分离与鉴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经过热处理初加工葡萄果粒为样品,对其在贮藏期间发生腐烂的主要病原菌进行调查,并对病原菌进行分离、培养和回接试验,确定了腐烂病害的病原茵分别为青霉、链格孢、镰刀茵和葡萄孢,而且确定了病害为混合侵染.  相似文献   

14.
四川茂县花椒根腐病病原菌的分离与鉴定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旨在明确引起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茂县花椒根腐病的病原菌种类,为科学有效防治该病提供理论参考。以采自茂县的花椒根腐病病根为材料,通过组织分离法、致病性测定、形态学观察与基于核糖体转录间隔区序列(ITS)和延长因子基因(tef1)的分子鉴定相结合进行病原菌的分离鉴定。结果表明,病原菌菌丝初为灰白色,后为兰褐色或紫红色。大型分生孢子为镰刀形,小型分生孢子呈肾形。分子鉴定结果显示,该病原菌在基于ITS和tef1序列构建的系统发育进化树上与腐皮镰孢菌类群处于同一分支。根据形态学和分子鉴定结果,将引起四川茂县花椒根腐病的病原菌鉴定为腐皮镰孢菌(Fusarium solani)。  相似文献   

15.
2009年北京郊区发生一种萝卜(Raphanus sativus L.)新病害,其主要症状表现是叶子黄化萎蔫,生长受阻。针对该病的发生,作者采集典型发病植株进行病原菌的分离纯化,用传统的形态学方法和rDNA-ITS序列分析方法进行病原鉴定,并进一步对病原菌生长影响因子进行研究,以便为该病的进一步深入研究、抗病种质资源的筛选和抗病品种的选育打下基础。研究认为该病由大丽轮枝菌(Verticillium dahliae)侵染引起。该病原菌生长适宜温度为20~25℃,适宜pH为6~8,该病原菌能够很好地利用多种氮源和碳源,氮源以硫酸铵最为适宜,碳源则已可溶性淀粉最适宜。这是首次报道由大丽轮枝菌侵染引起的萝卜黄萎病在中国的发生。  相似文献   

16.
Richard N. Strange 《Euphytica》2006,147(1-2):49-65
Summary Grain legumes, in common with all other plants, are subject to biotic constraints of which pathogens form an important group. They are variable in type, number, space and time and, most insidiously, in genetic constitution. Consequently, resistance in the plant to a given pathogen may be quickly nullified by genetic alteration of the pathogen, particularly where this is conferred by a single resistance gene. The products of such resistance genes usually recognise, directly or indirectly, a component of the pathogen, which is encoded by a corresponding avirulence gene. Thus resistance and avirulence genes are specific and complementary and the arrangement is referred to as a gene-for-gene relationship. It follows that alteration of the avirulence gene of the pathogen to give a product that is no longer recognised by the product of the resistance gene of the plant gives rise to a susceptible reaction. A possible solution to this problem is to pyramid several resistance genes, a procedure now facilitated by the techniques of genetic modification. In other interactions genes that reduce susceptibility rather than confer complete resistance have been found and in some cases the loci (quantitative trait loci) responsible have been mapped to specific regions of particular chromosomes. The mechanisms by which these genes limit the virulence of the pathogen are generally unknown. However, by gaining an understanding of the fundamental properties of a pathogen that are necessary for pathogenicity or virulence it may be possible to counteract them. Candidates for such properties are toxins, enzymes and mechanisms that interfere with constitutive or active defence of the plant. Reciprocally, understanding the properties of the plant that confer susceptibility may allow selection of germplasm that lacks such properties. Among the candidates here are germination stimulants of pathogen propagules and signals that promote the formation of infection structures.  相似文献   

17.
从引发"烂窝病"的病原菌着手,研究其来源、种类及生长条件,探索此病的发生发展规律,并提出预防措施与建议。结果表明,引起蒜薹烂窝病的主要病原菌是灰葡萄孢霉;蒜薹在生长期间就可能潜伏有病原菌,健壮的蒜薹发病率低;有伤接种后发病严重;延长入库时间能加速"烂窝病"的发生与发展。  相似文献   

18.
土壤生物学障碍是制约中国设施蔬菜生产可持续发展的主要瓶颈之一,而土壤病原菌是引起土壤生物学障碍的重要因素之一。笔者以土壤生物学障碍问题突出的黄瓜为研究对象,探究了堆肥和枯草芽孢杆菌对黄瓜枯萎病病原菌及植株生长的影响。结果表明:堆肥中的微生物和枯草芽孢杆菌均可显著降低病原菌对黄瓜生长的抑制作用,且二者具有协同效应;堆肥微生物主要影响黄瓜幼苗一级侧根(直径0.3~0.9 mm)的绝对长度和二级侧根(直径0~0.3 mm)的相对量,而枯草芽孢杆菌接种主要影响了黄瓜幼苗一级侧根的绝对长度。综合分析认为,堆肥主要通过其微生物与枯草芽孢杆菌协同抵御黄瓜病原菌,并促进根系生长。  相似文献   

19.
为了提高番茄晚疫病病原菌的菌落生长速度和产孢子数量,用佳木斯地区番茄晚疫病植株上分离、纯化的晚疫病病原菌,分别在不同培养基、pH、糖浓度、温度条件下培养,研究番茄晚疫病病原菌菌落生长和产孢子的最佳培养条件。结果表明,黑麦培养基最适宜菌落生长及产孢,最适菌落生长pH值为6.0~7.0,最适产孢子pH值为6.5,孢子生长的最适温度为20℃,培养基中添加蔗糖80 g/L时菌落生长快,产孢量大。  相似文献   

20.
连作大豆苗期根际土壤根腐病病原真菌菌群结构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连作障碍是限制黑龙江地区大豆产质量提高的主要因素。本项研究的主要目的是探究连作大豆根腐病发病期病原真菌菌群结构,为生物防治大豆根腐病奠定基础。采用PCR-DGGE技术,分析不同连作年限苗期大豆土壤中的3个大豆品种根系以及根际土壤根腐病病原真菌菌群结构。试验结果表明:随着连作年限的延长,3个大豆品种苗期根系以及根际土壤根腐病病原真菌丰度值以及多样性指数随之增加;并且不同大豆品种间根腐病病原真菌菌群结构也存在差异;聚类分析结果验证了连作年限、大豆品种均对根腐病病原真菌菌群结构产生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