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为明确甘蔗新品种云蔗05-51的高产高效栽培技术,加快该品种在生产上的大面积推广应用。于2014-2016年度在陇川弄门基地,对云蔗05-51以4个播种期和4个种植密度处理,布置二因素随机区组试验,研究播期和种植密度对‘云蔗05-51’的产量及其构成因素的影响。结果表明:播期对‘云蔗05-51’的茎径、有效茎数及蔗茎产量有显著影响,但对株高和锤度影响不显著;种植密度对‘云蔗05-51’的有效茎数、锤度和蔗茎产量有显著影响。蔗茎产量在1月20播种最高达到150.70t/hm2,过了1月20日后随着播期的推迟产量增减差别不大;在种植密度B1(150000芽/hm2)时蔗茎产量达到最高值127.25t/hm2,蔗茎产量随着种植密度的减少亦相应的减产。从播期和密度的交互效应来考虑‘云蔗05-51’最佳的播期和种植密度分别是1月20日播种,下种种植密度为B1(150000芽/hm2)。  相似文献   

2.
种植密度对桂果蔗1号产量性状及商品性状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解果蔗新品种桂果蔗1号在广西蔗区的适宜种植密度,为其推广应用提供配套栽培技术,于2016年分别在广西4个县蔗区对该品种进行了3.9万、4.2万、4.5万、4.8万、5.1万、5.4万株/hm~2等6个不同种植密度水平比较试验。结果表明:不同种植密度对桂果蔗1号株高、田间蔗汁锤度影响较小;茎径、商品蔗率随种植密度的增加而降低;茎产量、商品蔗产量、经济收入随种植密度的增加有先增后降的趋势。4.8万株/hm~2处理蔗产量最高,达到149 077.1kg/hm~2。商品蔗产量以4.8万、4.5万株/hm~2处理最高,分别达到144 325.3kg/hm~2和144 069.9kg/hm~2,经济纯收入以4.5万株/hm~2处理最高,达102 132.3元/hm~2;梢腐病的发病率为0.25%~0.89%,不同种植密度间没有明显的发生规律。桂果蔗1号在广西的适宜种植密度是4.5万株/hm~2,在实际生产中要因地制宜。  相似文献   

3.
为了明确冬小麦新品种‘衡6632’的高产高效栽培技术措施,为该品种大面积应用提供理论依据,进行了不同播期和种植密度对该品种产量及其构成因素影响的研究。试验采用裂区设计,设5个播期和6个种植密度处理,于2014—2015年在河北省深州市护驾迟镇旱作节水试验站进行试验。结果表明:(1)播期对单位面积穗数、千粒重及产量有显著影响,但对穗粒数影响不显著;种植密度对产量及其构成因素均有显著影响。(2)产量随着播期的推迟和种植密度增加呈现先升高后降低的趋势。在一定范围内,‘衡6632’单位面积穗数随着播期的推迟而减少,随密度的增加而增加;穗粒数、千粒重随播期的推迟而增加。穗粒数在种植密度300万/hm~2以上时随种植密度增加而减少。千粒重随种植密度的增加而降低。研究分析表明:‘衡6632’在春一水条件下,适宜播期为10月7—19日,最佳播期为10月10—15日,相应的种植密度为225万~300万/hm~2。  相似文献   

4.
明确甘蔗对甘蔗螟虫的抗性水平,为抗虫品种的推广应用和抗性基因发掘提供参考。采用螟虫自然种群接虫方法,连续2年对11个甘蔗品种进行苗期螟害分析与抗螟虫性评价。结果表明,不同甘蔗品种对螟虫抗性存在显著差异,‘桂糖29号’‘、桂糖31号’等较抗虫,‘福农39号’‘、德蔗03-83’和‘云蔗05-49’等较感虫。部分甘蔗品种抗性会随螟虫选择压力不同而变化,‘云蔗03-194’、‘云蔗05-51’、‘云蔗06-407’等在螟虫虫口密度高时表现为感虫,而在虫口密度低时表现为抗虫。  相似文献   

5.
研究太行山区初生核桃林下间作套种谷子种植密度和播期对产量的影响,选用张杂谷5号、张杂谷8号、张杂谷16号为参试谷子品种;设45万/hm~2、60万/hm~2、75万/hm~2、90万/hm~2、105万/hm~2 5个种植密度;5月25日、6月20日、7月15日3个播期。试验结果表明:3个品种的产量均随种植密度的增加呈先增加后下降的趋势,分别在90万/hm~2、90万/hm~2、75万/hm~2下达到最高产量,为6303.0kg/hm~2、5808.0kg/hm~2、6803.0kg/hm~2。3个品种均在播期6月20日时产量最高,分别为5631.5kg/hm~2、5309.5kg/hm~2、6557.0kg/hm~2;播期7月15日时产量最低,分别为1726.5kg/hm~2、1802.5kg/hm~2、1734.5kg/hm~2。随着播期推迟,参试谷子品种的产量变化趋势相同且同一品种不同播期产量间差异性显著。提出了在当地条件下3个品种适宜的种植密度和播期,为初生核桃林间作种植谷子提供技术参考。  相似文献   

6.
为明确晚播早熟冬小麦新品种‘衡科6021’的高产高效栽培技术,探索该品种与"双晚技术"的结合,进行了不同播期和种植密度对该品种产量及其构成因素影响的研究。试验采用裂区设计,设5个播期和6个种植密度处理,于2014—2015年在河北省深州试验站(37°44′N,115°42′E)进行试验。表明:(1)播期对单位面积穗数、千粒重及产量有显著影响,但对穗粒数影响不显著,晚播会显著增加穗数,是晚播高产的基础,适合"两晚技术";种植密度对产量及其构成因素均有显著影响。(2)产量随着播期的推迟呈现先升高后降低的趋势,随种植密度的增加而增加。‘衡科6021’单位面积穗数随着播期的推迟和种植密度的增加而增加;穗粒数在不同播期内差异不显著,随种植密度增加而减少;千粒重随播期的推迟和种植密度的提高而减少。‘衡科6021’在春一水条件下,适宜播期为10月12—25日,最佳播期为10月17—21日,相应的种植密度为330万~390万株/hm2,结合"两晚技术",使作物周年理论总产量可达20221.85 kg/hm2。  相似文献   

7.
为了探究关中中部地区冬小麦的最佳播期和播量,为冬小麦优质高产栽培技术提供理论依据。2015—2016年在关中中部灌区以‘西农509’为供试材料,采用两因素二次D饱和最优试验设计,在大田条件下进行不同播期和播量对小麦产量和品质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当‘西农509’目标产量为8250~9750 kg/hm~2时,适宜播期10月12—18日,适宜播种量125.3~154.0 kg/hm~2,播期与播量互作效应最佳处理的播期为10月12日、播种量为136.8 kg/hm~2,产量可达最高9265.5 kg/hm~2。不同播期播量对‘西农509’品质也有较大的影响,早播且适当增加密度有利于提高小麦蛋白质含量、湿面筋含量、沉降值、稳定时间和硬度。  相似文献   

8.
播期和密度对直立型红小豆产量及相关性状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探讨鲁西北生态区夏播红小豆的高产优质栽培技术,以直立型红小豆新品系德红5261(中红8号×红资4306)为材料,采用5个播期(主区)和4个密度(副区)的二因素裂区试验设计,研究了不同播期和密度对红小豆产量及相关性状的影响。结果表明,随播期的推迟和密度的增加红小豆株高、主茎节数、分枝数和单株荚数逐渐降低,荚粒数和百粒重仅随密度增加而降低,早播或过迟播种均不利于荚粒数和百粒重的提高。红小豆群体产量和单株产量受播期及播期与密度互作效应的影响显著,均随播期的推迟而降低;单株产量随密度的增大逐渐降低,处理间差异显著,而群体产量随密度的增大呈先升后降的趋势,处理间差异不显著;各作用因子对红小豆群体产量影响的大小顺序为播期(F=421.98)播期×密度(F=37.55)密度(F=2.10),对单株产量影响的大小顺序为密度(F=425.74)播期(F=369.20)播期×密度(F=44.23)。利用播期(X_1)、密度(X_2)与产量(Y)的回归方程:Y=2659.46-60.63X_1+14.60X_2+0.05117X_1~2-2.94X_2~2+3.54X_1X_2(R~2=8833)进行模拟计算,得出不同播期的最佳种植密度,6月16-22日播种时,最佳种植密度为8万株/hm~2;6月23-29日播种时,最佳种植密度应为9万株/hm~2;在6月30日-7月6日播种时,最佳种植密度应为13万株/hm~2;在7月7-14日播种时,最佳种植密度为14万株/hm~2。  相似文献   

9.
种植密度对‘云荞1号’产量及相关性状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晚播条件下为了实现‘云荞1号’的不同种植密度对苦荞产量及相关性状的影响,以目前该地区种植面积最大的‘云荞1号’为材料,采用4个不同密度(70万株/hm2、95万株/hm2、120万株/hm2、145万株/hm2),研究了苦荞晚播条件下,密度对苦荞产量及产量构成性状的影响。结果表明:晚播条件下种植密度对株高、一级分枝数、主茎节数等植物学性状没有显著影响,但对产量有显著差异;在145万株/hm2种植密度下产量最高,达2424.17 kg/hm2。晚播的‘云荞1号’在云南秋播区最适宜的播种密度是145万株/hm2。  相似文献   

10.
以半冬性优质小麦新品种泛育麦17为研究对象,采用裂区试验设计,分析不同播期、不同种植密度对泛育麦17产量及产量要素的影响。结果表明,不同播期(10月5—30日)可影响小麦产量,其中10月5日播种的小麦产量最高,为9 635.4 kg/hm~2,不同种植密度(150万~225万苗/hm~2)小麦产量不同,当种植密度为450万苗/hm~2时,小麦产量最高,为9 646.9 kg/hm~2。泛育麦17在河南省中部地区的最佳播期为10月5—15日,最佳种植密度为150万~225万苗/hm~2。  相似文献   

11.
应用GGE双标图分析甘蔗品种(系)的产量和品质性状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采用GGE双标图分析7个甘蔗参试品种在7个试点的产量和品质性状。结果表明, 云蔗05-51(YZ05-51)为单茎产量高且稳定性强的品种, 福农39(FN39)和柳城03-1137(LC03-1137)的单茎产量较高, 但稳定性较差; 福农38 (FN38)、粤甘35 (YG35)和新台糖22 (ROC22)有效茎数较高, 但稳定性较差; 福农39 (FN39)和云蔗05-51 (YZ05-51)为蔗茎产量较高且稳定性强的品种, 福农38 (FN38)和柳城03-1137 (LC03-1137)蔗茎产量高, 但稳定性较差; 福农39 (FN39)和赣南02-70 (GN02-70)为甘蔗蔗糖分较高且稳定性强的品种, 云蔗05-51 (YZ05-51)和福农38 (FN38)甘蔗蔗糖分较高, 但稳定性较差; 福农39 (FN39)为产糖量较高且稳定性较强的品种, 福农38(FN38)、云蔗05-51 (YZ05-51)和柳城03-1137 (LC03-1137)的产糖量较高、但稳定性较差。云南瑞丽和云南临沧2个试点单茎产量的代表性和区分力较强; 云南保山和广西来宾2个试点有效茎数的代表性和区分力较强; 广西崇左和云南临沧2个试点蔗茎产量的区分力较强; 广西百色和柳州2个试点甘蔗蔗糖分的区分力较强; 广西百色和云南临沧2个试点产糖量的区分力较强。  相似文献   

12.
为选育株型紧凑且高产的油菜新品种,本研究以甘蓝型油菜显性核不育纯合两型系‘4166AB’、临保系‘LB4155’和恢复系‘HF08’为亲本材料,通过有性杂交结合定向筛选,获得株型紧凑、产量较高的甘蓝型油菜新品种‘沪油3302’。为探讨不同种植密度对新品种‘沪油3302’关键生物学指标的影响,以‘沪油3302’为材料,设置5个种植密度,分析其对‘沪油3302’的单株角果数、产量等指标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种植密度增加,‘沪油3302’的单株角果数、单株籽粒产量和生物产量降低,而单位面积产量先增后降,并在21.3×10~4株/hm~2和26.7×10~4株/hm~2密度下,实收产量分别达3 236.5 kg/hm~2和3 240.4 kg/hm~2,比其他密度约增产250~530 kg/hm~2。因此,认为‘沪油3302’的适宜种植密度为每公顷21.3×10~4~26.7×10~4株。  相似文献   

13.
为明确内蒙古东部干旱半干旱地区绿豆种植的适宜播期及密度,以半蔓生型和直立型绿豆品种为试验材料,研究不同播期、密度绿豆群体生长及产量性状的变化。结果表明,随着播期的推迟绿豆群体叶面积指数、株高、单荚粒数大体逐渐下降,单株分枝数、单株荚数、单位面积子粒产量大体先升后降。绿豆种植的适宜播期在5月下旬-6月上旬,半蔓生型品种在种植密度为23万株/hm~2时产量最高,若晚播应加大种植密度到27~30万株/hm~2;直立型品种适宜高密度种植,不适宜晚播,适宜种植密度为27~30万株/hm~2。  相似文献   

14.
限灌条件下环渤海低平原区冬小麦最佳播期播量行距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探索环渤海低平原区冬小麦在限采条件下的最佳播期播量和最佳的空间分布状态,以‘沧麦6005’为试验材料,通过裂区试验设计,以播期为主处理,设5个水平(A1~A5),以播量为副处理,设4个水平(B1~B4),研究了‘沧麦6005’的群体结构、干物质积累、叶面积指数及产量。结果表明:随着播期的推迟,产量、群体数量均呈降低趋势;在较为适宜的播期条件下,随着播量的增大,产量、群体数量出现先增加后降低的趋势;当播期较晚时增加播量可以提高产量;适期播种有利于提高叶面积指数和群体干物质量的积累;适当晚播可以减少无效分蘖和无效叶面积,提高成穗率。不同行距对小麦产量影响显著,行距为20 cm时为最佳。分析认为环渤海低平原区‘沧麦6005’的适宜播期为10月3日到10月13日,适宜密度为375万/hm~2到450万/hm~2基本苗。  相似文献   

15.
为研究施肥水平和种植密度等栽培措施对菜用大豆产量和农艺性状的影响,选用‘浙鲜9号’菜用大豆品种,采用裂区设计方案,肥料为主区,密度为副区,共12个处理。结果表明:不同施肥水平和密度处理对‘浙鲜9号’菜用大豆产量的影响差异显著。株高、分枝数、单株有效荚数和产量在不同肥力水平间存在显著或极显著差异;单株有效荚数和产量在不同密度水平间存在极显著差异;不同施肥水平和种植密度通过影响单株有效荚数进而影响产量。产量虽然随施肥量增加而提高,但高肥和中高肥处理间无显著差异。种植密度低虽然能够提高单株生产力,但会降低群体产量。因此,从经济及生态效益综合考虑,‘浙鲜9号’菜用大豆的施肥量以N 160~180 kg/hm~2、P_2O_5和K_2O90~110 kg/hm~2,密度以18~22万株/hm~2为宜。试验结果可为‘浙鲜9号’菜用大豆的高产优质栽培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6.
为探讨不同花生品种适宜的单粒精播密度,本研究采用二因素三次重复随机区组设计,起垄不覆膜种植,对‘冀花18号’、‘冀农花6号’和‘邢花9号’分别进行了16.5万穴/hm2、19.5万穴/hm2、22.5万穴/hm2和25.5万穴/hm2的单粒精播试验研究。结果表明,不同种植密度对花生产量的影响呈极显著差异;不同种植密度对不同花生品种产量影响不同,差异达极显著水平,其中‘冀花18号’适宜种植密度为22.5万穴/hm2,‘冀农花6号’、‘邢花9号’适宜种植密度均为19.5万穴/hm2。本研究为3个花生品种推广应用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17.
旨在筛选出冬小麦较适宜的播期和播量组合,以适应冬前积温不断增加的环境变化。以‘新麦29’作为研究对象,于2016—2017年度在河南省北部辉县市开展二因素裂区田间试验,主区为播期(10月12日、18日和24日),副区为播量(基本苗210万、300万、390万/hm~2),探索不同播期和播量对‘新麦29’的产量及其构成因素的影响。结果显示:10月12日播期的籽粒容重显著低于其他2个播期的籽粒容重,而随着播量不断增加其平均容重亦随之增加;播期对穗数、穗粒数、千粒重3个产量构成因素的影响均显著,但对籽粒产量的影响不显著。播量对产量及穗数、穗粒数2个构成因素的影响均呈现出差异水平显著。不同播期和播量互作效应对小麦籽粒产量与单位面积穗数两者均呈现出差异性显著。最佳播期是10月12日,基本苗300万/hm~2为较适宜的播量;‘新麦29’产量潜力的播期是10月12日—18日,与其对应的适宜播量为基本苗300万~390万/hm~2。  相似文献   

18.
密度、播期和施肥对西藏不同青稞品种籽粒灌浆特性影响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为了给西藏青稞高产栽培及新品种选育提供依据,选用不同种植密度、播期和施肥处理现有的4个主要青稞品种,通过田间试验研究不同品种籽粒灌浆过程。结果表明,不同青稞品种在不同种植密度、播期和施肥处理下的籽粒灌浆特征表现出相似性,4个品种的平均灌浆速率大小依次为‘藏青2000’‘藏青320’‘喜马拉雅22’‘藏青13’;播期、种植密度和施肥对青稞籽粒产量的影响作用力为:播期施肥种植密度;不同青稞品种灌浆期籽粒百粒干重均在3.54~6.71 g之间,所有试验处理平均百粒干重最高的是T1(播期为4月10日)处理的‘藏青2000’,达到5.8 g/百粒。综合分析表明,播期对4个青稞品种的灌浆特性和产量效益影响最为明显。因此,适时早播是青稞获得高产的关键。  相似文献   

19.
不同栽培措施对高粱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曹雄 《中国农学通报》2015,31(3):126-132
为了探讨不同栽培措施对不同高粱品种产量的影响,寻求高粱获得高产的最佳栽培模式,本试验以晋杂23号和晋中405为试验品种,在山西省农业科院经济作物研究所的试验田研究了不同密度、施肥量、播期对高粱试验品种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晋杂23号’属丰产型品种,不宜密植;‘晋中405’属密植类型,以群体产量获得高产;随着播期的推迟,‘晋杂23号’和‘晋中405’的产量都呈下降趋势,且差异显著。最佳栽培措施:‘晋杂23号’为225 kg/hm2施肥水平、12万株/hm2密度水平及5月2日的播期;‘晋中405’为225 kg/hm2施肥水平、15万株/hm2密度水平及5月2日的播期。  相似文献   

20.
为了明确鲁东地区节水生产灌溉制度和节水晚播条件下的高产适宜用氮量,本试验在大田条件下采用5因素4水平正交优化设计研究了品种、灌水模式、播期、播量、氮肥用量对不同冬小麦产量及产量结构的影响。结果表明:品种、播期、播量3个因素对小麦籽粒产量影响较明显,灌水模式及氮肥用量影响次之。‘烟0428’产量最高,达9324.3 kg/hm~2;其次为‘烟农21’,籽粒产量高达9142.8 kg/hm~2,表明‘烟0428’和‘烟农21’为抗旱节水节肥品种。灌3水处理(拔节水、开花水、灌浆水)和灌1水处理(拨节水)产量较高,差异不显著,说明适合鲁东地区节水生产的最优灌溉制度是灌1水即拔节水。播量与播期有机结合,适应鲁东地区气候变化和节水需要的晚播适期范围为10月6—8日,适宜播量范围为127.5~165 kg/hm~2。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