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37 毫秒
1.
概述了利用拮抗菌、诱导抗病性、天然抗病物质以及抗病基因工程等生物防治途径在果蔬采后病害控制上的应用现状及进展,为研究无公害的果蔬采后保鲜技术提供新思路。  相似文献   

2.
PR10蛋白是植物在受到各类生物和非生物胁迫后产生的一种病程相关蛋白(Pathogenesis related proteins, PRs)。本文首先回顾和总结了PRs以及PR10近年来的研究进展。主要介绍了PR10蛋白的序列和结构特征,并结合国内外的研究成果总结了PR10的信号转导途径;分析了PR10蛋白在不同方面的功能,比如具有核酸酶活性,抵抗病原微生物等生物与非生物胁迫,以及与宿主细胞程序化死亡密切相关等方面,最后提出了PR10在目前研究中依然存在的问题及对未来的展望,所以研究该抗病基因的功能和作用机制对于今后在改良农作物的品质,提高作物产量方面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3.
介绍了化学诱抗剂在甜瓜果实采后病害控制中的应用,分别从活性氧代谢、苯丙烷代谢、细胞结构及病程相关蛋白四个方面综述化学诱抗剂对甜瓜果实采后贮藏病害的作用机制,并重点从分子生物学层面对化学诱抗剂控制甜瓜果实采后贮藏病害作用机制的研究进行了展望,以期为防控甜瓜采后病害,延长其贮藏期提供理论基础和技术参考。  相似文献   

4.
概述了热处理在果蔬贮藏保鲜研究和实践中的应用。研究涉及热处理对果蔬硬度、风味、颜色和失重等贮藏品质的影响,以及对果蔬呼吸强度、乙烯及相关酶、保护酶和蛋白质合成等生理生化的影响,果蔬贮藏保鲜中热处理可以控制果蔬虫害、果蔬采后病害以及减轻果蔬的冷害,提出了热处理在果蔬贮藏保鲜方面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5.
能量亏缺对果蔬采后组织衰老、褐变与病害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静 《保鲜与加工》2020,20(1):237-242
本文综述了能量亏缺与果蔬采后组织衰老过程中呼吸代谢异常、活性氧代谢失调、细胞膜系统伤害以及组织褐变、病害发生等关系的国内外研究进展,讨论了不同贮藏方法对果蔬采后能量代谢的影响及其在延缓组织衰老、褐变和减轻病害中的应用,旨在为控制采后果蔬组织衰老、褐变及病害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6.
冷害是采后果蔬的一种生理性病害,对果蔬的贮藏品质及商品价值产生严重的影响。本文综述冷害对采后果蔬叶绿素含量及果蔬褐变的影响,并分析其作用机制,旨在为采后果蔬冷害的深入研究与有效防控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7.
果蔬在低温贮藏环境下极易发生冷害,一氧化氮(NO)作为一种信号分子,在延缓果实衰老、减轻果实褐变及冷害程度等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综述了一氧化氮及其在采后果蔬耐冷性中的应用,包括NO对果蔬耐冷性和叶绿素的影响,探究了NO诱导采后果蔬耐冷性的作用机制,研究内容包括NO对果蔬抗氧化系统、细胞膜结构、脯氨酸代谢、酚类代谢、CBF表达和其他生命活动的影响,为采后果蔬的贮藏保鲜提供理论参考。  相似文献   

8.
《保鲜与加工》2007,7(4):I0002-I0002
田世平,博士生导师,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并入选中国科学院“百人计划”。现任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果实采后生理病理学研究”领域首席研究员。主要从事果蔬产品采后生理病理学研究,包括采后果实在不同环境条件胁迫下的生理失调(褐变和冷害)和调控机制研究;控制果实采后病害的生物技术及机理研究;果实抗病性诱导及机理研究以及拮抗菌细胞凋亡及调控机制研究。  相似文献   

9.
李珊  杜春梅 《中国农学通报》2020,36(24):125-131
为了更好的防控稻瘟病的发生,为水稻育种工作和新药研发提供科学依据,深入了解稻瘟病菌(Magnaporthe oryzae)与水稻相互作用的机制是非常必要的。本文归纳了稻瘟病菌侵染水稻的机制、水稻对稻瘟病菌侵染的信号识别及其下游反应以及识别后诱导水稻产生的防御反应机制,分析了水稻防御相关基因的表达调控以及利用分子育种手段提高水稻抗病性的相关策略。稻瘟病菌侵染水稻后,植株会通过细胞壁加厚、病程相关蛋白表达以及病原菌侵入位点细胞程序性死亡等系统免疫反应来抵御稻瘟病菌的侵染;因此指出通过基因工程手段诱导植物发生免疫反应来抵御稻瘟病菌的危害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也是防治病害最有效和最经济的方法;而且,作为研究病原菌—植物互作的模式系统,深入了解稻瘟病菌与水稻的互作机制,也为通过诱导水稻防御基因的表达来防治其他重要真菌性病害提供了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0.
热处理在果蔬贮藏保鲜上的应用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热处理是指果蔬采后在适宜温度(一般在35℃~50 ℃)下杀死或抑制病原菌的活动处理,以降低酶活性,达到贮藏保鲜的效果.处理方式包括热空气、热蒸汽、热水浸泡、远红外线及微波处理.采后热处理技术能减少果蔬贮运期间的腐烂,为无毒、无农药残留的采后病害控制提供了一种有效方法.因此,热处理技术又成为近年来研究果蔬保鲜的重要课题.   ……  相似文献   

11.
果蔬采后硬度变化研究进展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综述了细胞壁变化对果蔬采后硬度影响的研究进展,介绍了细胞壁的构成及组成成分,分析了细胞壁变化导致果蔬采后硬化和软化的原因,阐述了木质素合成代谢相关酶对果蔬采后硬化的影响和细胞壁降解相关酶对果蔬采后软化的影响,以期为果蔬保鲜技术及其机理的研究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2.
短波紫外线在果蔬采后保鲜中的应用研究进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综述了短波紫外线的作用原理和对果蔬采后品质、切分果蔬品质及微生物的作用效果与机理的研究现状,阐述了短波紫外线的安全性及未来在果蔬保鲜中的应用和机理研究发展方向,为短波紫外线在果蔬保鲜和安全控制中的研究与应用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3.
王静 《保鲜与加工》2014,14(4):49-52
酶促褐变是导致果蔬组织褐变的主要原因,控制酶促褐变很大程度上能够减轻果蔬采后褐变的发生。本文就国内外关于果蔬采后酶促褐变控制的物理、化学和生物方法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以期为采后果蔬的贮藏保鲜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4.
魔芋粉具有较高的保健功效,也是一种安全、环保的果蔬涂膜保鲜剂和天然食品添加剂。本文在阐述魔芋粉涂膜保鲜果蔬机理的基础上,综述魔芋粉在果蔬采后贮藏保鲜中的应用研究进展,以期为魔芋粉在采后果蔬保鲜中的进一步开发利用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5.
介绍多胺(重点是腐胺(Put)、亚精胺(Spd)和精胺(Spm))在果蔬中的分布、作用机制以及多胺与乙烯生物合成的关系,并根据国内外的研究文献,分析果蔬采后内源多胺含量的变化和外源多胺对果蔬采后生理生化的影响,提出今后应深入研究多胺在不同果蔬保鲜方面的作用机制及应用中的主要问题。  相似文献   

16.
二苯胺控制采后果蔬生理病害的机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二苯胺是一种常用于控制苹果虎皮病的抗氧化剂,并且在控制其他果蔬的采后生理病害上也有一定效果。本文综述了二苯胺在控制青花椒冷害、苹果虎皮病、鸭梨黑心病及其他果蔬采后生理病害的作用机理和应用现状,探讨了二苯胺结合低氧、1—MCP及热处理等其他采后处理方法增强效果的可能性,提出今后二苯胺应用于控制果蔬贮藏期生理病害的研究方向。  相似文献   

17.
为全面了解褪黑素在果蔬采后保鲜领域的研究现状、研究热点和前沿趋势,以Web of Science(WoS)和中国知网(CNKI)数据库收录的褪黑素在果蔬采后保鲜中应用的研究论文为数据源,利用文献计量学方法和CiteSpace软件,通过图谱分析、聚类分析等方法,对上述发文国家、机构、作者、关键词等进行统计分析。结果显示,关于褪黑素在果蔬采后保鲜领域的研究始于2007年,主要研究国家为中国,2015年开始国内外发文量出现波动,2017年后逐渐上升。WoS中发文量最多的国家为中国,占比31.65%,发文量最多的机构为浙江大学,占比9.49%,其次是伊朗的伊玛目霍梅尼国际大学。高被引论文主要来自中国、伊朗、西班牙等国家。CNKI中国发文量较多的机构为山东农业大学、沈阳农业大学、西北农林科技大学等。国内外研究热点与趋势基本一致,专注于褪黑素处理对果蔬贮藏品质、代谢、抗氧化能力、货架期和冷害的影响,主要围绕桃、樱桃、猕猴桃、芒果、黄瓜、荔枝、葡萄、番茄等果蔬展开。关键词聚类图谱结合关键词突现分析表明,褪黑素处理对于维持果蔬贮藏品质、抑制冷害作用将继续保持其研究热度。此外,关于褪黑素处理的分子机制将会成为研究的前沿内容,应用于苹果、梨等大宗水果的研究有增加趋势,番茄可能作为一种模式植物用于该领域的研究。以上计量分析结果可为褪黑素作为一种新型保鲜剂的研究以及新技术的开发提供借鉴与参考。  相似文献   

18.
解淀粉芽孢杆菌防治果蔬采后病害研究进展   总被引:7,自引:2,他引:5  
综述了解淀粉芽孢杆菌在果蔬采后病害防治上的应用及研究进展,归纳了解淀粉芽孢杆菌的筛选途径和研究现状,总结了解淀粉芽孢杆菌的控病作用机制和提高解淀粉芽孢杆菌作用效果的方法;指出解淀粉芽孢杆菌用于果蔬保鲜存在的诸如防效不稳定和商业化困难等问题,并提出与低量化学药剂混用和运用分子生物学手段研究抑菌机理等建议;最后,认为以解淀粉芽孢杆菌为主要成分的生物农药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19.
影响果蔬采后失水若干因素的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果蔬采后保鲜过程中,水分损失是失鲜的主要原因,分析了影响果蔬失水的因素,包括自身的组织特性和外界的环境条件。介绍了不同水果应用菲克扩散定律研究的现状、方法,以及从目前研究试验中得出的温湿度及气压的影响。最后从热力学角度作了简单分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